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3:1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反思15篇(推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教学反思15篇(推荐)

古诗词教学反思1

  经过三轮的研磨和一轮的集中展示,让我深深的明白想上好一节古诗阅读并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整个研磨过程中,对于古诗教学,我也有自己的点点体会。

  一、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二、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三、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在整个的打磨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自身古诗功底的欠缺,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贫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加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熟的驾驭课堂,带孩子们走入古诗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

古诗词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王谦,男,25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陕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曾获“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能手”“市级首届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三次在省级阅读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参与《为迁移而教》等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发展性评价教学用书》《快乐语文——语文阅读与全能训练》等教学用书共7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六,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教学反思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倒数第二册,前面十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学这10首古诗词,我不像以前教学古诗词那样详细讲解,而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了解大意,背诵古诗,复习古诗并能积累运用。在学习这十首古诗词的基础上,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还采用了趣味学古诗的方法,教学这部分,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学习了10首古诗词,大体了解意思,回顾以前背诵过或者学习过的古诗词,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反复的读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课上,通过看图吟古诗趣味填空和诗中故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背诵过的古诗词。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讲述关于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等。

  三是注重实践,根据一些填空提示或图片提示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深刻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同类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四是加强古诗运用,结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册中的积累运用部分进行练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中不仅油水、山、鸟……还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于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让同学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能力,学习效果不佳。还需要在不断地教学中改进方法,继续努力。

古诗词教学反思4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十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学这10首古诗词,我不像以前教学古诗词那样详细讲解,而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了解大意,背诵古诗,复习古诗并能积累运用。教学这部分,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根据拼音和工具书,熟读了10首古诗词,利用每首古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书,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反复的读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了10首古诗词的大意,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还初步对古诗进行了分类。

  三、是注重实践,根据分类的古诗去积累以前学过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板块意识。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引领学生背诵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咏鹅》《咏柳》《墨梅》;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引领学生背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等,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同类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四、是加强古诗运用,结合xxxx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册中的积累运用部分进行练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中不仅油水、山、鸟……还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于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让同学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能力,学习效果不佳。

古诗词教学反思5

  1、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描写童年的儿童诗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儿童诗童年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儿童诗怎么写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3、本次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儿童的,富有儿童的情趣。而且诗句都浅白如画,都展示了儿童无忧无虑。教学我想儿童诗仿写的时候,由于诗歌比较简单,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也比较到位。

古诗词教学反思6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诗词教学反思7

  一、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理由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教材中特有的板块,每册安排两次,每次四首。所选古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课外古诗词诵读》可以不安排课时施教,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注解及赏析文字一般都能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但果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多学生往往止步于背诵默写,不会在进一步诵读欣赏,不断加强文化积累的课程要求上下功夫。而文化积累、欣赏能力直接关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这些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推崇的“核心素养”之要素。因此,有必要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以课外古诗词的学习为载体,进一步夯实古诗词诵读欣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尤其在初始年级阶段,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不断强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古诗,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一一学习显然不妥。考虑到初一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已有的知识积累,我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定为“在揣摩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欣赏”。揣摩情感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的前提和关键。我曾在一篇发表过的文章中称之为“打开古诗词鉴赏之门的钥匙”,中考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尽管形式多样,但或多或少都与准确揣摩诗人的情感有关联。因此,这一目标还需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强化。至于“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正确默写”这一目标,须要求学生课前基本达成,课堂上则通过检查反馈,让学生增强准确理解诗句大意的意识,同时通过“霄”“蹄”“犹”等易错字的辨析,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句的鉴赏层面。

  三、关于课堂设计思路及课堂模式的运用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按照我校新修订的校本化课堂模式——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

  普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其所依据的新课程理念具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课堂结构一般也不外乎课前自学、课堂导学、达标测学、拓展固学几个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大家努力朝向的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是大家崇尚的学习方式;课标学情是大家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大家又将努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三要素。我们的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前卫性与自主性。我以为,这一模式的运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智慧”二字,对我来说,恐怕用一生的心力也难以修炼到位。但人还是要有梦想的,智慧课堂便是我们戴泽人永远的梦想和追求。

