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0 12:21: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反思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篇是音乐,一篇是绘画。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大于学生的议论纷纷,学生的议论纷纷大于老师的滔滔不绝。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2

  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

  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

  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认为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干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干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就更应当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殊适合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止句不当,涌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重视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情势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激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完课文后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文言文教学反思4

  回顾本周的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感受:

  1、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了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了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调查本阶段的学生的诵读情况,发现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好。

  2、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亟待解决。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成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文言文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本阶段我们就采用了各种方式,比如浅易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文言文就师生合作,而诵读贯穿其中,文言趣事,古人古事穿插其中,激发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理想的教学方法还有待研究探讨。

文言文教学反思5

  《文言文两则》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学弈》通过两个人学棋过程的对比,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争论的过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经具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设定了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继续培养这一能力。在断句、朗读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文言文语感。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感”要与“悟”相对应。

  5、规范了板书。以前语文教学很少有板书,现在发现有板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了能把书写板书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讲课之前,把板书设计熟记于心,还在纸上练了好多次。

  6、得启示。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认而然得到启示。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上的轻松,顺畅。学生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

文言文教学反思6

  本模块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施行和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运行过程中总体上比较顺畅。老师们觉得操作起来不繁琐、不太难,虽然开始时花了不少精力,后来习惯了就顺畅多了,学生也由开始的不适慢慢变得适应了,而且学习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觉得本模块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程序化。能按计划全校统一步调、全级统一内容,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容系统化。对从初一到初三进行全程设计,而且内容不重复,每周一篇,全学期20篇,全年40篇;一个学生在校读三年则有120篇的学习、训练机会。学生通过这样长期地、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突出了知识的反复、反馈,符合认知规律,再结合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梯度安排,避免了平时常态下时而有、时而无的训练状况,使训练变得有规划有计划,措施落实有力,训练效果有保障,三年下来相信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3、内容科学化。一是内容按照孝悌篇、知耻篇、厚仁篇、忠义篇、礼仪篇、尚廉篇、诚信篇、志学篇等来选择阅读材料,进行系统化设计,强化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二是学案的设计较为合理较为科学,基本上按照“提前阅读、弄懂短文意思、研讨包含了哪种传统美德或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解释重要字词——翻译重点句子——个别句子断句训练——内容理解简答题——结合实际谈读后感受、所受启发”这样的程序设计学案,既对初中语文考试有较强的针对性,又符合本课题、本“精品课程申报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可检查抽查、操作性强。

  具体操作时按所编辑的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各年级各个班每周于周一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录课外文言文篇目一篇,学生周一或周二用专门的积累本抄写好,开始自学或研读;三周下发学案,学生自学及其小组内研读;周四或周五内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展示。这样的流程老师可检查,学生小组内也可进行自查。学校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学生全员参与的竞赛,各年级决出1/3的一等奖班级,1/3的二等奖班级,以及获奖学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这样引入班级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激发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当然也能激发起优秀学生获奖的欲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组每年还会结合本课题适当地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一方面可加强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值得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如:

  1、如何才能防止学生不真心投入、流于形式、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出现呢?一是要善于组织小组开展学习,二是利用好“展示、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环节。在学生自学效果展示的时候,对表现积极、表现较好的同学加分并计入小组总得分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防止因形式单一、久而久之而产生厌倦感呢?一方面内容要把握好,可不断变换选文的主题,按八个或更多的篇目打乱顺序,随意安排。二是强化小组内学习与讨论,答案评讲时不固定、呈现多样化。三是强调谈读后的所受的感悟和启发,结合自身事例、自身经历作评议、谈感悟。

  3、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如何去不断小结、不断总结规律、不断提升能力的问题。可针对各种重点、难点题型的答题要领,如句式、字词解释的答题要领、句子翻译的答题要领、断句的要领、启发感想题型的答题要领等,都有待予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完善。

文言文教学反思7

  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苦差事,学生容易厌学,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一、根据学情设置问题

