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教学反思1
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四年级教学反思2
饮食与健康这节课,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学生们积极的举手发言,十分踊跃。而且学生的听课情况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我想这就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对于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与学生进行交心谈话的结果。
首先在课堂上,使学生时刻遵守课堂纪律。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应该严格的予以教育批评。当然也不能光进行批评还要需要进行谈话。这个谈话是非常大的重要的环节。通过谈话和同学交心,使学生认识的自己的错误,使他们心服口服的去改正错误。而且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上的困难予以帮助,使学生真正的进步。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对这门课的建议和想法,以便我进行改进。在谈话的过程中,没有训斥没有声色俱厉,只有师生之间的真诚的对话。我想在对话过程中问一问学生:你是否能够听明白了?老师讲课你能够听懂吗?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说出来,以便老师进行改进。我想这种对话是非常好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该批评就必须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的教学过程就非常的顺利,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的激发。我想这是好的开始。
四年级教学反思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四年级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学了素数和合数,我是这样导入的:谁知道非零自然数如果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非零的自然数进行研究,不过这次的分类标准是根据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类,那分成几类呢?每一类叫什么名字呢?这样导入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并使学生对于探求末知的心理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初步感知相同的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接下去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写出1到9各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按因数个多少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分成三类,我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猜测:那1是素数还是合数呢?交流后,大家通过判断因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学们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认识,也从一个特定的层面上认识了自然数,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奇妙。学生在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我利用学号这个资源,让学生正确判断每个同学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年级教学反思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 走,我们去植树
素质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七、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四年级教学反思6
《爬天都峰》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写作方法是重点。今天的课虽然是奔着这个重点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还不能完全从文章跳出来,把它当做一个例子来看。
上课的条理仍然不够清晰,我觉得还是对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们听得半睡半醒,这节课的效果好坏,一目了然。
教参上指出,本篇课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体会作者是用“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来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联想到学生们平时作文中最擅长的“机器人对话”描写,我不禁把重点改成了,学习文中的对话描写,可以在“说”字前,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比如:他点点头,笑着说:“……”。她头也不抬的说:“……”同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适当渗透。
然而还不敢把教参的重点抛在一边,所以这堂课上的有点乱,没有主次。其实,写到这里,我心里已经清楚,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备课不到位,不够细致。想起于永正先生的“备课”,课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将要板书的字,他一定会在课前练很多遍,直到写好为止。我为自己的“轻描淡写”式的备课而脸红。
以后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备课。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语无伦次,缺乏组织能力是我的常态,我必须要改掉它。
《爬天都峰》二次备课:
一、首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陡峭,并表达自己看到这样的山后的畏惧心理。之后,出示文中第二段内容(作者所想),师: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文章里。
学生读二段内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词准确。
二、师:这个时候,作者碰见了一个老爷爷,她是这样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头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提示学生,可以对自己事件当中见到的.人物进行描写。)
三、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对话描写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找出作者开始不敢爬,最后却成功登顶的原因:是老爷爷的话,给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爷爷也是因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顶。点明本课主题。
2。出示文中的几处对话,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对话描写中,可以对说话的人物进行适当的描写,这样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他(……)说:“……”。
3。作者爬山时,是什么样子呢?
学习第6段,关注并圈画动词,学习作者的动作描写方法。
四、爬山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录的呢?
1。在鲫鱼背前拍照做纪念。(做)
2。老爷爷,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间的对话。
3。写作顺序
五、总结
作者从爬山这件事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在整个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了。
结合“交流平台”点明,把一件事写清楚,需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教学反思7
这节课开始时,我们播放了一首英文歌曲,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我们通过谜语的方式引入了时间的表达方式,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们通过展示卡片的方式,教授了一些新的词组,如get up,go to school,have lunch,play football等。通过不同的游戏,我们巩固了每个新词组,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这些新词组,为接下来的口语对话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TPR全身反应教学法。通过简单明了的动作贯穿全文,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课堂上播放了课件,让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带着问题,既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此外,我设计了一个Myday活动,让学生根据练习说说自己的一天,先向同桌分享,然后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新句型,拓展了所学新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即使是那些平时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互帮助、配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就像是一名引路人,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向知识的殿堂。不同的学习路径可能会有不同的困难等待学生去克服,但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的殿堂,打开知识的大门,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年级教学反思8
《泉城》一课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结构非常清析,层次非常分明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比校容易,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深情朗读能力,但一节下来,好像我的目标并不没有达到。经过同事们评课,我的自评,我觉得倒致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做放手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学生知道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资料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总而言之,我还是没有真正解读了教材,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自读自解,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加深理解,讨论问题。
四、观看视频,感受文本,培养感情。
五、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表达感情。
六、课外延伸,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七、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有所获。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问问题出在第三个上面,我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学理解不了文本,总是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总是设好了圈子让学生往里钻,难怪教学环节在这儿出了问题呢。如果重新设计这一堂课的话,我想这样是不是更好点?第一步还是温故知新,引出课题,进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第二步,学生自由学习,这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同桌共学,还可以小组讨论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就知道孩子们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从而引出第三步,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学共同讨论学。如果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则可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亲身观看了视频以后,说出感受,既而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对泉城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朗读,从而使课堂创造高潮。第四步则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把泉城介绍出来,之后就是课外延伸,总结全文了。这样既有了朗读的时间,也有了说话的空间,课堂气氛也不致于那么压抑了。
“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会运用,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讲话。”今天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理,我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工作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我还得花费一番功夫,四年级,现在做起还为时不晚。
四年级教学反思9
