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必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并研讨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与反思”中,许多学生谈起了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故事,谈着谈着,竟然有好多学生哭了,教师本人也说了自己的亲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满疑惑,课堂教学怎么可以这么动情?可是,这个学期,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流泪了。我终于明白,学生的内心确实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意外惊喜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分析了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教学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这时,意外出现了。当时,我用了一个过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了英子很大的影响,他既给了英子许多的关爱,也给英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让英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负责任,学会了坚强。英子感激父亲,深深地爱自己的父亲。在她的父亲离开入世之际,她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然后,我播放歌曲《父亲》—感谢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静静聆听歌曲。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竟然鸦雀无声。我知道,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生了解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已被唤起)
以下是学生情感被唤起后所作的发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爱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争气,经常拿着不理想的试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好起来,千万别灰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渐渐地,我的成绩进步了。我感谢我的爸爸!
教师点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励你,让你有了自信,让你有了现在的成绩。你有一个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别辜负了爸爸对你的期望!
生二:记得在小的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去爬山。两三岁时,爸爸便背着我上山,边走边说:“女儿,你要勇敢,你看到那个山顶了吗?那儿就是你的目标!”到了四五岁,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牵着我,让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对我说:“女儿,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稳了,要当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进万丈深渊。”我时刻牢记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现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牵着我、背着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脚下望着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顶后,他就会悄然地走开。后来,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为爸爸不再爱我了,我好伤心好伤心,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学生声音哽咽,极为入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为他希望我能独自克服困难,学会承受,学会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学会了坚强,我感谢我的爸爸!(学生眼中泪光闪动。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点评:你有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对你的教育,让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质,它将会促成你的成功!误解,曾经让你难过伤心,但误解过后,你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你更爱你的父亲了!是吗?老师也为你父亲深沉的爱感动!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没有魁梧的身体,也没多少文化。他平时对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一点马虎,他就对我非常严厉。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爸爸回来看到了,举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顿……(学生语声哽咽,说不下去了)
教师点评:知道你的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学生点点头),你说你的爸爸没多少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才这样做的,知道吗?(学生开始啜泣,点头)其实,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这正体现了你父亲对你最深的爱!(该学生伏在桌上哭,周围许多同学眼圈微红,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鸣)
……
最后,教师再放歌曲《父亲》—感谢你。在学生情感被激起时,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涌起对父亲的爱。这一次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忍不住哭了,连班中最调皮的学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实,我自己此时也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师生互相启发和感染,唤醒并激活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以《我的爸爸》为题,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吧。
(二)教学反思
课后,我想了很多。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这种情况。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们却未能常常创造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研读教材“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真正落实这一情感目标,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教参,并阅读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旧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构思了这一堂课。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爸爸对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对“我”的成长的影响;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悟情”,教师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感悟搭建宽阔的活动舞台,真正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与课文进行对话。教师应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在读出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三、教学评价“导情”。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精当的点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如学生三,他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打他时,语气中带有埋怨,带有不解。但老师对他提的问题:“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师启发下,他正确理解了爸爸对他的爱。相信他通过这一节课,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情境渲染“动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各种新兴媒体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提供了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利用这些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效果。我的学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中,能够如此“动情”,和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有分不开的关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在使用之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一课,他们对父母亲,甚至对其他亲人的感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理解亲人对他们的深沉的爱。(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对联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与歌曲《父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恰当运用音乐。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我以前上《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一次再教《春》这篇课文,我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重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堂课的导入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导入法。让学生说说当春天来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学习,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七年级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刻的体会。为此,在整体感知中我配合了视频朗读,让优美的音乐、流动的文字、清晰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草绿茵、春暖人勤”等)来提升对课文的感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语言美,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与作品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我重视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视频朗读,有学生齐读,整体把握课文;有细读,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读,品尝作品的语言之美味。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才会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线的,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我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在这幅画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一春天气息?
