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教学总结

时间:2024-05-16 15:21:15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热]诗词的教学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词的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诗词的教学总结

诗词的教学总结1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因其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更是被称为我国文学艺术之瑰宝而在教学当中被教授。但古诗词与今文毕竟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正在处在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诗意和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研究和总结表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要从创设情境,了解背景,认识诗人出发,进而学会在读中体会诗意,感悟诗人情感,最后有感情的阅读,背诵,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在学习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多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但要抓住关键点就是一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保证教学过程的推进。据调查基础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的导入方式有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和音乐导入。

  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一首诗,那么是什么样的景观让作者如此的慨叹呢?所以教师在教学导入的时候可以选择图片导入,冲击他们视觉感官,让他们幻想置身于庐山脚下,去感受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和给人带来的震撼,进而初步理解诗意。又如《赠汪伦》,同样是李白的诗,但除了图片导入,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法,以介绍李白人生中饮酒和游览名山大川这的两大爱好作为铺垫,引出了“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这看似寓意明了却是值得玩味的两个词语和故事,进而谈到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以及李白诗中所传达的深厚情感。再如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我们可以选择音乐导入的方法进行引入,在这首诗中,“凉州词”并不是诗题,而是曲调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播放凉州词这一曲调,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乐的魅力。经过教学实践中,起初在播放《凉州词》的时候,学生很难接受这种与现代音乐迥异的吟唱形式,但正因为不同,学生才会好奇,才会认为这样的诗很是不同,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当然还是会有其他的导入方法的,如游戏导入、谈话导入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既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导入,也可以多种导入方法并用,但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可过长,以免影响主要的教学内容。

  二、初读古诗,以读为本

  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读的重要性,“书读百变,其义自见”不无道理。尤其是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去理解诗意,仅靠教师去讲解,根本行不通,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读中正音、识字,体会诗人情感。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以读诗为主。学生在初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同时把不认识的字读正确。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从小培养拼音识字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更加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自读后,教师可引导个别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让其他学生评论,纠正字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采用此种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小组比赛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要求被关注的意识和心理还是很强的,而这种竞争性的朗读方式对于他们是有着超强的吸引力的,所以个人朗读之后再来一场小组比赛是恰到好处的。同样男女生比赛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是他们竞争的引爆点却是男女生在性别上的差异,由此分为同类阵营和异类阵营的心理特征,所以说个人朗读之后,进行一场男女生比赛,也是很棒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将古诗读好,读深刻了,当然还是会有其他的方法的,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语气或情感来读同一首诗;同样的一首诗,我们用高昂的或是低沉的语调来读它,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相同的道理,我们高兴时读诗和难过时读诗,诗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而我们这样读诗就是要学生觉得我们选择不同的语气和情感来读同一首诗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样很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这样的阅读当中去,最终达到熟读背诵的目的。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方法你运用的得适当,都会是你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在整个的而教学过程中读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所以我们选择如何来读就是十分重要的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需要学习和积累很多诗,上面适当的`列出的几种读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的检验的的,相信对古诗词教学会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只要有助于学生古诗词的学习,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也值得采用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三、为诗配图,理解诗意

  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阅读及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采取为诗配图的教学方式,以便使学生容易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学生在再读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猜测诗中描写的景物,这时适当的为这些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配置图片就很必要了,这样会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使学生边看图的同时边赏诗词,从而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与认识及诗歌情感的把握。

  如在教授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诗中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景物描写,即花、蝴蝶、黄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描写花的这两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配置花丛的图片,那么就使这两句变得不难理解了,同样给“留连戏蝶时时舞”配置蝴蝶在花中不断飞舞的图片,也使诗歌瞬间生动起来了。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一句需要配置的就不只是黄莺的图片了,还要就图片配置黄莺的歌声,这样才能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中的意境当中去,从而体会诗的美好与奇妙。再如教学《采莲曲》时,因为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很难理解诗中描写的采莲姑娘采莲的场景。然而几幅采莲姑娘采莲的图片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学生从视觉上领略了诗的风采,感受了诗的意蕴,从而影响了学生。所以说从上述的角度来分析,图片教学,为诗配图是十分有必要的。又如像《从军行》这样不只是年代久远的问题了,就论其内容也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有关古代军人从军的诗歌,在古诗词当中非常常见,但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诗意上,学生都是很难感受和理解这类诗的,那么选择恰当的图片,利用图片教学,这种类型的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掌握诗歌的意思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简单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却也有其重要的位置,因为初步理解诗意更有利于诵读古诗时,诗歌情感的把握,而为诗配图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有着语言无法比拟的优越感。

