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教学反思1
导语: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下面小编整理一篇关于初中新课标英语单词的教学反思,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词汇,如果词汇欠缺,或掌握量不足,那么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限制。也不能和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不能正确地表述自己个人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在考试中,陷入因缺乏词汇量看不懂题意而无法作答的困境。
因此,一个人掌 握词汇的程度, 直接影响他的语言交际能力。词汇教学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想,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英语词汇学习,切实提高学生词汇语用能力和大家谈谈个人的感悟。
一. 避免只关注词汇识记,忽略语境教学。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词汇教学要求后,领悟到:词汇的教学不仅仅是词汇识记问题,更重要的`是词汇的运用。即能运用词汇理解表达不同功能、意义、态度等。实际上,这是英语词汇习得的最高和最根本的目标。传统的词汇教学更多是词汇的背诵记忆,较多地脱离语境,这很容易导致义务段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降低,并且学生缺乏词汇本质、深入理解,易造成汉式英语的思维形成。执教教师要走出一个误区:词汇量的大小并不一定决定英语水平的能力,并不一定和语言运用能力成正比。词汇的学习重要的是词汇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授学生词汇分类法,胜于教会单个词汇本身
科学合理地对词汇分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和巩固、运用词汇,同时可以发展学生心智,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有不少学生反映,“单词学得越多越容易混淆”。基于这种教学现状,我们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比如初中英语词汇classroom, blackboard,welcome,bathroom,altogether等,按合成记忆法来学习,就比较轻松。luck,lucky,luckily,engine,engineer,enginery等,以同根词方法归类比较方便。还有前缀后缀法等
三. 视觉刺激学习词汇法
运用实物及图片主观视觉感受,结合句子进行单词教学。对于每个单元单词较为具体的一些单词,可借助实物、挂图、以及身势语等进行直观情景教学,使学生眼看实物、听到声音、口头拼读出来,做到音、形、义三者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单词教学具体、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单词的兴趣。语言的应用单位是句子,从教学法的角度看,整句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单词的意思和用法,能逐步学会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四. 听觉刺激学习词汇法
在词汇学习时,结合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教师可适当采用韵句、歌谣、歌曲等形式,选择学生真正喜欢、乐于记忆的内容和曲调,并且给予一个语境来帮助学生练习、记忆和运用词汇。
五.反复呈现学习词汇法
《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一再强调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异国语言时难免产生枯燥畏难的心理感受。我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改变,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每单元生词时,我把单词放在句子中呈现,或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如编成小对话,小故事,或猜测游戏等,尽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并且采用反复呈现法,同一语境用不同语音、语调反复呈现,同一语境用不同情感、动作反复呈现,在近似语境中反复呈现读音和词形..我发现学习词汇时,给它设置不同丰富的语境,反复呈现练习词汇及句子,既避免了机械重复,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还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均有较饱满的收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尽大可能地体现着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教学反思2
今年是福建省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旧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成败自我掌控。
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氛围沉闷。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标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作为科学性和创造性非常突出的物理科,我们要很好地发挥她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合理采取措施,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像赵保钢教授说的一句话:“传统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新课标的教学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训练成有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只要我们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标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不可否认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它既可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的、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法、教材、学生等方面,而学生也能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想法虽好,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1)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等因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欲见成效,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2)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故而要使新课标顺利实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而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换句话说学生还没完全达到有像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探究学习。(1)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
(2)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学习,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机会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三、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2)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福建高中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也很需要高考指挥棒的明确指向,社会评价的正确导向。所有的高中新课改的老师们都不希望辛勤地探索,再换来网络上流传新课改是“广东红红火火、山东后院失火、海南不温不火、宁夏黑灯瞎火”的尴尬评价……
新课标教学反思3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我就《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谈:
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的感官参与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藉此内驱力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能处理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如有学生指出扇子图中弧线与线段组成的图形是角时,我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
