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5 07:22: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1

  在国内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其教学质量与学习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学琴者弃学率较高,持续学琴的儿童数量有限;纯粹训练技术的学生数量较多,获得自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学生数量较少。

  据调查,儿童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其一,儿童只动手不动脑,仅靠肌肉记忆背谱弹琴,属于“靠眼一族”。识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技术难题。其二,儿童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的培养,练琴效率低,曲目问题解决不了,儿童学习进步缓慢。其三,儿童缺少对谱面音乐知识的深入了解,很难表现出音乐理想状态,导致儿童长期学琴而演奏水平不高。其四,儿童对音乐缺少感知判断和辨别能力,教学仅限于盲目地解决演奏技术。其五,儿童缺乏学琴的自我意识,不理解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艺术表达,并为了自身表达而突破演奏的技术问题。[1]14总之,客观上都可以归结为儿童情感表达与钢琴弹奏之间存在障。[1]14有的儿童缺少对音乐表达的热情和愿望,只想把音符弹出来、节奏弹准确、指法弹对,对于其他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无多大兴趣;有的儿童缺少对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语言表达关系的相应理解,以为达到一定演奏技术之后才来处理音乐,割裂了技术与音乐唇齿相依的关系;有的儿童缺少音乐表达的具体弹奏技术;有的儿童内心有音乐表达的愿望却苦于无法通过具体的技术实现内心的想法,等等。由此,能否拉近儿童与音乐的关系是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通常是开启学生感知认识音乐的入门教学。钢琴演奏是儿童建立音乐认知框架的最直接的方式。学生与音乐的关系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认识音乐,还要深入认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手脑合一的练琴模式和训练方法。教师只有提高关注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师生快乐合作、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再创造的教育目的。

  一、儿童差异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钢琴启蒙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分析认为,手脑不一是儿童钢琴学习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每个孩子,其表现又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孩子,虽然上课表现是识谱快,手指技术问题较少,但是练琴时不歌唱,对弹过的作品没有印象,没有和声和乐句进行感;有的孩子,虽然识谱快,头脑中有音响,但是不注意倾听旋律和声部进行,对自己弹出来的钢琴音色缺少自我要求,手指急于下键,急于完成任务,对乐曲本身缺乏理解和思考。这两者都属于肌肉记忆大于音乐记忆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音乐信息接受能力,对音乐有喜好之分,主观辨别能力很强,但是看谱子慢。这属于音乐感受与记忆大于肌肉动作的一类孩子。有的孩子,看谱速度快而不仔细,下键不过脑子或凭印象弹琴,弹错音以后直接跳过,错误印象导致错误的肌肉记忆,弹奏速度忽快忽慢,缺乏节拍感。这属于音乐感受记忆和肌肉动作均欠畅达的一类孩子。以上几类孩子都存在手与脑不协调的问题,但表现状态各异。

  儿童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支持。瑞斯曼(Rieseman,1966年)提出感觉通道概念,即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重程度不同:“有些人善于通过读(看)来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还有些人则善于通过做来学习。”[2]12习者学习方式各有侧重。奈申斯(Nations,1967年)则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包括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1.感觉定向,是指学习者主要依赖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学习。2.反应方式,是指学习者是单独工作最好,还是在一个组里工作最好;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还是一个观察者;是喜欢依赖教师,还是倾向于自主行动;对一个理论、作业、建议、指导是支持的,还是质疑的。3.思维模式,是指儿童先有一个总体轮廓,然后再去收集有关信息去证明这个概念;儿童喜欢深思熟虑地、有条有理地收集信息,或喜欢做出巨大的直觉式跳跃。”[2]131儿童学习方式差异可从多个维度加以考察。考德(Kold,1984年)提出了学习中的认知方式综合模式,他认为可从“具体体验相对于抽象概括、反省性观察相对于主动实验”两组维度来考察学习方式的差异。“从两组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确定出四种学习方式:具体体验、概括抽象、主动实验和反省性观察。”并将学习方式的考察运用于教学:“把测验和教学结合起来,最终促使儿童不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整个测验活动包括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是与一种学习方式相对应。”[2]131上述学习方式理论都印证了儿童学习方式差异的存在及其对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以上儿童钢琴学习的具体表现以及儿童学习理论都说明儿童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同时也说明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并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儿童采取分类教学。

