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1:42: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

  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

  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进一步认识钟面。

  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

  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

  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习比较匆忙,练习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平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整理房间》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里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就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数学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本节课我以“以图图的妈妈出差”为教学线索,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教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快来看看是谁啊!”引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图图,然后设计情境,置于图图妈妈出差这样一个情境中,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但习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

  2、教学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通过帮图图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分铅笔、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1、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帮图图整理房间这个环节,我本来是安排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想怎样帮图图整理房间。但是我说完没多久,很多学生就举手说,他已经想好了。我迫于无奈,也急于求成,马上请同学起来说。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讨论。

  2、评价单一。

  没有让学生互相评价,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造成评价比较枯燥、乏味。

  3、学生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倾听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由于没有将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特别是对“0”表示起点知之甚少,所以这只一个难点。但是学生因为好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动态、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力求从生活实例中导入,找生活中的“0”。

  好的.方面:

  1、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含义,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能明白“0”的含义及写法。

  不足的方面:

  1、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限制。

  2、在教学活动中,我没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至于有些环节脱离了主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数一数看似一节很简单的课,数,谁不会呢?当然,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数,也都能数对了,不过在教学的时候,我更看重数的方法。

  在数大树的时候,孩子们说出了不同的数法: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四个四个。最好的当然是四个四个数,不过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一个数比较好,因为这样的数法才能让他们确定自己对不对,也才是适合他们的数法。数小鸟跟大树是类似的,可以一个一个,也可以两个两个。

  在数小飞机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很巧的是,我在两个班请的第一个小朋友说的都是错的。有的孩子错是因为没有看到被遮住的那个,还有的是没有看完整。这其实也是该年龄的孩子常会犯的,观察事物比较粗糙。不过,经过其他孩子的解释后大家都找到了原来没有看到的'。

  其实这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数蝴蝶和小花。我原本请孩子上台数只是为了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不过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孩子上台后就开始拿着教鞭指着一个一个数,等他数完我发现他数的非常有顺序。我当时是有些兴奋的,于是我问:“他数的好不好?”答:“好。”我接着追问:“好在哪里呢?”没想到,也有孩子注意到了,我请了一个回答:“他数的很有顺序。”追问:“按什么顺序?”答:“他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接着,我还顺势带出了其他顺序以及做记号的方法。

  数是简单的,但是却也有这么多花样,孩子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吗?我选择相信你们!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8、7加几》一课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8、7加几”的凑十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优化计算方法,以便能准确熟练的口算8、7加几。

  本节课的内容与苏教版旧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动,旧教材在“9加几”之后,单独学习了“8加几”;而新教材却将8、7加几融为一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

  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在综合练习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

  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进一步认识钟面。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习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汤琴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时,我先展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供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以及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学习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课始故事引入,巧妙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件中设计的猜一猜、说一说、玩一玩等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走进数学王国。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这些环节:生活中的数、用10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教学中,通过数一数、做一做、拔一拔、分一分、涂一涂、排一排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与学生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课堂纪律不是太好,对学生的数学活动放手不够。在教后我感到自己在处理预设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问题上还有待磨练和提高。如:当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引导不够;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5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7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3-2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0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