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反思【荐】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对本节课的得失有了清醒的认识。听了其他专家同仁的评课以及给我的建议之后,我也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不错。
一是在教学中,我立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表达——引导拓展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在教学中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使他们潜心阅读,深入思考。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我能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等功能,帮助学生进入一个海底世界,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海,树立了探索大海奥秘的志向。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的质疑才没有落空,才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教学设计的即时生成性。一线教师都明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和因素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因此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我的这一节课就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调整,淡化了预设,注重了生成。尽管不如原来设计的简明形象,但却是最真实的课堂。
课堂的遗憾在于我的课堂机智和临时应变能力不足!课堂机智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学评价上。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评价的多样性,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补充。但若是学生的评价无效的话,教师还可以机智地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因为这也是课堂交流的重要部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产生的。课堂详略处理上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一定的遗憾。
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真实与不完美才是课堂的存在意义!
下课铃声的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需要不断的去探索。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能马虎对待。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本堂课教学重点明确、思路清析。
一开课,通过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底世界中去。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提出问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了前面的精美课件的铺垫,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同意。这时我不慌不忙的说:“别光会说同意,要找到理由依据,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理由。”
接下来的.整堂课几乎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来学习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决定教学顺序。通过学习每一个同意的理由来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学完以后再回到课文最后一段,感情齐读结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纲举目张”,抓住了重要问题,引领了教学全过程。
教完以后,我的感慨颇多,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朗读感悟,语文课的一根命线。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语文不是学习纯文本,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正如叶老所说:“教学语文课,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课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体验语言的手段之一——朗读,我设计了二读。一粗读,“为什么说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二细读,学生说到哪一段读到哪一段,当然这次朗读不是浅层次的泛泛而读,而是侧重与学生理解地读,比如读“波涛澎湃”时,一生没读出那种气势,我马上说:“我感觉这海面上的波涛还不够大!”一句话生马上领悟,再读时就突出了“波涛澎湃”。再如读动物们窃窃私语的样子,我是从“窃窃私语”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表演,再加上一段老师合情合理的语言渲染“这就是窃窃私语,偷偷的小声说话。海里的动物呀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学生一下子明白词语的意思,并且很快地读出了那种窃窃私语的情趣来。这样的充满读书声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根生命线,亘古绵长。
二、学以致用,语文课的一枚橄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停留在学文字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灵活迁移,巧妙运用。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举办海底世界展览,让学生当解说员,介绍自己喜欢的展厅。学生除了介绍书中的内容,也能情不自禁地结合自己的知识,介绍其他的海洋景色和生物。学生的语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创新,有了自己一些灵性的东西,语言颇具感染力。这些内化了的学生语言犹如一枚清香的橄榄,越嚼越有味,香味氤氲缭绕,挥之不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教学反思9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并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生现状分析: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教学硬件分析:精心制作教学辅助软件。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3
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是我们新教师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平时只是自己讲自己的,虽然课后也进行了深入地反思,但肯定还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不自知,这正是一个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平台。前些天刚刚走入全国小语界四大名师的课堂,感慨颇多,回来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选择了《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作为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的公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在学习这课时,我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尤其借助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这节课上完之后,经过几天来我自己得深入思索,感到成功之处有之,不足之处亦客观存在,给我在教学工作中留下了不少启发和深思。
让学生乐于学习语言,灵活运用语言。
我所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词语的积累,("海阔天空,水天一色,波涛汹涌,波涛澎湃"这四个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词语)接着出示两幅相得益彰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词语。这是我比较满意的部分。
二,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闪耀,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滋长。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从而体现探究性。先是情境的创设: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海面的景色,给学生美的享受并积累词语。再引导学生进入对海底世界产生探究的欲望。 "你从那可以看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学生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似乎学生身临其境,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植物、海底矿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世界,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既好奇又向往。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低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窃窃私语”等词,学写“涛”字。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海底世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海面与海底的对比;动物们的声音;活动方式等)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优美的意境中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教师推荐的网页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
2、那么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视频录象)欣赏海底世界。
3、看完录象,你想说些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打开书第96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字词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认读) 开火车认读
3、请大家默读课文,在书上找一找能概括海底世界的特点的词语,把它画下来。 (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三)、精读课文
1、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呢?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仔细看看吧!(轻声自读课文)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走)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宁静”
A“依然”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课件理解“波涛汹涌”,学写“涛”字
B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你还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海底的发光鱼
C(轻音乐)听老师读这一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种奇异的景象。
D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却依然宁静;海底一片黑暗却又有一些星光在闪烁,真是奇妙无穷啊! 潜水员们,咱们再潜入神秘的海底去看看,你还发现些什么?