  二、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分类

  儿童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依据奈申斯关于感觉、反应、思维三个方面学习方式的理论,笔者根据儿童思维反应与动作反应的偏重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操作型”和“思维型”两个类型。

  “操作型”学生,指手指的肌肉动作与反应强于大脑对音乐思维意识反应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教师所有对其手指动作指令,却对手指下键前后产生的音响缺乏提前的音响想象,对手指下键后音响旋律的感受和记忆较差。由于模仿弹奏的动作意识大于在音响效果想象意识指导下的肌肉动作,此类学生对音乐表达的欲望较弱,对音响弹奏的要求较低;音乐记忆力较差,对音响完整记忆的能力较弱;对节奏及音高识谱的准确性较低。

  “思维型”学生,指大脑对音乐的思维反应快于手指的肌肉动作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很迅速捕捉到教师对音乐要求的信息,并领会音乐意图,却无法将音乐意图落实到手指弹奏动作中,并将作品付诸于音响的最终呈现。此类学生旋律感强,音乐音响感受力强,音响记忆力强,听觉感受能力强。由于思维意识超前于手指弹奏动作,此类学生弹奏经常错音,虽然自己对错音有认识却碍于手指反应慢而来不及纠正,作品完整性差。此类学生情绪敏感、心理素质差、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容易对其演奏产生影响。

  教师如果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因材施教,就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根据儿童上课及回课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儿童钢琴学习方式加以分析甄别:对音响反应的灵敏度的高低、对旋律流动感的意识的强弱、对音乐记忆的能力的高低,以及儿童自己对弹奏正误的判断能力大小、儿童音乐自我表达愿望的强弱等。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意识,通过他们在接触不同类型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及教学中的沟通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判断学生的学习类型;另一方面需要一定时间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三、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方法

  分类教学是在认识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的基础之上,发挥学生个人优长,弥补其短板,加强手脑协调,以达到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感受的统一,促成学生音乐素养综合成长的教学。“操作型”和“思维型”学生的学习各有特点,各有教学侧重点。“操作型”学生需要将谱面的知识点变成肌肉记忆,激发起内心音乐表达的欲望。“思维型”学生需要将内心的情感愿望落实在手指的具体演奏中,避免肢体活动滞后于内心音响的状况。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有针对地解决不同学生的弹奏问题,根据两种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模式,弥补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短板,激发学生的不同能力,培养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练琴习惯。通过分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意识,在切实帮助学生听到音响差异并且学到音乐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理解,增强学生听觉感受训练及赋予音响意义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分类教学方法主要有思维、动作、巩固强化三个方面。

  其一,思维外化训练,是将弹奏思维活动外化为具体动作、音响、图像等符号,使思维具体化的训练。它包括知识分解法、声部组合法、夸张处理法、图像法等。

  1.知识分解法,即,在放慢的前提下,在包括慢讲慢弹慢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音乐作品、弹奏技术动作、弹奏过程进行分解,达到学生理解后的放慢练习训练的目的。具体而言,是将钢琴作品涉及的知识或概念转换为具体弹奏动作,加以深入详尽地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点的内涵包括识谱知识,如音符长短节奏、音高旋律等;演奏技巧,如断奏、跳音、连线等;乐曲结构,如动机、乐句、曲式等;织体样式;和声进行;多声部交替等。总之,将音乐知识转换为演奏动作,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得以在具体曲目中通过演奏动作加以运用,并将演奏动作上升到大脑记忆、信息储存和有意识的操控,从而巩固大脑意识,进而培养音乐感。如车尔尼《599练习曲》No.12需要对低音声部和声进行的认知及训练。教学中所选用的钢琴作品、儿童演奏动作教学、教学过程先后、难点分解方式和分解重点等,应依据学生学习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操作型”学生在学习中有不用脑、不用耳的特点,那些简单重复的机械教学与练习,会加剧这种学生的大脑空白状态。因此需要将弹奏动作进行逐一分解,结合知识、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在下键之前即时做出与弹奏动作相关的知识,加强学生在手指操作之前的大脑的意识。总之,面对“操作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技巧形象化、情感化、抽象化;面对“思维型”学生,分解重点在于将音乐感觉理性化、具体化,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音乐思维视觉化。学生不同,每一个教学方法讲解运用不同、侧重点不同。

