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08:08: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近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 -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习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习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习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习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习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习,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在下节练习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习: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习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求平均数》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的设计与传统课有以下不同:

  一、目标的着眼点不同。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呈现方式不同。

  这节课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四、师生交往方式不同。

  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五、应用形式不同。

  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许多规律。一开始学生认识年、月、日,自主寻找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利用年历,而年历的形成、各月之间的联系、星期的循环等,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很大帮助,于是教师设计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制作年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在教学时,学生给 12个月排序时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动并不充分。我发现学生能够理解“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下一个月的第一天”之间的联系,但是并不熟悉,导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在课前体验“一个月的最后一天与下个月的第一天”之间的联系,课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学生也很高兴,因为他们自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本课在设计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学习需要及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制作“本班的特色年历”为主线,营造了丰富的、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充分的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这一基本理念。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还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制作年历”、“看年历”、“找节日”、“猜生日”等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王元林,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元旦就要到了,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 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书上的题目数量少、形式单调,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以便学生学有所用。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确实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达到了要求,效果好。

  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一、命题情况分析

  本次三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命题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题型多样,内容全面,但有大量内容超纲了。造成学生答题不理想,使本次考试失去了它原有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命题存在的问题:

  1、试卷题量大,60分钟完卷稍有仓促。

  2、卷面总分102分与“满分100分”不符。

  3、卷面上第五单元的内容有30分,而这部分内容不在中考范围之内。

  4、计算题题量太多,分值也大(34分),且脱式计算及其文字题所占篇幅过大,这部分内容是四年级的知识。

  5、统计图的坐标不够精准,很难找到数据的准确位置,且三年级学生应在方格中画统计图。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基础知识部分:

  1、填空1、2、3、4、5、8、9、10题学生掌握较好,错误率较小,而第6题有大部分学生用1800除以4没有余数即闰年,殊不知整百年份应除以400。

  2、判断1、3、5题学生掌握较好,第2、4题超纲了,第6题失分较多。

  3、选择题学生掌握较好,

  4、列竖式计算方面学生做得不理想,其中有4题是第五单元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部分学生还在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721÷7时,失分较多。

  5、脱式计算的`后两题学生几乎无法完成,里面包含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6、文字题学生也掌握不好,第二题超纲了,部分学生对第一题中的“5除525”不够理解。

  动手操作部分:

  大部分学生画统计图不够精准,问题也出在统计图的坐标上,三年级学生只能在方格中画统计图,这种画法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看图回答问题学生完成较好。

  解决问题部分:

  1、第1题和第3题学生容易列式,但不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第2题和第4题学生容易理解题意,掌握较好。

  3、第5题是学生很容易求出苹果树的棵数,但在计算杨树和苹果树的总数时,很多学生误把28棵当做苹果树,造成失误率也较多。

  三、取得的成绩

  班别

  平均分

  及格率

  平均分+及格率2

  优秀率

  差生率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生的口算、计算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2、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要在今后的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这次考试成绩展示出了教师的教学风范与水准,也暴露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会用心总结经验,以便教育出更优秀、更有前途的一代新人。也希望教研室在出题时多熟悉各年级教材,使试题更完善,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梯度导入式”,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习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作业中,发现孩子们的写字情况并不好,也许是新学期刚开始,有待今后改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我结合具体的实例“20xx年爸爸的月平均工资是20xx元”和“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是90分”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二、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

  第1个层次是引用课本上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第2个层次是计算一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给出4个季度的用水量,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拓展题,小明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语文96,数学93,英语多少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的计算频频出错,正确率的速度有待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

  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项活动: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

  开始,我用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苹果,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半个的表示方法,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再次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2、强调学生对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过程。

  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我重点安排了让他们经历:“分——说——折——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初步描述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是他们自己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的不足。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平均分苹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该课中,从逻辑起点的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分数,学生也是第一次学习,但从现实起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10年左右的成长过程中,已或多或少见过或听说过分数,课堂教学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呢?课前我犹豫了再三,采用了该种导入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实际教学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了五分之二。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些起点,教师才能占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理解几分之一。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注意评语的激励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真正做到了,数学才不会是一些枯燥的计算,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得到成就感,得到快乐的一门课。

  在期末测试后,批改三年级数学试卷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算式“120×4÷3”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请试着写出一个能用它解决的生活问题。(提示:完整地表达数学信息和问题,不解答)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有一种答案却让我为之担忧,答案是这样写的:

  我计划每天吃120个苹果,4天吃完,实际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几个?

  看到这样的答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据题意提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联系生活实际呢?显然这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计算的需求,而去提问题,这样学习数学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学习,是完全不能迎合现在素质教育,与生活实际越来越贴近的考试题目的。也违背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讲解数学,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单纯地学习计算。数学其实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课程,他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中的逻辑,条理性,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都是在我们长大之后怎样处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积累。

  二年级的数学中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题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车,每辆车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

  33÷7=4(辆)……5(人)

  答:至少需要4辆车。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尽管在算式当中出现了4辆。联系应该生活实际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坐上车,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这就要求剩下的5人还需要1辆车,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至少需要5辆车。

  还有这样的题目:

  小明拿16元钱去买笔记本,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买3本。

  在这道题里面,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剩下的1元钱,是不够买笔记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只能买3本,而不能再加1本。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其实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一层不变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与生活贴的越近,才越有意思,与生活贴的越近,数学才越好教。千万不能为了单纯地解决计算问题而去讲解方法。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任何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都是毫无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让我们努力把数学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进生活当中,去讲解我们的数学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思考,激发思维,快乐收获。

  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直接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继而学习新知。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识,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

  在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要担心学生出错。很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300.正可以利用这个题提醒学生计算时也会计算出0,所以这个题应该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

  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知识点。

  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

  从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熟练,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继续提醒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1.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欢欢和乐乐和家长一起外出去郊游。他们自己带了这些食物,建议学生帮他们分一分。通过把把4个苹果、2瓶水分给2个人,引起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为进一步平均分一个整体的.物体做铺垫。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提供了多次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让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或4份时,为了便于学生通过动手感知、体会平均分后的图形每份大小一样,每一份都是原来整体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再通过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上颜色,说一说自己折的1/4的含义,展示几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它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1/4。从而理解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之上。

  3.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是建立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平均分一个物体的例子,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小组讨论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同时让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拓宽延伸,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对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二次对折、三次对折……所产生的分数,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为后续比较分数的大小做铺垫。

  不足: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简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需再斟酌。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热)05-15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集合)05-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07-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7-07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优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