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7:46: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一直是四则运算定律的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出错。比如38与99相乘,就容易出现“只把38与100相乘后再减1”的错误。还有的学生在计算125×48时,会出现“125×(6×8)=125×6+125×8“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在教学中,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学生背乘法分配律的含义,经常让学生做点这样的易错题。可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有几个孩子,一会就忘记了。后来,我想:还是必须从理解乘法的'意义中去学会乘法分配律。于是,我就在辅导这几名学生时,要求他们说出每一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再说一说自己做错的算式的含义,从而在对比中来发现、理解自己的错误,明白了自己错误的原因后,再来思考正确的解题思路,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效果好多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这是我对自己上的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让她们每次上完课都写一写反思,我想这样她才能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她的教学反思如下:

  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成为重中之重。我的教学思路大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始的课上,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做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时与前两个运算定律相混。

  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关于校服的问题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询问了学生们现在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呈现了,事先准备好的班级同学穿校服的照片,这样,学生们就会体会到,这堂课与他们息息相关,然后我又问他们想拥有什么样的校服,接着又呈现了搜索到的几张关于校服的个性图片,于是探讨乘法分配律之旅,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第二:教材中此出问题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将题目改成校服上衣价钱,校服裤子价钱与总价钱的问题,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三:让学生列示计算的同时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这样就节省了一些时间,但仍有不足。

  不足及改进:

  第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很是不规范,占去了黑板的很大空间,导致我在询问其他同学答题步骤及板书时无处可写,黑板书写有些许乱。

  第二:在两名同学书写完下去之后,我接着就询问了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于是学生只要有一点计算步骤不同的就举手回答,导致回答不完,但各种方法又相似,黑板罗列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我想如果在来那名同学书写完后,先不让他们下去,而是留在讲台上解释自己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下面的同学也就晓得自己的`解题步骤到底属于哪一种,从而也可以节省部分时间。

  第三:在解释乘法分配律意义方面不清楚,几种理解方法过于着急地解释给学生,导致学生听得的迷迷糊糊。在这方面,我应该更加清晰地理清自己的思路,该怎样循序渐进的向学生解释这种运算方法的意义。如先理解在题意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脱离情境观察数的特点,先算的谁和谁的积又算谁和谁的积,最后再怎样,自然而然,学生会发现有共同的数,进而引导理解30个45加上20个45等于50个45。

  总之乘法分配律确实并不是很好理解,再加上老师不太能抓住重点,虽然课前我一再给她讲这地方那地方如何引导和如何讲,但是她还是被学生给带偏了,讲解的不透彻,再加上不会维持学生听课,所以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事后我又讲了练习课加以巩固,但是先入为主,并且也不像例题讲的那么详细,还是有几个孩子比较糊涂。所以单元测试中乘法分配律出错最多。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分组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首先设计两道题(4+2)×25 4×25+2×25,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结果是相等的,它们可以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但第二题做起来比较快而且比较简单。可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规律不急着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把悬念留着,让学生通过下一环节来发现。

  2.分组讨论,发现规律。

  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8×6+2×6(8+2)×6 27×46+73×46(27+73)×46每组两道算式,发现蕴藏在题目中的规律。

  3、判断、辨析,加深理解。

  在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总结规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我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搜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错例,如10×5+5×11和10×(5+11),(5×6)×2和5×2+6×2,(13+9)×4和13×4+9等式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辨析,并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这样通过辨析让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清晰,更到位。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通过

  (18+7)×6○18×6+7×6、20×(15+90)○20×15+20×3

  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跃,思维不积极,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现在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我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堂课在实践理念方面作如下的探索。

  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森林超市”,“招聘广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去过森林超市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小狗开了一家森林超市,想通过招聘广告应聘一名营业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小猪看到广告后,前来应聘,小熊决定进行考试过三关,择优录取。小狗还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吗?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想。

  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一组、二组分别和三组、四组扮演小猪和小兔进行解题比赛,学生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

  (1)50×8+125×8 =400+1000=1400(元),(50+125)×8=175×8=1400(元);

  (2):(55+45)×5 =100 ×5 =500(元),55×5+45×5=275+225=500(元);

  (3)15×4+3×4 =60+12=72(元),(15+3)×4=18×4=72(元)。

  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确实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

  ①(10+7)×6=()×6 +()×6 ;

  ②8×(125+9)=8×()+8×();

  ③7×48+7×52=()×(+)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体现,情景创设题目有点多,需减少一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并提出建议!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7

  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生:张阿姨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

  师:能自己列式解答吗?(教师巡视,学生解答)

  让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板演。

  师:说说65×5+45×5这种解答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生: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师:(65+45)×5这种方法呢?

  生: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

  生:想的方法不同导致列的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师: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连接?

  生:等号揭示:(65+45)×5=65×5+45×5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从数,运算符号思考)

  生:结果相等,都有三个数,5左边出现了1次,右边出现了两次,左边先加再乘,右边先乘再加……

  师: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右边呢?

