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3 13:37: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医学教学反思

医学教学反思1

  关键词:中医思维;软件;开发

  1 概念

  中医思维训练软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的指导下,通过收集临床病例,咨询名老专家对收集病例的中医临床思维设计及认证,将中医临床诊疗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语言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上运行操作软件,开发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利用该软件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及临床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学生对模拟"患者"的中医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的选择进行评估,以实现学生将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

  2 方法

  2.1开发 收集并选择附属医院临床上常见中医病例,并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及对病例进行设计,并请名老专家进行认证,能够达到训练目的。最后请程序设计员把病例资料转化为操作系统。

  2.2升级 随机挑选30名本校学生进行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收集反馈意见,评估该软件操作及收集改进意见。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并针对软件完成改进。进一步收集并完善病例资源库,对训练软件进行定期升级,并逐步向学生开放该训练软件。

  2.3信息反馈 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该训练软件的满意度。依据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软件。

  3 结果

  3.1学生反馈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83.1%的同学满意,认为通过中医思维软件的训练能一定程度上达到训练目的。16.9%的同学不是很满意或不满意,认为不能训练中医思维,原因是病例库太小,自由发挥程度较小等。

  3.2教师反馈 通过对老师的咨询与调查,也均认为中医思维软件对训练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需要对软件进一步设计及病例库的丰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4 讨论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教育是中医院校的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要求和目标也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临床教学环境、水平和方式为中医临床教学提供的资源难以满足当今如此成系统、成规模、全面的教学需求。发展思维训练教学已成为实现临床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外医学对西医思维训练教学的运用多年,目前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行并不断深化。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开始借鉴成功经验逐步与国际接轨,高等医学教育院校陆续建立了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等医学模拟教学设施,将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教学。

医学教学反思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医学教学反思3

  一、积极反思,寻根究底

  1、紧扣目标、精选教材

  医用化学作为医学院校教学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专科学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型而非理论型的人才,教学内容以“需用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选编原则,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必修的基础知识的把握。

  如今的教材可谓照搬照抄、东拼西凑的比比皆是,但真正编写过硬的教材不多,所以必须选择编写质量高(紧扣医学与化学结合点、剔除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有适当练习),错误少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书。

  2、认识学生、分析学情

  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历练,从中学迈进了大学,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是极不理想的学校。家庭条件好的上“三本”,条件一般的就上专科,这是许多师生的共识,所以在他们心目中总有抹不去的自卑和无奈;大学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没有中学老师的步步施压,有的开始迷茫、散漫甚至丧失了目标;近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中有部分是文科生(他们成绩不差,好多上“二本”线),他们在逃避了几年的化学学习后又被迫学习,这难免是低效和痛苦的;文科生的介入,使大部分理科班增加了障碍,怎样才能兼顾全部学生?他们并非不努力学习,因为担心不过关,有的上课非常投入,练习做得满满的,可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还不能顺利获得学分。在历年的大一上学期末考试中,《医用化学》和《解剖学》是补考学生最多的课程。

  3、反思教法、教学手段

  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具模型教学、讲练结合法等。

  4、反思实训、问题重重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我们开设了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实验,如:药用氯化钠的精制、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测定、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阿司匹林的制备、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等等。实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但学生实验实训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操作知识和能力;有的学生边做边看,缺乏实训过程的连续性;有的学生压根不知道实验目的,更不知道原理、方法、步骤等;有的学生思想散漫,以为实训就是去玩,做好做差一个样;有的学生不会记录相关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因材施教,积极应对

  1、提高认识、净化思想

  鉴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重塑信心,提高对《医用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就是“专业能力”和“吃苦能力”,许多上“二本”线的学生慕名而来。因此,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层教学、结对扶贫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制订特殊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文科生和理科生中的后进生。在开学后不久,要摸清班上学生的学情差异,找积极上进的、乐于奉献的同学帮助、扶持学困生,并不间断地了解结对扶贫进行的状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3、优化结构、精讲精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关注学生中学时知识结构和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他们现有的知识构架上层层深入,使他们能懂、能会、愿听、愿想,挖掘中学和大学的连贯性,找到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点,紧扣“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学会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同时配合相应的练习以便对知识巩固和掌握。

  4、发动群众、合作学习

  教学中,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和意见,多与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存在的困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自学、比拼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实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实验实训、自得其乐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做实验,实验课抱着玩的心态,结果一学期下来,理论差、动手能力差、报告差,收获甚微。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实验采取分组教学,优差组合,由优秀的扶持较差的,手拉手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的合作互动。另外,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内容并写出部分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查看,对各组实验情况给予打分测评,同学的竞争心理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经过几次尝试,他们实验的积极性高了,因为他们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所以他们更愿意做实验了。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教学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的根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一片蓝天,给自己一块净土。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只有学生真正地想做、想学,辅以教师的指导,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是教学工作者长期探索的永无止境的目标和方向。

医学教学反思4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xx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淫、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医学教学反思5

  我国的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全面发展,依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提升医学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结合学校的具体校情,建构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和监控体系,转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开展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通过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医学电子学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完善。

  一、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分析

  在我国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倡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这也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领域之中,要转变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充分重视和关注评价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同一体系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改善,以更好地提升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利用教学评价的结论提出对教学过程的诊断性意见和建议,使教学过程的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其问题

  医学电子学课程由质量监控科负责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事宜,拟定教学评价办法并落实,可以采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督导评教等方式,实现对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则主要涵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实验设计考评、基本技能操作测试及单元小测试考评、期末考试评价等。另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主要涵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表现等评价。然而,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评价为主、督导组专家评价为辅,并在学期结束的时间作为教学评价时间,并以评价量表的内容作为评价打分的依据,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2、教学评价的信度较低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之中,医学电子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由教务处实现对教学及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目的并不完全清晰,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和现象,这就使医学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信度较低。

  3、评价结果分析不当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教学评价的结果通常是作为教师教学奖励和分等的参考,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教学真实的质量水平,这就使教师对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产生认同,无法形成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升路径分析

  1、完善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达到最佳的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效果,需要先完善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要在专家、教师、学生主动参与、集中讨论的条件下,建构医学电子类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分级和分层,使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医学电子学课程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表》、《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师教学反思汇报表》,对教师进行四个维度的教学评价,具体来说,一级指标内容为:职业素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分别为:

  (1)职业素养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师仪表、教学纪律。

  (2)教学准备的二级指标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资料。

  (3)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进度、课堂氛围、课后辅导、课程考试。

  (4)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包括有学生理解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保密性。

  2、强化教师教学的.激励

  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并非以证明为最终目标,而是以改进和优化为目标,要通过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强化对教师教学的激励和导向,突显出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性。并在因材施评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组织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知识性教学。

  3、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升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之中,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教师、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我分析或自我反思的方法,记载教学工作进程,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将电子学习档案袋引入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之中,将学生的作业资料、反馈资料、自评及互评资料、反思资料存入到电子学习档案之中,得到全程、全方位的评价,更好地培养共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4、实现多元化、多形式、分阶段的形成性评价

  在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实践技能、创造性思维等进行评价,要包涵多样化的考核内容,如:考勤、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课外作业、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较好地考察和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同精神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电子学课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理念和方式,它是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条件下实施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实现阶段性、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医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医学教学总结05-16

医学教学计划06-24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

临床医学教学计划04-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的反思10-12

教学反思04-03

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