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二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多种教学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们始终注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
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研究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讲授,提高讲授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研究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惯、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注重通过各种讲授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讲授模式
我们能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2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注重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培养儿童的品德与惯,引发探索欲望。在教育活动中,我注重以儿童为主体,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研究,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生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研究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我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川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1)(3)(4)(5)(6)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和(7)(8)班的心理课,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立足学生实际,稳扎稳打,反思与探究
经过上个学期的打磨后,我们在利用教材和教参、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等方面更加有效地结合。通读整本书后,发现脉络紧随学生的成长和活动范围,青春期后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引起的男女性相处中遇到的朦胧情感、情绪情感的变化,随着学生进入新集体后与他人、集体相处,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学会遵法守法用法护法。第一单元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单元的情绪和情感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所以需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教学法来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他们最常混淆的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感的种类、情绪和情感各自作用,最难理解的有
情感的作用、怎么传递正能量。第三单元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一个单元,里边有些内容是重叠的、字句比较晦涩难懂绕口,所以在区分和背诵方面学生很反感,比如个人意愿、角色冲突、集体旋律、共同愿景等等。第四单元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和最后一框我们与法律同行相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比较抽象,其他内容学生比较喜欢探究。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整个年级存在几个问题:(1)逐步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优秀生积极性强,学习氛围浓烈,多问老师多做题多背书;
中层生一直处于被动情况,学习氛围一般;学困生厌学情绪很严重,有时候甚至连笔记都不做,需要继续督促,因此辛苦我们班的各位组长们。
(2)虽然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但对于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还是按部就班,只回答书本答案,较少同学会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回答不够完善。
(3)在题型判断和抓关键词方面还是把握不到位或者是根本不抓,因此,我们还需要下苦功夫,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启发多讲多练题。
(4)除了懒惰因素外,学生还存在背诵困难问题,需要给他们整理资料和给他们背诵诀窍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推进。(5)分层次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尖子生的培养力度不
够,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为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习惯性地给学生划分一些重点背诵的内容,无形中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其他知识点没那么重要,而且给学生练习的题量不够,学生在读题和解题方面有待提高。
二、及时充电,向名师学习
这个学期感谢教研室组织的名师送教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后,我发现在教学上还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学生考试后,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单项题、非选择题进行等级分析、答案分析而对学生进行鼓励和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比如题和卷面难度系数的计算、成绩ABCDE等级的划分。比如针对背诵比较好的优生,可以通过教给他们刷题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优生的解题和读题能力。比如针对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方面,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希沃助手来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果。此外,因为坚持第二个学期让学生用手势来表明自己的判断和用表达错误与题意无关绝对性错误作为说明理由。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时,这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也能提高课堂效率,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地遵守它们。经过专家的指导和个人的实践后,我发现以上方法是很实用的,能够减轻教学负担和学生更加轻松、自信地学习道法。
三、任重道远,对于新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强
本学期与我一同担任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还有另外两位老师,我们都是年轻教师,所以在教材的把握和研究方面深度和广度是不够。虽然我们三个老师遇到自己困惑的时候也会在我们的里边进行交流和分享,但是在段考和月考、期考使用外校试卷后,我们发现在设置问题、组织答案方面会存在不全面或者说三个人的概括不一致,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都没办法确定答案是否正确。所以半知半解的我们判断一些教学资源上会存在偏差或者给学生增加了一些多余的负担。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烦恼的事情。新教材与老教材无论是表述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所不同,网上的资源也是各有各的表述,所以在教材的使用和教研、各样教学资源甄别方面,我个人觉得我们七年级是非常迫切需要老前辈和名师多给我们指导和帮助的。
四、勿忘初心,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问题,我将努力改进,并进一步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指导,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因此今后努力的方向:
1.积极参加各类型的教育教学培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2.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恩严并济,提高他们的自信。3.充分发挥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读透读薄教材,熟悉课程标准,把握单元、课时之间的内
在联系,抓好重难点、疑点,有层次性地给学生精炼的习题。21世纪,教育的世界未来教育形式我们还更应该接受更多的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才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里,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尽量做到:
1、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4
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则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了培育优秀的高素养的人才,适应社会进展的需求,老师责任重大,也义无反顾,乃事业之崇高。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转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某些弊端,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布满思辩颜色,布满生机活力。它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加贯穿始终,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专心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留意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收效明显,成果突出,得到领导的认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显以人为本,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公平、民主、平安、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乐观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进展和自我展现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加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敬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进展
众所周知,学生是进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想真正正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老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老师进展到由老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我不再采纳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一种多方参加的评价,通过评价既敬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进展。于此同时,在评价上我还做到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了基础教育培育目标的要求。
四、开展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课堂上在专心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熟悉。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5