  生: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师:你能模仿着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试写

  学生列举验证,教师将学生列举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得数。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师:由此你想到些什么?

  生:这里有规律。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呢?

  生:(字母、符号、文字)

  师:试着写一写吧

  生:(a+b)×c=a×c+b×c

  (△+○)×□=△×□+○×□

  师:小结:像这样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指着算式说)

  顺着读,(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反过来读乘法分配律

  反思: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9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另一方面,对于将等式抽象成一个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么难事,但还要讲出抽象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点难度,学生能感觉出来就是这样写,但说的有理有据真的很困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说出他应该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讨论的程度问题,提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练习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题的设计意图理解清楚,根据题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掌握做题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地减少这样问题的出现。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将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共五组),我故意安排了两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学都上当了,说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认识到其实质。

  在教学例题时我特别加强了“分别乘”的指导,不但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分别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头让学生感受分别乘的过程;而在学生探究了例题和试一试后,让他们通过比较,体会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时合起来乘容易,有时分别乘更容易,要灵活运用。

  但是,今天的课堂作业让我十分失望,我本以为“分别乘”的指导比较到位,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15×(20+3)=15×20+3这样的错误,并且有两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后,还将它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结果计算错误百出,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还得进一步地学习研究。

  本节课主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课的一开始,我就复习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点:合起来乘转化成分别乘再加起来或者分别乘转化成合起来乘。接着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中间结合类型分别练习相应的题目,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两组题: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对于后面的练习,我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

  ①1355+5587=55(13+87)=5513+5587

  ②8(125+9)=8125+9

  ③(100-7)25=10025+725

  ④9947=(100-1)47=10047-1

  ⑤35201=35(201-1)

  ⑥79125=125(80-1)=12580+1251

  ⑦79125=125(80-1)=12580-1

  ⑧1252532=1258+425

  ⑨88125=808125

  ⑩24335=(245)33=10033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从解题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还有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出3个9,右边也表示出3个9,所以(2+7)3=23+73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的特征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题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对于不同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力争达到用简便计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66;48102;48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使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牢固掌握,我将在反思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尽快使孩子消化吸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4、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 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 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

  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点“为什么可以分开又相加”,用“3×a+5×a”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让他们由浅入深,明确3个a加5个a表示8个a,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

  “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少,生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题型练习量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当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必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1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2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1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5-15

乘法分配律课后的教学反思02-28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24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03-14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汇编15篇]05-15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9-2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1-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一直是四则运算定律的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出错。比如38与99相乘,就容易出现“只把38与100相乘后再减1”的错误。还有的学生在计算125×48时,会出现“125×(6×8)=125×6+125×8“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在教学中,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学生背乘法分配律的含义,经常让学生做点这样的易错题。可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有几个孩子,一会就忘记了。后来,我想:还是必须从理解乘法的'意义中去学会乘法分配律。于是,我就在辅导这几名学生时,要求他们说出每一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再说一说自己做错的算式的含义,从而在对比中来发现、理解自己的错误,明白了自己错误的原因后,再来思考正确的解题思路,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效果好多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这是我对自己上的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让她们每次上完课都写一写反思,我想这样她才能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她的教学反思如下:

  乘法分配律不仅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成为重中之重。我的教学思路大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始的课上,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做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时与前两个运算定律相混。

  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关于校服的问题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询问了学生们现在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呈现了,事先准备好的班级同学穿校服的照片,这样,学生们就会体会到,这堂课与他们息息相关,然后我又问他们想拥有什么样的校服,接着又呈现了搜索到的几张关于校服的个性图片,于是探讨乘法分配律之旅,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第二:教材中此出问题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将题目改成校服上衣价钱,校服裤子价钱与总价钱的问题,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三:让学生列示计算的同时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这样就节省了一些时间,但仍有不足。

  不足及改进:

  第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很是不规范,占去了黑板的很大空间,导致我在询问其他同学答题步骤及板书时无处可写,黑板书写有些许乱。

  第二:在两名同学书写完下去之后,我接着就询问了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于是学生只要有一点计算步骤不同的就举手回答,导致回答不完,但各种方法又相似,黑板罗列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我想如果在来那名同学书写完后,先不让他们下去,而是留在讲台上解释自己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下面的同学也就晓得自己的`解题步骤到底属于哪一种,从而也可以节省部分时间。

  第三:在解释乘法分配律意义方面不清楚,几种理解方法过于着急地解释给学生,导致学生听得的迷迷糊糊。在这方面,我应该更加清晰地理清自己的思路,该怎样循序渐进的向学生解释这种运算方法的意义。如先理解在题意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脱离情境观察数的特点,先算的谁和谁的积又算谁和谁的积,最后再怎样,自然而然,学生会发现有共同的数,进而引导理解30个45加上20个45等于50个45。

