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15:46: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精华]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精华]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长方体的认识”是我组内教研上的一堂课,自己执教过也听过好多遍,大都是从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再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设计的,这次组内教研,书记要来听,时间比较紧,为了稳妥,也还是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的,而后来听了卫老师也上了这一课,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给学生摸,初步成知——用不同的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自从听了卫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其差别何在,其实问题是不用回答的。

  卫老师的这种设计是真正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怎样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能从学生最初的手足无措的“做”中找到学的法子,也才有了教的`法子,这样做,除了使学生掌握做长方体这项技能外,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必须通过自己的眼、手和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方体是载体,技能教学的载体。

  如此难以执行的操作技能型的教学可以如此鲜活,除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究、猜想和创造可能更重要,她那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课堂,充满灵性的创新精神使我更加深记得地体会到了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异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的进行了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中兴小学要举行元旦晚会,这一熟悉的快乐情境引入,激发儿童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中,知道制作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方法,并初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三、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因子。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教材中的“小强、小丽等小朋友投分游戏”我巧改为联欢会的一个游戏节目——“投标算积分”游戏,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使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更加生动、亲切,从而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双眼,在轻松、愉快、趣味中获取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 第1课时

  本节课是节概念课,我认为本课中应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源,理解概念的意义,区分概念的联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一开始即创设说天气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讨论学习,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本质。顺接着课始“看温度计渎气温”这一问题情景,从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自然引出“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区分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继而借“海拔高度”这一生活事例,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使学生再一次感知“相反的量”这一负数概念的本质意义。

  以“比较反思”提升——丰富概念内涵。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这里通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等分界点,并借助直线上的点来理解接纳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正数部大于0,负数都小于0。同时在习题中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正数,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二) 第2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负数的意义以及简单的比较正数和负数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应用正、负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负数所表达的含义时容易出错,例:向东走2千米记作+2,那-2表示向西走(-2)千米,此处“-”应去掉,学生容易出错,说明对于负数的意义理解不彻底,还需加强这方面训练。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例一是让学生先把两个不规则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初步感受转化思想,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成长方形,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解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需重点突破,反复强调。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由于有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存在很多缺点: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练习总结的不够,使学生巩固的不够。

  2、学生在与同位交流时,还算积极,但是在汇报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导致老师说得多,学生领会的不够。我觉得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想办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造成的。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整节课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好,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质疑、释疑的能力也比较强,每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把每道题的解题思路说明白,使学生们对这节课练习的内容掌握的扎实、牢固。

  这节课练习课是自主的、是开放的,但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练习课上光让学生们看大屏幕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做太机械了,有条件应把题打印出来,这样学生们会看的更清楚。再一个就是这节课好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多,以后要在课堂上多注重待优生,要全面关注学生。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4课时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5课时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在此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尝试小研究的设计,到在小组内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但在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8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来求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图形分割或者添补,但是有部分学生分割错误,主要错误集中于分割出来的图形的面积不能运用已知条件求出,要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图形的特点来进行割补,并且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分割求和,添补求差。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这节课主要训练学生对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展示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并强调要利用已知条件来分割组合图形。另外在做题时,要强调单位的换算,这点很多学生容易出错。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0课时

  这一课时内容是在学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数方格时不满整格的一般都按半格计算,并学会利用这个方法估计和计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上课时,方法不难掌握,但是学生总是数错,数不清楚不满格的格数,这还要强调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做标记的数格子方法。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1课时

  这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复习课,先是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再说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内容并不是很难,但在做题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出错,比如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中,很多学生忘记除以2,需要多次强调,在画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这类题中,学生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没有画好在验算的意识。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2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对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复习。在做题过程中,需要换算单位的,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记忆不清楚,容易混淆。在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有的学生的分割方法不能利用已知条件求出面积,或者最后忘记相加或相减。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

  在教学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整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掌握得不错,但是在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还有所模糊,特别是习题中出现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哪一位,右边第二位是哪位,它们的计算单位各是什么,又表示什么?同学们容易与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混淆在一起,认为小数点左边的第二位是十位,右边的第二位是十分位,对于数位的位置不是很清楚。应该可以在教学的小细节中加入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区分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数位的区别,可以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加强区分。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小数数位顺序表之后,出现一个空表格让学生来填写,同时还有习题的设计上量多了一点,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个小数,让他们填写出在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含有几个这样的计算单位等等,以加深它们对整、小数数位顺序表各个数位的位置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但是,仍有个别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还有待加强。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3课时