  四、背诵全诗

  中国古代出现很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在他们生活的大背景下他们视觉的着眼点,因此他们的诗作或慷慨悲凉,如盛唐边塞诗人的诗,他们的诗多着眼于边塞,描写的多是塞外风光、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凉。或豪放洒脱,如盛唐诗人李白,他的诗有有着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笔下的日月山河都成为其吟诵的对象,如《望天门山》、《月下独酌》等。或沉郁顿挫,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杜甫的一生经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他个人比较关注百姓疾苦,因此写了很多诗歌,如《三吏》、《三别》,因此他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此外还有很多类型的诗歌,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地去学习和积累。而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记忆力可以帮助他们在教学过中通过背诵不断地积累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自身语文素养。

  背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管是课堂的激情导入,以读为主,还是以图配诗,理解诗意,这些也都是为能够很好背诵做准备的,正因为背诵对于积累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背诵也是古诗教学达到最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

  五、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其所涵盖的内容之广泛,更表现在它是多种语言文字和写作艺术手法的发端,如今看来,《诗经》中的语言及赋比兴写作手法在今天仍不失其艺术魅力。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尽管很少提及诗歌中所体现的艺术手法,但在这一阶段不断去积累古诗词,是必然会对学生逐渐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基础教学阶段,如何去简单理解和记忆诗歌将是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本文着重研究在课堂上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得出结果,主要从创设情境出发,到课堂教学中的以读为主,再到为诗配图,初步理解诗意,最后到背诵。从而很好地完成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诗词的教学总结2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绩的怪圈中,语文教学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词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过分重视古诗词的讲解。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缺乏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差,学生自己不能对古诗词进行有效地体会与分析,不知道古诗词中存在的美,会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无趣的,学习就会更加被动,效果也会更加不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古诗词,首先是要对古诗词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学生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多都被动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是极为枯燥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忍耐力,但是这往往是初中阶段学生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源。为了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意识以及动力。例如,在学习《行路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李白虽然满腔抱负、满腹才华,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赐金还山。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自己设计出能够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对话,同时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举止等。通过学生的表演,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以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都被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李白当时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地激发,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古诗词内容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实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漆黑寂静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艺术联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传递和寄托自己的情怀。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明月的诗句,然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一定能够凝神静听,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进而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明确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进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美与艺术魅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3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系统指导鉴赏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个系统规划,教学目标要总体优化。教学上要继承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进行整合。学生对诗歌阅读与欣赏并不陌生,从小学以来,都背过诗句,进行过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这些为我们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继承下来。另外,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应该特别珍惜,好好使用。其学习目标中的人文内涵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意情景交融,体味意境之美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就要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情景与感悟的结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简单来说《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注重激励表扬,培养学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要启发学生用心领悟出诗文描绘出的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过程中培养情感。

  五、重点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古诗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及领悟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4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题改革的热点。大力培养师生读书之风,让阅读这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越走越宽。

  活动开展以来来,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以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似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以读书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古诗文诵读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一)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精心编辑校本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经典诗文诵读》。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3、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

  4、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宝贝”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和专题辩论赛、名诗欣赏、“走近李白”、“古诗考级”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在刚刚结束的读书节活动中,全校老师都参与了“诗文朗诵”赛,从刚毕业的老师到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从老师到校长,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二)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其三,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活动目标要明确