(2)“――窃窃私语―――”(声音)
A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跟你的同桌窃窃私语一下。
B动物们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呢?我们用水中听音器来听一听(播放课件)
C你们听到各种声音了吗?有的'像蜜蜂一样……那是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哪!
D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窃窃私语的语气来。指名读,评价。
E师生接读。(出示课件)
F海底里静中有声,多么奇异啊! 潜水员们,你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再打开你们的慧眼去看看,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4)动物的活动方式……
A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请画出来。(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
B他们是怎样活动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再演一演。(课件演示)
(5)海底的动物们多么有趣呀!还有哪些潜水员有更新的发现?齐读植物、矿物(5、6段)
3、小结
可见,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海底世界并不止是这些,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海洋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通过上网去了解更多的海底知识,探索更多的海底奥秘。
(四)、课外拓展(课件展示)
1、我给大家再推荐一个专门介绍海底奥秘的网站:海底探秘专题学习网
2、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或书店查阅更多有关海底的知识,办一份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手抄报。
从“雾里看花”到“豁然开朗”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代名词,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看到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看到了它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深刻的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怎样才能有机地整合呢?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雾里看花”,而这一次执教了《海底世界》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一些。
一、“整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见,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条件。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阅读课文,它以生动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篇课文具有一般阅读课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海底,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海底里的生物、矿物,学生更是闻所未闻。课文中所描写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闪烁,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就很大。如果按照传统教学,难免枯燥、抽象,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而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学时我忽视了这一点,课始利用静态的海面创设情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结束时播放视频,学生的兴趣才被激发。)
二、“整合”能有效突破知识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海底世界》一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亲耳听听奇妙的声音,亲眼看看丰富的物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1、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对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却依然“宁静”不太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汹涌”一词,而且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黑暗的海底却有亮光这一奇异的景象,而后,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以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课件中动物声音的播放,把课文中一行行独立的词句形象地连贯起来,生动再现,再通过朗读去体会“窃窃私语”一词,边读边体会语言的生动。
2、化静为动,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举例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的样子、特点和活动方式都不是很熟悉,于是,我借助课件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调控能力欠缺,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等,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在课程整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海底的地形和矿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世界,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既好奇又向往。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低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海面与海底的对比;动物们的声音;活动方式等)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2、教师推荐的网页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
2、那么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视频录象)欣赏海底世界。
3、看完录象,你想说些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字词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注意正音:“烁、属”是翘舌音;“缩、私、贼、藻”是平舌音;“旅”的声母是舌边音;“官、峡、窃、甲”都是三拼音。
3、请大家默读课文,在书上找一找能概括海底世界的特点的词语,把它画下来。(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精读课文
1、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呢?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仔细看看吧!(轻声自读课文)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走)
(1)“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a、“依然”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课件理解“波涛汹涌”。
b、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6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在范读课文以后,我让学生交流分享了预习成果,展示了导学单。接着,我又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前后照应让学生抓住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接着让学生去找哪些段落写了景色奇异,哪些段落又写的是物产丰富,先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发现课文描写了海底动物、植物、矿产,既是物产丰富又构成了海底奇异的景色。
海底世界非常奇异美丽,但学生真正见过的不多,因此我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从大海的视频入手,结合海底光线和发光的深水鱼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魅力。
课文二、三自然段描写课海底的动物,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拟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了补充习题和硬笔习字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字能力,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又运用了导学单,让学生把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写在上面,也可以通过画的方式。总的来说,我对这节课的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仍有不足,仍需努力!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7