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时,我会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并参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为了开展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并致力于培养他们具备良好品德、喜欢探索、热爱生活的特质。根据这一目标,我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我们的使命不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教科书的内容,而是致力于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习惯,保护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发展。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并学习做人。这样可以为儿童打下良好基础,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并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在这里扮演的是指导学生活动的角色,而不是仅仅讲解教科书内容。我们的课堂更加强调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来实现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帮助学生们构建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价值;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同时,我们还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围绕教材所设立的“三条轴线”来进行教学。
我们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帮助学生们保持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学会负责任和有爱心地生活;激发他们动脑筋,发挥创造力。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将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情况,面向他们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川区的具体情况,大胆探索和尝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我们的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同时,我将与学校的其他活动和相关学科相配合,灵活延展课程内容,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我们还将及时吸收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生活能力在多个方面和层次上的提升。
经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并决心进一步改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6
德育要素是指构成德育活动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德育主体、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途径等。现代德育仅靠单一要素或各要素处于松散状态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整合德育要素,发挥德育要素功能,德育才具活力。德育要素整合就是将各种德育因素有机组合成整体,使其系统化,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最佳教育力。
一、德育主体的“集合”。
学校德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德育主体的“集合”,就是对德育主体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各层教育体,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1、德育主体的“教育集”构成。
从学校整体考虑,教师主体可“集合”成决策体、辅助体和实施体三个教育集。决策体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方案制定;学生处、教务处是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实施体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德育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体,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
学生主体“集合”为基础体、活动体和补充体三个教育集。基础体由班级构成,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体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实施活动德育;补充体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集有序开展德育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
2、德育主体“集合”的德育实践意义。
教育构成“教育集”模式,德育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补位、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全员德育”实施奠定了基础。“全员德育”的理论研究已很深,实践也很丰富。限于篇幅,笔者仅强调两点。
一是“全员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教师影响力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所体现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即教师地位职务和资历年龄优势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教师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所组成。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尽量给学生以积极的、说理的、健康的、有启迪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以诱发学生内因为根本,因为各种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化,才能变成经验、形成能力、成为稳定心理特征而上升为素质。
二是“全员德育”要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首先是课内教育与活动要凸现主体陛,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引发思考、训练能力、自主发展的过程;其次是课外教育与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参与、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目标的“聚合”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培育的学生品德规格。德育目标“聚合”是将德育目标结成“目标链”而成体系,以有效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1、德育目标“聚合”成体系。
总体上说,德育目标有纵向和横向结构系统。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构成纵向结构系统,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横向结构系统。而德育抽象与具体目标、理想与行为目标、群体与个体目标则分别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由此构成一个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内部有序组合的德育目标结构体系。
从培养规格角度看,德育横向目标群由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目标构成。其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德育纵向目标群由学段(或年级)目标组成,它们相互衔接,逐渐递进提升。而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目标则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构成学生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标“聚合”对德育实践的启发。
以往德育在德育目标操作上存在着否认宏观整体目标和漠视微观具体目标两种偏向,导致德育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分离,德育实践目标缺失与错位,德育效果低下。德育目标“聚合”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一是实施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管理是将德育目标素质化和主体化,其核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转化。如远期目标近期化,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目标具体化,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理想目标行为化,以连接学生生活和行为;群体目标个体化,以立足学生实际需要。
二是实施德育目标方法。德育目标方法指运用具有刺激性的目标因素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德育目标显现“导向性”。制定德育目标不迁就不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义务感;当目标受阻时,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原因,修正目标。其次德育目标具“操作性”。德育目司咛迕魅罚易于实际操作,使之成为学生的真正追求;德育目标既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又能够实现。
三、德育内容的“融合”
德育内容是用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直接体现德育方向和培养规格。德育内容“融合”就是使德育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体系。
1、德育内容“融合”方式。
从整体性角度看,中小学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四种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为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四种教育形成了相互融通的内容整体,共同作用于“教会做人”德育目的。
从层次性角度看,德育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是内容层次分明的结构系统:第一内容层是基础文明与基础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基础;第二内容层是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公民打基础;第三内容层是主流文明与政治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从结构角度看,德育内容虽然随社会变化而发展,但德育内容内部却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要素构成“内容结构”。德育实践中,教育或从政治观,或道德观,或历史观某一要素开始。
从融合角度看,德育主旋律融入时代气息,使主旋律教育更具新意;传统德育内容融于现代,使德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国际德育内容融于民族,逐步创造人类共同的先进道德。
2、德育内容“融合”给德育实践的意义。
“融合”的德育内容构成了类型独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体系,十分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德育内容整体性的实践要求:不断拓宽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如创新意识、生态道德、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科学价值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等都是现代德育拓展的内容。
德育内容结构化的实践要求: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社会稳定阶段以道德观教育为重心,社会不稳定阶段以政治观教育为主体,这是德育社会体现。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少年期道德观教育居主导地位,青年期德育重点是政治观教育,成年人历史观教育成为主导方面,这是德育个体的有效发挥。
德育内容层次性的实践要求是:德育内容“适度”是增强学生接受性的前提,德育内容把准“基本”是获得德育实效的要求,德育实践因材施教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德育内容融合化的实践要求是:将科技道德、生态道德、经济伦理、网络伦理、合作精神教育融入主旋律。
四、德育方法的“综合”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活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综合。德育既要解决学生懂与不懂问题,更要深入解决其信与不信问题,这是德育独特性。
1、德育方法“综合”的结构。
一是对方法结构层次作“综合”,总体把握德育有原则方法、方法论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适用对象把握德育有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类方法;素质培养把握德育有知识教育、情感激发、意志锤炼、信念形成和行为养成方法等。二是对德育方法构成要素作“综合”,有德育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德育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德育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三类。三是对德育方法构成体系作“综合”,德育过程方法体系由思想品德信息获取、信息分析、教育决策、教育实施、教育检查、教育调节和教育总结方法构成。德育要素方法体系由德育主体教育法、客体教育法、环境优化法、信息传播法构成。德育内容方法体系由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法构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教育法构成。德育层次方法体系由德育哲学、德育原则、德育具体方法组成。德育对象方法体系包括德育群体、个体和自我教育方法构成。