  第一、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第二、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第三、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二)、活动措施要合理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评估细则,在期末对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学生自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的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成功得失,相互取长补短。在进行语文实践考试中,还专门把诵读的掌握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以引起师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诵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初见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培养了学生吟咏古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在诵读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逐渐增加,同时我们还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古诗文运用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诗文诵读实验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XXX

  20xx年XX月XX日

诗词的教学总结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象,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诗词的教学总结6

  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的教学总结7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8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

  1、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可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

  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6、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诗词的教学总结9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但是,如何让古诗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习作呢?我进行了实践。

  一、营造诗化环境。

  课堂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诗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古诗。在教室黑板上的`“每日一诗”处书写浅显易懂的古诗,如《静夜思》等,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让古诗的吟诵声充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采。在古诗教学上,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将语文双基教学,思想教育同古诗文诵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如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成功的道路没有尽头”这一哲理;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朋友间的情谊;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欣赏音乐的美;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绘画的美……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品读中促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古诗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学生李溢明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来茅屋的主人是知道这句话的。围绕茅屋的篱笆旁长着几株南方特有的芭蕉。低矮的屋檐下,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双手握着拐杖,向前探着身子,用吴侬软语和老奶奶说笑,老奶奶一面缝着衣服,一面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笑着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奶奶也笑眯眯地说:“秋天,卖些粮食,扯些布给孩子们每人添一套新衣服。”他们有说有笑完全陶醉了,全然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小溪的东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黄豆田里锄着杂草,期盼着黄豆快快长大。他头上的草帽也挡不住太阳的热浪,汗水一个劲的向下流。二儿子坐在屋前的地上用竹片编织鸡笼,他正神情专注的为小鸡们编织一个新家。最淘气的小儿子趴在小溪旁的树阴下,一面望着满池盛开的荷花,一面剥剥手中的莲蓬,把莲子放进嘴里。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三、感受古诗妙用

  一次,中午就餐时,有位同学把整盆的饭随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没有在同学面前点名,而是让大家当一次“小老师”。结果,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首《锄禾》,那位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这微妙的变化,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诗的“妙用”。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当学生在古诗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

诗词的教学总结10

  我一直关注有关古诗文教学的动态,希望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上古诗文,促进培养其语文素养。此次学习了古诗文教学的专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对此次的学习进行了一个归纳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今后的古诗文教学。

  1、注重朗读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2、加强阅读记诵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功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3、坚持词语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学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4、穿越历史时空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诗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诗、读诗,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诗词的教学总结11

  《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优势和突出特点。然而受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受到制约,效果不够理想。现在,随着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网络教学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丰富了学习资源,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优势,大大优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古典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学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应该说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诗词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加大了传统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传统文学的教学问题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如何让传统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深领悟“此中有真意”似乎更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讨。下面就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古典诗词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中学诗词教学整合的基础。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典诗词最高的美就是境界美。其中包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画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美,而这些恰恰是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最重要的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简约的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而锤炼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虽然体制相对固定,可是风格多变,手法多样,运用典故、用字讲究。一首好诗,往往有着太多的内涵与外延。再加之,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古典诗词就需要更多资料。信息技术是基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型学科,它强大的视听功能和无与伦比的资源正好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像集合的特点制作许多优美的画面,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积极努力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融入一个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乐来打动学生,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从美学看,音乐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课时,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学生都凝神静听,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先民诗歌歌打下基础。

  通过图画和视频来再现诗歌的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

  第二,结合各种信息领悟诗词的意境美。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难点,对意境的感悟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历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恰恰是语言难以弥补的。新大纲指出:“教学古诗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领悟。

  例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前两行描绘出西湖夏季两种不同的景色:艳阳高照的西湖和山雾迷蒙的雨天西湖,后两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罢,这不同的景色犹如美女西施一样,浓妆淡抹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抒发了诗人深爱西湖美景的情感,表达诗人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教学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词。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后,再逐步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接着,便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找出重点词句。随后,又鼓励学生边读边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过去的感知、曾经的记忆,发挥想象,说说在头脑中重建所体现的画面。因为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有关画面,多媒体一出示画面,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触类旁通,他们不住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艳阳高照下,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确十分美丽,而山雾笼罩下的水雾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别有一翻风味,这样学生能进一步的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那种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在结束全诗之前,再一次地播放音乐配上画面,全班齐读,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诗词的教学总结12