  2.声部组合法,即把所有作品都视为多个声部组合的结果、进行分声部练习的方法。不仅要聆听各个声部的横向走向以熟悉各个声部的逻辑性,而且要聆听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的和声音响效果。此方法可以强化对音乐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对和声音响的听觉感受,可用于所有音乐作品的训练。巴赫钢琴小品逻辑性强、识谱简单、声部丰富,对于训练学生耳朵的听觉很有效果。如《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可以通过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进行分声部练习。对于“思维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让学生理性化地了解脑海中音响的逻辑,用对和声色彩的辨别引导学生听到自己的弹奏。对于“操作型”学生,知识点的讲解应帮助学生形成音响感受能力,将音乐内在逻辑感性化。两类学生都要求背奏每一首弹过的作品,清晰地了解声部的旋律走向和逻辑关系。

  3.夸张处理法,即将谱面所有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生活化讲解和极夸张的戏剧化处理的教学方法。在演奏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演奏,并且在夸张表达的过程中了解旋律走向的规律和强弱对比的音乐效果。即便是空拍,也要作为一种音乐表达需要来加以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刺激学生自己的听觉,在比较中选择贴切、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操作型”学生而言,他们对音响变化的感受力不敏锐,教师需要描述生活中相类似的力度或表情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使学生先可以认识及关注到每一个记号。总之,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强弱力度对比的弹奏技术指导上。

  4.图像法,即教师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刺激学生对乐谱的视觉、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的训练法。这个方法将谱面知识转换为图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对谱面与键盘关系的了解。如将旋律线条走向编成故事情节;又如,将音高位置转换为空间图形,指导学生根据乐谱上音的度数变化观察键盘上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使学生了解谱面与键盘相对应的关系,使他们在提高手位感的同时增加识谱量。

  其二,动作意识训练,是将弹奏动作辅以语言、歌唱、乐谱等手段,使动作受控于大脑意识指挥的训练。它包括触键预备法、动作歌唱法、把位乐谱法等。

  1.触键预备法,即,指触键之前手指带呼吸地准备弹奏动作的训练法。在下键之前想象触键后的音色并进行模仿性的歌唱,指导与相应的音色匹配的触键动作。每个音有准备的触键,说出“预备强”“预备弱”“预备呼吸”“预备唱”等口令,使得大脑发出相应音色要求的指令后手指作出相应动作。这种方法多用于每一个乐句的呼吸和每一个需要特别有要求的音符上,以满足音乐表达的需要。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指法的混乱、手位的不固定等问题,矫正学生已经出现的错音。总之,触键预备法对于提高演奏音色及乐句的表达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以及对音乐的创作的意识。

  2.动作说唱法,即,将演奏动作用语言或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醒大脑以控制演奏动作的训练法。这种方法可以将谱面记号变成语言表达,经过说或唱的方式控制手指运动。可将谱面记号作为准备的材料,让手的动作等眼睛看到谱子和嘴巴说出或唱出后再动。可以在演奏之前将乐谱记号唱出来,如:“左手准备5指,右手准备3指。”或者在演奏过程中边弹边唱,将手指具体动作作为旋律的歌词来演唱。如:“跳、跳、跳、连跳”。这种方法可运用于所有的演奏动作训练,让学生体会手指肌肉运动与音响效果的联系,在体会音乐的同时练习视唱,提高识谱速度。

  3.乐谱把位法,即,将键盘手指位置与钢琴乐谱图像一一对应,加强手指肌肉对乐谱音符的反应的训练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增强键盘手位感,降低识谱难度。可挑选识谱简单的乐谱加以练习,逐渐积累曲目数量以及熟悉键盘弹奏的把位。

  其三,加固强化训练,是对上述思维外化与动作意识化两个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反馈、复习巩固的综合反馈训练。它包括即时评价法、举一反三法等。