理解角,领悟角。学生画角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尝试的空间,学生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使他们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束缚,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课堂训练扎实张弛有度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思维拓展题的教学,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多处设计思维拓展题,如用所给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组合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角?”“思考一张圆形纸可以折出多少个角?”等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一些同学个性飞扬,同时也体现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本课例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实在。
在教学中还有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注意细节问题,倾听同学的发言等。
新课标教学反思4
20xx年9月20日,我去xxxx中学参加了xx省市名师工作室“新课标、新教法”教学观摩暨研讨会。此次活动以“紧扣新课标,探究新教法,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我作为主讲老师,现场展示了一节原创作文教学课《公益广告好,全靠语言妙》。
首先来回答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选择广告作为教学素材?因为它实在是随处可见,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广告总是无处不在,从报纸到广播,从电影到网络,从公交站牌到厕所门板。它是真正的接地气,和每一个人如影随形。所以当我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广告语的时候,学生们才不觉得陌生和有距离,这才为下一步继续研究广告语先打下一个情感上的基础。
为什么是公益广告?广告的类型很多,为何要选公益广告?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希望教育教学不分家;从课程标准来讲,自然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从国家意志来讲,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搭上界,比如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等,公益广告都有所体现。
为什么是公益广告的语言?因为这是一节语文课呀,又不是什么媒体专业的专业课,所以我不能研究什么画面啦、播出频次啦、展示位置啦,等等。另外公益广告的语言一般都是经过匠心雕琢,短小精悍,非常易于记诵传播。其实司空见惯的背后往往是匠心独运。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体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我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堂上以及课下去努力践行。
最后一个问题,研究公益广告的语言最终想干什么?想让学生们有铸炼自己作文题目的意识,尤其是高考的应试作文。正如生活中我们对大多数公益公告也只是扫一眼就匆匆而过一样,高考作文阅卷也是如此,很少会有阅卷老师把一篇作文翻来覆去研读,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扫一眼就给分了。但是无论一个阅卷者有多么不负责任,但他一定会把作文题目仔细看清楚。而所谓“题好一半文”是有道理的,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展示作者的写作功底。对高考作文题目而言,其实各种修辞手法都可以运用,但是综合考虑的话,还是对偶(对仗)效果最好,因为它一目了然,既利于表明观点,又可以展示文采。
接下来说一下这节课的基本流程。(之所以用“流程”而不用“过程”这个词,是因为狄聪玲老师点评说这节课推进得“行云流水”,毫无斧凿之痕迹,呵呵。)
一.展示现象。先给学生展示了自己日常生活中抓怕的一些公益公告,有爬山时拍的“峡谷风光无限好,出行安全最重要”,有逛街时拍的“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有工地边拍的“宁绕百步远,不冒一步险”,有小区里拍的“家庭防火注意啥,煤气电源勤检查”。这些平时早就有积累,职业病嘛,走到哪,拍到哪;所以用的时候也是“信手拈来”,没有费太大气力。
二.分析好处。每展示一张公益广告的图片,就让学生们点评一下,觉得怎么样。感觉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何处。我不说,让学生自己说。从感性到理性,这里需要思维参与,这大概就是新课标所说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了罢。
三.归纳特点。最后我把多张广告放在一张PPT上集中展示,然后让学生们“提取公因式”,看一看这些广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们畅所欲言,当然,答案基本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接下来自己用比较整齐的语言总结了四点:对偶修辞务必用,五言最佳七言行。押韵口耳易传诵,仄起平收对联成。
四.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了两张写得不太好的公益广告,一个是草坪上的“手下留情,脚下留青”,一个是山上的“山高人为峰,脚下需当心”;让他们先指出其中的问题,然后再现场修改。第一个“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学生的点评非常到位。他们认为,第一,这是个草坪上的广告,一般情况下用“手”踩草坪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二,只有八个字,而“下”和“留”就用了两次,重复啰嗦,显得语言太过贫乏;第三,“情”和“青”虽不同音,但却同调,而且都是平声,读起来非常别扭。接下来的修改对学生来讲还是有点难度,没有特别让人满意的答案出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好,起码让学生明白:从听懂到掌握,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条长长的路要走。从这一点上讲,语文一点都不比数学简单。
五.应考迁移。上课的是高三学生,我安排他们上课的时候带上月考刚写过的作文,让他们现场修改自己考试中的作文题目。从实际情况出发,我适当降低了要求: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作文题目改成对偶的形式即可,如果可以押韵最好,如果能仄起平收就完美。同时随便找了三个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原题目写在黑板上,本来设计的是让他们在黑板上修改,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但是从前面我对学情的把握来看,估计效果不会太好。于是就临时决定自己跳出来当众修改,光说不练假把式。三分钟时间,我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很快将三个题目全部改成了对偶样式,而且全部押韵,遗憾的是时间局限没有弄成仄起平收。然后叫学生们起来读自己修改前后的题目,这里有一个纵向对比,让学生自己和听课老师都看到了什么叫收获和成长。还是有几个让人耳朵一亮的很不错的修改;而我最后展示的自己的修改,也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平等中的首席”。
六.总结升华。我谈了以下几点意思:第一,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二,不仅要学会审视美,更要会创造美;第三,学好语文,高考拿高分,更要让语文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
现在说一下效果。
基本达到了自己的预设目的。后来点评的时候有老师提出来说感觉前松后紧,感觉课好像没上完,留给学生现场练习的时间有点短。其实从教的角度来讲,我仅仅是想给学生们播下一颗种子,就没想着陪着他们发芽、生根,然后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们已经有了修改的意识,并初步尝到了甜头,或者说看到了别人从麻雀变成了凤凰,自己也有点“蠢蠢欲动”,这就行了。
还有老师说关于如何修改应该给学生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不是给他一些具体的办法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怎么写对联,三言两语就可以把要求和办法讲给学生,但是他立马就会了吗?依然不会。这跟他们多年的语言积累、思维品质、文化修养、灵感智慧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恰恰就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而且任何“名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所以我才没有给太具体的修改办法,我给了是我的,不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意义就会小很多;我给了也许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因为,我是一个人,他们一群人。相信最后一部分展示自己作文题目的修改结果时,学生已经明白:最好的老师在身边,同伴互助,效果突出。
