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8 11:20: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优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分之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优选15篇】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

  教《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试教之后,顿感教材简单而寓意精深,立足生活,而视野博大,它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渐变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教师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诱发学生产生主动想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及图片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分数,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让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1/4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在巩固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做中得中,教师安排了“小小邮递员”和“在城堡中找几分之一”的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达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了游戏,也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认识了几分之一。

  结束部分重新回到了开始时的'故事内容,使整堂课感觉严谨。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

  三、创设情境,支持理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认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创设好问题情境,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认识几分之一时,例题设计的是根据4只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接着安排“想一想”:把4只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通过图形直观地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这样的一份上,得出每份是这些桃的 。教材这样编排,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背景支持。因为如果离开具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种做法不符合三年级儿童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先前的经验,引发认知突破。教学几分之一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会想到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这是用和、具体数量分桃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不是要求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而是我们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用画圈的办法表示,然后想想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当前的问题与学过的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建立了联系,学生才可能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教师应该重视“提供4个桃(画出集合图)对集合圈内的桃平均分”这一具体情境的呈现过程,以形成学生认识分数新的具体含义的表象。教学第64页“想一想”时,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学具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再现上述情景的呈现过程。继而,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小猴分桃的实际情景反思今天学习的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突出今天得到的分数平均分的不是一个物体,而是几个物体的整体。

  四、注重操作,促进理解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操作可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三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第64页“想一想”,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2个桃是这盘桃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分一分,从而得出,每份(2个桃)应该是这些桃(4个桃)的。

  五、加强比较,强化理解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对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在同中辨异。如第66页第1题,第67页第2题,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12的和12的、8的 和12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体会分数对应于不同的“整体”,它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分数具有相对性。另一类重在异中求同。第72页第4题,在学生算出两人各用多少米绸带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体会其解题方法上的一致性,加深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本质。

  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层。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经编辑部时,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继而组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要把握好比较的“度”,做到到位,重在让学生感悟、体会有什么不同,但不越位,不要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分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小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分数,使他们头脑中的数,不再仅仅表示一个一个的物体,而且开始表示物体(既包括一个物体,也包括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数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变化,过程是比较慢的。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总之,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数学经验,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2

  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的开始先让学生分一分4个苹果和2个梨子,学生很顺利地分完了,然后提问只有1个苹果要怎么分才能让他们满意?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再问为什么这样分会满意?由此强调分数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均分。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半个。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出这“半个”,由此引出部分学生可能口头上知道的.“二分之一”。如何来写这个“二分之一”?我又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就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我和学生一起自然地揭开了分数的面纱。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表面上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有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1、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2已有所了解,若教师此时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1/2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的1/2,让学生在组内多说一说,多争辩一下,从而逐步完善。教师不应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代替学生思考。在教学时可以再让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对二分之一进行理解,再因势利导,教学分数的读写。使计划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可能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因为语言表达是学生的思维的体现,从直观感悟到语言表达是学习思维的一个跳跃。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表述,要让学生说完整话,抓住谁是谁的几分之一,引在核心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而不能因为追敢教学的流程而疏忽了数学术语的严谨性,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学生将话说完,而不是急于和学生“抢”话说,同时,要留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汇报、齐说、同桌之间互相说、小组说等形式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学得才扎实,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4

  《认识几分之一》课是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上完课之后,顿感教材简单而寓意精深,立足生活,而视野博大,它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渐变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细细品读了教学参考,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把圣诞老人送的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同桌的两个同学,每人分半块”,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圆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接下来我进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各种图形的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1/4、1/6、1/8等等,学生很轻松的就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数,同时也进一步明白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折纸的同时,还要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几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当然整节课上完后,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对学生的训练不够,特别是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这反映出我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其实学生并不仅仅是要学好知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数学品质,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良好数学修养的人。

  总之,反思自己的得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5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这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分数等。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我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先谈谈对1/2的认识,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认识1/4,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大家的思考、体验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促使其最终向智能转化。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同桌合作观察、操作、发现、探究和分析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情境引入和探究活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看到练习的题目和答案,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按按按的使用让学生充分体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每位学生的观察能力、验证推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同时还收获良好的学习实效。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6

  《认识几分之一》课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渐变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细细品读了教学参考,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四个苹果两人平分、两瓶水两人平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几个”,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的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2、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接下来我进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1/4、1/6、1/8等等,学生很轻松的.就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数,同时也进一步明白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折纸的同时,还要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几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整节课上完后,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对学生的训练不够,特别是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这反映出我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其实学生并不仅仅是要学好知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数学品质,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良好数学修养的人。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7