  1.即时评价法,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演奏自我评价的训练法。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演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认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的音响并评价,询问是否对自己的弹奏满意;如果不满意,如何演奏才能更好。可以训练学生对下键动作的音响预判和对触键后音响对错的感知,从乐句到整个作品都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要求和自我改进的练琴好习惯。当没有老师的时候,可以用录音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对录音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思维型”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陪伴学生解决最难的技术问题,通过强化学生已有的内心听觉,鼓励学生自我接受手指技术薄弱的现实。开始识谱时可使用教师学生合作法或先歌唱后弹奏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同面对谱面问题,可以使学生内心更能够意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2.举一反三法,即在知识点顺应和迁移时,需在讲解当时进行举一反三的实际例子练习的方法。对于“思维型”儿童,通过采用增加新谱子的曲目量以强化视奏的训练法,将识奏新谱作为每次课堂训练的一部分,坚持每节课花十分钟认新谱。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陪伴学生识谱,在识谱的同时强调视唱的作用,通过不断了解节奏、节拍与调式调性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谱的速度和效果。选择内容可以是比平时弹奏作品简单的短小乐句或者是识谱相对简单的完整曲子。在课下也要留出每天视奏的时间,并记录弹奏遍数和日期,增强学生对谱子的熟知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型”学生习惯性背谱的练琴习惯,使他们在曲目量增大到背不下来时被迫看谱,养成看谱习惯;可以培养“操作型”学生将弹完的作品立刻背奏,积累曲目量和对声音概念的感知。无论音乐知识、概念,还是弹奏动作,都应进行有针对性地由简到难的训练。

  上述教学方法都是使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实现思维、动作的协调,促使每个儿童把音乐作为自我实现的方式,把弹琴变成一种自我表达能力的体现。

  四、儿童钢琴启蒙分类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

  分类教学要以教师对学生了解为教学基础。师生之间良好和信任的关系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实施分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当下的钢琴启蒙教学中师生普遍认为,学琴是为了解决钢琴演奏技术问题。正是这一片面看法忽视了儿童与老师、儿童与家长等的关系。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6%的儿童经常与教师沟通、45%的儿童偶尔与教师沟通、39%的儿童不与教师沟通。[1]14

  为此,教师应确立钢琴启蒙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与交往活动的教学意识,即,钢琴教学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了解信任的关系建立过程,是人和人之间彼此交往的活动。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拉近师生的关系,把钢琴教学变成师生双方身心积极参与的享受过程,促进彼此信任、长期合作。一方面要将每个学生作为新的研究案例,努力发现音乐对于师生双方的意义,既不是教师个人的意志或主观强加,也不是现成的、固定的、照搬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共同协商、创造、发现中生成音乐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追求教学过程的快乐和满足,既要避免违背儿童天性的、单调的技术教学,又要避免教师单方面急功近利的急躁或情绪化,努力在精神上达成师生共同实现和双赢。总之,拉近师生与音乐的关系,让音乐成为师生心灵交往的共同方式,真正将音乐创造和音乐自我表达作为钢琴启蒙教学的主要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避免教师强势的单方面灌输。这其中包括师生平等交流。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愿望,要了解学生。师生要保持共同学习研究的态度,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探讨钢琴学习问题、问题出现的缘由、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共同交流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新角度、积累教学方法。师生平等关系还包括师生共同进步。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学习,在共同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共同进步,以达到钢琴技术与音乐表达相匹配的共同目的,从而共同享受音乐艺术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其二,保持师生畅达的呼应关系,即老子的“开而弗达”教学思想。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的专业引导,通过其自我表达激发学生的个人音乐表达;可以鼓励学生追求自己脑海里更完美的音乐音响;检测学生的主观选择,使他们明确意愿,并不断改进学习目标。

  其三,教师与学生的陪伴关系。教师应努力维持师生以上课这种活动为中介的持续交往,保持师生情绪的共同快乐,注意避免任何一种方式的冲突和指责。陪伴还包括教师应陪伴学生度过学琴困难的练习过程,陪伴学生进步,陪伴学生体验感受。

  综上所述,教师应建立享受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并为实施分类教学做好情感准备。

  结语

  钢琴启蒙教学应该将钢琴课堂变成儿童感受艺术、理解艺术、表达艺术的摇篮,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音,认真感受每一个音,认真尊重自己的情感表达愿望,树立自我认识和自我尊重的生活态度。由于儿童在学琴的活动中专注于自我的内心成长历程,最终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达到享受艺术生活的目的,从而提升他们生命成长的质量。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2

  音乐原本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但要教儿童学习音乐,喜欢和理解音乐,就得动用多种感官手段,把音乐转变为看的艺术、听的艺术、想的艺术、写的艺术、玩的艺术、欣赏的艺术、创编的艺术。

