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1 11:44: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优秀)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优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认一认”、“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猜两本书,猜三本书,猜图形,课间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推理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如何推理。本课时里设想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猜两张卡片上的人物这个情境引入,再引导学生过渡到猜三本书。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猜小狗的名字和猜图形。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择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在猜书本环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了后没有充分地用言语来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导致时间把握不准确。在推理过程的三种记录法进行解读时没有把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点解读充分。巩固练习环节的几个练习层次性不强,没有提升练习,所以学生思考起来也比较快,还没有到下课时间我就做了全课总结,让我感到很尴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动画片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还应在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

  不可否认,一个好的课件对一节数学课是多么重要,只有让学生思考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10时,通过老师给母亲买了一件衬衣,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的情境,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过河》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第三模块,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体现了‘寻找疑问—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这一教学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从中发现数学疑问,再提出问题,接着让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组合作交流,“能写成综合算式吗?”这时就有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算式:29+25÷9,接着老师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时候这样写出来就是不正确的,同时给孩子们介绍新的工具“小括号”,并让孩子知道:有小括号的时候,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们列算式,就会列出正确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运算的顺序了。接下来在‘做一做’的练习中让学生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疑和提出疑问后的思,同时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老师穿针引线(提醒为导疑—导思),关键处忘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3、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的牵动下,当孩子们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又鼓励学生大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4、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及电子白板,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以及交互式等展现知识的过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节课我运用到了电子白板的“拖拽、组合、随意书写、无限制克隆、遮挡、双页预览、魔术笔的放大和聚光等功能”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读统计图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听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这份学习的快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孔老师的课堂创设了许多情境,学生趣味盎然,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统计,主要是对学生选修课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近视眼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喜欢的游乐项目情况的调查统计,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堂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地学习。

  在这节课后面的练习设计是统计深圳欢乐谷游乐项目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围绕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观。整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几乎每位学生都在跟着老师一起思考和做题目,这样体现了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教程中。孔老师还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达成了对统计图目标的理解,学生也获得了统计方面知识的完整性,使得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这样看来,孔老师这节课还让我明白了要想进行统计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跳出课本,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听完本节课也给了我以后教学方面的很多思考:

  1、应多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让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3、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放格纸上准确数出平移的格数画出平移的图形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形成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并且会在生活中找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且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小节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并且会区分什么是平均分,什么样的情况不是平均分。会根据平均分的具体情况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突出一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会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及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1.要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

  2.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

  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

  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一)中三位数笔算减法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小小图书馆”这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同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继续培养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依据教材创设的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回顾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本节课我把书中的情境图创设成: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图书馆,听说里边的图书可多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图书馆里看一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搭建一个获取数学信息的平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哪些减法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而且将数学计算融入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圈一圈格子图、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在讲解笔算退位减的方法时,学生说,我用课件配合演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体验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然后在多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选择一种对大家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的选择。

  4、让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习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与生活息息相关。把竖式修改变成了“森林医生”,看谁能帮助“森林医生”找到大树的病因,医好大树的病;把填数练习修改成了帮小红修补被狗咬坏了的本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肯定有点 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1、因为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我的预设发生冲突,直接让学生提减法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在教学中对课堂时间的调控和分配能力还差一些,前面提出问题的时间过长,导致后来的练习时间较少,部分练习题没有完成。

  经过反思,我认为今后的教学应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努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以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为主线,创设了统计我们班同学校服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标准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统计班级学生看电视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的环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织登记,每个人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开拓了思维。

  3、巧设情景,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喜爱有所选择,有的学生认为各种蔬菜平均分,有的则会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新知,学会合作,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19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02-24

(实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1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5-12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5-24

【精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3

【优】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