  进入高中,语文教材难度陡增,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对比初中古文篇目的内容不难发现,高中教材增添了很多逻辑性较强的论说文和典故集中、篇幅较大的长诗慢词,而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性和感性体验都有所削弱,加之古文篇目多、长、难,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课堂的照单全收与课后的遗忘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复的摸索与尝试都收效甚微,如何改变学生对古诗词难于接受、理解、融入的现状,也成为困扰我的难题之一。

  在近期的诗词教学中,《柳永词两首》和《苏轼词两首》前后相连,在婉约凄切与磅礴豪放之间徘徊良久,我总在思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不同的情感世界。蓦然忆起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苏东坡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如何?”幕士说:“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浅唱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这典故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前提必须是让苏轼与柳永的迥异风格给学生们留下持久的心灵震撼。而日常诗词教学中繁复的讲解、空洞的赏析、平淡的诵读完全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不论是名家的朗诵还是学生的示范,都因各自情感处理的差异而很难在学生们心中引起共鸣,因此也更难触动学生们情感的心弦。

  课间学生们拥在钢琴边弹唱歌曲的身影,突然给了我灵感,词在古代,不就是歌词吗?苏轼的词在当时就被广为传唱,而自嘲是“奉旨填词”的柳永也是北宋时最知名的“流行歌曲”词作者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便是最好的证明。褪去“北宋大词家”的外衣,我不刻意在作者简介时强调柳永、苏轼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尝试从“奉旨填词”的失意文人谈起,从“尘满面、鬓如霜”却功业未成的半百士子谈起,当“伟大词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们便消除了畏难的压力,以善感的特质,充分感受沉溺于旖旎都市,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醉生梦死的失意灵魂,亲身追随执意明辨是非,“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孤独身影在宦海中起落沉浮。在学生们的情绪酝酿到高潮时,他们便挑剔起录音朗诵里不够到位的表演,纷纷表示这种绵延不尽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悲恸唯有借助音乐才能表达出来。借助这个时机,我提示“词又叫曲子词”,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的天赋和资源,给经典谱上自己最爱的旋律呢?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当堂就有学生即兴创作并弹唱,旋律灵动惆怅,耳目一新,诗词也当堂成诵。我随即将这当做一项作业布置给所有作曲专业的学生,要求每人至少为本学期所学的'一首诗词作曲,另外欢迎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乐器和专长参与其中,拟于半个月后收取曲谱、录音小样。基于这样的动员,也给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题材,比如将学生们的创作进行评比、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展示,在学生们当中推广传唱等等,这些不仅让学生们重拾学习诗词的信心,而且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切身体会,能更深刻的回味这些难忘的经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典诗词的新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热情,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调动他们的参与性与协作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珍藏一生的回忆。

  当把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相连通时,学生们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被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长主动学习自己所短,从前的诗词学习、背诵就不再是难题,含英咀华的境界也就不再遥远。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超越时空被反复的诠释,每一次诠释又会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13

  一、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的知识点有:(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因而,A项是错误的。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因而,D项是错误的。

诗词的教学总结14

  看了古诗词教学视频讲座及古诗词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我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感悟很深,下面,就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抓准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把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件,用高度浓缩的、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情感的言语。它的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古诗词和现代人有一定的隔膜,学生很难突破这层隔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学段教学重点,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借助图画,了解古诗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重在要求学生读背积累。到了中年级,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来理解诗中的字词意思,再借助图画,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为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同时重视背诵积累。

  二、教学方式上有新的认识。

  古诗词教学,注重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的老师都会以讲为主,以讲代读,通常是把古诗分成字、词、句各个小部分,然后,一字一词、一句的讲解其中的意思。讲完了诗意,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新课标中指出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解词义,结合画图,通过自读、互读、导读、展示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反复的带着学生读,使学生能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