《海底世界》一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在教学本课时很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本课教学的重点:“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海底世界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设计了视频欣赏,使孩子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让他们置身于情境中,对海底世界充满兴趣,为本课教学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了画出重点句子,圈出几种小动物的名称,找出它们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并通过反复朗读、对比它们的活动特点,让学生知道本段是先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选取5种小动物的来具体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它们的活动各不相同,这样把第一句的意思写具体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小动物搬到课堂上,并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演一演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掌握这种方法。
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设计了仿写仿练环节。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贝壳,从贝壳的颜色美和形态美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用优美的语言展示贝壳的美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学生的朗读还有待提高,没有读出各种小动物的情趣了,缺少感染力,老师的语气还要再亲切些,优美些,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学生在仿写环节,想象力还不够丰富,词汇还比较贫乏。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多看书,多种形式的提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意语言的积累。
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不懈追求,争取更好!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8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因此我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前后照应让学生抓住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接着让学生去找哪些段落写了景色奇异,哪些段落又写的是物产丰富,从大的方面牵出来然后逐段的去理解。
海底的“宁静”和“黑暗”,学生不易体会到,更不易认识深刻。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见过的情景,对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积和漆黑。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自己走四米需要多长时间来体会海参的慢, “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与最大的海藻长度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海底植物大小长短的比较。
最后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底动物的资料拿出来共享,也是让学生对海洋有更深的理解。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对大海还很陌生,在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没能发挥出显着的作用,显得疲于形式,再次在朗读方面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些生涩,等等。以后,我要努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立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比如:我在放完海底动、植物课件时,让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对海底的印象,学生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丰富多彩,有的说:物产丰富,还有的说:景色奇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感受海底的神奇。丰富多彩的课件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和提高。
读文形式多样化。在教学中,确立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品味,体验感悟——美读课文”的语言学习策略。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引读,个人读,齐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既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说说自己的收获时,我没有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作为一个倾听者,是学生的`伙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质疑时,我就是一名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语文教学。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很重要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文,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0
上周音体美组织了一次观课议课的交流研讨活动,在听课以及评课的过程中有了较多的收获,是听课老师与讲课老师的互动与交流。本次授课教师是美术组的王红老师,她安排的课程是《海底世界》,这一节课是综合探索课程,注重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的审美特质,从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锻炼。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分工明确,各安其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本课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让学生认知和学习,同时体现出高效课堂的实效性,完成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课前设定目标,学生积极学习,体现高效课堂的.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究、合作、交流,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循序渐进,怎样让学生充分交流,值得探讨。
学生对鱼的结构和鱼的制作是定义和实践的结合,总之,此次课程是一节讲求实效的课程。作为参与活动的教师也进行了有益的学习、探讨和交流 。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1
在《海底世界》的教学前,我对新课标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理念做了反复揣摩,我深深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在这节课的实际工作中针对新课标这一理念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拓展学习的空间,给予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无数次发现,实践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尤其本课是一篇科普知识内容的课文,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变枯燥乏味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鼓励学生翻阅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组织“小小海洋交流会”或直接去参观海洋馆亲身感受。让学生将简单的'预习变成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通过自己课前参与大量的预习工作,真真切切地贴近海洋,主动地投身于浩瀚而神秘的海洋去探索。
二、创设实践的氛围,感受实践的快乐。
为了完成“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地介绍”这个教学重点,我设计了“欢迎加盟海洋馆,请你来做代言人”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这一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中讨论、交流所准备的大量预习资料,并做海洋动物的代言人上台发言。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即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这一实践活动与教师是否能创设出实践的氛围、能否将孩子带入精彩的活动空间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投身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而大胆地代言自己感兴趣的海洋动物。“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整个课堂在活动中氛围活泼而轻松,学生在参与和展示中体会到满足与快乐。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2
