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习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6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一般来说,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课后练习第3题理解加点词有什么作用,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带有这些句子的章节重点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竺爷爷习惯地问可以说明竺爷爷非常喜欢科学研究,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日子,还想探究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这个问题的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之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这两句话回顾总结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后的练习第4题就是这样的一个题目:“课文为什么要用‘第一朵杏花’做题目,能不能换一个题目?”这个问题,也只有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因为课前学生知晓了问题的内容,所以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已经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用心。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7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相信又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兴致勃勃,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喜欢让学生更迷恋语文课,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上来。而实际中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我在竭尽所能的'让我的课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现这样的难题————讲多了,有学生听腻了;讲少了,有学生搞不懂了。任凭你使出十八般武艺,可总有一些人参与不进来。
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走出这一尴尬呢?若是让懂的帮助不懂的解决,若是让同学们互相启发问题不是更好解决吗。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表明此法还可行。故而,可否考虑让同学们互相解决会的,老师补充不会的即适当的精当的点播。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8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四年级语文
本课的教学我是从课题直接入手,板书课题后,请同学比较《一朵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不同,进而引出疑问问什么课文不以《一朵杏花》为题,而要以《第一朵杏花》呢?接着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课文。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实际上是从竺可桢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他对待科学研究的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上我主要抓住竺可桢的几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帮助学生认识竺可桢,体会他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平和,对话语言较多,无提示语,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时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可通过让学生补充写第二段中人物对话神情的方法,加深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第一朵杏花》反思二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现记录下上此课时的点滴做法:
一、设下疑问。
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的……”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对课题质疑后,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三、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加深了人物间对话的理解,此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也真正体会到了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9
教学时,我把体会人物的性格及形象,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第一节和十五节的内容,抓住竺可桢看杏花时的句子,通过关键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如“便走进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其中的“走进”、“数了数”,还有“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中的“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快步”等词语都能体会出竺可桢爷爷观察仔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中,我还注重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品读,体会其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因为赶时间,没能进行反复的朗读、品味,比较,进而突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略感遗憾,将来希望能更加合理的调控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合教学效果,我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强,参与面较广。师生互动充分,孩子们跃跃欲试。有思维的碰撞,有一定的课堂生成。但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重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有些琐碎“面面俱到”。教师课堂语言还是显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需在这方面多琢磨,抓重点,让课堂思路更加清晰。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我就发现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一朵杏花》?
生:《第一朵杏花》有什么好写的?
生:它与其他的杏花有什么区别?
生:围绕课题他会写些什么呢?
……
其实,总体上是围绕2个问题来问:1.为什么要写?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问题1学生,有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而要在精读中才能体会到。问题2则是可以通过朗读完全解决的。
师:这些问题班级里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在把课文自己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答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问题的那个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得准不准?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习朗读。
……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书,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借助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进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意去读,真正落实读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要形式。语文新课程力纠时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阅读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重视教材课文的构成,重视学生阅读的面和阅读的量,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一流作品兴趣,提高阅读的品位和趣味。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成为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的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2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
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2-18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2-12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篇03-03
《第一朵杏花》教案04-03
《第一朵杏花》课堂教案02-11
第一朵杏花教案15篇03-16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朵杏花》说课稿04-07
第一次教学反思08-07
第一周教学反思04-10
安全第一课教学反思安全记心上教学反思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