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范文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篇二:《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游戏:“看谁举得快”教师说出指令,如: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的X形举起来。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4-25
初中说课稿数学03-04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4-1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9-27
数学乐园说课稿06-02
数学说课稿07-22
数学说课稿11-22
《实验数学》说课稿02-07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7-30
统计的数学说课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