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0 08:07: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门)《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

  从教以来的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在一番总结之后悄悄地锁进记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然而,最近的《乌鸦喝水》一课让我心灵起了震荡,不是因为设计的巧妙,学生配合听默契,而是,这堂课的一惊一喜,感触深切。

  一惊

  在完成了“乌鸦口了,想水。”这个填空之后。我引入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后来,他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他会说什么?

  生:呀,瓶子里的水太少了。(跳跃式的思维引出的回答出乎意料,其实他没有真正体会到乌鸦急于想喝到水的焦急的心情,而让思维一下子跑到了后文。)

  师:不语。示意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生:瓶子里的水那么少,叫我怎么喝呀?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结果呢,没有一个学生买我的账,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我的心已经到了冰冷的程度,强扭着他们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

  课文第4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我请同学们自学讨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之后,请一生上台根据课文意思做一做,其余学生观察后评价。

  生:他做得很对,书上写的是“一颗一颗地放”,他都做出来了。

  师:(频频点头)评价抓住重点,非常好。

  生:他把书上的意思做出来是对的,不过,要是我是乌鸦好几颗石子一起放。因为,“一颗一颗”地放太慢了。(对课文提出质疑,好家伙,出乎意料。不过此时我心里有底,我让孩子尽情讨论。)

  师:(笑)谁还想说?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乌鸦很渴了,非常想喝到水,他应该快一点放石子才对呀!(非常赞同,还补充理由,说得头头是道。)

  师:其他的小朋友同意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不对,书上说瓶口很小,怎么能一下子放那么多的石子呢?

  师:你读课文很仔细,把每个词的意思都读懂了,又能联系上文理解课文,很有水平。(心里一阵喜悦。)

  生:是呀,况且乌鸦是用嘴巴衔的,怎么衔得住那么多石子呢?

  师:说得真好!(心里暗暗叫绝!他们的善问善辩令我折服,这个教学片段太精彩了!)

  课堂教学中的一惊一喜,让我的心灵犹如大船经历了海浪的一波一折。

  感悟一:研透教材,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一喜”中的精彩教学片段,完全取决于充分的'准备。学生质疑所涉及到的问题,在课前已反复研究过,因此,胸有成竹。“一惊”的失败教学过程,都缘于胸中无竹。(两次顺利的试教,以为这个环节不会出问题,没有从反面思考,钻研教材不深,对学情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于是,碰到险情,手足无措。试想,如果课前对这个环节作正反两面的考虑,那么,当出现问题时,就会坦然自若地引导他们再读第1自然段,体会乌四处找不到水,那种着急的心情。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乌鸦看见瓶子里有水,它是那样惊喜。”

  感悟二:个性学生,催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平等+个性”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追求。(北师大教育系康健教授语)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极富个性的发现。他们虽然只是一年级,却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敢作敢为。然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常会让我在课堂上措手不及,你本以为无懈可击的公开课教案,会在他们那里不断地帮你修改,促使自己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设计相得益彰的教案。个性学生正用他们的与众不同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乌鸦喝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受到几代人的喜欢。全文不到二百字,却为读者呈现了一只聪明能干,善于动脑筋的乌鸦形象,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一改乌鸦在人们心目中的“坏”印象。

  在课文教学时,我首先用课题中的“喝”字做文章。提问:课文中带“喝”的词语有哪些?学生能容易地找出“找水喝”“喝不着”和“喝着水”。接下来的教学是用这三个词串起来的。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抓重点词“到处”理解意思,想象乌鸦都去哪些地方找水喝,学生的思维活跃,说出了很多地方,如去了森林,山谷,沙漠,农场……进而体会到乌鸦口渴得厉害和找水的辛苦。这是“找水喝”的内容。“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这句话点明了乌鸦找水的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也为乌鸦高兴。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我觉得此时适合合作,于是组织学生用叽叽喳喳法讨论乌鸦此时的心情。只见同学们四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挺有秩序地讨论起来,我静静地观察他们,各组的控噪员和小组长还挺像模像样的呢!讨论结束后,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形容乌鸦心情的词语:失望,伤心,难过,不高兴等。我觉得都挺准确的,我对同学们的合作情况和合作成果给予评价。我又问其它小组有没有补充?这时候,班里一个叫陈新园的小男孩不紧不慢、字正腔圆地说出三个字——快疯了!全班同学顿时笑倒,我也被这个小男孩搞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是啊!多么通俗的'语言,似乎“快疯了”比“失望”“伤心”“难过”更能准确地表达乌鸦的心情,也更容易被一年级的学生接受。“好吧!那就带着‘快疯了’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同学们的朗读非常到位,而且我还看见很多同学的表情也是那么痛苦,看来他们已经真正的进入了情境,和文本融为一体了。