(4)、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温故。
一篇课文读完常常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之后,又让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的古诗句,小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将新知与旧知进行了紧密的相连。
总之,这节课按照预设,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不论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师,也不论你对某篇课文讲了多少次,每每过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青山”!前进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才能使自己前进的步子迈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⑶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⑴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⑵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⑴ 课型:教读课
⑵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三、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教学反思】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课堂案例
(一)学生说:“我感受不到《苏州园林》的一丝美感。”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苏州园林》虽然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怎么不美呢?就上课的情形和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飞速运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较复杂,会不会把握不住?然而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孩子们已掌握了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也趁机宣布下课,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讨论。
(二)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保留我的观点。”
回办公室的路上,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一看,是学校为了迎校庆,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则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几竿修竹,凤尾森森,几株木槿,高低错落,绿草茵茵,极具清幽之美。念此,脑中豁然开朗,此乃极佳的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持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文段,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感受到的苏州园林之美是不是作者的文章带来的?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深爱,也体现出真挚的人间温情。结尾意味丰富,值得玩味。
本课的教学构思和教学过程,我是本着“三学两评”的教学理念来设计的,各环节在经过多次调整后在课堂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本堂课中有几点构思是比较可取的:
一、条理清晰,完整统一
《甜甜的`泥土》属于自读课文。在自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并且理清文章线索。学生基本能抓住“奶糖”这一线索,并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文章大意。
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渲染气氛,播放生活中表现母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朗诵,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容易走入情境,从而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结尾时以一段抒情性的话语总结全文,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重新体味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主题,也达到了本课最后的高潮。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进行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中我设置了“品人生百味”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文中的丰富情感进行自我解读。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一个“甜”字,一步步挖掘其中深意,先分析其中包含的浓浓母爱,再升华到人间真情的主题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小组谈论后积极发言,很好的带动了课堂气氛。
三、朗读体验,以读促写。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感悟母爱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新课改中强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基于此,我设计了“绘一片佳境”这一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堂课教学从整体上来看是很成功的,不过还存在以下两个不足:
1、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反复阅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从朗读到品读到悟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
2、时间掌控不够灵活。最明显的是到“绘一片佳境”的环节时,眼看时间已经不多了,只能让一位学生展示她的作品,虽然她的作品很精彩,但让更多学生展示参与并得到提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鼓励互助,强化合作
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如果无合作意识或合作意识淡薄,合作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同伴互助,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取长补短,促使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既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本身也是一项重大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应掌握的“对话”技能和“处事”技能:听别人发言不插嘴,多分析,多思考,学领会;求别人帮助要真诚;肯定他人要学习,自己有错要反思,个人意见要服从大局;帮助同学要主动,支持别人要真心,说服他人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等。由此可见,“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其实就是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那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受益终身。
交流展示环境的创设与交流展示环境的创设
1、交流展示环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展示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我们的课堂模式”改变了老师的“包讲”,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体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展示、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2、交流展示角色的定位
为了使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能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敢于展示。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思路清晰,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
(2)、善于倾听。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听的时候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
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同,分析出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以便进行修正和补充。
(3)、积极评价。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发言进行积极评价,要求评价的时候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评价别人的亮点,充分肯定别人;二是指出不足的地方;三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通过对话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展示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4)、适时转化。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敢于展示”和“善于倾听”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展示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展示精彩,有序、高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使课堂展示精彩,有序、高效呢?
1、小组成员都会了才可以展示;
2、组长只允许补充,不允许展示;
3、不同的小组成员展示得分值(或星数)不同,A类最低,C类最高,B类居中;
4、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给谁的小组加分(或奖星);
5、别的组提的疑问或错误,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
6、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以后就不再重复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以前老是认为一节课顺利按教案完成的课才是成功的好课,但是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使我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闪光的金子》一课更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的评价在于课堂的生成多少,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满活力。
苏教版第四册第16课“闪光的金子”写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每上这种课文,学生们大都会无精打采,对课文内容提不起多大兴趣。虽然徐虎就在不远的上海,新闻、各类报刊上也都有他的报道,可孩子就是孩子,总对那有趣的寓言、知识性的童话或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感兴趣。