  看音乐。这是针对儿童的表象感知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言的。实物、教具、图象留下的形象具体清晰,能帮助儿童在听音乐时感受和理解音乐。课文中的插图、教学课件或实景,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暗示或提示,看图或看景关键是把“静态”化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借助标题和联想。所以,指导看音乐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用视觉的感知去促进听觉的发展。

  听音乐。音乐课处处有听音,像在组织教学、发声、练耳、视唱、节奏练习、教唱、练习等过程中都离不开听音。听音之根本是“听不用耳而以心”,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问题是儿童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他们没有用耳习惯,也不具备听音能力。所以,重点要抓好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力的培养,抓好听音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如教师上课讲解是要注意语言的风趣性、形象性,音乐的趣味性、对比性。发声是提示儿童乐句是在上楼梯(上行),还是下楼梯(下行);听曲调时提醒儿童注意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概言之,听之前,多一些引导,听之中,多一些提示、解说,儿童就能慢慢学会用耳用心,学会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去感知音乐。

  想音乐。学音乐离不开“想”,怎样把“静”化为“动”,把“无声”化为“有声”?如《卖报歌》的插图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一片乌云,一座朦胧的城,一卖报儿童举报叫卖。这不禁使人想起“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报童内心世界的压抑,以及报童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满街跑的情景。这就为学《卖报歌》酝酿了相应的情绪。实际上儿童的“想”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音乐去想象。例如,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儿童大多这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要紧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儿童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引发儿童思考,鼓励儿童用语言展示想象。

  写音乐。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弹弹、奏奏,因此比较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教学中虽然也讲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但很少留书面作业。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况且有不少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容易遗忘。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特别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重新思考学习,弥补没有认真听课的缺陷。

  其二,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本来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值得注意的是,布置音乐作业也应讲究“少、精、活”,切不可像语文抄写词语一样,把一个名称写几遍,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布置一些需动脑思考的作业,如音符的名称时值,可通过练习音符的组合来进一步巩固。

  玩音乐。要儿童正儿八经地坐着学音乐,是对儿童的一种折磨,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把学音乐处理成玩音乐,儿童高兴,其乐无穷,音乐素质能明显提高。玩音乐要根据音乐的表演特征和儿童的生理特征加以设计。

  1.边玩边学,将学习贯穿玩耍游戏之中。如学习歌曲“荡秋千”时,让孩子一边玩着秋千,老师在一旁用手风琴弹奏出歌曲“荡秋千”,并问孩子“玩荡秋千什么时候最高兴?”孩子说:“向下荡的时候最高兴,”当孩子向下荡的时候,老师马上拉出5 6 5 4|3 4 3 2|1―,让孩子们边玩边唱,很自然地唱出了欢快活泼的.感情。

  2.小小音乐会。固定周期举行小小音乐会活动,老师事先将教室布置好,搭制简易的舞台,学生凭“票”自由的选择座位入座,就像看电影一样愉快,让学生自己主持,节目自愿表演,允许孩子把自己在电视里、电影里、网络上看到的、听到的有关于音乐的内容,自己演出来给大家看。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去表演、去创作、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愿望。

  3.各种歌词的小型节奏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歌词中的语句和词组的练习;由简到繁的歌词节奏练习,培养学生协调能力、注意力的分配及对节奏的敏感性;用节奏短句来创编小童谣,甚至讲小故事;跟着节奏做简单的舞步……如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颠倒歌”、“我们都是好朋友”……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音乐中得到身心的愉快。

  赏音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是模仿性强,活泼好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有关乐理知识,他们理解曲子的能力较差。对他们来说,曲子的美感主要来源于作品的内容,而很少来自作品的艺术形式。因此,低年级器乐曲欣赏教学要按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逐步引导懂得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以此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如在欣赏一年级《号手与鼓手》一曲时,要鼓励儿童直接用形体动作对每段音乐作出反应。让儿童也“加入”号手与鼓手的行列,随音乐吹着喇叭、打着铜鼓、舞蹈、歌唱,使他们身临其境,随小号手与鼓手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3

  一、教师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及手指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上多发表自己对于曲目的看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学习新曲目时,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作曲家生平、作曲风格、创作背景及主要思想感情。学生对曲目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有表情的、准确的范奏。通过感受音乐,学生在接下来的弹奏中会更容易抓住曲目特点,演绎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布置适合他们程度的课外曲目。也可以让具备预习能力的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去搜索影音资料,或相关书籍查阅曲目资料。通过这一自主预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乐趣。在接下来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将预习的内容,跟教师进行交流。对于正确的,尤其是具有学生自己独到见解的思想,教师要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诚恳的鼓励。学生课下做足了功课,那么课上会更容易、轻松地学习曲目。