  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0.1=0.10?”学生一:0.1用分数表示就是十分之一,0.10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十,因为十分之一等于百分之十,所以0.1等于十分之一;学生二:因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10个0.01就是一个0.1;学生三:如果我在这两个小数的后面都加上一个相同的单位元,那么这两个小数都表示1角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4课时

  整节课以比较为主线。首先带领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因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能比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但是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这点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不同,小数大小与位数无关.因此本课先复习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做准备。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第5课时

  这节课是大数目的改写,我由改写后是整数引入改写后是小数。在帮助学生小结改写方法时,为学生总结了三个字,即:分、点、写。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对改写“亿”作单位的数,被改写的数缺少亿位,那么就要用0补位时,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6课时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并举例说明了具体做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方法:1、先弄清保留几位小数;2、要看到哪一位上的数;3、根据四舍五入得出结果。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以及连续进位的问题。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7课时

  在课开始先带着学生梳理了小数的意义与读写、小数的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点,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并不好。个别学生在小数读法方面会出错,数位顺序表记忆不清,出现混乱,小数的性质中不能注意关键词“末尾”。在做题时,对13.5厘米=( )米这类题掌握不好。整体需加强。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8课时

  在课开始带着学生梳理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数字的改写、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等知识点,重点提问了待优生,发现对数字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数掌握不好,两种问题同时出现时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例如忘加单位、忘化简、找不到相位数位等等,这块知识点还需巩固。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我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入手,运用知识迁移展开。在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2课时

  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加减法的巩固练习,课前先强调列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再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重点学生掌握较好,但错误现象还是非常多,在加法计算中,和的末尾有0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忘记化简。在列竖式时,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退位或者进位不做标记,以致计算容易出错,还需强调细节部分。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4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计算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练习九第3题时,将四道题分成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前两个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第三个算式为第二个环节,观察前两个算式找规律并进行合理的猜想。最后一个算式为第三环节,根据得到的规律正确填写最后一个算式的答案。本题教学活动的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活动,寻找算式中存在的规律。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

  本节课内容是对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以及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上课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良好,能够弄清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但在计算时仍然出现错误,例如加算成减,减算成加,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够不补“0”等。第8题及思考题是训练学生的填表画表能力,其中画表能力薄弱,不注意表头、单位等问题。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小数乘整数。在课是我鼓励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在解决如何列竖式的问题上,我首先去了解学生列竖式的写法,尽管学生在尝试列竖式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为学生理解竖式的写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后总结出了算法。这一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速度偏快,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错误原因,认识到计算时是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的,因此过程中不点小数点,算出积后再点。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积的末尾有零的情况,体会到应该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最后,让学生总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他们的数学语言实在贫乏,总结不是很到位。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2课时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3课时

  除法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小数除以整数更是难中加难。对有余数的除法要补“0”继续算以及对0.2除以5这种也要补“0”的情况掌握并不好,因此在做练一练时出错较多,这些难点仍需加强练习。在12除以5这样的计算中,学生找不到小数点在哪点,前面学的知识还不是很扎实。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4课时

  这节课最为重要的是两点,一是通过学生的验证,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移动小数点的具体方法。同时,这节课的准备,还需要带领孩子回忆单位进率的知识。

  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存折结余款,让孩子猜测,体会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数的大小不同来引入,孩子有兴趣,也很容易明白。在规律探索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它大小变化的现象,经过猜想及验证,层层深入,有条不紊的进行归纳,并形成最终规律:小数点移动的位数和0的个数相等,可以说在规律探索中,学生是真正参与并理解了。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上,我用移动卡片小数点,和画出移动轨迹的方法,从感受移动,到体验卡片移动,到独立移动小数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怎样移动小数点的方法掌握了。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5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除以整数的练习,出错率比较高,尤其是第12题换算单位,对于小单位化大单位或大单位化小单位,什么时候乘以进率什么时候除以进率弄不清楚,或者单位之间的进率记不清,这是这一课的难点,平时应多注重训练,并注意做题方法的总结。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6课时

