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6 12:21: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很高,无论是从摆小棒还是做游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因此孩子们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这节课上得比较顺利。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相关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倍的认识》本来是二年级的内容,现在把它放在三年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新课的教学上我先从比较直观的苹果和梨出发,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除了有多、少的关系外,还有另外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倍。接着通过图形明确倍的表述:把2个苹果看成1份,梨有3个2也就是3份,我们也可以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为了丰富学生对倍的感性认识,我采取了复述、圈一圈、说发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了旧知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最后通过辩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1份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倍有更深的理解。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面对全体学生,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获奖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其实在设计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几个关键词:一份,几个几,几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引导得不够到位等,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对乘法意义理解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倍的认识”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下面就“倍的认识”教学谈谈我们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

  从“倍”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主要是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与“倍”相关的乘法知识来理解“倍”。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对“倍”的认识是属于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同化过程的开端是从已有知识经验引出的理性认识。因此,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要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比较丰富,所掌握的概念能形成系统。从学生学习“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倍”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定义概念,采用“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揭示“倍”的本质属性,给出了新的名称“倍”;(2)概念同化,学生利用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和新概念“倍”建立联系,使新概念“倍”和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得到融会贯通;(3)强化对“倍”的认识。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给出“倍”的定义以前,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必须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在给“倍”下定义以前,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使学生感悟到图中存在着丰富的“几个几”,而且还要使学生会用“几个几”来表述,再用“几个几”来比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在复习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也是在帮助学生用“几个几”来描述各种数量的多少。因此,这样教学设计不但在为学习“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了“倍”以后,用“倍”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准备。可以这样说,在教学情境中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沟通几个几与“倍”的联系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途径。

  新教材支持“倍”的知识基础是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在分析学生获取新概念时又强调,学生要获取新概念必须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新概念和旧概念得到融会贯通。因此,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沟通“倍”与“几个几”的联系。由于新教材是第一次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定义方式揭示概念,学生也是第一次用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所以,学生缺少概念同化的经验,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法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

  首先,通过说图意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是,揭示了“倍”的意义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大家从黄带子和红带子中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倍”,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课件出示2朵红花为一组,红花有这样的3组),请你用一句话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以上环节,我们的设计意图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结果的学生会说“我看到一共有8朵花”;关注摆放形式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有4个2朵”;关注新知识应用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的红花是黄花的3倍,即2的3倍”。

  这种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幅图的意义,能进一步沟通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几倍也可以用几个几表示,反过来几个几也可以用倍来表示,真正做到新旧概念融会贯通。

  其次,还可以设计如下的操作环节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

  师:刚才通过说图意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倍”,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用圆片来摆一摆“倍”,听清楚要求。

  师:用小圆片摆4的2倍,那么应该怎么摆呢?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个新概念,首先是会表述这个新概念,正确表述概念是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前提;其次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学生要正确理解概念只是会表述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正确的表象是学生正确建立概念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正确表述新概念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新概念。

  (三)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加深对“倍”认识的关键

  由于新教材是用“几个几”来揭示“倍”的意义,所以学生在获取概念时比较关注“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同一集合中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敏感,而对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太敏感。为此,在学生沟通了几个几与“倍”的联系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图中的各种倍数关系,还可以结合教材拓展学生对“倍”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倍”,现在就用圆片来摆一摆它,听清楚要求。

  师:第一行是2个一堆,摆了这样的一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应该怎么摆呢?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把它摆出来。(生摆,师巡视。)

  师:谁先摆好,就赶快拿上来,摆在黑板上。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生:老师在第一行摆2个圆片,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2的4倍就是4个2,所以我在第二行摆了4个2。

  师:这样摆的同学请举手。

  师:刚才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要摆几的几倍,可以想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在脑子里摆,并直接说出结果。

  师:第一行摆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摆了多少个?