  总之乘法分配律确实并不是很好理解,再加上老师不太能抓住重点,虽然课前我一再给她讲这地方那地方如何引导和如何讲,但是她还是被学生给带偏了,讲解的不透彻,再加上不会维持学生听课,所以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事后我又讲了练习课加以巩固,但是先入为主,并且也不像例题讲的那么详细,还是有几个孩子比较糊涂。所以单元测试中乘法分配律出错最多。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分组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首先设计两道题(4+2)×25 4×25+2×25,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结果是相等的,它们可以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但第二题做起来比较快而且比较简单。可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规律不急着让学生进行探究而把悬念留着,让学生通过下一环节来发现。

  2.分组讨论,发现规律。

  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8×6+2×6(8+2)×6 27×46+73×46(27+73)×46每组两道算式,发现蕴藏在题目中的规律。

  3、判断、辨析,加深理解。

  在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总结规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我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搜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错例,如10×5+5×11和10×(5+11),(5×6)×2和5×2+6×2,(13+9)×4和13×4+9等式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辨析,并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这样通过辨析让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清晰,更到位。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通过

  (18+7)×6○18×6+7×6、20×(15+90)○20×15+20×3

  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跃,思维不积极,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现在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我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堂课在实践理念方面作如下的探索。

  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森林超市”,“招聘广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去过森林超市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小狗开了一家森林超市,想通过招聘广告应聘一名营业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小猪看到广告后,前来应聘,小熊决定进行考试过三关,择优录取。小狗还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吗?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想。

  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一组、二组分别和三组、四组扮演小猪和小兔进行解题比赛,学生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

  (1)50×8+125×8 =400+1000=1400(元),(50+125)×8=175×8=1400(元);

  (2):(55+45)×5 =100 ×5 =500(元),55×5+45×5=275+225=500(元);

  (3)15×4+3×4 =60+12=72(元),(15+3)×4=18×4=72(元)。

  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确实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

  ①(10+7)×6=()×6 +()×6 ;

  ②8×(125+9)=8×()+8×();

  ③7×48+7×52=()×(+)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体现,情景创设题目有点多,需减少一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并提出建议!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7

  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生:张阿姨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

  师:能自己列式解答吗?(教师巡视,学生解答)

  让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板演。

  师:说说65×5+45×5这种解答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生: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师:(65+45)×5这种方法呢?

  生: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

  生:想的方法不同导致列的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师: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连接?

  生:等号揭示:(65+45)×5=65×5+45×5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从数,运算符号思考)

  生:结果相等,都有三个数,5左边出现了1次,右边出现了两次,左边先加再乘,右边先乘再加……

  师: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右边呢?

  生: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师:你能模仿着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试写

  学生列举验证,教师将学生列举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得数。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师:由此你想到些什么?

  生:这里有规律。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呢?

  生:(字母、符号、文字)

  师:试着写一写吧

  生:(a+b)×c=a×c+b×c

  (△+○)×□=△×□+○×□

  师:小结:像这样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指着算式说)

  顺着读,(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反过来读乘法分配律

  反思: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9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另一方面,对于将等式抽象成一个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么难事,但还要讲出抽象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点难度,学生能感觉出来就是这样写,但说的有理有据真的很困难。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说出他应该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讨论的程度问题,提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练习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题的设计意图理解清楚,根据题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掌握做题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地减少这样问题的出现。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将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共五组),我故意安排了两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学都上当了,说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认识到其实质。

  在教学例题时我特别加强了“分别乘”的指导,不但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分别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头让学生感受分别乘的过程;而在学生探究了例题和试一试后,让他们通过比较,体会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时合起来乘容易,有时分别乘更容易,要灵活运用。

  但是,今天的课堂作业让我十分失望,我本以为“分别乘”的指导比较到位,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15×(20+3)=15×20+3这样的错误,并且有两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后,还将它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结果计算错误百出,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还得进一步地学习研究。

  本节课主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课的一开始,我就复习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点:合起来乘转化成分别乘再加起来或者分别乘转化成合起来乘。接着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中间结合类型分别练习相应的题目,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两组题: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对于后面的练习,我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的结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

  ①1355+5587=55(13+87)=5513+5587

  ②8(125+9)=8125+9

  ③(100-7)25=10025+725

  ④9947=(100-1)47=10047-1

  ⑤35201=35(201-1)

  ⑥79125=125(80-1)=12580+1251

  ⑦79125=125(80-1)=12580-1

  ⑧1252532=1258+425

  ⑨88125=808125

  ⑩24335=(245)33=10033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从解题的角度理解,如(2+7)3=23+73是相等的,还有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出3个9,右边也表示出3个9,所以(2+7)3=23+73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的特征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题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掌握,可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25(8+4)和2584;25125254和25125+258;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12588;10189你能有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00+2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100-1)④101(80+9)⑤101(90-1)等.对于不同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力争达到用简便计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色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题目多次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习,过段时间以后可以一两天练习一次,再到一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课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66;48102;48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以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使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牢固掌握,我将在反思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尽快使孩子消化吸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4、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 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 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

  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点“为什么可以分开又相加”,用“3×a+5×a”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让他们由浅入深,明确3个a加5个a表示8个a,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

  “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少,生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题型练习量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当中应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