  我紧接着抓住“怎么办呢”组织学生展开第二次讨论,这次用的是“接力法”,小组汇报时有以下方案:一乌鸦用翅膀把瓶子抱起来喝;二乌鸦用一块石头把瓶口打掉喝;三乌鸦把瓶口堵住,把瓶子倒过来,再把瓶底打掉;四找一个塑料袋,把水倒在塑料袋里喝;五找个吸管喝。汇报结束后,很多学生还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也是合作学习中非常可贵的地方。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的深度思考,他们想乌鸦之所想,急乌鸦之所急。真正的学习在课堂发生,我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们都很棒,遇到困难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后文是叙述乌鸦“喝着水”的内容,乌鸦的办法是借助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的,整节课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因为《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也心情大悦,和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分享了我班同学的精彩表现。于是我也想起了卜主任在第四届合作学习年会上的发言:教师要善于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寻找合作点,提出爆炸性的问题来引爆整堂课。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都很强,教师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巧妙地设置问题,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讨论,很多时候,他们带给你的惊喜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3

  《乌鸦喝水》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着急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积极面对,开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着力在这四个方面: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3、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4、通过关键词理解句子,具体指导朗读。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识字方法,再用这些方法来识记本课生字。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包括加偏旁和加笔画)、减一减、换一换、偏旁归类识字、看图识字、字理识字、动作识记、形近字比较识字、组词法、偏旁区分识字等。

  (1)形近字比较:鸟—乌贝—见

  (2)加一加:鸟+牙=鸦扌+戈=找讠+午=许

  氵+去=法方+攵=放井+辶=进

  “力”加上两点变成“办”。“力、办、为、边”进行比较。提醒学生,增加的笔画放在不同的位置,字也不一样。“力”这个字加笔画,可以变成“为”“办”,加偏旁“辶”,可以变成“边”。

  (3)偏旁区分:攵和夊,通过具体笔画的区别和数笔画,进行区分。强调偏旁名称。“攵”是“反文旁”,“夊”是折文。

  攵:一笔撇,二笔横,三笔撇,四笔捺,四笔写成攵。

  夊:一笔撇,二笔横撇,三笔捺,三笔写成夊。

  攵:放、数。强调“数”是多音字,三声数,数不清;四声数,数学。

  夊:处、冬、夏。

  (4)组词识记:乌鸦、到处、找出、办法、旁边、许多、放进、升高。这些词语都是生字组成的,而且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2、书写汉字时,重视范写。着重强调“出”的书写。我先让学生和我一起书空笔顺,再请学生注意观察“出”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进行范写。“出”的笔顺依次是: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段要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要立在竖中线上。“出”笔顺容易出错,要特别强调一下,和“山”区分开。学生书写时,个别指导。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我的提醒口令是“写字做到三个一”,学生答“一拳、一尺、一寸”,让学生边答边调整姿势。

  接下来我谈谈本次授课的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我节奏感把握得不太好。识字、写字、学文的比重没有分配好,写字时间稍微有点长,导致分析文章的时间太少。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明确文章的线索:“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理清文章的顺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我的语调、语速没有明显变化,课堂有些平淡乏味。有的同学提不起兴趣,做小动作,不能认真听讲。发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应该停下来,转换教学方法,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一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

  3、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和指导朗读时,应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再指导朗读。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话,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先指导朗读,再让学生理解“到处”这个词,显得有些生硬。如果先让学生理解“到处”这个词语,再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更能体会乌鸦的口渴。教学中的细节还需要反复斟酌。