有老师建议最后展示老师自己的修改结果时,应该顺便把自己的修改原因给学生说一下。我觉得很好,下次如果时间允许,这一点可以考虑。应该把自己所有的修改过程完全暴露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一步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怎么样变成对偶的,押韵的那个字是如何找出来的,怎样再做局部调整直至完美的。就当解剖一个麻雀,相信学生们收获会更大,畏难感也会少一些。
这节课得到了张老师、狄老师和马老师的一致好评。
张老师认为我“眼里有学生,手里有方法”,“眼里有学生”不敢说,但“手里有方法”没虚美。我觉得这是自己一贯坚持并且要继续研究、突破的方向。一个语文老师,讲得再天花乱坠,整天想着“诗和远方”,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高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觉得自私了点,也缺少了底气。
xx中学狄老师的评课很高大上,对照新课程标准条分缕析,令人佩服。她夸我胆子大,说我在外校借班上公开课的时候竟然敢“挤”学生,有几次都把学生“挤”到墙角了。当时我听着有点蒙,我虽然在教室里走动比较多,但是没有跟学生有过任何身体接触,更不用说“挤”学生了。后来问了一下任艳老师,才明白狄老师的“挤”是“挤兑”的.意思。是说我多次在课堂上各种讽刺、无情打击学生,毫不客气地指出学生的种种错误;而最让人佩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HoLD住场面,收放自如。我觉得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上课的是xx中学最好的学生,他们的水平高,境界高,修养高,不跟我这个客人一般见识;第二,我是本色出演,不是矫揉造作,不虚伪,表扬是真表扬,批评是真批评,而多数人都喜欢和真实的人打交道;第三,我本身是一个有趣味的人(同学、学生评价,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自我标榜,呵呵),虽然没有预先埋伏很多包袱,但是课堂上有不少现挂,氛围很好,听课师生们都很享受,情绪高了,就会明白什么是玩笑,什么叫忠言逆耳利于行;第四,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表现欲,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那么多老师。所以虽然我一次次有意无意地“挤”学生,课堂依然很和谐,其乐融融。
xx中学的马老师和我接触较多,了解较深,评课时不吝溢美之词。她非常赞同我是“生活语文观”(不过她以为用“大语文观”表达更好),赞赏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我敢于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现场修改学生三个作文题目表示非常佩服,她都担心我挂在黑板上。这一点倒不是我有意卖弄,既是临时决定,也是有意为之。我总跟其他老师说一句话:你没有的,你没有办法给学生。换句更通俗更时髦的表达——你是怎样,学生便是怎样。她还说这节课切口小,功利性强。切口小有两个原因,因为我不是他们的老师,我想尽可能画一个句号而不是逗号;另外切口大了,师生们都难以驾驭,无法做到精致和唯美。功利性强,我把这句话当表扬听。我的教学理念一直就是“学以致用”,坚决不用一些看上去很美的“屠龙之技”忽悠学生的同时为自己谋取功名;而这里的“用”既包括解决物质问题,比如高考,也包括解决精神问题,比如审美。如果说我有一些“功利”的话,我首先也考虑的是学生的“功利”而不是自己的“功利”,是不是有点伟大啊?哈哈。
总而言之,这节课不管成功不成功,但是我自己和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过得嗨,也许这就够了,因为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当然写完这篇反思,自己的快乐又增加了一点,因为,没有人逼迫,我选择,我喜欢。
新课标教学反思5
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生物学教师,为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有必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反思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
反思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了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
反思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的理解;
反思五、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获得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反思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有对自己的学习以及他人的学习进行了反思。
新课标教学反思6
第一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我们几个商量试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说实话“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我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必须对这种模式有新的认识和重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它,成为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
刚开始我们得一步一步的来,我们要先来精心设置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去看书,怎样思考问题。“先学”不是让学生自由、随意、单纯地看书,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了解学习目标,而后老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问题,刚开始让学生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
课堂上的“后教”,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互相帮助,达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需要继续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新课标教学反思7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新课标教学反思8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在初中阶段,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用好“范唱”
音乐教师的范唱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唱歌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音响器材如何先进,这些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确范唱。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又有互相感情交流的因素,在义务阶段的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演唱他们最爱听,通过范唱,师生间的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取得心灵的共鸣。好的“范唱”是提高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的关键。?要完成好的“范唱”,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能够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歌曲的`结构、感情与速度的关系。要表现好这首歌曲,应用什么情绪、速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2)要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能运用正确感人的声乐技巧,要具有弹跳、强弱、渐强、渐弱,音色变换演唱方法;