  在实践教学中,我也常会多讲解,占用学生的许多时间,很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解。今后,要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自解,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以读带讲,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诗词的教学总结15

  一、古诗鉴赏程式

  1.解读“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诗句,看题干。

  2.通读,明确诗歌类型。

  3.看诗词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画面有什么特点,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

  4.研读,把握作者的情与志。

  5.品味语言特色,思考手法运用。

  二、古诗常考题型:

  1.分析意境题;2.分析诗歌情感题;3.分析技巧题;4.分析语言题

  ①炼字题②一词领全诗题③分析语言特色题

  5.对比鉴赏题

  三、具体考查形式及解读方法

  (1)分析意境型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②通过……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示例:如《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写“月下之景”,充满着画意(月色无垠、纯净)。思考:“月下之景”部分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画面,突出景物什么特点?

  答案: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画面:…………;意境特点:幽美恬静

  操作实践:

  1,李白《送友人》(教材p23)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p24)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p45)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p47第2题)

  3,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具体是怎样来写“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p49第2题)

  4,诵读《旅夜书怀》,说说诗人是如何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p31第1

  (2)分析诗歌情感

  提问形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表述诗人的思想情感(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操作实践:

  1.读李颀的《送魏万之京》,请从抒情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p13第2题)

  2.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是如何抒发的?(p13第3题,全诗

  3.杜甫的《咏怀古籍》,诗人具体是如何“悲昭君以自悲也”?(p31第2题)

  4.说说《滕王阁》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怀。(p5第2题)

  5.高适《燕歌行》,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诗人采用哪些手法来强化“沉痛”的?(p16第1题)

  (3)分析表达技巧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结合诗句,具体展开),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诗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诗歌描写手法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5、白描工笔

  (二)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三)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2想象、3衬托、4渲染、5烘托、6象征、悬念、7对比、8用典、9照应、10抑扬、11动静相衬、12虚实结合、13、对写法、14托物言志、15赋比兴等等。

  (四)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操作实践:

  1.读杨炯《从军行》,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p5)

  2.李白《春夜别友人》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p5第3题)

  3.王维《山居秋暝》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4.请从“想象、联想”和“以虚写实”的角度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天上谣》的表达特点及效果。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本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6.第37面第三题

  7.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怎样的`表达特点及效果?全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p48)

  (4)炼字型

  提问形式:①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字比较优劣;②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③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④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可加手法分析)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操作实践:

  1.李白《月下独酌》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p22第3题)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字?为什么?(p7第1、2题)

  3.教材p7第3题。

  4.教材p5第1题。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形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操作实践:杜甫〈兵车行〉,全诗诗眼是哪三个字短语?为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在全诗内容情感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p27)

  (6)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一两个词);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操作实践:

  1.p37第1题

  2.p37第2题

  (7)对比鉴赏题

  提问形式:①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②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1.p50第二题

  2.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登高〉〉在思想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p47)

  3.p41第2题

  3.p31第3题

  4.p32第2题

  总结: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

  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先从标题来入手,再借注解来相帮,诗中意象要注意,

  暗示形象和思想,题干务必要精读,一字一句不能放,扣住词句来作答,自己不要乱主张。

  四、诗歌鉴赏练习(重点理解并把握答案是如何分点分层、有条理地来组织的)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说明“惊”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夜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

  (2)“惊”在诗中有“惊醒”“惊起”的意思。在这寂静的深秋之夜,夜泊江边的诗人被江涛声惊醒。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突出了周边环境的寂静,也更显出了作者的孤单凄凉的羁旅之愁。

  ②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拟人化,叫醒了诗人,与寒江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的凄凉。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作此词时,李煜已亡国入宋,身在开封。

  (1)从开头两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看,两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词简要分析。

  (2)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诗词的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诗词的教学总结05-16

【推荐】诗词的教学总结05-16

(精选)诗词的教学总结15篇05-16

诗词的教学总结【合集15篇】05-16

诗词的教学总结【精华15篇】05-16

[合集]诗词的教学总结15篇05-16

诗词的教学总结优选15篇05-16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02-06

《古诗词》教学反思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