2、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作用。
德育方法“综合”构成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方法系统,这对德育主体践行德育提出了很高素质要求。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活动,教育方法只有同教育者人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德育方法针对性又特别强,运用主体要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才能因材施教。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指导意义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发挥德育方法的效能。德育方法效能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方面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一致、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吻合、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融合。另一方面是教师整体转变德育方法观,不断创新启发法、务实法、自教法、适度法、身教法、内化法,以真正解决学生信与不信问题。
二要运用“发展性”自教方法。以往德育的自我教育方法过多地运用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类“约束性”方法,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倡导“发展性”自我教育即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理想人格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要引入思想调节方法。思想调节或称心理调节,是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随时随机进行的.对学生个体思想的疏通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特殊思想问题运用特殊方法给予及时疏通为“他调”,其方法有个别交谈、热情关怀、情感渗透、因势利导、和风细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来达到思想情绪的适时调整叫“自调”,其方法有自我观察、分析、说服、规劝、批评、克制、惩罚、赞许、鼓励、总结等。
五、德育过程的“并合”。
德育过程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流程。德育之所以要重视过程“并合”,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德育过程就没有德育的科学性,德育效果总是寓于德育过程中,只有德育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1、德育过程结构体现完整性
整体上德育过程由教育影响学生、学生接受影响、学生心理运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四个具体过程构成。从德育实践要素看,德育过程由主体、客体、中介和环体四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告诉我们,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促使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有机结合。如增强德育的生活性能使外在引导与内在约束、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教育遵循个体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能加快他律走向自律、盲目走向自觉。
2、德育过程A段体现有序性
微观上德育过程由问题与准备、沟通与启发、转化与提高、解决与评价四阶段组成,其有机性体现为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循序渐进。
德育过程阶段的有序性告诉我们,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推行心理自由式德育,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3、德育过程环节体现教育性
动态上德育过程的“教育性”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三环节显现。晓之以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环节,动之以情是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关键环节,导之以行是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
德育过程环节教育性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是在知、情、信、意、行各要素发展方向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以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为德育落脚点。其途径有发挥教师的身教性,深入学生生活中指导,以合理制度为依托、规范思维与规范行为相结合。
六、德育途径的“组合”。
学校德育课程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而显性课程又有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两种形式,由此构成了德育直接课程、间接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种途径。德育是直接、间接和潜在途径综合起作用,共同推动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1、德育直接途径――思想政治课功能挖掘。德育直接课程指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道德课等,是一种通过直接课堂教学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德育途径。
德育直接途径挖掘的德育实践意义是:有效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其中,求真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取向,求善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取向,求美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取向。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价值取向,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完成德育直接课程的使命。
2、德育间接途径――学科引发、活动感化的组合。德育间接途径主要指以学科教学和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德育活动,它通过各学科课堂引发和活动感化来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间接途径组合的德育实践意义是:以学科德育为学校最经常、最基本、最丰富的“育人工程”。学科教学中以内容、方法、情境与学生思想品质、意志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结,引发学生去思、去悟而有所获。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7
这学期本人担任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本人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这样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
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一)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在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堂教学纪律把握不够严格;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尚未转化成功。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下列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8
在20xx春季这个特殊的学期里,我担任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
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坚持常规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常规的`法制教育如老师讲课、学生讨论、总结交流、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法治小报等形式。此外我们还采用一些特色的法制教育形式,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评价。学生们用小品、相声、三句半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一些浅显的安全法规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珍爱生命安全出行”、“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签名活动。
2、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是坚持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我校通过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每周工作安排层层落实法制教育内容。利用周一升旗仪式、班会、学生集会等形式进行经常性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如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等,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少年的诱惑和影响。每逢重要法制宣传日对学生进行重点法律知识教育。通过身边案例,进行具体生动的法制教育,极大的教育了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
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道法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9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要经过一个选择、建构和整合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依据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和结构要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前瞻未来,适应与超越市场经济,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批判与借鉴西方文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