(3)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乐感。感情表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它发挥的好,可以弥补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乐感,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绘声绘色地完成范唱这一环节,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二、练唱结合,普及“乐理”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课堂练习是落实“减负增效”的一种手段,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音乐知识在音乐学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包罗万象: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器乐欣赏……就乐理知识来讲,一方面由于它比较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听;另一方面,它不向语文、数学有经常性的考查、考试,学生记不牢。对“乐理”的教学,讲究教学艺术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1)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想让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讲,他们会觉得“累、没意思”。我在授课时适当地加以律动。如讲解拍子、拍号时,可向学生示范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式,让学生也当“小小指挥家”;再比如常用速度的标记“慢速、渐快、原速”,我就用火车的“起动―飞驰―到站”的过程来让同学们边演唱,边用身体当“火车”、手当“车轮”,进行“起动―飞驰―到站”过程的动作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标记的含义。再比如:力度记号mf与f、mp与p的教学,我向学生指出它们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指在同一作品中而言的,因为在某作品中的“f”是那样强,而在另外一作品中就可能变为”mf”,这与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有关。通过这样动与静的结合,当场听讲、当场练习,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趣味”,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2)在愉快的游戏中长知识,提高兴趣。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在音乐课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进行听音训练时,我就做“给音符找家”的游戏。教师用琴弹奏几遍,学生听后,记在心里,不说出来,到黑板找出来。这样有趣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提高了听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还可变化形式或平分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新课标教学反思9
在上课时,确实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环节很重视,希望能做到环环紧扣,因此努力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我的设计,跟紧我的课堂节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牵得过多,使得课堂有点紧。
例一:在教学“海参”时,我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海参,就让学生看了直观的图片,但是海参的样子在我看来不是很美,为了不破坏课堂的教学氛围,于是马上就说了一句:海参虽然模样不起眼,却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呢。以激发学生对它的喜爱。但这句话可能是太自我,说不定学生不讨厌呢?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先说,如果学生不喜欢,再由教师介绍,这样比较好。
例二:在教学“蠕动”时,当老师问:有哪些动物也是蠕动的?学生说到了“海龟”,这时,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海龟”可不是蠕动的。没有深入地问这位学生为什么想到了海龟,说不定他没有十分明白意思,而我也没能令他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例三:在学习第三种海底鱼: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学生一读把“像”给读丢了,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别丢像,再读一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生成资源。用上“像”其实是作者运用比喻,把鱼的样子写得生动了,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我这时大可以运用这个教学生成,让学生来比较比较为什么要用上“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
新课标教学反思10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反思
多年来,我一直在语文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实践着、探索着,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认识,但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反思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穿着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虽然在参与课程改革前,每位教师都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但为期一两天的培训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又何况有些教师在参加培训时,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他们平时不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更新教育思想,不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他们只能穿着新鞋走老路,无创新无创见。
例如:某些语文教师在专题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把整个专题的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课文归课文,一课一课地上;有关的古诗文归古诗文,一首一首地教;参考资料归参考资料,一个一个地讲。学生很难很好地把握整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专题课是新教材新增设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都把它上成了不折不扣的传统课,更何况是其他课文呢?如果语文教师仍这么上课,语文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下去?
反思二:部分教师课程能力缺失。
自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师和课程就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课程为载体,课程的组织实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课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课程能力作为教师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路线,决定着课程功能的转向,是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和本质性力量。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课程能力并不被高度和普遍重视,表现在:首先,大多数语文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知识现状,只知道按照教育部门和专家确定的课程内容教会学生某种既定的、死的知识,而不会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对给定的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其次,部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不创设相关教育环境,不设置问题情境,不善于启发学生,不与学生互动。再次,语文教师学科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多年来,部分语文教师常把自己禁锢在语文学科壁垒之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流,缺乏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部分语文教师的学科视野显得短浅狭窄,综合课程素养能力显得苍白无力。最后,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虽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与语文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但部分语文教师至今仍未能很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仍然是依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将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反思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对语文基础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丰富、新鲜、立体、活泼起来。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流于形式,使它成为弥补自己教学内容苍白、教学功底薄弱的点缀、装饰。更有一些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入了误区:平时上课不用,只待上公开课用;开设公开课非依赖多媒体不可,否则就上不好公开课;用了多媒体的公开课,不管其实质怎样,就一定标榜是好课。这就使现代信息技术没能真正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辅助教学的功能,而只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伪劣的、蹩脚的装饰品。