  4、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的.意思,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识记一个汉字或者回答对一次问题,就往瓶子里放进一颗石子,通过一颗一颗地放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子里的水一点一点升高。由于我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以至于下课时,瓶子里的水没有明显变化,学生不能完全体会到“渐渐”的意思。

  5、板书有些随意、零乱。我需要提高自己设计板书的能力。

  6、课件制作水平还需要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4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要求,爱护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教学时,通过设问: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教师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垃圾桶里肯定有许多用过的'吸管,乌鸦从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来一个纸碗,把瓶里的水倒进碗里,也可以喝到水。这样既有效又轻松,多好啊”。由此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呦,水真的升高了!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的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的学习语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5

  乌鸦长得又黑又丑。然而,在中国许多抒情诗里,每每给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在本课,我们又将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方面。

  本课导入运用的是故事导入。我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并让学生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没错,这是一只懂得孝敬父母这的乌鸦。那本文的.乌鸦又会是怎样一只乌鸦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去读课文。

  识字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多种形式朗读以后,引导学生交流所发现的识字方法。例如:通过“比较法”认记生字。如:渴—喝、为—办、右—石、鸟—乌。也可用猜字谜或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如:瓦片层层并一起(瓶);水车千斤重(渐)。

  在指导朗读感悟时,主要方法是:图文结合,反复朗读。通过读,体会乌鸦遇到困难,靠自己动脑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如读第一自然段,“到处”语速稍重、稍慢,突出四处找水的辛苦。“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适当强调第一个“瓶子”和“水”,以示惊喜。“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水不多”和“瓶口小”可读得平稳一些,“喝不着水”要读得干脆利落,突出“喝”字。“怎么办呢?”可把“办”适当拉长,以示乌鸦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让学生自悟自得;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可以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想想该怎么读;有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范读。

  在指导说话练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一词,先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在烧杯李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并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2.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说一说:______________渐渐______________。

  并分组讨论,展开想象,比一比“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想好办法。学生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答案层出不穷。如:(1)把瓶子推倒喝水。(2)插个吸管喝水。(3)请小猴子等小伙伴帮忙。

  最后布置作业: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喝水的故事。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让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难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更是我们的这群特殊学生在将来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体验和应对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尽量让他们去体会这个道理。

  教学中,课文“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这个问题中,我还是运用了传统的教学中通常用的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这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智力相对较低,应先吸收的学习特点,所以这时我们的学生处于被动理解状态,但这也是认识的'阶段,也是在从被动转为主动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尝试探索对于他们来说是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对此我设计了一个和课文相似的实验:讲台桌上放一个里面装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边还放一些小石子。然后请了班上一位有脑的学生上来扮演乌鸦,其他同学在讲台桌四周围着。看着这位脑瘫的同学很吃力的将小石子抓起,尽管有时能够同时抓两个,但还是要一个一个地放进去,因为瓶口很小。之后,水最后升高了,同学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结合课文资料也悟出在困难面前要用心想办法勇于克服。我觉得这样既运用了传统的教学又结合了现代的学生自主教学的方法。

  就在这时候,我喝了口水,发现我的保温杯的水还不到一半,我就问学生了,假如老师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温杯来喝水,那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透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教师也就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呀!别看我们学生是特殊孩子,他们的回答也很有创意:张世贤说:

  “把冰块放进去”

  林新发说:

  “放一根吸管吸起来”

  吴嘉伟说:

  “直接倒水进去”

  想想也是,老师又不是乌鸦吴嘉伟这也是对的呀。当然还有同学说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这可不怎样好,之后又改为糖果了。

  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们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我也越来越喜欢这群可爱的孩子了。在教学中我一向不断在创新,在寻找更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它不必须要弃传统,也不必须要吸全新,而是看我们学生的理解潜力,是否可行。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7

  集体备课时,大家选择了《乌鸦喝水》作为汇报课的内容,因为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课堂把握。但当听完实验老师的课之后,大家都开始茫然,这课咋讲啊?咋这样的路子呢?怎么随文识字呢?这样教学识字能扎实吗?课文理解透了吗?朗读练到位了吗?带着许多的不解与疑问,我们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阅读教学,在自己教学完之后,又听了同年组老师的课,对《乌鸦喝水》或者说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太多的反思。