  教材是以解决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但我认为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所以我没有按课本的编排来上课而是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7课时

  本节课,我想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现象:1、部分学生列竖式时,按照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对齐小数点的位置列式,显然是对算理没有理解。2、积的小数位数数不对。在位数不够时忘记补“0”3、还有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从而使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少一位或几位。针对这三种错误现象,我作了着重强调,并进行了针对性练习,效果基本理想。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8课时

  这节课是计算与保留近似值的结合。主要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只是用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这样来表达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时候,学生当时的掌握效果就好了,但如果换个方式问:“把这个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确有不少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也说明了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有义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的含义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建立了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来说,是有利的。

  本节课在学完例9的时候,就让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发现很多学生虽掌握了知识,但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巩固练习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尝试总结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二次进行表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大胆而且准确地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大大激发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9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乘小数、求积的近似值的练习,我选择了开火车、板演等形式进行,出错还是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小数点不知道点在哪。在14题中,让学生掌握0除外,一个数与1相乘,得到的积等于原数;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小于1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小于原数这个规律,并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第15题,这打破了学生认为乘法一定越乘越大的思维定势。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0课时

  小数除以小数,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即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怎么书写才能使计算准确率更高一点?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再把被除数的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1课时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这节课的重点正是要补0的情况,课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2课时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同样,在教学时,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再一次发现问题,虽然得数能除尽,但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需要很多小数位数,这时也要取近似值。 “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3课时

  求商的近似值是一节计算课,它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4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但想正确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还有一些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5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明确已知和未知,并采用分析法根据未知向所学知识靠拢,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6课时

  这节课学的是第五单元综合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就是小数的计算,是个难点,学生容易出错。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带着学生梳理一遍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即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积和商的近似值等,接着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究其原因,除了粗心就是对小数计算方法的不熟练,这还需大量的针对性练习。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7课时

  在这节课中,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中的小技巧及一些探究性习题,即一个数除以0.1的商等于这个数与10相乘的积;一个数除以0.5的商等于这个数与2的积等等,并会用这些规律在不计算的情况下,比较大小。另外,在思考题中,渗透了分段思想,让学生首先判断是否超过了第一阶段是一难点。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1课时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分男女生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男生的失败,男同学为什么会比女同学慢呢?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式还是竖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2课时

  通过练习发现,对于数据统计的方法基本都能掌握,但是对于合计和总计的结果,学生较差的计算能力又一次暴露了,虽然在新授课时,学生自己强调了总计是可以验算的,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都贪快,没有进行验算,导致结果出错。学生对于收据的收集和整理很不擅长,在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只会填写表格,几乎不会收集数据,经过引导后,学生才说出了几种方法。对于在统计班级学生想学习的乐器情况时,班级纪律有些凌乱,有些学生在其中捣乱,有些学生没有参与,导致最后的数据出错。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3课时

  在课上,我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被吸引,进入学习境界;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整个过程,让学生统计搜集整理方法,形成条形统计图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老师关注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充分;学生的独立发挥和小组讨论充分时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学习时给学生留空白。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4课时

  节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在读题答题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图包括哪些部分,并且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读图,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在画图方面,学生出错较多,对于每类条形图之间的空格要相等掌握不好,画图时也不注意美观等等,这些还需重点强调。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我设计的练习题目不多,且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变化要多样化,让学生变的灵活。但是在练习时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不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在列举时考虑问题不全面,这还需加强训练。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1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图形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2课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知识,所以在教学时第一个例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分析,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代数式并代入求值,完成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进而检查完善;在教学第二个例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独立解决问题。本节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并强调了列出的数量关系式中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3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比较难,学生对于具体的数量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字母就没什么感觉。还有如何规范书写确实是个难题,很多学生习惯使用×号,数字没有放在字母的前面。因此这节课是对第2课时内容的练习,在做题时,出现字母多的情况下,学生容易混乱,找不到数量关系,或者不会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在给出具体值带入式子时,不知道要代入哪个式子以及书写格式更是不会,还有对加不加单位也是懵懵懂懂,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加强训练。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4课时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化简形如“ax+bx”、“ax-bx”的式子,其实也是合并同类项。根据教材的安排,我也创造了一个小华和小芳摆小棒的情境,发现学生在观察图的时候主要以横向观察为主,得到算式3x和4x。生改变观察的方向。再引导学生纵向去观察,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7根,摆了x共需要7 x小棒。然后和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分析列出3x+4的和。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还可以加强: 1、加强数量关系的练习,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学生的反馈看,学生会进行化简,但如何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却不是很熟练,关键就是数量关系不熟,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对4m-3m的化简少数学生出了问题,原因是省略乘号时字母前面的1可以不写。对化简的结果1a要写成a的形式不熟。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5课时