反思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讲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关注过程,获得体验……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实施,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缺乏实效。如有的.教师动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即往前往后、往左往右一凑。也有组织得好的,但多数情况下是或各说各的,或互相推诿,或一人一说到底,其他人则不动脑筋、无所事事。有的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得不够明确,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被动;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有的教师没有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单从主观愿望出发,想要学生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想要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无法有效地合作,无法真正地合作;教师袖手旁观,或做自己的事,对学生合作学习不实施监控,导致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这不仅背离了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的初衷,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如此无效的合作、探究,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反思五:非语文活动过多。
新课标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对课改的推进有重大影响力,对于当下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改进,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式,使初中语文课堂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让素质教育更加普及,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新颖的课例被提出来,充满了无限生机。但是有少数教师没有掌握课改的真谛,许多“创新”手段缺乏实际作用,犹如隔靴搔痒,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方法实现突破,顺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反思概述
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合理的反思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主要因素。合理的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课堂上,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认真开展教学反思。
完善的教学反思应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①反思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本学期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课程安排等进行反思,争取做到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符合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②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中是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因材施教;③反思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手段、板书书写、课程重点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教师应学会总结成功经验,找到失败原因,再接再厉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从整体出发,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共同讨论等方法进行反思,使反思具有实时性与连续性,发挥出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明确、课堂教学不够精细、教师没有深入反思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语文课是初中的主要课程,在多数学校中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一职,而在一些教学条件不完善的学校中,许多教师甚至身兼多职,导致教师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语文教学上; ②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知识传授,它不仅包括汉语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加强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应利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教育还偏向于功利化,家长、教师、学生都只看中成绩,导致教学过于片面,不够精细,完全成了填鸭式教学;③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过于关注成绩,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效果过于重视,反思方向出现偏差,很难从根本提高教学效果。
2.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对比上一学期的成绩找出不足之处,完善本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的教育,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要对以上手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误区及解决措施
1.教学反思的误区
新课改要求教师影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教学中突出人文关怀、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交流等特性,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度,造成主次不分,忽视了语文课堂真正的重点,对教学反思形成误区。
2.解决措施
①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紧密,听说读写样样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学生的朗读、书写的等能力;②教师认清自己定位,应作为一个引导者进行教学,不能直接灌输,例如“这道题选A”“这位同学表现很好”“这位同学表现不对”等直观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完全不参与教学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无法有目标的进行思考;③对母语的学习讲究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教师应时刻注意有没有偏离最初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生的交流合作具有目的性,不能单纯的为了相应新课改号召,为了交流而交流,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对结果不断反思,抓住新课改的`精髓,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成绩。