  二、教师应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掌握高效的练琴方法

  1.读谱方面。首先,弹奏每一首曲目前,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看好谱号、调号、拍号。而有些曲目的开始以及曲目进行中关于以上三点会做改变,这一点教师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关于曲目中的临时变化音记号以及重升、重降记号,教师应确保学生已明确这些记号的用法,以便正确地弹奏出来。对于加线较多的音,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识谱。其次,节拍、节奏、时值方面,要严格遵照曲谱来演奏,比如同样是三拍子,不要将四三拍和八三拍速度演奏成一样。对于较复杂的节奏,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加练习,直到学生能读准节奏,进而弹准节奏。音符的时值不要弹的过长或过短,休止符也不要忽略。最后,乐谱中出现的表情记号、表现符号、音乐术语和指法,教师应向学生逐一讲解这些符号、术语的含义。乐谱中标记的.指法是长期实践得来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弹奏去感受指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当然,有的学生手小,不适合使用乐谱中的指法,那就将合适的指法重新标记在乐谱上。

  2.练琴方面。每一首曲目都应分手、分乐句、分声部练习,而且最开始一定要慢速去弹奏,这样眼看谱、脑分析、口唱谱、手弹奏、耳听音,就有充足时间反应。慢速能够较从容、细致地将表情、语气弹奏出来后,就可以一点点将速度调整到曲目规定的速度。关于重点、难点,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上已经掌握了如何弹奏,才能保证课下的练习可以顺利进行。练琴过程中,学生如遇到了易错、易停顿的地方,应拿笔标记上,将这个地方慢速反复练习,直到非常连贯,和前后乐句衔接顺畅。

  关于以上读谱及练琴的要点,教师要做到长期、有条理的教授学生,及时了解学生课下的练琴情况,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主动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使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容易产生自信心。

  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意识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4

  温沟村是伊川县吕店镇一个行政村,距洛阳市区40多公里。20xx年1月6日,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和13级名师班本科生一行15人,来到了温沟村“普洛斯―唯品会”小学,观摩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献身于中国农村音乐教育的周安妮老师为我们公开展示的音乐课。

  一、情况简介

  温沟是当地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省定贫困村。温沟小学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20xx年初,在当地政府和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协调下,普洛斯和唯品会共同出资80万元进行援建,原温沟小学也重新命名为温沟“普洛斯-唯品会小学”。温沟小学现有163名在校生,教职工12名。普洛斯不仅为温沟小学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致力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软环境,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温沟小学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提供音乐课,普洛斯经过精心的筹备,于20xx年启动了“泉音乐”项目,专门聘请了两位资深的外籍教师,为所有普洛斯小学的学生提供国际化的音乐和英语课程,他们完全采用国际学校的教学方法,为公益性的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案例。

  音乐教师JoBrooke(周安妮)出生在在西澳大利亚州偏远地区的一个乡下小镇。周安妮曾在悉尼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之后在北京学了两年汉语,并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演奏家桂习礼学习中国音乐。她执教30年,先后曾在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各类学校及大学教授音乐。在其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在音乐教育领域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际关系,包括与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联系,并且让自己的很多学生因这些关系而大受裨益。周安妮接受泉项目邀请时,表示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为中国偏远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与项目发展贡献力量。周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借鉴了各国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包括柯达伊、奥尔夫、铃木和艺术体操等。她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的音乐能力,应该有机会接受一个设计良好的音乐课程。

  为培养教育硕士及名师班同学的实践教学能力,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高彩荣副院长组织了这次音乐课观摩见习,让我们零距离参与到小学音乐课堂中,领略周老师的教学风采,感悟周老师的教学理念。周老师的教学和温沟小学学生的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二、课堂观察

