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3 08:03: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两组比的比值,再比较两个比的比值,比较后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再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能体会“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轻松自在,概念的理解顺其自然。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直接告诉学生把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然后发现规律,看是自主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朝着教师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后来发现别人教学时是提供四个数据,让学生写出两个得数相等的式子,这样探索发现规律,并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探索中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态度;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想想别人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因此,在教学中,解决好自主探索与教师适当知道的矛盾显得很重要,有时就能体现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建筑上混凝土的配置、医药上药水的配置、科技上图纸的绘画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一个比,所以课中安排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比例?”学生举例后,由学生就提出“按药粉与水的比为1∶100”中“1∶100” 只是一个比,而非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当要配置的药水的重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粉和水的重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药粉和水的比总是1∶100,所以这个比例就是“药粉∶水=1∶100”,这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数学用数学。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新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当这两种量中相对应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时,我们就称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可以用式子y/x=k(一定)。

  教者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师:说得真好!×××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生2复述。

  师:那么同学们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生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因为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生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生1:这三种量有这样三种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师:说得真好!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师:这里有一组信息,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提供了哪些信息?指名一生回答。

  生:这里告诉我们用60元钱去买本子时的几种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

  师:嗯!请同学们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待学生讨论片刻之后师提问:谁来将刚才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做个交流。

  生:表中列举了单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扩大,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始终是60。我想这两种量之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与正比例相比,大家觉得这样两种量有什么特征呢?

  生:首先要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要跟着变化。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而这里的两种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积不变。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这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师:真会观察思考!

  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你能根据表中已有的信息将表填写完整吗?

  生:每天运18吨,需要运4天;每天运12吨,需要运6天;每天运9吨,需要运8天。

  师:为什么这样填?

  生:每天运的吨数乘以时间要等于总吨数72吨。

  师: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吗?

  生1: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72。

  生2:这个成绩表示的是工地要运水泥的总吨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

  生3: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相对应的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都是72。所以,这道题中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仔细观察刚才研究的例3和“试一试”,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它们提供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生2:这两道题里面的两种量的乘积都不变的。第一道题中两种量的乘积都是60,第二道题中的两种量的乘积都是72.

  师:反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样用字母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 =k(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练一练”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这道题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因为: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相关联的两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的乘积都是300。

  师:你认为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生:一要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相关联的两种量的乘积是否始终不变。

  2.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看书上的第六题。请大家写出几组对应的每本页数和装订本数的乘积,再比较乘积的大小。(稍等片刻)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几组乘积,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算了这样几组: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它们的成绩相等,都等于900。

  师: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1:这个乘积表示的是纸的总页数。

  生2:这个乘积表示的就是用来装订练习本的纸的总页数。

  师: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因为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的时候,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乘积保持不变。所以,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3.师:观察第7题中的两种量,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吗?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量的积始终不变都是1600。所以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4.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第8题,首先请大家根据方格图中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表格下面两个问题。

  稍等片刻后,师:通过表格的填写和研究,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乘积是一定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而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积并不一定,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5.师:这里有一道题,同学们判断一下。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1:我觉得他不成什么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1迟疑片刻后:看了不像。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这里的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x,等式变为xy=100,这说明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x和y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鼓起掌。

  师咨询生1: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点头示意。

  四、课尾盘点、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1:我知道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生2:在判断时,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判断,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师出的最后一道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利用时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反比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6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7

  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8

  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

  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

  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

  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数学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读《安徒生童话选》例题时,我告诉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在练习李明骑自行车的练习时,提醒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简短、温馨的话语,温暖滋润了学生的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我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老师的点评,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一、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时分的过细,只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正比例,为学习反比例奠定基础,还可以节约时间。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及时提醒更改。例如有个别学生说: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增加,5乘以6,这些地方平时我都提醒学生注意,但是这节课没有及时纠正。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丰富,富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识是个难点,很抽象,学生往往硬套意义来判断,因此,讲解例题和练习时,要多设计图表型的题目,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计算、比较出两个量的积一定,简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数学课上,计算题、应用题和正、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主要靠学生分析、对比、概括、判断等,有时整节课枯燥无味,如何让这种课也能变得生动有趣,活泼精彩,还需要教师好好思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9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例认识的教学。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二、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同时我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课件制作比较粗。课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想到数

  学课是抽象的东西,不像语文课那样形象生动,学生应该是能接受的。但是现在想想,数学课与其它课程一样,课件的形象、生动、美观不仅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在区分比例和比时,一名学生代表她们组回答的非常好,我只是简单的表扬。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们组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

  3、板书设计还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反映出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本节课我的板书不规范,还有待提高。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通过初步观察、计算感知概念。

  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单价、数量、总价的`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有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教学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强化认识,正确建模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学,我觉得不够,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这么短暂的接触难以很快正确建模,因此,补充时要有一定变化,所以补充了一个例2。

  通过例1和例2这两张表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观察并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3、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指导。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比值一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我在想:到底怎样教学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如何让学生理解与发现。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向面让学生理解:

  1、如果学生从两个量的数量关系上来看是可以肯定的。

  2、一种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一定要强调“随着”,是一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另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的变化一定是因为前一种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单纯来看两种量都在变,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我觉得在教学中我在第2点上引导不够,因此造成后面练习中学生的困惑。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1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3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蜗牛从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说出是在地图上爬。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图上距离。接着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为什么却大小不一,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展,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更优化。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中所暴露的一些数学资源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学习骨干教师的上课经验,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9-03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2-22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2

【热门】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03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精】03-06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荐】03-08

【精】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09

【荐】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03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推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