  如果没听别的老师的课,真注意不到自己在课堂中会说那么多废话!是的,老师在课堂中说了那么多的废话!我们教学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你说那么激情的导语孩子能听懂吗?孩子都回答对了,你干嘛还没完没了的重复呢?孩子读的少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的过度语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怎么那么小呢?老师应该怎样去引导?上课的时候,那些不会听课或者说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训练怎样引导呢?教师应该把知识落到什么程度?语文课堂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太多的疑问,让我感慨。如果让我重新来讲这篇课文,我会把开始复习生字那部分内容落得更扎实,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张嘴,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第一段的讲解很成功,我会保留。成功的原因是学生朗读得很到位,我引导得也深入,学生抓住了“到处”进行理解,朗读得很有感情!教学时,我好像没用“到处”说话,如果重新教学,一定特别注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每一句话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比如第一句应该读出乌鸦高兴的.语气,第二句话读出乌鸦失落的语气,第三句话读出乌鸦的问话。要一句一句的读,自由读,个人读,教师示范朗读,小组读,再整体读,读通读透,读出感情。而不是为了教学环节走过程。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不用讲的那么深,只要把乌鸦看见瓶子旁边的小石子的心情读出来就可以了。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们每位教学的老师都做了实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环节应该保留,因为这样一次实践体验,也许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末,我还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多,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8

  一、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一篇课文,读好课文是基础。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很不错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生字较少,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难的是有感情的朗读。哪些地方快一点,哪些地方慢一点;哪些地方重一点,哪些地方轻一点学生还没有那么清楚的概念,所以读的时候老师要做一定的引导和示范。

  例如,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老师先是请了一位同学来朗读,之后老师就说到了乌鸦喝不着水很着急,接下来是要求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但这时候学生就犯难了,什么样的语气才是着急的语气啊?所以啊,老师可以示范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并加上动作。哦,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会模仿着老师的语气和动作来读第一自然段,对接下来学生的表演读也很有示范作用。对于重读的地方,如“到处”就可以提醒一下学生,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怎么办呢?”

  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随着事情的发展,小乌鸦的心情也是不断变化的。口渴,但到处找不到水很着急,找到水了很高兴,但又喝不着,就更着急了!后来呀,通过自己的努力,乌鸦终于喝到水,又高兴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种变化,让他们的语气随着乌鸦的心理变化而变化。

  我们都说,朗读要有层次感。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的时候,我们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来老师抓词语深度解析后,让学生理解了思想感情,这时候就该让学生把感情和朗读联系到一起,通过读的变化,理解也会不断深化。

  所以,朗读的层次性很重要。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做到不脱节,不串讲,过渡自然。分析问题从整体着眼,避免问题太碎,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要抛弃掉老师挨句挨字的讲解,要保存下语文最美好的感觉。语文是整篇文章带给我的感动与启发,而不是咬文嚼字就能带来美感。所以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是比较好的,既照顾到了低段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能很好保存语文的味道。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这些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

  3.向学生抛出问题的时候,不要简单的问是不是,或者是简短的问句,这都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比如第二自然段,我们本来要问学生的问题是“为什么看到许多小石子就想到办法了?少许小石子行吗?许多石块行吗?”好的做法就是把这几个问题同时抛给学生,而不是简单地问行不行。

  4.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思路清晰,逻辑明了。引入新课和自然段之间的`过渡要做得自然,语言精简,切忌啰嗦。评价学生的语言要丰富,不要简单的好、棒、对。要说出学生具体好在哪里,什么样的语言对他们是有激励性的或者有正确导向作用的,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所以平时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方面。

  5.板书方面,虽然有多媒体辅助,但书写这一块,老师的示范作用还是很大了。所以还是要有一定的板书。书写不需要太多,但书写一定要规范、漂亮,这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三、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就是——乌鸦是怎么样喝着水的?