  在这一天中,笔者有幸完整的观摩了5节音乐课,零距离的参与到温沟小学音乐课堂中。五节课分别是6年级以长号为主和以合唱为主的音乐综合课,3年级音乐课以及打鼓课。这五节音乐课使我们领略了周老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周老师按照学生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渗透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观,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周老师所授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丰富,音乐信息量大。六年级音乐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学唱歌曲《雪绒花》,学吹竹笛《小纸船》并预习《欢乐颂》,欣赏听辨不同类型竹笛音色。长号课一节课中学习吹奏了6首曲子,有《美味面包圈》、《轻舟荡漾》、《圣尼诗拉斯颂歌》、《小苹果》、《茉莉花》、《雅克兄弟(轮奏)》、练习了降B调音阶及琶音,认识了两种反复记号。合唱课内容是复习练习了4首,《理发师》、《我们是快乐的儿童》、《晚风》、《铃儿响叮当》;学唱2首《红蜻蜓》和《嘹亮歌声》,还欣赏哼唱了一首《青春纪念册》。鼓团课的内容是练习学过的节奏,听指令打鼓,并让学生教观摩的老师打鼓。三年级音乐课的内容为学习竖笛mi的指法、认识休止符、认识柯尔文手势do、re、mi、fa、sol、学吹《好朋友》、根据钢琴弹奏的旋律音高、节奏、速度的特点做动作(如:听到密集的多个音符就全身扭动;听到由高到低的刮奏,就蹲下去),听到固定节奏型要有秩序的拿、放小打击乐器,学唱《白鸽》并用手中打击乐器伴奏。

  周老师所授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新颖,互动参与性强。这五节课中周老师始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如六年级音乐课一开始,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唱复习《健康歌》和《Sesere eeye》,师生共同编唱边跳。学生们跟随老师变换不同的速度演唱,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周老师在教唱《雪绒花》时,首先给学生们范唱一遍,要求学生们在听第二遍时说出节拍的强弱规律及拍号。有些同学用手打拍子或是身子随着音乐摇摆去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几乎全班同学都说出了正确的拍号及强弱规律;还要求学生们为歌曲编创出两种声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拍号和节奏。

  三、教学反思

  周老师所上的音乐课,虽然没有用任何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但课堂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学生们欢声笑语兴趣盎然,由此反思如下。

  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笔者看过一些音乐精品课,也有幸参与了第十一届中南六省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中小学音乐课观摩。这些精品课的教学设计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但所观摩的这些精品课的课堂气氛与温沟小学音乐课有着天壤之别。在音乐精品课堂中学生多是背着手坐在凳子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温沟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周老师根据学生这一时期好动的特征并没有要求他们呆板的坐在凳子上,而是让他们通过上音乐课感到快乐,从而对音乐课充满兴趣,这与精品课相比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欲望是不同的。

  注重方法的规范性,关注音乐的严谨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无论练声、唱歌、打鼓、吹长号、吹竹笛,周老师都会多次强调歌唱正确的姿势、吹奏的正确姿势或是用动作表情来提醒他们正确的方法。音响的的质量是审美的能力,要注重高质量的示范作用,因为老师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老师的示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比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逐步确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辨别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概念是音响的本身,概念和音响是统一的,教学中应精讲多听多实践,给学生确立音响的概念。

  注重引导体验音乐,提高课堂参与度。周老师在课堂中很少讲解音乐的理论概念,而是引导学生们体验参与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音乐规律,掌握音乐概念。在合唱课中,周老师有效利用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方法,根据歌词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进入佳境、边唱边跳,力求通过舞蹈动作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提高。在打鼓课中,除了训练大家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外,同时赋予每个同学编创节奏的机会,以便引导学生通过创编节奏的方式将自己创作进行展示,这样既巩固了节奏感,同时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周老师的音乐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作,并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体验具体包含听、表现实践。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5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要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要表情更丰富,表演时要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

  音乐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每一节的新授课都要课下好好准备,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

  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6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资料,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的资料选取、途径手段、组织形式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对于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能够为我们更好的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带给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透过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就应是互相构建、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透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透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到达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是师幼双方都能到达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幼儿园整合理念下音乐教学活动实践反思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必须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主角,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资料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平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十分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取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资料要全面,即同一个资料的学习能够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资料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思考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看它们是否贴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好处;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潜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资料,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搞笑的哈哈镜”等领域的资料,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就应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能够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透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搞笑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忙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够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平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资料。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务必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习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鼓手教学反思11-04

音乐教学反思09-23

音乐的教学反思01-29

音乐教学反思(精选)07-05

音乐教学反思05-04

(经典)音乐的教学反思12-24

音乐风教学反思01-06

小班音乐教学反思12-30

大班音乐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