  本节课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级运算的数量关系,以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充分运用学生前面已有的学习经验,会求较简单的字母式子的值,让学生自主迁移、尝试计算,主动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字母式子的求值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对比、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常常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要依据生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在具体做练习中,学生的出错率还是挺高的,因为初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等,在给具体值带入式子时是一个难点,反复强调格式,大部分学生还是记不住,这需要针对性的多训练,帮助学生攻破难题。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这节课是数的复习第一课时,首先,我带着学生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交流整理关于正负数的知识,并进行展示,接着,从10.47这个小数入手,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写、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值以及改写等知识。最后进行习题巩固,有组长进行批改,组内订正,再集体交流。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不错,但是细节问题还需再强调,例如加单位等等。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这节课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小数加减乘除计算等。对于字母表示数,我强调了数量关系和化简的问题,但在做题时,学生的书写表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一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还要再练习。小数的计算部分,总的来说,学生的出错率较高,归结原因,还是因为粗心,再者是小数点容易丢,尤其是在乘除法中,小数点的问题还是弄不清,简便计算也是一个难点,每题的计算训练必不可少。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多边形面积的复习。首先,我带着学生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强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接着,带领学生梳理了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单位之间进率和换算方法。最后,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还可以,但做题时除以2、单位换算、数量关系等问题总会出错,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还很重要。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4课时

  这一课是统计图表的复习。复式统计表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其中“总计”和“合计”的算法需要强调,并且栏目的设置要与实际相符合。复式统计图相对难一些,学生作图时日期和数据容易忘记,还有一部分学生作图时扔不会看图例,导致画的图与图例不一样。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图或表回答问题,这一点掌握较好。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

  这一课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复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根据题目选择恰当的列举方法,不仅可以列表,还可以画图等等。整节课上完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掌握不是很好,不能选择合理的列举方法,在列举时也容易遗漏,还要加强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所提出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现人数必须是2、5、3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5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0或5,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通过验证,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认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线教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研究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数学的魅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在课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在课上,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用字母表示数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见,于是,我便利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来引入新课,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能初步体验字母给我们带来的简洁与方便。

  2.让自主充满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

  为了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我让学生自主提出用字母来表示出摆三角形的个数,并且得到相应的'含有字母的式子以及得到字母的范围。接着,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一个计算公式,这里用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引入,而这个环节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用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还要让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中,乘号的简写和省略。为了能够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自主性,于是这一重点我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对于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当然,课堂中还有许多不足,每一次的研讨课都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基石,正是一块又一块的基石,助我们成长。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强调要在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更加明显,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在玩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能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验新课标的理念: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由生活中来,并注重应用.

  教学时,创设抛硬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可能性"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又设计了直观的"摸球"游戏,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可能性,并开展"小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玩中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动"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让学生边玩边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获得个人经验.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从真正开始设想这节课到开课大概有3星期,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我轮回着与许冬丽导师设计教案、试教、讨论、修改这一过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开课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遗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许冬丽导师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课时的情绪低沉。真的,这节课我没有试教时的状态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绪亢奋,能引领学生的情绪与状态。这是第一个遗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避免。

  接着是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个物品里找次品的.环节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引领,导致学生被我多余的举动与语言给糊涂化了。要知道这是最简单与最开始的环节啊,在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来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就没有那种主动性。再加上我在情绪的调控上失败,整节课给自己的感觉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来说说我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课前唱歌,本来想让学生调整状态的,没想到学生说不会唱,我在那会儿也没想到要玩个游戏什么的,也就这么突兀的就开始上课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学中语言重复不精炼不规范。有些问题如果老师问的精准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思维发散,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这个需要我在今后每一节上课中不断注意,不断改进才能慢慢达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过来的。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优点的,毕竟有许冬丽导师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学具的轻便,可重复利用,且直观易懂。吹塑纸,在小时候作手工的时候接触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以至于许老师说到吹塑纸的时候我还是很纳闷这个怎么用,原来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贴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层层递进,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换成许冬丽导师去上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留下来,但我并不泄气。我知道进步需要在不断的失败,然后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学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究!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