  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分四个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方法引领。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两个教学目标分别创设“默写互评”与“诵读比赛”这两个教学情境,第一个情境重在强化学生对诗句理解的意识,第二个情境重在构建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两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均按“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已有的认知(默写现状),并回顾相关知识与方法(第一次学习诗歌时“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等要求),建立准确默写与揣摩情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结合新学内容进行“辨析错别字”“准确揣摩情感”的方法与能力的迁移。

  第二,自学交流,构建新知。

  本节课,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共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认为在古诗词默写中,避免写错别字的关键是什么?2.你在古诗词诵读欣赏中是如何揣摩诗人情感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在默写后互评的基础上很快能形成初步感知,教者有意识地列举学生易错的.三组形似字(“宵”与“霄”、“啼”与“蹄”、“尤”与“犹”)让学生辨析、讨论。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者适时提供图片资料(潼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的地形图)作为学生准确认知“河流大野犹嫌束”这一难句的脚手架。第二个问题则在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竞赛的基础上自然抛出,学生由于有了感情诵读的铺垫,对揣摩古诗词情感的方法一般能说出自己的一两个经验来。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想象情景,学生可能已经淡忘,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唤起他们已有的认知并结合新的认知情境尝试运用,从而再一次构建“想象情境、揣摩情感”的新的认知。教学目标与重点由此而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互动体验,提升能力。

  这一环节在本节课中与第二个环节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生围绕两个主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动体验、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须密切关注学情,并在课前较为充分的课堂预设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敲打、灵活引导驾驭。教者的教学智慧、课堂的精彩生成主要应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不过,这一过程的结果一般很难如愿以偿,我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概莫能外。

  第四,智慧建构,检测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实际展示的“课堂演练”与“课外巩固”加以体现。这一环节的“智慧建构”重在设计的精心。比如,《嫦娥》一诗的选择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作者,刚刚学过他的《夜雨寄北》,便于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揣摩情感。二是出处,选自学生的《补充习题》(经省教育厅审定的义务教育免费资料),为学生进一步解答《补充习题》中相关的赏析题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三是内容,诗中每一句都有值得学生想象的情景。四是联想,嫦娥的飞天之梦在我国又有重大突破。20xx年元月3日,嫦娥4号探月器经过26天的飞行第一次在月表背面成功实现软着陆,玉兔2号登月车顺利巡月探测并传回许多高清图片。“课外巩固”中所设计的诗歌赏析题全部源于课本中的四首诗,且与情感的揣摩密切相关。

  四、教后反思

  1.今天的课堂氛围有点沉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够理想。这一方面说明了我的课堂智慧远远不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选择《课外古诗词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理由是成立的。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初始阶段确实需要反复强化,尤其是通过“想象情景”揣摩诗人情感这一及其重要的赏析技巧的把握还远远不能到位,因此,我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合宜的。

  2.从当堂的检测训练中可以看出,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想象情景”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基本达成。另外,学生整体诵读能力的提升由于指导恰当,在本节课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也得益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理念。原以为学生的朗诵水平是比较理想的,朗诵展示只是一个课堂过渡,但鉴于学生朗诵现状并不理想的实情,我觉得宁可压缩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也应当根据学生朗诵问题的症结所在适时点评,让他们收获成功的自信。从学生自信的表情中,我觉得这样调整是正确的。

  3.建构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四个步骤,在本节课中基本展示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得到切实的遵守。只是在建构体验、互动生成方面表现得还很不够,当然,这也在预料之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研讨,多反思。

古诗词教学反思8

  1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君山 又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丽。唐代诗人张说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古诗词教学反思9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 刘芬老师和张学英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古诗词教学反思10

  明白了诗体之后,我就让孩子们标平仄。像黄海韵、张嘉文这些预习比较自觉的孩子来说,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平仄了。我让黄海韵上黑板来写平仄,她只错了一个地方“隔”标成平声了,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的,其实“隔”是入声字,所以是“仄声”。如果是标平声的话,就违反了平仄的原则了。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这关乎这首诗是怎么去读的:平长仄短。我们首先是诵,也就是按照平仄的原则去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即使不会吟,也要懂诵。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节奏了,其实这一对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会诵了,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会诵,“矿泉水调”都会吟的。为了更准确表达诗意,创特色的吟诵调,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来越感觉到如果语文老师不学吟诵,不学平仄,古诗词的教学就永远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为什么这样写诗,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教会了学生古诗的方法,以后他们拿着一首近体诗或词,也懂得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了,而不仅仅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诗人的愿意和情感的。