  导语的设置就非常简单,学生跃跃欲试,头脑里积累的材料脱口而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不仅在导语的设置上,在疏通文意上也是如此,让大家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多了很多自我思考的冲劲,有的同学甚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既引起兴趣,又提高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读懂人物中,设置问题时借用了宋濂的“现身说法”,从宋濂的角度去面对和解决求学历程中的艰难困苦,以致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乐说,更切实体会出宋濂求学历程中的艰难困苦,也更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精神。在此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宋濂”也就水到渠成了,从学生积极踊跃的表现来看,学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宋濂的形象深刻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瓜熟蒂落”,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是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是否淋漓尽致地领悟透彻了,都离不开教师的'归纳总结和感情再激,这节课以板书的形式结课,既不拖沓,又印象深刻。在板书中,体现出了文章的思路,又直观的表现出文章的主旨,也包含对学生的期望和勉励,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晴的作用。

  在整节课中,教师主要做了一个主持引导着,一个忠实的听众,也是一个友好的伙伴,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不足,提高改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应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法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读多练应贯穿教学始终,但这节课只注重了思,而忽略了读。例如教学“读懂人物”环节中,学生找出“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的困难,并说出如何面对解决时,应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更深入的体会作者求学的艰难,以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熟读成诵,也能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学习文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重要方法是必不可缺少的,学生自己很容易的就能归纳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法,教师在指导新的方法时,应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现象,并分析其用法。例如在“已故推新法”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找到更多类似的方法。如“而或长烟一空——或遇其斥咄(有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始终围绕课堂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需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独立思考,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因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并且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这里应节省部分时间,因对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以拓展的环节忽略没上,“读出自己”也没有更充分的展开。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节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句的疏通把握文意,并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热情高涨,气氛很好。此外,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只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文言文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四大板块:语言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中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我自信没有问题,而另外两大板块的教学秘诀仍在继续探索中。今天就最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得失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权作自我梳理与交流,望能得更多专家、同行们的指点。

  在小学及初中的七、八年级阶段,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把文言文混编于现代文单元之中,不做独立的单元分配。但到了九年级以致高中往上,文言文的分量明显加重,而且独立成为一个或两个单元。这个时候,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注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以及翻译、背诵内容,当然还有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解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学起,老师也是东抓西拽,难分重点,惟恐有所遗漏。像《陈涉世家》、《出师表》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常常讲了四五节,还觉得没讲透。我自己也是自从进入文言文单元以来,就仿佛红军长征进入草地的感觉,茫茫无垠,漫漫无边,大费周折。

  我的`困惑是翻译要不要完整地去通,如何让学生牢记住所学知识。准确地说是,我对死的知识缺乏更好的办法,因为从内心讲,我这个人就是讨厌死记硬背的。但现在无论中招、高招考试,对文言文这一块的要求都是必须准确掌握实词解释和重点句翻译,当然还包括精典文章背诵,这个现实你无法回避,必须拿出有效的对策来。

  记得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我总是能灵机一动,想到很好的切入点,然后引起学生们快活而热烈的争论,很轻松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这个感觉为什么一到文言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原来,我把功夫都花在了对文意的疏通上,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对文言文存在着文字障碍啊。我以专注于讲解,就把文言文阅读课上成了枯燥的搬石头课——一个个学生鲜见的文言词语此刻变成了学习道路上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石,我们不能不放慢速度,耐心地去清除这些路障。在清除的过程中,快乐渐变成了枯燥,我的课堂魅力也就没了。学生学得累,记得累,我讲得累,验收得累,这可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局面啊!赶紧想办法。通过向同组和其他组老师们的讨教,我渐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想法,我准备在教学中做如下调整:

  一、强调多读。文言文难懂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基本已经不用文言语法,它完全成为了一种存留于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系统。要想深入到这种系统中,并窥其细貌,那就只有熟读才是其惟一的入门之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或其它外语,不读能学会吗?读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对学生诵读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这一点对下一步详细解读课文意义重大。诵读课文时,老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比如,故意把全篇都读得声音特别大;语速太快,赶着往前走,来不及去思考、调整;故意带拖腔,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等等。