  前因后果书上说得很清楚,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抽象。课文里描写乌鸦喝着水的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渐渐”是什么意思,这对他们来说估计还是有点抽象。所以,这个地方设计一个小实验,既有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动脑和动手的乐趣,进一步也就懂了“渐渐”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实验就是还原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老师要准备的是瓶子(装有半瓶水)及小石子若干,请学生亲身实验,像小乌鸦一样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仔细观察水是怎样升高的。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也观察了,最后还让他们说,一下子就理解了。这儿用实验代替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我们主张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年级不太可能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做的至少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觉得有趣,那就是好的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就是朗读的层次性不够,组织教学还有待提高;其次,时间分配不恰当。复习旧知的时间过多,导致新授的时间很紧张,最后下课的时候还有一点内容没讲完。然后,朗读的示范做得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没有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最后,指令不明确。比如让学生读课文就是叫他们读,没有说明要求,要怎样读。对于低段的学生,一般要求的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最好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些都是在学生读之前老师就应该说到和提醒的。这些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好,所以还要好好学习,好好改进。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9

  一.选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趣味性强。以欣赏课件《乌鸦喝水》引出让幼儿反思的问题“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了石子,乌鸦都能喝到水吗?”从而进行了相应的操作活动石子与沙子放入水中产生不同现象的反思。本次活动的选材符号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二.目标设定及材料准备上的反思

  目标制定合理。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水平,从能力、情感、知识三方面着手。且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目标中重、难点有意识的在各个环节中突破、

  在这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准备材料不够充分。每组操作时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沙子不够多,而且教师准备的沙子太干,操作时由于沙子吸水,大部分水被沙子吸干。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其次第二次操作时教师只需为每组准备一份水,集体观察操作即可。

  三.过程的'反思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递进,分层落实的教学特点。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但幼儿教师材料上准备的失误。科学效果不明显,幼儿体验到的科学成果感知不深入。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属于经典课文。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当时,更多的是根据老师的要求,不停地读,最后背下来。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保持在脑海中。

  今天,听了一节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乌鸦喝水》,总的感觉:是一堂精彩的,有语文气息,体现低段年级的语文课。整堂课,老师就是在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指导学生识字,读文。很好的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亮点颇多,给低段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学习的例子。现选择识字的环节加以分析:

  一、带拼音认读生字。

  1、学生自读一遍。

  2、全班交流,难读的生字的读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3、齐读一遍。

  二、去拼音认读。

  1、生自己认读。

  2、交流:不认识或难读的生字。教师加以整理,概括。

  3、交流难读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小组合作)

  4、生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向学生传授了除过传统的识字方法,新增加的识字方法。比如:猜字谜的方法,某些字的演变过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

  三、生字放在新的语境中加以巩固,训练。比如:乌。可以放在 “乌云、乌黑”当中认读。

  四、有关生字的练习。(教师选择学生容易认错的生字,放在设计的小练习中进行练习。

  评析:这个识字的环节有以下值得借鉴的地方:

  1、识字的环节体现了层次性。我们好多老师的识字教学,没有章法,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这节课的识字环节提供的'很好的学习例子。正是因为有了教学的层次,所以整个识字的教学扎实、有效。老师不是在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识字的环节中有新的识字方法的渗透。比如:猜字谜、编故事、介绍生字的演变等等。则就符合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应设计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3、在新的语境中巩固生字。好多老师一交流完识字的方法,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究竟认住了没有,老师心里没底。所以,建议低段的老师应该在此增加在新语境中认字的环节,这样,学生就有了巩固的环节,从而使识字的环节趋于完整。

  如果低段的教师都能认真地按照识字教学的有机环节真扎实的进行那么,我们的识字就会有所进步,学生的错别字就会减少。

  识字的环节如下:

  一、带拼音认读生字(以词语的形式出现)1、生自读、2、交流难读的生字的读音,3、抽查读、4、齐读。

  二、去拼音认读。1、生自读2、抽查读、3、齐读。

  三、单个生字打乱顺序认读。比赛读。

  四、交流识字的方法。有侧重的指导难记的生字的识字方法。巧妙地传递新的识字方法。

  五、新语境中巩固识字。

  扎实的训练,有机的练习,有效的巩固,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妨一试!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1

  一、创设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乌鸦喝水》一文,在教学生字时,我启发学生:“我们学习了很多识机记生字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用部首、熟字编谜语、儿歌等,请你看看今天这些字用什么方法记比较合适?”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有的说:小鸟的“鸟”去掉一点就是“乌”,乌鸦是黑的,看不见眼睛,就像一只没有眼睛的鸟。”

  有的说:乌鸦的“鸦”,右边是个鸟字边,因为乌鸦是一种鸟,左边是牙,读音和“鸦”差不多,只是声调不一样。

  有的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语“瓦片层层并一起”。

  有的说:“法”在我们数学中学过,“减法”的“法”。

  ………

  学生们纷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好办法,我重点引导他们识记了“喝”和“渴”: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中有两个长得特别像,你们说是谁?

