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1 06:59: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兴八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1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2

  相比较与自己上学期《涉江采芙蓉》的公开教学,和自己近两周以来的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本节赛教课有如下改进和不足:

  1、自己能意识到,同事们也曾经给我指出:我的语速比较快,而且有时候吐字也不很清楚。本节课上自己认真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前面的三十分钟也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后面十五分钟做得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多加强。

  2、自己的个性比较急。本节课控制得比较好,课堂进度也比较得当,但是在“示范读音”的时候却抢了五秒钟(大约),在下课时少说了“背诵诗歌,完成课堂练习”这一句话。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细致地加以把握。

  3、课堂生成和教师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在高中段的课堂上,自己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并处理好。但是在本节课中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好。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和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时,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实在。但是在破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问题尤其是随机生成的问题的探讨却比本节课要更热烈,这说明自己在赛教课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地把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自己平时多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尽可能每一名同学)都给自己提提意见。同时,自己通过录像尤其是本节课的录像认真总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尤其是塞教中,把真正的“课堂生成”展示出来。

  4、关于板书的思考。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须的,但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明确、步骤清楚、课时总结精当,而且这三点都在幻灯片体现出来了,所以,板书这一块我做了省略。在今后的使用幻灯片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注意,一定有言简意赅的'板书。

  5、关于使用PPT课件的思考。本节课上,自己的主导思想是让PPT课件和幻灯片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和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很多名家的教学录像中如何使用PPT课件为教学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6、关于对教具、学具的思考。由于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翻页笔,所以,本节课出现了两个小故障。今后,在使用翻页笔、电子白板等方面都要加强。

  7、在本节课的准备中,先是认真听取名师、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是认真学习名家的教学实录和录像,最后是综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我觉得今后更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色。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3

  这首诗的教学,首先要探讨和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将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初评、旁批、总评——体现出来,又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法,加深他们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核心原则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必须要体现阅读深入的过程。这堂课的三个主要环节分别对应三个基本步骤,以求展现阅读的进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过程式阅读”是学生首先对一个文本产生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从旁指导,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显然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但在这堂课中,我感到我仍旧在扮演着“请君入瓮”的执行者的角色,用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引向事先挖好的陷阱,最终学生形成的对这首诗的体会与看法也都是教师的,而非学生自己的。因此,教师如何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越俎代庖,值得深思。

  2、“过程式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面的阅读,这在课堂之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在一堂课内如何处理一个具有多层面解读可能的'文本却面临难题。一开始,学生拿到文本时,极有可能产生多个层面的初步阅读感受,这时问题也就产生了:到底是像我今天一样从一个层面(形象)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还是放手,让学生多层面去展开?很显然,前者集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更容易把握,但同时它也放弃了对一部分学生初步阅读感受的引导,而且也极可能产生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而后者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但在课堂操作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容易造成课堂的松散与混乱。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也值得思考。

  3、在这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为了体现第二个阅读步骤——评注,我设计了讨论意象,体验情感的环节。但却发现学生将每个意象提出来,进行支解性解读,离开了诗歌本身的整体精神。因此,我觉得在评注时应该确立一条核心准则,而不能漫无边际与目的。那么,这条准则又根据什么来确立呢?

  4、不同的体裁是否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来对“过程式阅读”中的技巧与方法进行调整。以这次选取的诗歌为例,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诵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时候诗歌的思想情感是在读中体味出来的,而很显然,这堂课我放弃了最有用的武器,使得学生并没有在情感上真正深入到这首诗中去,还只是停留在对语言本身的不带情感的评论上。

【秋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01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8-26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04-21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16

(精)《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7-06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4-06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2-19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04-13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2-29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