一、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特有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中的一项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其本质是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各个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对它的称谓不同,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实质和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统治阶级思想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阶级统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98)社会主义国家同任何阶级性质的国家一样,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不仅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是无产阶级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全社会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社会生活中对人的阶级性要求依然客观存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必然要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武装全党,引导青年、教育人民。显而易见,基于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这些主导的、核心的、根本的内容,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第二,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教育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同,为本阶级培养具有符合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各自都具有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阶级属性。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以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表现为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三个最基本问题,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完整体系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P123)一个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530)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合格的社会成员,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合格社会成员的根本条件,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因此,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P544)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面对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新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深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生成和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冲击着人们旧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催生了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要求。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极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求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正当求利、合法利己、互惠互利、公平竞争的基本道德要求,充分吸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伴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种意识、观念和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气息。要深入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第二,与对外开放相适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交汇激荡的思想文化态势、持续高涨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诉求、相互合作谋求双赢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向全人类提出了许多共同的问题。要适应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面向整个世界、现实中国和社会生活,向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时代性课题开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格局和多元的价值现实的状况。要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受教育者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历史的深邃意识和世界的全局眼光来关照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及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对公民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同时应警醒的是,随着加入WTO,我国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在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面临外来的和本土的、落后的和进步的、颓废的和积极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政治意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不仅是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层次。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促进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革新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问题和高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引导正确方向。我们要研究现代科技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发挥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人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用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增添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与网络发展相适应。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但是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网上信息良莠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落后、迷信、黄色的内容。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最大群体,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选择。因此,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的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信息含量。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要建设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的知识价值观、科技创新观、终身学习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
第五,与和谐社会相适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要加强和谐理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教育,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促进社会和谐与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通过思想疏导、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利益协调、行为规范来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素质,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强烈的时代特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借鉴,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和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因此,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给继承的内容赋予时代内涵,使之具有时代价值,给借鉴的内容浸入中华民族底蕴,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第一,继承传统思想道德资源。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同一性的根源,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根基,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层次和结构概念,把“道”“阴阳”“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中华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了墨、道、法以及佛教等各家中的有关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扩展、充实、更新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情感信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儒学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伦理道德是儒学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两个层面。在儒学体系中,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礼是具有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仁则为涵蕴内在目的性的生活意义和行为品性。孔子曾经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后来孟子又提出“四德”即“仁、义、礼、智”。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或国民公德,集中体现为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仲讲的礼、义、廉、耻“四维”,董仲舒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功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基本宗旨。“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而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宋代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了近现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仪廉耻”这“四维”,统称为“四维八德”。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都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当今,有的学者主张用“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学校德目体系,其中,“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5]这都表明中华传统思想道德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总之,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仍是不可偏废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活化传统思想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同时又注入时代精神,体现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创造性的统一。