  生:18个。

  师:你说是18个,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也就是摆6个3,三六十八。

  (四)结合概念形成过程促进概念的同化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方法。

  由于低段学生知识掌握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所以学生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手段促进学生同化概念。为此,当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倍”时,教师应该通过更为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揭示“倍”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借助概念形成的手段让学生摆一摆、拍一拍、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尤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操作去理解“倍”的意义。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习题

  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倍的认识是在学习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在实践探究出求出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从此教学设计来看,本人有下面的几点可取的反思:

  一、充分运用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充分运用微课引入课题,这种方法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苹果和橘子、草莓三种水果,学生一下都被吸引住了。这时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这样老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倍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思维

  1、首先,学生动手画一画心目中的3倍。由学生自己说,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小结。

  2、其次,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倍”的概念。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两行,时期存在倍数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摆出两行不同的个数。

  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现在三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是“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用此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设计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的,他们年龄小,爱说好动,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等,所以从教学设计来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媒体和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借助媒体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概念;第二次操作与合作交流,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对倍的认识,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在反思过程中,我只能分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而没有体验到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想在此对同行说:作为一个辅导者,引领点拨没有适时到位,是难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的。还有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给予学生的鼓励,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多一点的赏识,多一点暗示,或者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成功的微笑等,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后,心里会乐滋滋的。这样,课堂上有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势必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8

  数学生活化、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在本节课中,特别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而不同于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规律,主动参与学习,不是做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做学习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操作对象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为此,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文具盒、课桌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二、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氛围,体验学习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老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充分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乐于表现的舞台。在这堂课上,我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踊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的真情对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9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实际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确定了以下几个待解决问题:哪个量是一份数?怎么确定的?如何确定另一个数是几份?有几个几份如何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么思考?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比、画、说、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倍的认识充分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习题中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4、课后反思,体会缺失

  在课后习题中,反映出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太依赖画的环节,对倍的意识不强烈,需要进一步充实巩固。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学生在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倍的含义。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环节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了拍手的游戏,从中对复习了几个几的知识,沟通了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然后通过出示教材的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并用圈、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紧接着,我通过改变蓝花、黄花的朵数,让学生意识到:倍数关系使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某一个数量,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说一说的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倍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使学生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本节课我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为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因此,我以美丽的大森林为背景,设计了更生动更符合二年级孩子心理特征的情境。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先出示两种动物(2只猴子,6只小鸭子),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顺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条小鱼,12只小鸟……,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说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二、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景,一种平等的对话情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现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本节课的教师时而充当“听众”,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交流、探索。用“谁听明白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把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不要说出答案,用学具摆一摆,悄悄把想法告诉给我。”给学生设置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最有实效的评价…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新课标要求课堂给学生适度的开放,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尊重个体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学规律,这些将永远是课堂教学进入用心境界的先决条件。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应加强,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课前我认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准备的可谓充分;上课过程中我以拍手游戏引入,以动画、图片为情景,让学生讨论展示,课堂气氛活跃,练习充分、形式多样。我自认为本节课效果良好。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众多老师对本节课的亮点都给予肯定,而吴凤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惭愧不已。吴老师指出:“你在讲白萝卜数量是红萝卜数量的几倍时,如果能利用班班通设备上画笔功能,用手圈一下,学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倍数关系,比你干讲学生光看要好的多。”我听后顿觉自己惭愧不已,亏我还自诩和谐小学教师中的'“电脑高手”呢!我开始回想,课前试课件的时候,我制作的课件与班班通设备上的EN应用软件不兼容,不能用EN软件中的诸多功能,自然也不会用画笔功能去圈画重难点,只能用普通ppt模式放映。可我忘了在普通ppt模式下,也可以用“小精灵”中的画笔去圈画重难点呀!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实在该打。

  回想本节课的前前后后,整体效果不错,改掉了自己公开课拖堂及教师讲的太多的毛病。只是我这个“电脑应用高手”居然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看来,公开课之前请几位教师试听或讨论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闭门造车,难免遗漏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内容,效果也不会很好。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倍的认识》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倍”这个名字,整个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来理解“倍”的含义,然后通过“算一算、说一说”加深对倍的认识。然而由于我的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得不太合理,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后对“倍”的理解依然模糊,从而后续的教学比较吃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整节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失误的地方主要有:

  1、设计问题时数据取得较大,不便于学生操作。

  2、学生学习的方法单一,“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没有很好的体现。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上并没有出现直接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倍”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06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0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1-31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10-08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12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2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4-03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23篇)04-24

数学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