  9月21日、22日我参加了我市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我执教的是《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本节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本节课对于我来说就是再一次的成长,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首先,精心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石。在课的一开始,创设简单的分卡片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当学生把剩余的卡片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卡片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初步感受从自然数到分数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几分之一,在亲身经历中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图形、线段反复练习,说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其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认识过程。在本堂课中,无论是折纸、创作几分之一等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展示学生折的作品时,如果能用投影展示,后边的学生会看的更加清晰。

  2、分组动手操作折1/4,我只展示了我参与小组的作品,其他学生的折法没能展示。如果,让其他同种折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折法就更好了。

  3、课上我发现,当我布置完任务后,有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我反思,可能是学生没注意听,更主要的是我的语速过快,有的孩子没听懂。

  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进一步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一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8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我调查了学生们最爱吃的水果,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了,打算分给上课表现最优秀的两位同学,大家观察老师是如何分的,并用一个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认识几分之一。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对旧知的回顾,并诱发学生产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热情,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焦虑感、恐惧感。也能通过奖励促进同学们在接下来上课环节认真听讲,积极表现。

  教学中我利借助本校特色的爱心传递活动,平均分配六盆花,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及图片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几分之一,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让学生动手分各种实物,不只是对几分之一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对 、 已经充分掌握,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我就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研究 。这在教学中收放自如,基础知识既能讲透,又能放手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交流、分工、合作自主研究其它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还能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师生共同探讨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摸底。

  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几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我巧妙地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达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了游戏,也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认识了几分之一。

  三、总结

  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法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比如本节课学生虽然在上册书中已经学习过几分之一,但是当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再平均分进行研究几分之一,学生还是感觉有点陌生、抽象。我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雕琢细研,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9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完整、正确表述“几分之一”含义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语言表达的完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学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2.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突破,接受起来不算容易,为了能使他们更容易的接受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姿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拿出4瓶没有开过的矿泉水,让同学们说说把它分给2个人的时候一人几瓶?当有2瓶和1瓶时又是怎么分给两个人?(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2.为了公平起见,我要求平均分。(强调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3.揭示课题,当一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后,每人得到半瓶,那半瓶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思考后会有可能得出:1、两瓶 2、一瓶 3、半瓶…….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体验

  1、认识1/2

  ①组织学生借助感知认识1/2

  出示两个半瓶矿泉水的图片.把一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半,每一半瓶就是整瓶矿泉水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让学生用一个圆表示二分之一。板书一个圆的1/2(用途色部分区分来表示学生认真观察看分矿泉水的情境,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学生读二分之一

  通过自己动手分一瓶矿泉水,使学生直观的知道一个人喝掉一半的矿泉水后,剩下的一半就是整瓶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板书:1/2

  ②指导学生读1/2

  A、教师范写二分之一

  在写二分之一时,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横线下写数字2,最后在横线上写数字1,这个分数就读作:二分之一。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所以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B、组织学生写1/2

  C、组织学生读1/2

  2、教师再提问,如果我要把一瓶水平均分给四个人又该怎么办?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出四分之一的水,并写和读出1/4。

  3、动手操作。

  自己拿出不同的纸张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你拿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或1/4?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1/2或1/4?)

  4、让学生发现分数: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分数?或者,你们利用你们自己手上的纸张折处你们自己想要的分数并写出来。

  (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学生看教师书1/2。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学生有可能回答:

  直接把一瓶水平均分成四份……

  学生有可能得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就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1/2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 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 1

  写作: — 写作: —

  2 4

  教学反思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矿泉水”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内容,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内容围绕分数的意义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意义。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五、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1

  《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开篇课,试教之后,顿感教材简单而寓意精深,立足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在分西瓜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四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在巩固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实践中学习,我安排了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达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了游戏,也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认识了几分之一。

  三、创设情境,支持理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认识”。我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创设好问题情境,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认识几分之一时,例题设计的是根据4只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接着安排“想一想”:把4只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通过图形直观地

  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这样的一份上,得出每份是这些桃的。教材这样编排,为学生理解分数提供了背景支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先前的经验,引发认知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不是要求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而是我们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用画圈的办法表示,然后想想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当前的问题与学过的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建立了联系,学生才可能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教学第64页“想一想”时,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学具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再现上述情景的呈现过程。继而,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小猴分桃的实际情景反思今天学习的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突出今天得到的分数平均分的不是一个物体,而是几个物体的整体。

