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3:38: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乘火车”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如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乘法算式:72×5=。

  ②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此时要注意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③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组织全班集中交流。

  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学时要关注积的个位上“0”的处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竖式漏写“0”后的得数“36”是否正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方面,防止漏写“0”的错误。

  (3)拓展应用

  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本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由于学生容易忽略进位,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图形的知识学生已有初步的认识,所以当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的`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这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四边形处处可见,因此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描一描校园里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四边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

  如何给四边形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但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类的,并且试着让每个学生都说,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我都很关注,眼睛看向学生,包含着激励的目光.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不仅仅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且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关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并且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就是几分之几的认识。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新知识之前,我先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温故几分之一的内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我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仍然让学生思考每道题的意图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气不够,需要反复强调和讲解。学习分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平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进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准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平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平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课本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本单元是期中考试的重点,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认真学习,周一我只进行了例一口算除法的教学,本以为这部分知识应该很简单,可能因为例一包含三道题目的原因吧,课讲得还是有点紧。

  以下是本堂课的简单流程和反思:

  一、习题导入,明确目标

  口算下列各题:279= 357= 428= 804=

  学生试着回答这四道小题,特别是第四道。由第四道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

  反思:由于二年级下册学习过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对除法有一定的掌握,因此以几道练习题导入今天的新课。前两道涉及到表内除法的口算,第三道是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笔算,这三道题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引出了第四道,也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知道题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二、情景引入,新知探究

  出示本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有此三个问题,来深入研究口算除法的方法:(1)摆小棒;(2)看到除法相乘法;(3)捂零法;注意强调此处捂零法与三年级上学期在时间单位换算中提到的消零法的不同。(4)把60看成六个十,六个十除以3等于两个十,也就是20.

  分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观察图片要有规律;在提出问题时要强调平均分;注意培养学生探讨算法多样性的能力,我们可以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探讨这四种方法,然后把这四种方法在第二、第三个问题中加以运用。把例题当成练习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一箭双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15也做一做。试着让学生多说几种口算的方法。

  四、当堂达标,课堂小结

  反思:本节课相对来说比价简单,重点还是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性,会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多说多练,是熟练计算类知识的唯一途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新课标》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我在新课引入时,设计了购物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并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

  2.这个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份。

  3.我设计了“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需要准备哪些东西”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课前多方调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了解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数学内容生活化去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学习中自觉主动的把具体问题化为数学问题。

  3.以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4.加强实际应用。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要让人难以遗忘的。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加深。因此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联系实际创设了与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是这个学期开始学习的内容,在二年级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星期的学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有以下的特点。

  1、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列出正确的算式。

  2、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每一步的意思,思路不够清晰。

  我认为学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不会分析应用题,因此教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应用题。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不同点,一是已知条件没有明显地对应着,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分析找出哪两个已知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并且确定应当进行哪种运算;二是应用题的问题和已知条件存在分离现象,即为回答问题所需要一个已知条件隐藏起来,没有直接给出,学生只有经过分析才能把它找出来。而这个隐藏着的已知条件正是对另外两个已知条件所要提出的中间问题。学生开始解答两步应用题,往往不能把为回答问题所缺少的一个已知条件和对另外两个已知条件所要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缺少的已知条件,也就是找出隐蔽的中间问题。学生一旦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就能正确解决两步应用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飞跃,熊老师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苹果,从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其二,体验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由整数两个到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们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本课教师比较好地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将对“”理解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的具体含义:第一层次,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谓的“求同”。第二层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金无足赤,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拖堂五分多钟就是最大的败笔。就教学而言,在这节课中,老师过细、过多、过白的提问,使学生汇报呈一条直线出现,除了应付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低估了学生的潜能,教学形式单一化与内容的丰富多采形成鲜明对比。如教学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层次性也不够,还有拓展的空间,教师仅满足于引导出这几个分数,老师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师再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同学一定能发现可以看成是,是整张纸,就是单位1,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再如:在分蛋糕这个环节中,没有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方面的收获,更多的只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已经到下课时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讲解完用几分之几表示蛋糕后就草草了事。其实,在分完蛋糕时可以提问:“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给别人,你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到与人交往中,应学会如何待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人文的关怀。

  1、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一的新的数1/2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出示几个相同圆形的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我用分月饼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得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

  3、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分数后,我要求学生照样子说几个分数,并完成一些有关的练习,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核心提示: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二节,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二节,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目标,也是两个重点学习内容,而“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个重要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这一规律在除法计算中的应用则是一个难点,所以我着重对这一个内容进行反思。

  1、整节课我都以小猴子的故事贯穿始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故事导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创设小猴子不会做家庭作业请求帮助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计算并能正确计算。在处理“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习”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难题切入,利用学生的挑战欲望和表现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先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对商进行估算。对于错例,我在黑板上板出过程,然后将正确答案也板出,先让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然后将两个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教师着重强调0的占位作用,绝对不可以漏写。最后出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这一难点掌握的`还是很不错的,出错率不高,并且大部分学生还能很好的用简便竖式来计算。不足的是:在讲“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有很多同学在做题前还是不能很好的估算,一遇到题马上就列竖式进行计算,估算意识不强,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要对学生强调估算的重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06

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教学反思11-09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2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3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5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1-2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