  生:是“喝”和“渴”。

  师;是的,我们怎么来记住它们呢?

  生:我用偏旁来记,“喝”是口字旁,因为要用口喝水;“渴”是三点水,因为口渴的时候很想喝水。

  师:你的办法很好,大家能不能编个儿歌,这样记得更牢一些。

  生:喝水要用口(口字旁),渴了要喝水(三点水)。

  反思:教学打破以往的让学生单一的认读来识记生字的方法,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创设民主、宽松的识字环境,选择“自己喜欢的又最容易记住生字”的方法,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识字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说出了许多与众不同但又有效的识字方法。

  二、循序渐进,引导理解和运用词语。

  在理解“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做的:

  生: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渐渐升高“?

  师:这个同学问题问得很好,谁来帮助他?

  生:“渐渐升高“就是升得很慢。

  师:可以把“渐渐升高“换成一个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慢慢”

  生:可以换成“一点点”

  (学生尝试朗读换位后的句子)

  师:通过读你们一定明白了“渐渐升高”的意思。老师来考考你们,请你们渐渐从凳子上站起来。

  (学生尝试做一做)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因为渐渐站起来就是慢慢站起来。

  师:你还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生:红旗渐渐升起来了。

  生:天气渐渐冷起来了。

  生:风渐渐大起来了。

  反思:在理解“渐渐”的意思时,如果教师直接就告诉学生:“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也许就只能停留在字表面上,不够深刻。在这一片段中,教师是逐步启发学生,先是从学生感悟中说说词的意思,也许学生并不能把心里想法说得很准,这时,老师就让他们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来解释新词的意思。这种理解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学生容易接受。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渐渐放下来”,通过实践,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让学生用“渐渐”说一句话,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掌握了词语的运用。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三、拓展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课文结束部分,围绕“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设置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都觉得乌鸦很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假如乌鸦的旁边没有小石子,你该怎么办?

  生: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把水吸上来。

  生:乌鸦可以找一个碗,把水倒出来喝。

  生:乌鸦可以请他的好朋友帮忙,把水拿起来给他喝。

  师:看来,同学们的办法比乌鸦还聪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要动一动脑筋,这就想出办法来。

  反思:这个案例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优势,借助课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造想像的空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2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初步确定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1、富有情趣的导语——愉悦有效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空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妈妈的孝敬。联想到品德与生活中“小乌鸦爱妈妈”的儿歌,也便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又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习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设计板状结构——简约有效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是板状结构设计。先引导学生研读带“喝”的句子,体悟乌鸦喝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又由学生提出“乌鸦喝不着水,后来又是怎么喝着水的?”这一疑问进入研读“乌鸦怎么喝着水”这一内容。每一环节教师均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板状结构的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3、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积极高效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当乌鸦演示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还要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身体经历,用心灵感悟。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学生不仅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还领悟到乌鸦为喝到水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作业的设计上,新颖独特有个性,大胆开放有创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实践的科学求真精神。

  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3

  乌鸦是又黑又丑的鸟。然而,在中国许多抒情诗的文句里,每每把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之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在第二组的学习中,我们谈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对乌鸦懂得孝敬“老人”这一点,深感敬佩。在本课,我们又将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侧面。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中我以运用多种形式体验为途径,让孩子知道这是只“爱动脑筋”的鸟,从而消除在生活中人们对乌鸦的一种偏颇的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从厌恶转向友善、关爱。

  一、视觉体验,拉近距离

  这篇课文所配图画,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图画作者采用写意画法,把难看的乌鸦描绘成头大目明的样子,以突出乌鸦聪明可爱的形象,使学生看到图画就对乌鸦产生一种亲切感,表现出友善。从而喜欢阅读课文,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描写乌鸦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作了形象的揭示。