布莱希特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没有多大的感触,但这次在教完四年级四个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课后,再来咀嚼这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根据课表的安排,本节课分别是在周三、周四和周五上,因此我每上完一堂课,都有充分的时间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将其运用于接下来的教学中。
在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不单单认识了多思和善思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3)过滤实验。首先,观察、记录物质的溶解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其次,过滤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实验,在学生操作前肯定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演示,因此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可能在35分中内完成如此大的课堂容量。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前两个活动合二为一,将三个活动变为两个:(1)食盐、沙、面粉溶解了吗(2)过滤实验。将食盐、沙和面粉放入烧杯的实验一起展开、一起汇报,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二、视频播放代替教师演示。
过滤实验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解本质的理解,因此我对过滤的讲解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在第一个班级进行实验演示时,有一个坐在后面的`同学提出“看不清”的问题,比如: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的那边、漏斗下端要靠着烧杯内壁等等注意事项,学生只能听,而看不清楚。
于是,我在接下来3个班级的教学中,引入了视频,通过视频演示滤纸的折法以及过滤的操作。因为视频播放,录制的时候镜头可以拉近,所以学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滤过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能死板地认为只有教师演示的实验才是最真实的,必要的时候用视频代替,有时候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实验准备的重要性。
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颗粒。对于面粉,许多学生在搅拌后看到其分散在水中,就会误认为是溶解了;但面粉不像沙,要观察到其沉在杯底,静置的时间需要很久。
因此,我在课前不单单要准备好过滤装置、烧杯、沙、食盐、面粉和玻璃棒,还要准备静置好后的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汇报面粉是否溶解时适时展示,利于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是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更接近沙。
布瓦罗说过:“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写文章如此,教学其实也一样,多多思考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就如洛克威尔的见解: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四年级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对于热气球上升的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失为好的方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进行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先发问,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和相互的启发提高。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当学生的'观察兴趣发生变化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及时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进行观察。避免有的小组因追求面面俱到而造成的观察不深入;防止了观察目的不明确,活动没有实效。要让学生确实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
特别是在仿制热气球的过程中,注意塑料袋和蜡烛的距离,当塑料袋鼓起来后再放手,要注意防火,以免发生意外。
改进之处:课前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热气球的知识,再者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以应对课堂发生的各种情况。
四年级教学反思11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教学用语方面不够严谨,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年级教学反思12
《电路出故障了》是一个学生经历发现、推测、验证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开始四1班的课,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连接一个故障电路,但是结果发现有的小组的电路是没有问题,这就让我在后面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想到,可以用让学生回忆一个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都看到一个连接没有问题的`故障电路。可是后来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发现,学生不动手连接,他们不能完全参与到“发现”这个过程。而且由于是做了演示实验,开始的时间用的比较少,导致后来的实验在时间上比较松,实验时间也比实验实际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些,整个课堂的安排不是很紧凑。
电路检测器的连接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的。并且先让学生说一说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经过一个课件出示的问题:如果要检测一根导线有没有故障,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交流使用方法,学生在后面的检测中就没有出现使用方面的问题。
科学实验中注重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的。课后听教研员老师的讲评,说到在实验中小组内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四年级教学反思13
《蟋蟀的住宅》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初读这篇课文时兴趣不大,觉得文章有点散,线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当我们沉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文本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我在设计的时候作了一些尝试。
我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是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了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运用对比进行写作,如巨人回来之前和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不同景色;春天来了花园内外的不同变化;孩子们进入花园和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运用对比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再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展开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了快乐和美好的事物应该和人分享。应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阅读,充分思考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首先,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其次,是在讨论问什么巨人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耍?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这一明显不符合文章主题的答案时,没有及时的引导,所以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最后引导学生对冷酷的巨人说话的时侯,许多学生都告诉巨人自己不会损坏花草的,而不是针对巨人的冷酷进行劝说。事后想来,当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而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的时候,只要引导他们再去读一读,巨人回来之前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美好景
四年级教学反思1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其生动活泼、有趣的特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另一方面看,科学这个学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总而言之,科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第一次讲这节课时,我俨然一个评论家一样,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阐述着自己的理论。我发现我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不是演员,学生也不是观众。我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没有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实,我不敢对学生放手是有原因的,我担心自己不能掌控课堂,怕课堂纪律乱作一团。正如刘老师所说,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平时对学生不加以训练,是不可能做到收放自如的。我想这正道出了我在课堂中的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我必须从现在做起,锻炼学生的发现、归纳、总结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时间,使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分析现象,总结本质。将时间还给学生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发现的乐趣、合作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厌学变为爱学。
科学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强,懂得的不多,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发挥螺丝钉钻的精神,钻研教材、教参,广泛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四年级教学反思15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科学《水变咸了》。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出现几个问题。
首先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让学生操作和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的时间有点过长。这个实验过长就会影响下面的`活动。当然后面的实验的时间还是比较长。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必须到外面的水龙头取水这样就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我想如果可能话申请将实验室的水龙头修好,以便学生进行用水试验。如果不行就事先准备几桶水供学生进行实验。我想这是客观原因,在教学设计必须合理科学的进行实验时间的分配。这需要老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及准备实验。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我想还需要加强实验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指导语言要一针见血。从而加快学生的实验。
其次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环节需要进行处理。比如在实验完之后,学生汇报的问题。这时候怎样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汇报状态,这个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想办法使学生尽快的从实验状态进入汇报状态,我想这需要我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因为这衔接的地方时浪费时间比较长的地方。
【四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教学反思06-01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1-06
四年级统计教学反思08-16
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09-03
四年级品德教学反思07-19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0-20
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09-06
四年级《猫》教学反思08-22
四年级麻雀教学反思09-07
四年级白鹅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