第二,借鉴外国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面向世界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鲜明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民族精神,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发展到一定时代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确对待国外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参照。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存在于世界各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不仅有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多种思想道德成果。古希腊的“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四主德的品德要素结构思想,关于知、情、意、信、行的品德过程结构以及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都存在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研究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发现,他们大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其“思想工作”发挥着“思想旗帜”和“社会水泥”的作用,爱国主义、宗教凝聚、法律规范、政策调节、教育推动、社会监督、道德感召等,是其“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6]。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思想道德价值也具有愈来愈多的时代性和人类性的内涵,对外国思想道德中属于人类共同心理、共同美感、共同道德方面的成果,要大胆学习和有效借鉴。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是一个结构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关系,把握教育内容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既体现内容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又体现内容层次结构的序列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纵向上分层递进,在横向上整合一致,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衔接、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第一,内容横向结构的全面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类型、多向度、多层次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包括由内容各要素组成的横向结构和由内容各层次组成的纵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全面性即横向延伸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一层次的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比例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联系上。首先,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具有全面性。“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7](P102)一定阶级和社会总是对其社会成员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人的素质的多维性、丰富性、整体性,从而形成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型结构。其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个体社会生活来看,一般是以个人为圆心,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等各个层面,由此就有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道德教育就包含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又反映了个体全面发展的愿望,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性、多样性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多方面要求。又如,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学、大学德育大纲涵盖了理想、科学、学习、考试、职业道德、公德、节约、为人、处世、合作、自尊、互助、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表明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结构体系。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必定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和丰富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系出发,从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确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并解决现存的内容分散、重复交叉等问题,归纳整合类型相近的教育内容,删减重复性的教育内容,淘汰过时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层次是表征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是指系统要素有机结合的等级秩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高一级层次包含着低一级层次,低层次系统孕育着高层次系统,不仅内容诸形态本身具有层次递进关系,而且各形态内容的内部存在着认知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的区别,即使在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当中,也存在低层次和高层次、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划分。这就要求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出发,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系列。一是做到教育目标上的分层设计。我们可以把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健全的人、遵纪守法的公民、忠诚的爱国者、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五个层次。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性内容,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它是“必须”的层次;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反映社会主导要求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它是“弘扬”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具有先进性、崇高性和理想性的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它是“追求”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二是做到教育对象上的分类把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与教育对象思想的层次性是相联系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和觉悟程度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设计、制订出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使诸多教育内容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避免“一刀切”“一锅煮”,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三是做到教育内容上的分别实施。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不同的对象,使教育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形成从广泛到先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内容系列。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0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是新教材,教学思想与教材内容都改变很多。我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作好笔记。培训后认真思考,理解教材的精髓。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向40分钟要质量。课前,学生根据我制作的微课掌握基本的知识,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间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道德法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不是说情商远比智商重要吗,我认为道德法治课不是简单地教学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放到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这个高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对学生学习和思想工作的课后辅导。在学习上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多鼓励,多帮助,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真心的进行夸赞。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取得成绩、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本学期学生期末成绩全班及格率100%,优生率达到50%,平均分81分,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部分学生上课不活跃,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在新教法中,学生探究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3、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1
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为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和《XX学校线上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作为X年级XX学科教师,我认真执行并落实学校要求与方案,超前谋划,制定计划,精细安排,周密部署,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
经过X天的线上教学工作,有效地化解了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后期教学工作,现将前期线上教学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道德与法治这课程强调的是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作为教育的引领和指导。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对此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七年级学生从上学期表现及期末检测的情况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还算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点起来有点吃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以辅导和单独沟通,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部分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上课喜欢讲话和老师反着来。因此,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和关心和沟通,通过作业、课外活动及集体活动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当然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也是教学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本册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有三课组成。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三课“青春的证明”是体现了学生初中生年龄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有两课组成,它们分别是“揭开情绪的面纱”和“品出情感的'滋味”,学习这单元是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处理情感世界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共有两课组成,“共奏和谐乐章”和“美好集体有我在”。本单元涉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在现如今社会的必要性体现,为以后学习在社会大环境中生活而铺垫。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本单元由“法律在我们身边”和“法律伴我们成长”组成,学习这单元是要有法治意识,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春已至,暖可期。转眼间,线上教学已开展X个月。从开始时的一筹莫展到现在的逐渐熟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摸索中适应了新的学习方式。
虽然学习的场所发生了改变,但老师们从台前到幕后不变的是认真,是负责,是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学生们从学校到家中不变的是虚心,是积极,是向上的学习热情。同学们每天都获得了新的知识,老师也从学生们的反馈中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乐趣。
