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09:36: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覃冲

  20xx.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给种葫芦的人如此爱葫芦,请你给他起个“雅称”时,有一个孩子起名“葫芦迷”,可以说起的恰到好处,这时我激励性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还有在学习“盯”时,我也应让学生在说一说为什么用“盯”不用“看”?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比如在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开花后结小葫芦了,可是叶子上也有蚜虫了。而这个人一心一意只想着要“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蚜虫,最终导致小葫芦变黄且都落了。

  课堂学习时,我们学生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早读也读了这篇课文。直接揭题后,相机学习“葫芦”,且“芦”单独时是二声,在词语“葫芦”中,“芦”读轻声。而后,理解课题:

  “我”指谁?“葫芦”又指什么?“从前的那个人”即种葫芦的人。“葫芦”是果实。

  这篇课文,我们采用了变序阅读,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找,“那个人”喜不喜欢小葫芦?(喜欢,从‘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为什么喜欢小葫芦?学生都能说出“小葫芦很可爱”。我再次追问:哪些词句说明了小葫芦的可爱。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话中,找出“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来说明小葫芦的可爱。

  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那个人要成葫芦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知道,那个人没有要成葫芦,因为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其实,这个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问学生,“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师生一同探究,学生得知因为葫芦的叶子上爬了蚜虫。学生张馨冉还说:“因为葫芦叶子能给小葫芦提供水分与养分,葫芦叶子没有了,那么小葫芦没吃的没喝的,就会营养不良,就会变黄、落地的。在此期间,相机指导朗读,一是对话,二是比较体会其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同时,进行了拓展练习。如: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总结拓展环节,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个系统工程,前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后一个环节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罗仪琳说:“我想我应该听邻居的话,给叶子喷洒一些农药,那样,我就能得到小葫芦了。”

  胡宇轩说:“我想我应该接受邻居的建议,先治蚜虫。”

  高雅宁说:“我想是我错了,我要是听了邻居的话去治蚜虫,就好了。”

  李雅欣说:“我想邻居劝我治蚜虫时,就得赶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虫,让它们来消灭蚜虫。”

  陈佩霓说:“我想,今后,我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多向他人学习,我不懂的更应该多问问,多学习(求教)了。”

  课堂上,我们还练习写了生字词。

  叶子与小葫芦,使我们探秘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即知道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说话题: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三五分钟的沉默后,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他天天浇水,拔草,照顾得比去年更细心了,结果一只蚜虫也没长;有的说:细长的葫芦藤上挂满了小葫芦,后来叶子上长了蚜虫,他把蚜虫治了,就收了很多葫芦;有的说:他天天去看小葫芦,后来发现叶子上又长了蚜虫,他把蚜虫一个个捉完了,收的小葫芦真的赛过了大南瓜;还有的说:有一天,他的邻居告诉他,葫芦叶子上又生了蚜虫了,他听了邻居的话,赶紧把蚜虫治了,收了许许多多大葫芦……

  我赞许地点点头,准备让学生练习写生字,可有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心意,就点了他。他站起来,大声地说: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结满了小葫芦。他高兴极了,天天去看。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有了蚜虫,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跑到田里捉了一些七星瓢虫,放在葫芦叶子上。七星瓢虫爱吃蚜虫,全吃光了。到了秋天,他就收了许多赛过大南瓜的葫芦。我想告诉他,治虫的方法很简单,打点药水不就行了吗 到哪儿去捉那么多的七星瓢虫啊!可看到他那么高兴的样子,我没忍心说。课后,我问他:你还有别的治虫方法吗 他说:有啊,打药呗。可那有污染呀!多可爱的'孩子呀!想得真周到。我也庆幸当初没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一事例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释放出来,会带给我们一次次惊喜。想象是创造之母,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为他们提供可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迸发出更美丽,更灿烂的火花!孩子有孩子的思维,也有他们的理由,千万别用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的想法。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吧!他们定会挥洒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范读法。

  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言自语”,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于是我就拿出一个小葫芦,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这个种葫芦的人吧?”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做出盯着小葫芦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做出了一动不动的样子,但没有做出自言自语的.样子,表现种葫芦的人着急的心情,然后我顺势指导他们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这句话,然后我再问那位学生,“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在对谁说的?”学生们纷纷说:“对葫芦说的”“对自己说的”,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我就抓紧机会说:“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就是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

  “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自言自语这个词语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 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

  一、打破常规,有选择地预习

  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藤”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这种尝试是喜悦的,因为有选择地预习也收到了预约的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难点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实质上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猜测这个植物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知道,学生能不能表述清楚?怎样化难为易?我想到了打比方。把叶子比作人的嘴巴,把葫芦比作人的身体。人通过嘴巴传输营养供身体生长需要,叶子传输的养分就是供葫芦生长需要,叶子被蛀好比嘴巴不能吃饭,身体会垮掉,葫芦也如此。课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充分考虑验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打比方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对我来讲,课前的多思考让我对文本的处理胸有成竹,对学生而言没有预习的收获也是难忘的。

  二、转变人称,降低表达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强与生活的联系”。于是,书中设计了的文本扩展以学习小伙伴“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的提问方式呈现。对学生来讲,种葫芦人是第三人称。蓦然记起有一位名师曾谈到,同一个问题,学生更善于以第一人称表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改为“假如,我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果不其然,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有向“我”提出批评的,提出合理建议的。只是转变了人称,学生的表达内容就清楚了,丰腴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欲编写。无奈,课以下,但学生的喜于表达的愿望丝毫掩饰不了。是啊,难度降低了,又有谁不乐于展示自己呢?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 后向 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我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想一想,你读了本课知道了什么。没有想到,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太规范,可是还是有人能说得出来,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是不对的。可是原因呢,却不好说,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呀。只是明白,但说不来道理。这已经不错了。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的感想。学生说得也不错。在朗读指导时,还是注重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原来在读的时候,虽然也教给他们方法,可是学了一个文章之后,才知道符号的作用,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常说的'一课一得,我想不仅学生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也是一课一得才行。像这样的课,训练朗读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对学生培养的效果来看,更实际,更深远。远强于博而不精。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用这些标点说一说平时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语气。可能这就是打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8-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2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24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01-12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03-2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05-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05-2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推荐】07-1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实用)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