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8 12:30: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秀)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一、优点: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现,锻炼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准确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现比一齐出现好、屏幕出现比卡片出现好

  3.看图提问题提得充分

  4.除法竖式一步一步地出现计算过程好

  5.整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

  二、值得研讨的地方:

  1.老师应注意学生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做一解释,如:本节课中有一信息中出现了“果脯”一词,有学生小声嘀咕“啥叫果脯啊?”诸如此类的,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决“8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时,老师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学生“先算出1小时生产多少千克?”

  其实,还可以“先算出8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

  听到这里,我们开始反思:在本节课上,按照第一种“先算出1小时生产的”恰巧符合了本节课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种“先算出8小时生产的”也可以,只不过离开了新课的内容,所以老师没做处理。不过,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了。老师也做了简单的处理。

  3.整节课,竖式计算的.板书基本上都是学生板书的,学生板书过后,应该让学生自己讲还是老师讲合理。

  4.0占位,如果反问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会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在今后的讲课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平均数的练习课”是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本节教材中的几个题目,都是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学生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即可解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解决此类问题不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级安排求平均数的练习是合适的,符合学生的实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最近一直在教孩子学习除法,可是发现孩子学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很是让我们费心!在学习精打细算一课时,我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在小数除法中商的各数位的意义。在教学中,反馈甲、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我把握好教学的基点,在反馈甲商店的牛奶价格后,就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直接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然后在反馈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又让学生都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个时候我发现由于孩子们的整数除法学习的不好,在这里我又把整数除法简单讲了一遍,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关键,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商究竟商到哪一位的现象,于是借此机会在教学中就小数点的位置在哪儿进行学生辨论,或许这样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确定会更全面、更深刻。在这里我强调了三点,第一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第二小数点对齐,第三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在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11.55时, 11个1除以5就是把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个1还余1,在商的.个位上写2,再把1跟十分位上的5合起来,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十分位上商3,所以商是2.3。在教学中就有一些学生表述的非常不错,这一点是值得高兴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什么?随后我又问了一句: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

  ①大生家离体育场比小华家远多少米?

  ②大生家和小华家离体育场各有多少米?(即小华家里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③大生每分钟比小华多行多少米?

  ④小华共跑了多少米?

  ⑤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⑥他俩谁先到体育场的?

  其中第3个问题是旧知识,他们有能力解决。而第6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马上给予了回答,因为他们都用了4分钟到达,所以是同时到达的。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对于第1、5这两个问题,本想留在课下解决。但当铃声响起时,学生提出马上就能解决,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了解答。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同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同学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同学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同学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同学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同学经历发明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是自主的,同学的选择是开放的,同学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胜利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同学的自主活动,让同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同学提供充沛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让同学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和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同学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出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战略也开放,同学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同学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同学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同学充沛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同学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考虑、实践、计算。

  2.给予同学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同学考虑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自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和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同学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同学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送,而是同学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积极性,引导同学自身动脑、动口、动手,才干变成同学自身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把考虑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让同学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同学去想、去做。要让同学有进行深入考虑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同学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学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同学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同学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在考虑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协助同学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同学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同学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同学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时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研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同学在自主探索中不时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何尝不像写作时次次修改,次次创新,力求完美呢?那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本身没多大的'用处,甚至会影响到自己能力的发挥。每次教学都尝试创新处理教材,会让自己收集到很多经验。

  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事先想的,后来发现例2的教学没必要让学生想怎样制作这组同学的身高统计图,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如果让学生想后再说怎样制作,只会浪费掉一些时间。倒不如让学生将书上例2的统计图与以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作个比较,看看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纵轴数据的起始格与以前不同时,马上就有学生起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趁势把这个问题抛向大家,让他们自主探究。经过他们的思考、讨论,终于得出了结果。我这样做何尝没有用处呢?不仅达到了教学重点突出,而且又一次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个性化的劳动,是不断尝试——收获——反思——改进——提高的圆形轨道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师只要在教学岗位一天就要在这圆形的轨道中运转,一刻也不能停歇下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分一分》一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课标》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学段进行学习,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中将比较系统地认识分数。三年级的《分一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刚开始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时是很困难的,所以在第一次出现分数时,我力图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在上课时,我充分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之后通过操作活动折出长方形的1/2,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涂出各种图形的1/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将正方形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展示不同的折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动操作、集中展示、汇报交流,展开对四分之几等分数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对于什么是分数,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的读、写法等知识,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幻灯片不同颜色地依次介绍和教师提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课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2、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中,我尽量为学生的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种图形的1/2,突出1/2的意义,然后再具体地感知其他分数。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中,我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地安排拓展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自己身边、从教室内外、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分数,尽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4、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和全体听课者感受现代教育的氛围,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与教学相长的优越性。分苹果时演示分的过程,折长方形纸的时候展现学生不同的折法,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对于什么是分数,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的读、写法等知识,则采取幻灯片不同颜色地依次介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不足之处,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强调了平均分,但是没有将“平均分”三个醒目的大字写在黑板上,用来加深分数一定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在新授1/2时,时间再紧凑一些,在强调“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时,直接引入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再强调1/2是怎么来的。如果能加上一些简单的小练习,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使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前提下为新课的授知做好准备,。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资料〔进率〕

  同类的计量单位之间,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用较小的单位计量时,累积若干个低级单位的数量就可以构成一个高级单位的数量。这样表示1个高级单位等于多少个低级单位的数叫做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四月十五日在下孔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我认为这一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离一节成功的课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节课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构建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猜谜语引出苹果,通过分苹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

