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都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习总结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龄大多在9—10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2、教育学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课下安排学习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10课时
第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12课时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8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劳动感受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8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 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 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 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 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 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 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 复习考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9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2、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3、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我学习、我快乐,家庭因我而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0
一、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1、在爱的阳光下。
2、我们共欢乐。
3、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4、寻路和行路。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标准
以学生品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方法
采用多主题体、开放性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习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习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5、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7、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3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5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4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5-25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4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2-20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3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03-14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04-04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2-15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