《海底世界》是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文中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一开始,便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二自然段采用设问的方式回答了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接下来抛出问题“海底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朗读,读出各种小动物的的声音。并且能够模仿动物的叫声,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再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声音,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这样使孩子产生了共鸣,他们仿佛置身于情境中,心生向往之情。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海底的动物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呢?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齐读等方式,结合课件,对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等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来自然有感情。默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孩子们读懂海底植物的色彩差异和形态差异,勾画出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读、朗读、默读等方式主动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上教给学生“渔”的方法意义更深远。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3
1设计意图: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只是通过课本上的点滴动植物,而想形成广而深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为此,我从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着眼,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课文中描写的海底景色作简单的介绍。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担负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以及课外,我还要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广泛收集关于海洋探秘的资料,进而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海底世界》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起探究兴趣:
1、导入:同学们,说起我们海盐,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作为一个海盐人,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一点是,我们海盐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我们就生活在大海的身边。那么,同学们,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所了解的大海是怎么样的?(交流,自由反馈信息)
2、是啊,大海是很大、很深、很美的,大海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那么,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神秘的海底世界吧!(出示课题)
我们乘上了小海轮,从海盐港的码头出发,向大海的深处驶去。你听,导游同志正在娓娓动听地给我们作讲解呢!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新词。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1、听了导游的介绍,你对海底世界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在朗读中正音,重点落实在第三自然段上。)
2、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应该怎样分段?
(讨论分段,重点讨论过渡段的归属。)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下面,就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
2、自学第一段,运用圈、画等方法进行学习。
3、全班交流:在海底,你发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1)海面波涛——海底平静
理解“澎湃”、“依然”、“宁静”,说明什么?(景象奇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景象?
(2)黑暗深海——许多光点
教师操作课件,学生上台表演,用自己的话说说所看到的景象。
(3)海底声音——海底平静
1]朗读课文,理解“窃窃私语”。
2]比较句子: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小鸟在打鼾。(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打比方,读来更生动形象。)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和呼噜。
3]看课件,听海底声音,说说你还听到了其它什么声音?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海底的动物在吃东西时、行进时、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还好像在。
4、第一、二自然段朗读训练,评议。
六、拓展延伸,激发课外再探究:
1、昨天晚上,同学们从课外书籍、网络上找到了许多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肯定也有许多是关于景色奇异方面的,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再次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下面这个练习。
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的世界。
2、交流,评议。
教后反思:
1、正如“设计意图”中所说,本堂课,我是从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着眼,担负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课文中描写的海底景色作简单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件,上台表演,用自己的话说说所看到的景象等语言实践活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为接下来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本堂课,我能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等功能,帮助学生进入一个海底世界,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海底动物声音的模拟,让学生感受到了海底的奇异,也同时激发了学生说话和学习的欲望。
3、本堂课,我注意简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能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注意创设情境,如,从我们海盐身边的大海来导入课文;从海盐码头出发,登上海轮去参观大海;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另外,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
4、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充分重视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语言中的优美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4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要讲出“语文”的味道非常来之不易,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我采用谈话、激趣、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练习朗读、背诵等方式交叉学习课文。我认为以下几点在课堂上得以较好地呈现:
1.借助信息资源,放手自主阅读。