  2、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全员动手参与,贯穿始终。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写半个字,画半个图形等等一些方法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最后我有又以分苹果游戏让学生回归生活。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差,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由于怕任务完不成,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本教学设计我认为我较好地处理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探究与接受的关系。但在小细节上,在面对课堂上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上,处理还是太肤浅。不够冷静,不够透彻得理解教材,虽说我完全可以“备课时间仓促,缺憾难免”来安慰自己,可是有缺憾我们就应该在以后避免,以使自己趋于完善。对本节课教学中的优缺点,具体自析如下:

  在导入小数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过程。我创设了帮老师记录商品价格的情境,本意是想通过“老师,我记不下来啊!”、“老师,有什么简单快速的记录方法吗?”这样的内心需求来引出小数,进而比较之前生成的“62、1、8”几个整数来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接着认识“小数点”,自然揭题。但是数数、记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这里完全可以这样问:“诶,她为什么那么快就记录下所有的价格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方法!”;如果没有生成,也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发现超市里的价格牌上是这样记录的(2.30元0.80元5.49元1.85元),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记录的(2元3角8角5元4角9分1元8角5分)又什么区别?”这样,我想可以很干脆地进入主题,为后面的例1教学节省时间。

  生成中,有个学生这样记的:“1.8.5”。现在想来可以在指出不是小数后,留着它。那么在后来“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我们的小数?”中,有学生说“日期中也有小数!”不知怎么的,我就懵了,想到了“20xx.3.25”,说了句“哦,是哦,它表示的是年.月.日”。知识性错误啊!!!这里完全可以一指黑板上的“1.8.5”,让学生自己判断“20xx.3.25”是小数吗?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例1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扶着学生说“3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7分米呢?”到放手让学生说“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呢?”、“那么3厘米、18厘米……”让学生在熟悉的计量单位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事实上有的学生也是学得蛮好(当然指的是优生)。学生会照着老师的说了,但举的例子都是10厘米之内的。这暗示着什么呢?(我困惑着,是不敢?是不懂?)终于有一位学生说了个“10厘米是1米的1一百分之十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0米!”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赶紧板书在了黑板上,希望其他同学能受启发,结果时间不够了(其实还有5分钟可以上,我以为不能拖课),就没有继续深度挖掘交流下去了。

  另外,对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生成,没有恰到好处的加以利用。比如有一个学生表示疑问“为什么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这里就可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以“元”为单位的背景中去让学生自己感悟。让学生发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元,几分就是百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零几元。”这样学生在货币单位中感知到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那么很容易就能发现“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0.1米表示”。真不应该说一句“数学上规定十分之一米就是0.1米。”让学生带着厚厚的疑云学新知。再比如,有学生说1.64米的后面单位应该是“厘米”,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到底是米还是厘米呢?”但后来还是没有回头去解决,又是一个“有头无尾”的“尊重”。

  总之一句话,教师应该对教材文本理解了,读透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自如处理课堂上的各种精彩生成。加油吧!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教学。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学生学习小数的数学现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旧知,包括整数和分数的认识;二是生活经验,包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等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获取数学概念的建构。在引出小数时,我让学生帮小红认价格,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数,并相机引出小数。同时提出:“关于小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会读小数吗?”

  二、在对教材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加工。

  教材为我们的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的教学经验等等。这节课,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首先,由“身边的小数”入手,如认识商品的价格,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由不满一米而想到用分数作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再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来认识两位小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认识小数的首次感知时就了解了小数的来源和含义,而且初步知道了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在练习的顺序上进行重组和调整,在认识商品价格和测量认识小数之后分别进行了专项练习,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有效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本节课,教者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帮小红认识商品价格,通过与整数的对比引出小数。在测量认识小数时则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讲练结合,是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教者把各道练习题目穿插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到小数表达,递层推进所获得的关于小数意义的认识。有讲有练,不仅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要“货比三家”,当然首先要能比较这些小数(价格)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寻“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一开始,学生举手十分积极:

  佩佩:先比元,都是8元,那就再比角,一个是5角,一个是2角,当然是5角大,所以8.50元>8.20元。

  佳佳:把8.50元改写成8元5角,8.20元改写成8元2角,一眼就看出来,8元5角>8元2角,所以8.50元>8.20元。

  到这里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学生举手,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有点恼火。可学生看我越恼火,他们就越想不出方法来。

  这时,程卫星举手了。此人成绩不好,语文表达能力尤差,但上课举手一向都很积极,只是都是一些没头没脑,不着调的话,鲜有精彩之处。

  可让课堂这么冷着也不是办法,姑且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程卫星:8.50—8.20=0.3,所以8.50元>8.20元。

  咦,不错,小数减法还没学就会了,我正想表扬他,下面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这我也会……”

  “会为什么不举手?”我十分恼怒,正想开口,项露兰又举手了,又一个不着调的,想想还是也让她说吧。

  项露兰:8.50和8.20,8一样大,就用50—20=30,所以8.50元>8.20元。

  谁知,又有人嘀咕了:“这我也会……”

  我更加恼怒了……

  课后,我静下心想:第一,可能我太急躁了,每次都是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我认为是不该出现的`冷场,我就急躁得很。可是我越急躁,学生就越紧张,就是有了好想法也不敢说,只有程卫星、项露兰这两个似乎不知道看老师脸色的人才敢站出来。

  第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才过了一个年,都长大了。程卫星、项露兰今天课上的表现真是令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过了一新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进步,惭愧的是我内心竟然用老眼光看他们。幸亏课上我让他们发言了,还表扬了他们,以他们的性格,这一表扬起码有三天的学习热情,尽管很多时候还是不着调。看来以后我得嘴巴甜一点,话动听一点,脸色好看一点,这样学生就会更“活”一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6-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0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6-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6-1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1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8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1-16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