  “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

  “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

  “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减法和整数1减真分数,同时学习计算结果的化简和验算。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主要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文本的研读是不止境的,老师只有不停地研讨反思才能做到持续发展)。同是也回忆旧版本时,自已对于这课题的教学,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如有人强调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应用画图,或者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出结果,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这点上我最不苟同,本节课的算理就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化成小数不是重点,并且这种方法有局限性。这里提倡多样性,是不是作秀,是不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还是让课堂的探索热闹一点。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还有人设计出先提供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这些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计算,目的一是为了复习,二是为了结合图形,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才能相加减(我认为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总觉得数学味太重了,学术味太重了,本身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再设计成这样有点把学生看成了成人)。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从行课的过程、课堂以及课后的学生表现和作业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今日予以阐述,为了经合在计算教学中得到启迪。

  一、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使数学计算与知识应用融为一体。这一点上要十分赞赏现在的教材的对于这课时的编写。我只是利用刚不久的学生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用课件出示农场的情景图,然后出示P80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因此我摒弃了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的片面教学理念。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1/2种黄瓜”和“1/4种番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二是能有效引领学生下面探究时,就往正确高效的思路上来。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鼓励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有偏差,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跨越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临界点”,片面

  追求了算法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群众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点上我当然预设好了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我让学生说一说对于“1/2”“1/4”的理解,所以学生都从分数的意义上考虑了,也就是本课的算理能顺利呈现和学生高效探索。

  四、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以上我是从宏观上面处理好计算教学。有时细节还能决定成败,还有几点细微处,我认为也是比较成功的。第一,重组了教材的例1。教材例1通过情境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而试一试,却独立的出了两道分数减法题。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减法,以及1减真分数,验算。最后说一说“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从而小结出本课新知的计算方法。虽然条理很清楚,但总给人与例1突然隔裂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令人担忧。因此我先出示了例1的前面的条件,分析完题目,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有兴趣,并且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涵盖。(问题1,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2,种黄瓜的面积比番茄的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3,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种其它植物?)这样的好处,创设了这情境,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学生兴趣激发了;数据相对更简单,把复杂问题简结化了。第二注重了知识的比较与迁移。如当学生列出算式“1/2+1/4”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列?从而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法与以前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法,思考方法是一样的。还有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是我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迁移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上去。在练习十四的第1题时,我认学生在独立完成后,说一说左右每题怎么想的,从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数算理。从而加深理解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第三,探索算理,我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并结合图让学生理解算理。第四,对于的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加入改错题,从正反中加深理解。第五,本课的练习题是比较丰富的,因此我考虑到小学生有多做会产生疲劳感。因此,练习时,形式多样,如男女生赛一赛。上黑板上板演。

  第六,及时,鼓励与多元评价。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讲这节课之前,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也一定会很容易,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借助实物圆形纸片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把学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学生了,这部分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还很困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 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是要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同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新课改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才能最终使其受用一生。要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让日常的教学活动“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

  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

  (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然也还有一些继续实施的感受:

  首先是要把一节高效的的课堂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上,也就是在课前考虑好“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知识情况、准备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不只要考虑如何传授,更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其实这比学生单纯的怎么学、学什么更为重要。教学设计初始并不一定完善,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教学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那些教学行为和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那些不正确,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我们教师可以不断的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克服被动和盲目。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完善和反思的过程,也是其成长的最好经历。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实际应用、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了一种“数学好玩”、“数学有用”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灵活把握,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后,他们将会更加的主动去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更加主动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现象,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说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正所谓,一句表扬比一百句批评的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不断的激励,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其不断进步。

  总之,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 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说,忽略了学生张口说的愿望。如果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相信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认识得更深刻。

  经过对本节课的探索和研究,如何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思考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6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教学反思09-08

数学教学反思10-31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17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5-16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