虽然网络授课带给了老师一定的困难,但老师们也还是迎难而上,搜集资源,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为的是让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课前准备的提醒,到课前的预习提示,再到课后的追踪辅导,老师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更多的是身为人师的爱。老师们都在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精心备课。除了老师在奋力前行,可爱的同学们也在努力学习。虽然是在家中学习,他们依旧严于律己,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直播教学X个月下来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一是在备课中,我会去很认真地斟酌,我选择的教学容,值不值得在课堂上花费这个时间,能不能放在课前给学生自学,或者是课后用来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这种思考对日常教学同样适用,只不过因为特殊线上的教学模式,我更关注内容本身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了。甚至会提前找好多种素材各种音频、视频、演示软件等,在教学时多样化调动孩子积极性。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如何去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在线”,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知道学生学习的状态。我采用多种方式,连麦、用文字回复、数字回复、符号回复等,尽量做到代替面对面授课的实时互动。三是完成作业和答疑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孩子、家长、老师协同统一。在每节课课前我都会抓主干强调本科任务孩子明确、家长有数,再经过老师的教学和辅导,就达到了表里如一的效果。不会发生学校教学孩子回家写作业时,家长不知本课知识点而盲目辅导的“两层皮”现象。家长和老师思路统一了,可以更好的实现家校共育。四是我们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在网络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可以做一些后撤的动作,提供可供学生参考的资源和途径,更多放手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向身边资源寻求帮助,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上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挥网络本身具备的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优势,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2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二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制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多种教学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们始终注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
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
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
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
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能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3
在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实践环节,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注重增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例如,我以家庭为例,讲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从家庭关系中理解和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机会。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注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运用能力。
最后,在教学效果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和展示舞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指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综上所述,在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同。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成长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在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传递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实践环节,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注重增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例如,在探讨“公德心”的主题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做小研究,让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家庭和社区中的公德行为和不良现象。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们深入认识到公德心的重要性,形成了追求公益和社会利益的意识。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机会。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守法”相关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分扮法官、律师和被告,通过模拟审判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深入了解到守法的重要性和法律的约束力,增强了他们的法治意识。
最后,在教学效果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和展示舞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指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有更清晰的认识,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我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民主管理和学生自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体验民主决策的乐趣和权责的承担。通过开展班级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培养他们法治精神和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我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积极激励的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同。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为他们的成长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4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担任了七年级96、99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对我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思想道德方面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国内外的热点和重点新闻来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辅导中。我们还应主动向其他老师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知识能力方面
1、知识更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很好的指导教学工作。
2、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熟悉教材,设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积极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注重巩固已学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体现对学生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的尊重。
三、教学效果
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期末水平考试结果,96班的平均分为68.34,99班的平均分为66.10。此外,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我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就整个年级来看,我班的'表现与理想中的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是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这同样适用于学生和教师自身。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成绩,力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改变,以回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15
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的成长在于经验反思和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那么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应该积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每当一堂课结束后,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表现,比如教态是否得体、板书是否清晰、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氛围是否活跃等等,就像是在回忆和反思的同时进行研究一样。这样的反思过程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机智应变的优点,并且会心地点头微笑;同时,也会因为发现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小缺憾和不足而感到愧色。经常这样认真地“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进而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磨练和提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的智慧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持续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以便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和形成性测验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这些反馈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只有具备思考能力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只有对学习充满热爱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05-17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03-14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05-18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优选)05-18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04-09
【通用】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10-09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作总结03-0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09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5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15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