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1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2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3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
(1)分母能不能为0?
(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
(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4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米23分=()/()。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6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7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最新】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经典)12-10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7-16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4-05
《分数的除法》教学反思03-13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3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6-17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6-08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5-24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1-20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