  四、注重操作,促进理解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操作可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三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第64页“想一想”,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2个桃是这盘桃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分一分,从而得出,每份(2个桃)应该是这些桃(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五、加强比较,强化理解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对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在同中辨异。如第64页第1题,第65页第2题,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分的份数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体会分数对应于不同的“整体”,它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分数具有相对性。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层。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继而组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要把握好比较的“度”,做到到位,重在让学生感悟、体会有什么不同,但不越位,不要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分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小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分数,使他们头脑中的数,不再仅仅表示一个一个的物体,而且开始表示物体(既包括一个物体,也包括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数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变化,过程是比较慢的。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

  总之,我想我要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数学经验,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2

  学生在认识分数以前接触到的都是整数,“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对分数有一些一知半解,但对分数意义的本质并没有深刻的了解,这也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了几个方面。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需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几分之一”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因此我设计了分大饼故事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给学生给分大饼,怎样分得公平?引出平均分,学生很顺得地分完了,然后提问只有1个大饼要怎么分给两个同学?学生就回答每个人分得一半。于是我再问为什么这样分会满意?由此强调分数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均分。一个大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出这“半个”,由此引出二分之一。我就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却又很自然地揭开了分数的面纱。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本节课我把二分之一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首先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在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折一张纸的二分之一,通过对比不同纸张折法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一,我在教材有限的资源上给予了一定地扩充和加深。当学生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去创造喜欢的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由直观到抽象,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意义理解上的难度。

  三、分层练习,适当拓展。

  练习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面向部分优等生,注意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找一找几分之一,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知。

  受上课时间有限的影响,没有充分挖掘学生中的错误资源。比如我让学生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然后涂上颜色,我巡视指导时,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折(平均分),有些学生涂了好几块。让差错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那该多好呀!可是,一心只想着时间有可能来不及,我选择了让答案正确的同学来回答。错过了让学生感悟生成的好时机,课堂因此有了“给予”的痕迹。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3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细细品读了教学参考,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四个月饼两人平分、两个月饼两人平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几个”,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始,通过旧知,紧紧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能自然地从整数引出分数。通过3次分蛋糕,引出了“一块蛋糕2人平均分,结果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激起了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2、真正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建立概念。

  把二分之一的教学做为教学重点,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电脑演示(或实物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3、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接下来我进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1/4、1/6、1/8等等,学生很轻松的就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数,同时也进一步明白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折纸的同时,还要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几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在教学例5“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思考,从而揭示出“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的道理。

  5、练习层层推进,适当拓展。

  练习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面向部分优等生,注意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整节课上完后,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我设计的练习也多,为了把这些教学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节课中完成,在每一个环节中我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落实,显得特别的慌,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另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这反映出我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其实学生并不仅仅是要学好知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数学品质,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良好数学修养的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不要慌着去完成教学内容,而应注意落实学生该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4

  11月24日我参与了学校举行的公开课试讲,本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本节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本节课对于我来说就是再一次的成长,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首先,精心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石。在课的一开始,创设简单的中秋节分月饼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当学生把手中的卡片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时,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初步感受从自然数到分数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几分之一,在亲身经历中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图形、线段反复练习,说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其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认识过程。在本堂课中,无论是折纸、创作几分之一等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展示学生折的作品时,如果能用投影展示,后边的学生会看的更加清晰。

  2.分组动手操作折1/4,我只展示了我参与小组的作品,其他学生的折法没能展示。如果,让其他不同种折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折法就更好了。

  3.课上我发现,当我布置完任务后,有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我反思,可能是学生没注意听,更主要的是我的语速过快,有的孩子没听懂。

  4.我过于依赖课件,以至于我的思维完全受到课件的影响,不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思维。

  5.我上课时用的折纸没有针对性,反复使用同一张纸,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进一步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一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5

  日前,上了一节公开课《认识几分之一》。在课前,我是这样设想的: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本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了几项活动:如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学具,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找一找,体验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力求体现出数学课堂活动化。

  2、突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体验与感悟。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理解,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逐步建立的,虽然学生在描述过程时不够严谨,但这些是在学生操作,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比教师直接讲授,单纯的重视机械记忆应该要好。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如:在分学具时,我采取同桌协商的办法,折纸采用独立操作的办法,讨论分数的意义时用小组合作等,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大部分做得较好,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2已有所了解,若教师此时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1/2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借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分数的读写。使计划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理解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组内多说一说,多争辩一下,从而逐步完善。教师不应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代替学生思考。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几分之一》教学反思03-26

《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04-16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05-17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精选14篇)10-14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合集(15篇)05-17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04-21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09-13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12-21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04-09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