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说课稿

时间:2024-08-12 21:36: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跳水》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跳水》说课稿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跳水》说课稿】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6-26

《跳水》教案10-02

《跳水》教案10-27

《跳水》教学设计08-20

《跳水》教学反思05-16

跳水教学反思08-21

《跳水》教学反思10-18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跳水》说课稿01-17

(通用)《跳水》教学反思06-18

(优秀)《跳水》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