四、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开展,更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及课下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佐证,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共同的话题,使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更密切。同时,教师还应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在对学生的教导上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学校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家庭中又能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气息,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对课改的推进有重大影响力,对于当下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改进,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式,使初中语文课堂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让素质教育更加普及,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标教学反思12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
新课标教学反思13
一、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在运用课件教学的同时,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我们教学者而言,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太过依赖多媒体,反而是舍本逐末。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之初,有些教师不是认真研读教材,遴选教学内容,构思教学思路和方法,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软件的寻找、课件的制作上,看到一个好的课件后就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把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寄托于多媒体课件,把上好一节音乐课的“赌注”押在多媒体课件上,最终却使课堂效果落了空,徒有热闹的表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所拥有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让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焕发闪光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地去掘井止渴,同样可以正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用好现有媒体资源,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上下功夫。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优秀的课例,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为其增色不少,但关键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现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透射出的人格魅力及严谨有序、机智灵活、即兴生成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才是他们能够上好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于合作教学的全面认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老师都觉得,上音乐公开课、观摩课,必须要体现一些新课程的新事物,如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等,想法虽好,但有的效果却事与愿违。从一些课堂活动热闹的场面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只是注重音乐课的形式,并没有深入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场面热闹了,音乐美感却已缺失。如果只考虑形式如何与众不同,不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只考虑气氛如何活跃,不考虑“热闹”背后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将会远离我们,新课程的实质将无法得到体现。
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
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学科综合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很多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运用学科综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现实中,短短45分钟的音乐课,各种各样不同学科的内容充满课堂,但从热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音乐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大量综合知识的灌输干扰、削弱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偏离了教学重点,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例如有教师在教授有关藏族民歌知识的时候,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藏族的风土人情、的历史、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等问题上的介绍,而忽略了歌曲的教唱,对藏族音乐的风格、节奏特征却鲜有涉及,一堂课下来,只让人觉得这并非音乐课,而偏离了音乐课堂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目标。
因此,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能简单的拿来即用,应结合音乐课教学的目标,抓住教材的音乐性特点,并善于寻找其他学科知识与音乐知识相对应的切合点,通过综合学科知识带动学生进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课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不是一定强调知识的笼统综合性,而要让其他学科知识为音乐课服务,为学习音乐知识服务。
新课标教学反思14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 /article/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新课标教学反思1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和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小数加减法只涉及到一位小数,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理解算理与算法。
成功之处:
1.文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多个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2.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呢,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列竖式时,先理解0.8元和0.6元等表示的含义。如果出现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就是0,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对齐数位就容易多了。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后交流总结算法。
3.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练习中我重视练习的设计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4.结合主题图提出很多问题,理解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自行运用知识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5.中不仅有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涉及基础的练习和竞赛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在练习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尝试计算后,个别孩子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处于听的状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很少;
2、练习题中如果设计到判断改错题会更好一些,这类题目比较直观有效;
3、今后要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标教学反思03-28
新课标教学的反思通用10-26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04-20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04-22
新课标教学总结04-14
数学新课标教学任务计划12-16
数学新课标教学计划03-19
新课标教学工作总结09-17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