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8 12:2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上册 68----70 页的“认识 11----20 各数”

  1 、材简析

  本册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以图画、故事等情境引出新课,改变了原来教材过分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素材。使学生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并学以致用。

  2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由于学生年龄差异造成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的差异,要采用直观的图画、故事等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逛超市我们运用 11 …… 20 各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同位互相交流劳动成果,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设计估计花生米个数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学以致用;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

  4 、教学目标

  ①教实物的'过程中,认识 11----20 各数。

  ②能认、读、写 11----20 各数。会用 20 以内的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③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培养初步估计意识。

  5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

  教具:1、投影仪;2、投影片(画有 10 种水果的 68 页上面的图、画有 69 页上面的鸡蛋图);3、直尺;4、写有 1~20 各数的卡片 20 张对号入座用)

  学具:直尺;每个学生一张写有 1~20 的卡片描点用;花生米每人若干。

  二、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和老师一起到超市看看水果,好吗?(出示画有 68 页上 10 种水果的投影片)

  师:看一看水果架的水果多好呀!你们亲自数一数。看一看,都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同学们马上写出水果个数)

  师:数完后,同位互相交流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劳动成果

  生1:水果架上有香蕉 20 根、菠萝 17 个、西瓜 13 个、芒果 11 个

  生2: 19 个苹果、 15 个桃子、 14 个香瓜

  生3: 18 个山里红、 12 个鸭梨、 16 个桔子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1:我一个一个的数

  生2:我两个两个的数

  生3:我是从左往右数

  生4:我是从上到下数……

  师:同学们真棒,都数对了。

  师:水果架上哪种水果个数最多?哪种水果个数最少?

  生:香蕉的个数最多,是 20 根。

  生:芒果的个数最少,是 11 个。

  师:我们运用哪些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

  生: 11 …… 20

  师:我们这节课就认识一下 11~20 各数(同时板书课题“认识 11~20 各数”)

  2、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师:同学们把准备好的花生米拿出来,咱们一起做游戏。

  方法:抓出一小把,你能估计花生有多少粒?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其中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再抓出一小把交换检验,看谁估计准确。

  3、解释与应用

  请同学们收拾好花生,看投影片。

  步骤一:出示投影鸡蛋11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1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1 个,两盘共有 11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个。

  师板书: 11

  步骤二:出示投影鸡蛋 12 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2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2 个,两盘共有 12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 12 个。

  师板书: 12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数数方法最简单。

  生: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右盘几个,就是十几。

  师:对,先数左盘 10 个,右盘有几个就是十几个。

  步骤三: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分组练习,用 13~20 表示鸡蛋的个数。

  教师指导书写 11~20 各数。

  4、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①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

  师:,用你手中的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看一看,你能得到什么。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

  1 数到 20 ,再倒着数回到 1 。

  师:同学们,我们上电影院看电影时买票后,你要先做什么?

  生:先找位子。

  师:怎样找位子?

  生:对号入座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看电影的游戏:我这里有 20 张票,你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你的位子吗?

  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

  三、教学反思

  ①逛超市,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我们运用 11 、 12 …… 20 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并复习了上、下、左、右的知识,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比较多少”的知识。

  ②估计花生有多少粒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通过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③收拾好花生,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

  ④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理论联系实际。

  ⑤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教育学生在集合、集会等大型活动中,遵守秩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我教学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我觉得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操作,

  在玩中学习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上完本节课后,让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一年级学生动手各种学习能力尚未形成,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我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 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注重以下几点: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新课前,我借助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数出5、7、10、19这些数,随着数字的逐渐变大,让学生意识到数数要认真,并从10里抽出了小棒图10个一是 1个十。这既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接着新课引入认真数这里的苹果。提问:数字12怎样表示出来。特别是摆小棒的方法予以了充分肯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教学的重点,处理教学内容。

  1、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运用旧知识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探索,寻求新方法。学生想出了2根2根地摆,3根3根地摆,5根5根地摆等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并用拨珠子的方法表示1代10。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以1代10的表象,了解个和十的实际大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单位,初步感受位值在计数中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珠子再对齐的方法说出12的组成;并用相同的方法学习19与20.利用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然后再摆上一根,变成了 20根,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摆?学生很自然地想出:把这10根小棒扎成1捆的办法,并得出:2个十是20.在11教学时,注意让学生观察计数器中的珠子,提醒学生看清数位。在能够说出数的组成时,通过自己喜欢的.数,说一说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练习数的组成;通过抢答题的形式让孩子练习数的组成。

  3、11-20的数数,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离开实物数数的活动。在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教学中,我安排了:

  (1)、摆放苹果并按顺序读,跳着读的环节。

  (2)、并安排了习题让孩子练习,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1、问题比较琐碎不明确,并提过一遍的问题,在孩子说出正确答案时又提了一遍,此时应该换一种提法谁愿意再说一说。学生能够说上来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不要拖太长时间,这样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

