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8 09:09: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论语》教学反思1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教学反思2

  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文章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

《论语》教学反思3

  知识和能力:

  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

  孔子的有关资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这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

  (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

  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

  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

  (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白话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学反思4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教学反思5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论语》教学反思6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

  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教学反思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教学反思8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教学反思9

  《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课文背过,但默写时,常出错。因此,要加强书写,巩固训练。

《论语》教学反思10

  我经常反思的是我如何做人,总是想着变坏一点,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变坏,真是气死我了。我一般情况下我对于教学是不反思的,因为我认为我讲的好,学生能听明白,只要把我说的记住就行了。有什么反思的呀?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水平和能力。因为有好多人有不会的题都向我请教。但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还真得反思一下自己了。

  我曾经在一周前让两个班的学生把原文背下来,再默写一遍。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几个人背,照书抄上就完事了,我也没有追究这事,我的本意就是让他们有个印像。等讲完了理解了再背也不迟呀。

  这课的知识含量很多,但我不想讲的太多,讲多了也听不明白,还不如让他们知道准确的意思呢。再知道文中哪些是学习方法哪些是学习态度哪些是个人修养就完事了,按照这个标准我讲了这一课。

  我先在十班讲的方法如下:我讲学生听记背并指出了个别的重点词句,只用了半小时讲完了课,再用余下的时间背原文和译文。在第二节课时我就开始考他们记的情况方法如下: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第一个背会的人是这个组的组长,第二三个可以帮组长考查其它组背的情况,但他们之间的考查是是互相制约的,不可能发生私情。把背会的组的票数画上“正”字。在背完以后可以选择大家公认的“水货”从新考查,结果所谓的“水货”是“无水”的纯“行货”。这样分出了各组的真实水平。全班有三十四人全背会的。我感觉这个小组评比的方法不错,打算在九班也这样做。

  说实话到九班我有点头疼,不能讲了,到现在我上了四节课了,可能是上节课说多了大脑缺氧了吧。怎么办呢?只好先让学生自己学一下了,我说给十分钟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把大意搞清楚,最后由我确定统一的译文,当我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背了,能背会吗?我心里有点没有底了。但也别无选择了。但也有了小的调整方法如下:我先留出了作业,让背会的并查完的.同学做作业或背其它内容,不让他们无事可做。对于背会的同学不画这个小组的得标票,而是采用实名加序号方法这样对于背会的同学一目了然,我想这样可以更大的刺激他们的积极性,满足虚荣心,没办法只有投其所好了。在下课时这个班有四十五人全背会了。我在想:平时我对十班同学印像更好一些,他们学习更务实成绩会更好一些,可是今天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我平时看错了吗?在少用十五分钟的情况下竟然有十人的优势?难道真是方法的差距吗?看来只有在下一次课时再试一下了。

《论语》教学反思11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在平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论语》教学反思12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课文所选的六则《论语》都是孔子一些关于学习的言论,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些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因此我把学习重难点定为:(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鉴于此,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

  (1)课程导入。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

  (2)孔子及论语简介。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崇敬之情上,在导入的基础上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顺势介绍孔子的成就和影响。并用北师大教授郭家齐的话引入对《论语》的学习。

  (3)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语气、语速等。在后面的课文分析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我对朗读的处理比较好,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

  (4)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这一节课字词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疏通字词,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又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在填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节课的翻译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我感觉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

  (5)理解课文。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并能更好的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对课文的理解我主要做两步,一是分析课文中的教育思想,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学生说,我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在这一部分我先针对本班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文中知识解决问题;后联系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按设定格式写一段话来劝诫或鼓励身边的同学或自己。我觉得这个拓展还是比较必要的,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有,这也是我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畅。不足之处在于:课上我的诱导嫌多,学生的情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此外,在个别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使得对课文的分析不够深入。对此,我今后一定注意,加以改正。

《论语》教学反思13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论语》教学反思14

  记得温x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论语》教学反思15

  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是我初到八中是讲的汇报课,旗教研室刘文冽和唐玉梅老师听课并作了点评,现将其点评结合自己的感受记述如下。

  1.本节课突出了自主与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结合注释学习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一种独自学习惯(简称独学),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题时,文言文中有注释也不看,在这一点上老师引导和督促做得好。遇到不会的先向小组长请教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这是属于合作学习(简称合学)。就疏通文意而言,本节课合学的形式多样:最难的部分由教师引导讲学,一般难的篇章由组长讲学为主,容易的`由组员讲述给组长听,组长纠正为主。真正做到合学适时,适地,有效。

  2.注重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补、删、调、换、对。这种教,是结合了实例来进行学习,并且适时的引导学生实践——使用以上所讲到的方法。方法与能力结合进行训练。

  3.加强文言文的背诵积累。本课的重点是积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是积累以便今后的“反刍”,教师在这节课充分的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背诵,达到实效。具体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书,自由背,指导背,提高背,形式多样,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课时课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课时的5遍,学生哪有不会背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4.板书的妙用。本节课的板书精、准、实用。板书每一章的重点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结构,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点实词,为以后学生参照板书背诵提供便捷,更为检查学生重点实词的意思而做准备。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一学生有很多是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的,本节课注重了这一细节,适时地引导学生记笔记;重点词语进行归类复习,如“传”“新”“故”这几个是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而”字在本课有两种基本的用法,在学生积累时分别加以提问;“罔”和“殆”历来学生容易写错,当堂让学生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6.文和义相结合,每讲完一章,及时作出总结。

  个人反思: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多读多背(除了课文,还有重点词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不仅是总结出来,关键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机会就是让学生翻译课文,让学生学会组词法猜读文言文,关键是给学生“猜”的机会。合学与独学相结合,合学是独学不能进行,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进行的,适时,适地,有效。板书要对学生有用,要充分利用板书。

【《论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02-22

《论语》教学反思05-16

(必备)《论语》教学反思02-19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04-20

《论语》教学反思15篇03-02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2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4-01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2-08

《论语》教学反思15篇【合集】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