  二、情境体验,情感升华

  文章开始作者用“到处”说明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用“看见”、“可是”说明喝不到水的原因。面对文本中的这一情景,让孩子在情境中可以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乌鸦找水的焦急心情,找到谁又喝不着时,更加焦急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乌鸦的情感不在留在表面形象上,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乌鸦的焦急心情,而且自己也为乌鸦找到水而喝不着感到焦急,表达了他们不仅仅是一种友善,更是一种关爱。学生的情感在这时也得到了升华。

  三、活动体验,“人”“文”合一

  当学生“经历”了乌鸦喝不着水时的焦急心情到想到办法时的窃喜再到喝到水时的舒心,这样的一个情感体验后,不知不觉中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就是这只乌鸦。这是把课文谱上琅琅上口的曲子,把乌鸦喝水的故事制作成一个flash播放起来,让“小乌鸦”们随着音乐尽情地歌唱、演绎。即使对乌鸦“爱动脑筋”的品质的一种赞美,也为自己悟出道理:“只要开初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而感到高兴、愉悦。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4

  潘金玲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实现阅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品读感悟全文,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并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丰富的形、光、声、色,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创设平等、合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例如在体会乌鸦看见水却不能喝到水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是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的,然后让学生很难过地读一读,很失望地读一读,很苦恼的读一读,读文中体现个性化的阅读。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进行读文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我的课堂的'重点,因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将在课堂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价值。例如在本节课我安排了用“渐渐”说话,设计了许多的练习题:1、太阳渐渐升高了。2、小树渐渐长大了。3、海水渐渐张起来了。等等。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到处”的意思,并运用到处造句。然后在理解全文后让学生评价乌鸦是怎样的动物,进行语言训练,乌鸦我想对你说()。

  3、勾画词句,为考试做准备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少采用勾画的方法进行教学,总觉得只要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就可以了,不过后来我发现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学生在答卷的时候多数不会做。因此在这个新的班级中我特别重视勾画与交流的训练,为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

  4、学在课堂,练在当堂。

  本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对生字已比较熟悉,所以在识字环节用时不多,主要通过一些游戏的方式来不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最后到课文。如:学习“鸦”字,学生说出这个字的特点之后,就让找出与它相关的词。最后再来比赛找句子,读句子等。让学生不断的在语境中练习生字、词,而且方式多样,这样学生会在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知识也会更严密、完整,为以后学习语文打下更好的基础。

  5、进行人文教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乌鸦很聪明,又耐心,更要改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错误观点:只要乌鸦叫,就是有不祥的事情发生。让学生知道乌鸦还有很多的优点,例如有乌鸦反哺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度了课文后,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用的乌鸦?因为什么?这样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挖掘了思想的内涵。

  本课在朗读方面还要加强,学生在体会句子方面还很困难,以后要循序渐进,多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

  教学反思一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呦,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我给学生讲《第二次乌鸦喝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乌鸦飞呀飞,在路上遇见了小白兔,它问小白兔:“小白兔,请你告诉我,在哪能找到水?”小白兔朝前指了指说:“前面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口井,在那能找到水”乌鸦谢过了小白兔向前飞去,很快乌鸦就找到了那口井,乌鸦心里高兴极了,它得意地把井边的小石子一个一个地叼起来,一个一个地投到井里,可是乌鸦投了许多小石子,也没见到水升上来,乌鸦真的累坏了,这时那只小白兔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了用嘲笑的口气问:“还用你的老办法呢?不管用了吧?”乌鸦的脸红了,只见小白兔把井边辘轳上的水桶放入井里,一会儿就打上来满满的一桶水。小白兔请乌鸦喝水,乌鸦美美地喝了个够。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为什么乌鸦的办法不灵了?

  2、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乌鸦喝水的教学反思05-22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5-28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5-17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4-05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0-29

乌鸦喝水的教学反思(精)05-22

乌鸦喝水的教学反思(精华)05-22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精华)05-17

关于乌鸦喝水的教学反思04-05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优秀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