  2、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组织教学,表扬鼓励性的话语较少,没有从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指名回答问题时只看到个别同学,没有面向所有同学。

  3、让学生摆小棒过程中,应让这几名孩子拿着小棒到讲台摆一摆,这样几种方法比较之后能够更直观的看出1捆小棒与两根小棒的摆放方法数数方便。在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时,学生还没有理解捆成一捆的原因,而老师也没有加以说明,所以学生对一捆就是一个十,理解困难。

  4、由于12的教学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学习19、20时有些快,出现拖堂现象。

  5、在数序教学中,我只是单一的让孩子顺着数数,改一种方法如不仅顺看数,也要倒看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小下去。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系列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

  6、在学生练习数的组成时,可采取猜数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自己摆一个喜欢的数,只告诉别人自己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别人猜猜自己摆了几;通过指名学生上黑板上来摆小棒,并说说数的组成;让学生在摆好一个数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摆的数是由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4、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

  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 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将书本上的情境图替换成文具的实际生活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蕴念着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将数学知识“一个十”、“几个一”等蕴念其中,将数的组成蕴含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在这样的生活情境游戏当中蕴含着数学知识,却更超越知识本身,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摆小棒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点:1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的关系,然后寻找出问题的`实质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便是十几,二个十便是20。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智慧爷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结合动作学习“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增添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习题的设计方面,需要更加的突出所学知识的前后关联,以达精练和高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并能正确、迅速第读出10—20各数。本节课我本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增加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在学生观察完主题图并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们摆出了几种不同,我接着问:“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是11根?”,多数的学生立即把10根挪在一起,剩下一根摆在旁边,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树立高效优化的学习意识,(也就是在众多的组合方式中选取简单明了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这种摆法,同时把10根捆成一捆,提问:“这一捆可以看成多少?”大部分学生说是“10个一根”,只有一个学生说是“一个十”,通过引导少数学生能够说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接着我用计数器让学生再次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有了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就不难理解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接着让学生用最优化的方法摆出11—20的'其他各数,要求边摆边说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在这节课,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探索、交流、归纳等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学习方法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此,教研员沈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别是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讲解不够透彻。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题课的沈琦老师一样处理,让学生经历从“1个一到10个一”的过程,学生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结论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了。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加简单明了一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1-20各数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生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 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准备这堂课,我首先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目标设定要明确,有针对性。理清重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培养数感,我觉得是我这节课想体现和突破的。

  一、追根溯源,品出“数学味”

  每节课的导入,我总是思索再三。数来源于数,数的形成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比起那些为了迎合儿童心理而刻意编撰出来的故事情景,我想,让孩子追溯历史足迹,感悟智慧的萌生,岂不妙哉!课的开始从古人摆小石子开始,告知摆一个小石子表示一只羊,两只羊呢?三只羊呢?古人计数用的是小石子,我们小朋友认数用什么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圆片、小棒等,孩子们趣意盎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

  二、培养数感,悟出“数学味”

  数感是比较高层次的一种能力。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需要以认数为依托,通过丰富的'直观活动,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具体的说,在这一课中,要重视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用出数感。

  1.“摆”出数感

  低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操作的支撑。因此,在认识11-20各数的过程中,要借助摆小棒来帮助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首先通过摆、数、捆10根小棒,认识计数单位。在数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数了两遍,加深印象。就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这些简单的活动中,孩子经历了将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感受到”10个一”和“1个十”是相等的。其次通过尝试摆12根,体会计数单位。虽然有了游戏的铺垫,但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摆出12根小棒,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体会到摆出“十”更加简便。最后在互动中摆11-20根,抽象认识11-20。深刻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在此基础上结合2捆认识20,强化认识“2个十是20”。

  2.“读”出数感

  数感是读出来的,孩子在读数的过程中,协调眼、口、耳等多感官活动,看数的同时将抽象的数用嘴巴读出来,再通过有韵律的声音传入耳朵,在看、读、听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数的顺序、大小等。在孩子们每新接触一个十几的数时,我都要求他们说说这个数的组成,让孩子在别人说、自己说的过程中体悟出数的组成,体会计数单位。

  3.“用”出数感

  孩子的数感只有在用数表达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本节课通过设计了“帮助诺一、夏天、轩轩解决问题”中的数,用数表达生活中的事情,估一估物品的数量的环节,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体会了估计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后再在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况,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

  4.“玩”出数感

  针对低年级孩子特点,结合当前流行的“抢红包”,设计了一个符合孩子兴趣的游戏,但是这红包里装的不是钱,是与本课学习有关的问题,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给自己小组增加能量。孩子们玩的兴致很高,在互助合作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使知识增加了趣味。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这一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我们老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想,在以后的数学课中,也一定要创设好符合孩子心理年龄的情景,将孩子带入数学的世界,让他们感悟到数学之美。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 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不足之处: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2-18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5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04-0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02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1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5-16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1

《认识11至20各数》教学反思04-07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