古诗词教学反思11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学效果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二、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古诗词》教学反思15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古诗词教学反思12

  1、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僧敲月下门”,一字风流,意境全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紧抓一个“尽”和“入”字,脑海里就能展现“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这样的画面。学生先得要读懂诗歌,之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画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这样一细细体会,学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3、备考之法

  第一,咬定《附录》中的篇目不放松。每篇古诗词力求烂熟于心。课文中所选的古诗词篇幅都不长,且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做到这一点,对于同学来说,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

  第二,理解、分析,整体把握和抓住重点相结合,在背诵的基础上,要透彻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是什么?每首诗的意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分析找出哪一句或哪一联是这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每一首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抓住这些"诗眼"便是抓住了重点。

  第三,多做练习,在使用中理解,在实践中强记。在联系中理解诗句含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古诗古韵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和古人交流对话,高屋建瓴的从深层次认识把握古诗词的神韵。

  古诗风韵

  ——评王建平老师的《古诗词鉴赏》

  这节王老师的《古诗词鉴赏》课给我一些启发及思考。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王老师的古诗词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长沙市语文中考对“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初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初步评价诗词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两个目标的大前提都是要“读懂古诗词”。但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是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感悟诗词表现的情感,王老师的目标还更进了一步——品语言。应该说这王老师的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很准确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的陈述来看,王老师都能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策略的思想来叙述教学目标。王老师对目标的确立、达成、检测三方面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研讨示例,他的教学目标的叙述都注意到行为主体是学生,他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如“能够说出意思”“能够说出及写出表达的情感”等。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①王老师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复习课上发挥中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中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中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中考考什么、怎样考。

  ②王老师的阅读指导都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③王老师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很到位。会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不少的`启发。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阔”“正”“悬”等词炼得好。王老师归纳出来的推敲古诗用词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联想法、替换法)以及感悟古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词、巧联想、品手法),还有一些答题的规范句式,都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④王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听完这节复习课,我也有几点困惑之处:

  ①古诗词复习课与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课,目标的定位有何区别?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节的古词教学课都可以,该如何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目标呢?

  ②作为复习课,似乎教师讲得多了一点如何在复习课上真正是学生在“复习”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复习课,除了到位的方法归纳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方法,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复习课采用“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这节课在“评”的环节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对王老师古诗词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古诗词教学反思13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清末,古诗词构成了一条壮观的艺术走廊。古诗词创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深远的意境,寄托思想感情,传递人生哲理。通过审美教学,初中生不仅可以感悟古韵古香,提升审美情趣,还可以领悟人生哲理,体会真善美,对以后的人生产生启迪。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探讨初中古诗词教学。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下,语文教科书已经有所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共有80多首古诗词;在考试上,除默写外,还增加了对诗词理解、鉴赏能力的考察。

  目前初中诗词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将古诗词当作文言文。古诗词与文言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教师将诗性的文学逐字翻译成没有情感的文字,破坏了诗词的意境,学生虽然理解了诗词的大意,却失去了语言美、意境美及自然美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习诗词的兴趣降低。二是过于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忽视诗词的情感及与社会的联系。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处处表现着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处世哲学,而教师重点分析内容及形式,忽视了情感及诗人的时代背景,无法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学生无法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三是诗词鉴赏过于功利化。新课改及考试题目的改变,意图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现在的.教学体制,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鉴赏技巧的把握,传授答题方法,用乏味的语言解读诗词艺术,过于功利化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审美教学的措施

  1.反复朗读,步入诗词的审美意境

  初中生年龄小,学识少,经历少,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在诗词学习时首先要反复朗读,明确诗词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熟读可以加深对诗词语句的理解,体会诗词的意境。第一,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诗词,多读多看多体会;第二,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平仄押韵的特点将诗词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如现有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王菲演绎的曲目。这样使得诗词的背诵简单,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领会意境。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及轻重缓急。