  二、按现代文一样来切入,设问,引导学生思路。其实,无论文言文、现代文重点都还是要研究文章思想内容的,不能翻译、解词完就万事大吉。既然是研究文章内涵,那么古今并无不同,我们依然可以用研究现代文的办法来进行。为什么要先研究文章内涵,再安排字词句的梳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根据平时教文言文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学生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其实很想直接去探究文章内容,而不耐烦听老师啰里啰嗦地去细解每个字词。这说明,学生们的阅读心理是希望先窥课文之全貌,再去了解行文之细节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先去探讨全文大意。虽然此时,还有很多障碍横在学生们面前,但既然大家愿意去探究课文,那扫除障碍的动力也就有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扫除一些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也往往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理清文章脉络和大意的基础上,再来啃硬骨头——解决字词句中的难点。在已经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最后我们来打通译及语法研究这个硬仗,这时候,学生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心里也有了个底儿,困难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个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可点面结合,详略区分地做好字词句的学习工作。

  四、识记知识要点可让学生总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学生们会记得更清,印象更深。验收知识既要有每课后验收,还要有每单元验收。这一点,全组老师要精诚合作,向外国语中学老师学习,聚合集体力量,把每单元要点拿出来,对学生过关。课堂学习的成果最终是要靠一一过关来保证的,过关的方法因人因班而异,相信老师们都各有高招,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教学法思考,尚不成熟,具体实施后,我会再成文与大家共享!

文言文教学反思9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语文A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习《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做到读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欠缺),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此阶段的练习,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我还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习。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样的长句多练习。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较好。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我强调读的语气是不同的,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如反问句)的语气。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朗读,能读通句子,正确停顿,较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能够与自身的行为相联系,鞭策自己从小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行动。我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另外,我在上课时,感觉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的思维都是在围绕我转。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紧之感,教学时间掌握不够好,并且自我感觉在挖掘寓意这一环节上还缺乏更进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深入钻研教材,扎实教学,把每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学得更轻松。

文言文教学反思10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11

  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课前备课时预设了很多情境,上完课后深感遗憾,反思之余又颇感幸运,这次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六大环节,依次是“导入解题”、“检查预习”、“读”、“译”、“思”、“诵”。在导入环节主要是了解本文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文体特点,为第二课时研究“为何写序”作铺垫。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充分感知文章。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这是教学的次重点。我设计的重点内容是学生热烈讨论,充分争论了解作者宋濂的学习经历,并阐发自己的感想,真正落实“积累知识、丰富情感、提高修养”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环节是背诵文章第一节,增强语感。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解题环节,学生虽然没有预习,但能较快的从书下注释中搜集到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赠序”的相关知识,完成质量较高。检查预习情况,我照例给时间让学生准备,然后学生展示朗读后正字正音,强调易错的字词,齐读两遍,加深印象。这样设计依然是考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朗读目标的过程中,我按照所设计的顺序分层次朗读:自由朗读,展示朗读,齐声朗读。自由朗读环节学生态度认真,很投入,我便快速进入展示朗读环节,纠正强调了几个词句的读法。齐声朗读按我的预设本应激情澎湃,但因为我未能充分调动朗读积极性,导致虽然我带读了一遍,气氛依然沉闷。如果再上一遍,我想这样设计“展示朗读”的环节:教师示范朗读A句,强调语速,带动气氛;然后学生模仿朗读A句,找感觉。最后按照设计进行。第一节较长,齐读易使学生疲惫,失去新鲜感,我想将之该为小组比赛朗读。

  翻译课文必不可少,在此环节,我的实际操作破坏了整节课的节奏和效果。小组合作翻译已经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句子,我却让学生逐一翻译,浪费了时间,体现不了效率。此时我幡然醒悟翻译能力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实践中提高的,并不是像幼儿园一样手把手教出来的。

  如果我能像上面一样重新安排,那么我所精心设计的研读赏析环节就能顺利进行了。以三个问题引领学生落实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

  [1、宋濂的学习经历可以用( )来形容,为什么?结合具体词句分析。A苦B乐]此题的设计意图是了解内容,锻炼学生基于原文的搜集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板书。

