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会主义,与时俱进,以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深受,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四、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课时安排
一周2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平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由
1、蔚蓝色的地球
2、我们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的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三、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一步步的`认识它的。
2、我们的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怎样划分的。
3、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在”“走进世界”板块内容要求编写的。本册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的基础上,将视野进一步推到对祖国和社会世界的认识,并让学生走近世界——人类共同的地球村中去发现、去了解。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知道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优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4、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了解三峡工程的慨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知道西部地区所包含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网络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每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6、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全国交通的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节哀内设,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7、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知道对外开放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
8、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习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7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1-2一1、从四大发明说起2
3 2、圆明园在哭泣2
4 3、悲愤的吼声2
5-6二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3
7 2、春天的故事2
8 3、走进新时代2
9-10三1、高峡出平湖2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2
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2劳动节(周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6-17 2、国际组织3
18-19复习迎考端午节(周一)
20期末考试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
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
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第一单元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习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当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国是义务论,美国是权利论,新加坡是道德论。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市长》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第三、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着重引导儿童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让历史也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之中。教材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鸦片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xx鸦片的四兄弟”、“慈禧吃饭”、“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等历史细节,使人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平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中国心的中国人在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读上下两册教材。
只有对内容有通盘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执教不慌。
2.使用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这些课时,有些内容还略显贫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与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第六课、第十课。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到课堂外、社会上、网络室上课、少年宫上课。
3.必须注重学生实践。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会实践中,从生理到心理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体验的表层,如果能从深处参与体验,伴随我们的知觉、思维及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一些情感活动,通过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使认识和情感相协调,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地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4.按单元备课,授课时间弹性延展、授课空间开放。
备课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注意按单元备课。各个小的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多数呈递进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通过某一活动全面落实单元目标。课时安排要有弹性,可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展。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发生,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予以重视。
5.妥善落实活动目标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经验,找准教育切入点,认真负责制定活动目标。不能仅仅关注活动本身,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按照活动目标随时调整活动节奏和儿童活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目标妥善落实,提高活动效率。
6.活动应体现课程性质
品德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儿童创设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9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学情分析: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平、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平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维护和平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习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习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教学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课时安排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1
一、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为《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第二单元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为《不屈不饶的的中国人》、第四单元为《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2、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第一、二周:第一课
第三周:第二课
第四周:第三课
第五周:第四课
第六周:第五课
第七周:第六课
第八周:第七课
第九、十周:第八课
第十一周:第九课
第十二周:第十课
第十三周:第十一课
第十四周:第十二课
第十五周:第十三课
第十六周:第十四课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2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5
课标要求:
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五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老师、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对人生的艰难与挫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2、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就是通过约束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从而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则。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等。
3、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4、通过调查、访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造新生活”。注意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含义,认识到科学必须为造福人类服务,初步树立科学的道德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多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3、注重学生的实践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措施与方法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4、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5、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
6、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7、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相关文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册11-04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01-06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2-20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3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03-14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03-31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10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