“认真地读、细细地品味,把你认为描写好的句子、词语划下来。也可以登陆《海底世界》网站,浏览相关内容。一会儿大家交流。”此环节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边看书,边上网查寻资料。这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简化课堂提问,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可以了解到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于是,我就设计“从哪可以看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3.充分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永远是语文课的主旋律。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致力可于讲深讲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延伸拓展,充分展示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与课文相一致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4.进扣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在一个一个的“话题”中培养起来的,本节课,在赏读课文语句时,孩子们天生爱说话的潜能就被激活了。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想象海底的其他声音;学生对海底星光非常好奇,于是利用网站了解了相关资料——《海底的冷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是自己短时间内掌握了有用的信息,感到无比自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比作者描写得还要美?”更是激起学生兴趣,展开想象,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你说得好,我要比你说的更好!无形中,启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培养了说的能力,将语言文字训练延伸拓展,充分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5.学生们自主地上网查阅、下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海底资料,从而获得更多课文外的知识,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提高了认知能力。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不足之处
1、课堂上生生互评较少,使课堂评价较单调。
2、学习小助手中的第二项要求对指导学生学习交流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因此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没有更好的得以落实。
3、虽然课前家长、学生、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体现了三位一体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理念(例如: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上传信息——资源共享——回帖互评等)但此环节却无法在40分钟的课上更多展示。
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二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一开课,通过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底世界中去。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提出问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了前面的精美课件的铺垫,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同意。这时我不慌不忙的说:“别光会说同意,要找到理由依据,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理由。”
接下来的整堂课几乎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来学习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决定教学顺序。通过学习每一个同意的理由来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学完以后再回到课文最后一段,感情齐读结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纲举目张”,抓住了重要问题,引领了教学全过程。
教完以后,我的感慨颇多,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朗读感悟,语文课的一根命线。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语文不是学习纯文本,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正如叶老所说:“教学语文课,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课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体验语言的手段之一——朗读,我设计了二读。一粗读,“为什么说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二细读,学生说到哪一段读到哪一段,当然这次朗读不是浅层次的泛泛而读,而是侧重与学生理解地读,比如读“波涛澎湃”时,一生没读出那种气势,我马上说:“我感觉这海面上的波涛还不够大!”一句话生马上领悟,再读时就突出了“波涛澎湃”。再如读动物们窃窃私语的样子,我是从“窃窃私语”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表演,再加上一段老师合情合理的语言渲染“这就是窃窃私语,偷偷的小声说话。海里的动物呀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学生一下子明白词语的意思,并且很快地读出了那种窃窃私语的情趣来。这样的充满读书声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根生命线,亘古绵长。
二、学以致用,语文课的一枚橄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停留在学文字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灵活迁移,巧妙运用.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举办海底世界展览,让学生当解说员,介绍自己喜欢的展厅。学生除了介绍书中的内容,也能情不自禁地结合自己的知识,介绍其他的海洋景色和生物。学生的语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创新,有了自己一些灵性的东西,语言颇具感染力。这些内化了的学生语言犹如一枚清香的橄榄,越嚼越有味,香味氤氲缭绕,挥之不去。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5
本堂课是一年级学生借助于海底世界这一美丽而神秘的世界,让学生把数域从10扩大到20。这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数5-10结构的知识并把它迁移到 20以内数空间扩展中,10以内的数图被扩建成20的数图(学具称为20数板,没有排序的但有结构的数图。5个圆片排成一排,2组排一行。共两行)。记数时5个一数,孩子们应该清楚,较大的数用这种结构去记数是容易的。并且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遨游在美丽的海底世界,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知道了很多如海底动物们的名称、习惯等常识,还了解到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等知识。
为此在设计本节课时,首先是强调了课程之间的整合。二期科改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应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提出: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应该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前,我首先对所教授的《海底世界》这篇课与其他课程之间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觉在课程教材体系中,虽然各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但每门学科决不是孤立的分割,而是可以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整合各学科,不光是一种点缀,也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与裁剪,而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经过整合的这些综合课应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健康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得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促使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了解了各门学科的大纲要求,选择了最佳组合点。在认真分析各门教材的特征后,觉得应以学生为主体,备好一堂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节课中我整合了数学、美术、和科常这三门课程,在课中除了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加法的理解之外,又学习了科常中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知道了很多动物的名称,了解了这些海洋生物们的生活习惯等。例如,学生们知道了海马爸爸“生孩子”等有趣的知识。在美术方面,我让学生在给宣传画的涂色的过程中,知道了水粉画和干粉画的区别。不仅如此,在课的的最后,我让学生们通过一组组的画面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得到了改变,我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2-27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4-03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9-02
(热门)《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7-09
(精华)《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5-15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5篇02-08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5篇)04-07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汇总15篇】07-06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通用24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