课上了大半进入了尾声,师总结要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那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虽然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是能听懂的,能答上来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要想个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全文时,坐在第二排的一个男生呕吐了起来,边上的几个学生在同一时捂起了鼻子,我看到这情况说:“某某同学身体不好,请大家谅解!”这突发情况我备课时可没备到,这本来就不是能预设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这堂课,在讲到最关键地方。我抓住这一生成,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课上我们认识了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全国劳模徐虎,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行动表示一下呀?”话音刚落,刷刷刷,不约而同举起了大约30几只小手,有几个嘴里还叫着:“我来,我来,我去拿些沙子来。”“我来拖地。”我感动极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大家这样积极。我随意点了3个男生,我把他们称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马上笑开了,笑得他们怪不好意思的。他们利索地开工了,只一会儿工夫就把地面搞干净了,可见他们平时也是乐于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好孩子,不然没那么麻利。在3个“小徐虎”工作时,我便在一旁抓住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总结了课文,并鼓励学生要像徐虎学习,像身边的“小徐虎”学习。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如果这堂课按我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苦草乏味,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点难以掌握。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时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虽然最后的局面有那么一点“乱”(热闹),但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关键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肯定自身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还能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最具综合性,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容量极大。在新课标下,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更加体现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再“坐吃老本”了,而应随着改革,不断穿新鞋、走新路、添新知,否则,原有的一桶水也会慢慢蒸发见底。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反思中获取新知,走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发现
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课堂情境创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导致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审视以及评价。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等等问题。但在这之前,尤其是在课前应充分考虑遇到的不同情况及其应对策略,在注重教师如何教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学生怎样学。
三、下好三步棋,提高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第一步棋: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方案的形成到付诸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说课与磨课,而对教学方案不断的否定和修改以及完善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反思的表现。通过课前反思,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感受,更加仔细研读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主体思想,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反思以下几方面:为何这堂课要选择这个内容?通过这堂课能取得哪些价值和达到哪些目标等等。与此同时,课前反思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对学生现有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进行充分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初为人师时,我信奉“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对学生非常严格,上课时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没做作业或考试成绩不好都会受到严厉惩罚。结果“高徒”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开始疏远我。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反思中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
2.第二步棋:课中反思,追求课堂之美
课堂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太严密?大师的这些切肤的教学体验无不给我们以启迪: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课中反思教材,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感染力。另外,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3.第三步棋:课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当一堂课结束之后,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如反思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如果下次遇到同类的问题又该怎么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才
能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对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通
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激活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这盘棋。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审视以及质疑和批判自身的教学行为,以一连串的自我发问与剖析、肯定与否定达到提升和超越自我的目标,下好反思性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步棋,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高红英.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58.
[2]张振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J].学周刊,20xx(5):104.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这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后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堂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要以异质就近来组合,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
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学合作活动作好“热身”。
四、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很多学生在讨论时都认为父母重财轻义,我们可以这样启发:“羚羊木雕在父母的眼里仅仅是因为它的价钱吗?”学生思考讨论后觉得,羚羊木雕是父亲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的,蕴含着父母的爱,哪能轻易送人呢?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因而我们要掌握介入的时机,使合作学习有序有实效。
五、运用合理评价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汇报员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我们应该多用此类的评价:“你们小组……真是充满活力的团队!”“第几小组讨论时没讲一句废话,真是不容易,真是一支高效率的团队。”……总之,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思维的迸溅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学生间的竞争冲突也日益凸显。在学生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对学生来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要以异质就近来组合,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将其逻辑顺序和各部分的联系,体现在教学计划之中。
制定教学目标,我首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以达到不同层次学生潜在水平。我采取的启发式教学,不是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的诱导,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引导其进入主体地位;不代替学生作结论,使学生在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自主地投入学习;恪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理,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理解课文,悟出道理,感受情怀。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在一般的情况下,多以“六步读书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六步”,即:一圈、二查、三点、四注、五思、六评。一圈:初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纵览全局。二查:指名朗读课文,查字典,正音;查资料,解决疑难。三点:默读课文,点出文中好词佳句。四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交流、讨论。五思:有感情地朗读重点部分,思考作者细腻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六评: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赛后互评,评后写出小结。多年的实践表明,实施这“六步读书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我鉴于以前“八股作文”(学生只仿无创,千篇一律,大话、空话,如出一辙),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路,树立大语文观。以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写作素材。
1.我推崇“破书读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之言,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在班上号召学生搜集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书籍,积累好词佳句;交流读书心得。学生在书中与大师交流,与崇高的精神神会。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章的感情真实细腻了。
2.放开手脚,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综合课或劳动课,,还鼓励他们与父母一道走进田间地头,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生活丰富了,笔下就会自然流淌。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转变了我以前作文教学以范文“牵引”,辛苦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的格局,一改我“一孔之见,偏于一隅”的做法,连以前怕作文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新意的短文。以前把他们限于“四角天空”,其心智未得到启迪,怎能写出诚朴的作文?这一尝试表明:要让学生有话可写,让生活的浪花润湿稚气的心灵,诚朴的作文就水到渠成。
多少年来,我关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倾心从事那些有成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促其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5-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8-31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2-23
初中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17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2-06
精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20
对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20
【热门】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