  [2、课文为何还要写“同舍生”的装扮?]此题的设计意图是掌握对比写法。

  [3、了解了宋濂的学习经历,你有什么感想?]此题是综合题,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背诵环节我拟让学生根据板书来背,遗憾的是也未能落实。

  反思过后,我不敢再说自己备课充分了,备课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为了减少缺憾,反复备课、坚持反思真的是个不错的方法。

  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范围不应该只满足于自己工作的学校,借班上课、跨校上课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上这样的课更能考查自己多方面的实际能力。今天的课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够多,生硬的安排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言组织上显得平,没有激情;活动设计不够精,陌生的教师、屡见不鲜的教学环节易使学生心理疲劳。

文言文教学反思12

  高三教学反思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1)18个虚词(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翻译的方法准则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回归文本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具体操作如下: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

  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

  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文言文教学反思13

  1、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因此,本课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快乐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环节都思考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教师该怎样引导。所以,教师避免了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极具精彩的点拨。也得到了双向性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获得知识与体验,教师也在学生的发言中学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

  3、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使学生最终达到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认识。

  (五)《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反思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想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在备课过程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选修课堂关注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也成为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一个难题。

  在韩非子《郑人有且买履者》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四个环节来设计课堂,具体表现如下: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2、抓住重点掌握材料

  3、理性反思自主探究

  4、关注现实联系当下。

  第一环节,利用视频资料展现名家的精彩评论,吸引学生走进经典,关注历史;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学情,落实韩非子选文中的文言字词,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第三环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选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整体上即抓住阅读文本,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构建起学习的空间来。

文言文教学反思14

  小学五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以往文言文教学基本上用串讲法,串讲法基本教学的步骤是:1、读,逐个讲解句子中的字、词。2、讲,将所要讲解的语句朗读几遍。3、串,将全句意思串通起来讲一遍,并说明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或在篇章中的作用,这样一句一句串讲,讲完一段后适当归纳,如此推进,直至讲完全篇。在串讲过程中,有时老师读学生讲,再由老师串;有时老师讲,学生串或引导学生自行讲、串。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字字落实、理解透彻,但费时较多,教学重点有时欠明确,学生上课认真,基本功落实到位,但课后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佳。

  本学期第三课《夸父逐日》以及第十课《两小儿辩日》都是文言文,我上网查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尝试用“三点三路教学法”来教学。所谓“三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课文作者的思路、设计教学的教路和学生学习的学路。这两首文言文的“三点”是: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难点是借助文中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特点是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明确本文“三点”之后,我立足查资料弄清本文作者的“思路”。文中孔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两小儿辩日》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渗透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和言行,通过朴实的言行揭露一个深刻的哲理。《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在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面前的辩论,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作者明显的思路我定下了教学思路、学生的学路: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一、独步寻花:借助资料查阅孔子的生平;默读文言文,用笔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句。二、花中采蜜:了解孔子的生平;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弄懂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下笔录。三、信步寻柳:全班交流,各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总结全班同学的重点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明确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四、春华秋实:把文言文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五、蜜果飘香: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参要求,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要求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已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以往用串讲法,一节课下来,教师汗流浃背,学生心身疲惫。本期探索“三点三路”法后,教师感觉轻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收效甚高。

文言文教学反思15

  《五柳先生传》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 分析学情,激发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现象,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 突出朗读训练。

  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力求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让学生诵读、美读、跳读、研读,含英咀华,读出美,读出发现。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尊重学生,创设氛围

  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的给予赏识。如此以来,使整堂课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让我更惊喜的是,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改“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的做法,积极的发言。

  五、走出预设,拓展思维

  在回答问题时,本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课堂却走出了我的预设。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让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牵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活跃异常。的确,创设学生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不仅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发表意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比如,“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出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节。

  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这堂课上,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书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力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比如,“试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关系”这一拓展性练习的设计,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七、当然,课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课堂不够活跃等。

【文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反思12-27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03-16

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27篇)02-12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11-17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02-05

【通用】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03-25

初中文言文教学总结03-25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