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轴对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轴对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轴对称》教学反思1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本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抽象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去认识轴对称现象,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通过先观察再对折的活动,学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揭示了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征。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拿出来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索热情,在通过折一折的操作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走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斜着对称,虽然课上我也展示了各种方向的对称,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学生受到一些思维习惯的干扰,左右对称容易给他们造成思维定势,对上下对称、斜着对称易忽视。还有,学生虽然对轴对称有了认识,也能说出是不是轴对称,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有难度,个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欠佳,有待课后单独辅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并享受成功的殿堂。
《轴对称》教学反思2
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也就是说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
我在备课的中,首先尊重学情,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上,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当然课堂上也有遗憾,比如本节课涉及到镜面对称,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备课不充分,课堂上没有让孩子们去探索和实践,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备课时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以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满和完整。
《轴对称》教学反思3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教学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4、此案例是《轴对称现象》的一个片断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经历过多次试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这期间也获得过同伴的诸多帮助,也受到过一些专家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赐予的专业引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体验。我坚信:只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自我反思,新课程理念就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而缩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之间的落差。教学反思《《轴对称现象》教学反思》一文
《轴对称》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轴对称》教学反思5
轴对称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在自主探索中欣赏到对称之美、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节课通过设计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实现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
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本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抢答题、小组抢答题、轮流抢答题、设计题、学生回答题、展示题.这些形式多样的问题的设置,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科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制作图形,让图形运动. 轴对称图形的展示、对称轴的画出、轴对称图形的翻折,能通过课件很好的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直观.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轴对称图形的欣赏,如果不借助课件是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的.
《轴对称》教学反思6
首先,在教学这一部内容时以“观察———操作———再观察———探究规律———应用规律”为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有动手的机会,又有动脑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对学习收获的印象更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这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即对应点到对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采用了让学生选取对应点实际测量感知的'办法,但我发现部分学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将授课起点放在“学生从未接触过对称”上,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让我有起点定高了的感觉,可我还能怎么低呢?
《轴对称》教学反思7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轴对称》教学反思8
在三年级的数学学科中,轴对称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规律性思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通过本文,将对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在初始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PPT呈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和线条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然而,我发现学生对于图形和线条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准确地抓取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物材料,例如纸片和硬纸板,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物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
另一个发现是,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存在误区。一些学生将相似图形误认为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绘制轴对称图形。在绘制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要仔细观察图形,从而准确找到图形的对称轴线。我还特别强调了对称轴线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关于对称轴线两侧的图形才是轴对称的。通过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准确定义和基本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处理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时缺乏系统性思维。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尝试对折图形,而没有深入探究其规律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律性思维,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思维拓展活动。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个模板,让他们自行绘制轴对称图形。然后,学生们轮流交换图形,试图通过观察找到图形的轴对称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培养出更深入的规律性思维。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然轴对称图形是三年级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过于繁琐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引入一些与轴对称图形相关的生活例子,比如对称的鲜花、蝴蝶的翅膀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应用,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的来说,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规律性思维。通过使用实物材料和设计有趣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同时,通过引入生活例子,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相信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轴对称》教学反思9
(1)立足现实,活跃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2)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轴对称》教学反思10
本节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这主要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不能给这一过程以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一、教学建议
1、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直观图形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中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除书上提供的素材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形供学生观察。 而这些图形从互联网上可以容易获得,用电脑展示方便效果也很好。
2.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取材,不必拘泥于教材,关键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受概念,探索性质。
二、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通过“看、想、画、折、剪”的'一系列活动,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有机整合。一是利用教材资源,开发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力求呈现给学生充分的感性材料。二是利用新教材独特的视角,开发利于揭示数学实质的内容。本节课,每一个场景都隐涵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且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探索中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新授部分以对称图形一路观赏引出各类图形,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环节“对称、重合”的思想进行分类,且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拿起图形观察、思考、折叠,从中体悟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操作、验证、描述,亲身体验、直观感受;最后教师引导观察,直观演示对称轴;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基础上安排“判断对称轴”的练习,对新学知识加以巩固。
《轴对称》教学反思11
案例背景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背景,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与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而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己的操作与实践。
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一开始就借助一幅儿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形成表象。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学片断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平台上。)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
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一道把这位同学刚才讲的话齐读一遍。
(教师出示概念的投影,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就在学生剪纸“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树叶的对称情况,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
(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
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上讲台展示“轴对称树叶”,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所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折纸”“剪纸”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教诲和适时表扬,令学生的心灵得以纯洁,精神得以振奋,行为得以矫正,这样,可以让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积极、愉悦,从而他们才可以敢想敢说,个性充分张扬,健康心理也得以培养,课堂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应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应是活动的“主体”;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应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应是学生在交流合作。
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始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如何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如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又如何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按上面这种教学模式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轴对称》教学反思12
上班开始接触四年级,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四五六年级顺次教下来,一直期待或者是幻想自己教低年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更担心,我教得会低年级的孩子吗?
很幸运,刘老师通知我准备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一)》,同课异构,和中心组的'成员同时准备。接到通知的我百感交集,兴奋却更多担心,时间紧张,又遇到我出差在外,周三正式上课,周一晚上回到郑州,于是晚上加班整理教学设计。周三课结束后,羞愧万分。准备不足,应该是我最大的失误,在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忘记教学设计环节的严重失误。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因为心中无课,没有把这节课真正内化于心中,如果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然于心,真正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又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第二,平时努力不够。功夫在平常,如果基本功足够扎实,每一节课自己的状态都能像有人听课一样,激情四射,条理清晰,即使突遇听课也不会让自己措手不及。第三,教学管理能力不足。反思自己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锻炼自己,不能让课堂拿得出手,不能不怕他人听课,我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不足。学生的课堂纪律差,很多时候浪费时间在于维持纪律上,影响到课堂流程、课程结构的进行。
《轴对称》教学反思13
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激情导学。以兴趣为先导,从美丽的风景画面开始,引入学习数学的境界。然后进行游戏:猜一猜,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同进比较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推理游戏,中考链接等等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这堂课中,我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轴对称》教学反思14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轴对称》教学反思15
一、有效预习、提高效率
预习 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习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习成果,在平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轴对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轴对称》教学反思01-26
《轴对称》教学反思05-17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4-1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0-18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3-20
《轴对称》教学反思[精华]05-17
《轴对称》教学反思15篇01-26
《轴对称》教学反思(15篇)03-01
《轴对称》课后的教学反思优秀03-03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