- 相关推荐
沙田山居说课稿范文
一、 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将能力和技巧化入知识当中,以基本知识为起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在知性与感性的思维循环中,任学生驰骋,逐步把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并领会作者的情思。大致的流程可以是:初读初体验——深读深理解——再读再体验。
二、 说文本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显然,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三四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炼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三、 说学生
高一学生对散文和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默看、朗读以及背诵初步体会其间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情思。所以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形成初步体验。在初读课文的时候顺便疏通陌生自词。
但是,这只是初步体验,如要形成深入理解和体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理解是前提,要想深入体验,首先必须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了什么,其特点又是什么,怎么写的三个角度思考对文章语言形成理性认识。也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心中绘图,然后用语言讲出来,请其他学生评说。或者参照课文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背景知识出发,比如曾经学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着来看。
中国文学抒情的风格以深沉蕴藉为主,作者情思常浸染于字里行间,学生明白对语言特色有了理性认识后,可以借助语言这个桥梁,深入作者内心。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学生采取两种方法靠近作者内心,第一种是朗读或诵读,第二种是默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主观世界里再造一个“沙田山居”。另外,也间或有一些直接流露心声的语句,可以当作突破口。此过程设想最终完成学生知性和感性的贯通,对文章形成浑成天然的感受。
四、 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回顾《我的空中楼阁》,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切入,导向课文。
第二步,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文章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请自读课文,初步体味这些对象的特点,并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第三步,学生自读课文。
第四步,请学生思考自读要求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并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先放开学生自己说,教师再视情况提供一些鉴赏的角度,逐步理解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情思。然后调动学生想象力,进行构图,用语言表述,学生相互评论。在此过程中,众多学生的零星感受可以发生相互聚合,逐渐完成对整个课文的完整体会。教师注意留心相似感受进行聚合,并板书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结构。
第五步,将学生的知性回归课文,通过朗读或想象的方式,将知性融入富有体验的感性当中,设想借此完成感性和知性的贯通。当然,此时的体验较之于初始体验应该是更加深刻更加鲜明了。
第六步,培养学生借助想象,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语言能力。布置一篇随笔: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一篇关于自己居住地的文章,借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 说板书
沙田山居(1)
山(3——7)
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
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
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重九的陶菊 中秋的苏月 文末小诗 乡愁
【沙田山居说课稿】相关文章:
《沙田山居》教学反思02-19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07-08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10-19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10-25
沙田山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5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28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23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