  2.以景入情,探求诗词的思想情感

  在诗词学习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一般配有图片,学生结合书中的景色,展开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词场景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要表达的思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象独自一人行走他乡,远离亲人朋友,再加上荒凉的景色,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这种以景入情,发挥想象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赏心悦目,乐于参与其中。另外,如果书中没有相符的插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自己领会的诗词意境,还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全面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展开联想,领悟深刻的诗词内涵

  古诗词不仅有情与景,还有理,即诗词的深刻内涵。古诗词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自古以来,只有“正派”的诗词才会经久不衰,流芳后世,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个性不稳定,因此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诗词的情境只是审美的基础阶段,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对诗人品质的领悟,为了使学生有理性高度的升华,应让学生从诗词中体会生活的本质,领悟其内在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表现出作者热爱国家和雄心壮志。

  4.解读文字,展现语言美

  中国汉字是最优美的符号,博大精深,汉字凝练而成的诗词风流千古。古诗词中语言美就具一字传神之美,即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或词传神使用,如果用其他字眼替代,就不能完美展现诗词的意境。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采用拟人手法,展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红杏的茁壮成长;“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使人眼前一亮,又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春风的魅力。诗词中还有许多以动衬静,以虚写实的手法,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一体会语言的美。

  5.鼓励创作,提升审美体验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词审美学习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应该进入审美的最高阶段,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升审美体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也应该有创作活动。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模仿诗词的形式;其次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的语言、意境、手法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诗词在校报上发表,把古诗词的审美带进校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应从审美的角度开展教学,克服诗词鉴赏的功利性,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

古诗词教学反思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

古诗词教学反思15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古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因为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中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诗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古诗学习兴趣

  对于古诗词来说,跟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而且古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常识或者是社会制度跟现代社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没什么用处。加上古诗跟学生的现代口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当读不懂的时候便会出现畏难心理,自然古诗学习兴趣不大。

  (二)教师缺少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部分老师觉得学习古诗就是理解课本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等于完成了古诗学习的任务。就导致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简单的串讲,没有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讲解都不是特别到位,学生缺少完善的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成效不明显。

  二、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反复朗诵,品味声韵魅力

  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古诗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古诗的美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音乐来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古诗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个人物,明白曹操想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抱负,知晓这首诗正是创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诗格调激昂,显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备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样就能对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行反复的朗诵,更好的品位诗歌声韵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赏语言魅力

  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体味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这些字词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已经,更深一层的领略诗歌中的情趣,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位的时候,要先读懂一些语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具备其特殊性,像语句比较浓缩,成分的省略性比较强,意思的跳跃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帮助学生梳理句子和词语,告诉学生要先进行分词解意,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理解,明确这个词语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去感悟。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字词,“枯藤”的“枯”字,“老树”的“老”字,“昏鸦”的“昏”字,简单的几个字,就奠定了古诗的格调,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围,显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静的乡野图。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字斟句酌,反复的吟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领略诗歌表达的意境美。因为中国古诗的文字都相对比较精练,而且意境比较深远,具备特有的诗中有画的感觉。著名教学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情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两句的指导就足以,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过媒体把文字、图片与动画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一幅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夹杂着呼呼的北风,天地之间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浑然成为一体,就是在这个辽阔与寂冷的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着一位蓑衣笠帽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用多媒体播放出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受诗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会贯通,反思哲理魅力

  对于古诗来说,本来就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于人生以及社会万象的思索得出的结果,具备发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与艺术形象为一体。人性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性与情感,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理念是当时人类意识的主要体现。就像孔子在面对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时候,就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是在告诫其弟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这些富含哲理古诗把本来对立的理性与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哲理诗歌跟叙事诗歌以及抒情诗歌一样,都是古诗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种审美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时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感觉作者是在观赏风景的体会,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条哲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学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结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要认清当前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优化古诗教学,反复朗诵、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会贯通,让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古诗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11-07

《古诗词》教学反思04-23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5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