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2篇【经典】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为了更好地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我借鉴《将相和》课后练习题一的问法,设计了提问: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一说理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鲁肃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都笑了。那位同学的脸红了。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大同小异,却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我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要不然也不会当上大都督。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妒忌他,妒忌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妒忌也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了动力,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再说,周瑜为难诸葛亮也是为了吴国着想,如果借机除去诸葛亮,就少了一个强力的对手。接着他又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这个学生学习并不突出,我没想到他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潜能真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特点
1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情节完整生动。本文虽是《三国演义》之片段,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晰,情节完整生动。故事以“借”为线索,先写借箭的起因,接着写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然后写用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周瑜自叹不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吸引着读者。二是人物特点鲜明。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均显现了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三是大段运用对话。对话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四是前后多处照应。这一写法不仅让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2单元训练重点。
本课编在本册教材的第五组。无论是单元前的阅读提示,还是单元后的回顾归纳,都明确告诉我们:教学本组课文,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并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显然,本组教材的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要引导学生能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人物性格;在阅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捕捉主要信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深刻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建议
1补充背景,导入课文,激趣引情。
(1)方法:课文故事发生在三国鼎立大背景之下,在教学前应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草船借箭”的背景:刘备要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大军,就派诸葛亮前往吴国共商抗曹大事。通过交流,明白在此前的几个回合,诸葛亮的才能明显压住了吴军的统帅――周瑜,周瑜因而心怀妒忌,总想伺机发难于诸葛亮。当学生对背景有所了解后,便可相机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看看这次周瑜是如何刁难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
(2)作用: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导入新课,另一方面也是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人物初步的价值判断。例如诸葛亮这个人物,在“草船借箭”之前,就显示出了雄才大略而遭到周瑜的忌恨,学生自然对诸葛亮在情感态度上有一种支持的主观倾向,也引发了大家的阅读期待,收到了激趣引情的效果。
2紧扣“借箭”,感知情节,分清因果。
(1)方法:本文是围绕“借箭”展开故事情节的,在学生充分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以“借箭”为落脚点感知情节的发展过程,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并形成这样一条情节行进路线:借箭原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再依照以上提示,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军令状把期限缩至三天,备好草船用计向曹操“借”箭十万支,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让周瑜自叹不如。
(2)作用:结合“小说”文本特点,运用抓住“借箭”主线、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感知情节、理清脉络、品评人物的前提。用复述故事、分清小说情节发展基本环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
3抓住特色,品读词句,感悟形象。
(1)品读“对话”,深入内心悟形象。对话,即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就能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对话,就能把握人物的个性品质。对话主要在周瑜与诸葛亮间展开,此外还有周瑜与鲁肃,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文中涉及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均鲜明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2自然段主要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主要人物的对话,也是文中两人唯一的一次正面语言交锋。随着对话的步步深入,人物形象也渐渐从文中树立起来。教学这一段,先要带领学生反复把文本读通顺,再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问题品味文字、揣摩内心:他们各自说了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周瑜:忌才试探,提出疑问顺水推舟,设下圈套暗自高兴,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回答果断满口应承,顺势反问提前期限,立军令状。
这一番对话看似平静,实则风起云涌,周瑜的狡猾奸诈表露无遗。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百般刁难,诸葛亮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细细剖析这一切,不得不让人对他心生佩服:①面对刁难,不动声色――顾全大局;②“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精通军事;③“只要三天”――才干非凡;④这一切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神机妙算,料到周瑜会借此加害自己,并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妙策。尽显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超群。
最后再带着感悟返回文本,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第3自然段是周瑜与鲁肃的对话。读了这一段话,周瑜的险恶用心就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周瑜的话,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周瑜的特点。“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故意延迟”、“不给他准备齐全”,无不显示了周瑜的虚伪、阴险和狡诈。
诸葛亮与鲁肃有两次对话。“借箭准备”部分,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体会诸葛亮的形象:一是从诸葛亮大段的语言中体会他对借箭一事周密的考虑与周全的安排。二是从“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领悟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了周瑜的用心。可见,开头他立下军令状并非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而是早有计划。三是尽管诸葛亮信任鲁肃,还是未把全部计划向其和盘托出。至此,诸葛亮办事周全、机智谨慎、不留破绽的形象,在读者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取箭”部分是诸葛亮“笑着”说的。纵观全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很多,均为最为简洁的提示语――“诸葛亮说”,唯有此处,他是“笑着说”。这一笑真是耐人寻味。我们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内心去体会诸葛亮笑什么?诸葛亮怎么会笑?第一问提示了“笑”的丰富内涵:笑曹操谨慎多疑要送箭,笑鲁肃忠厚老实多担心,笑自己神机妙算功将成,笑周瑜如意算盘要失算……这其中有轻蔑的笑,有友善的笑,有自信的笑,有得意的笑,有讥讽的笑……个中滋味难品尽。第二问完善人物形象:军令状的期限,大雾弥漫的恶劣天气,一支箭还未造……如此境遇又怎笑得出来?只有一个解释:一切皆在意料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形象水到渠成,在情节的高潮中达到了顶峰。
(2)品析“照应”,前后联系悟品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诸多特点中最为典型的,是最能概括其人物品质的。而要能充分体会其“神”与“妙”,就要借助文中的“照应”,前后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纵观全文,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一组组细细品味:算准鲁肃乃可用之人,“鲁肃答应了”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算准天气利于借箭,“只要三天”与“第三天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算准曹操必会用箭,“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与“曹操下令只叫弓弩手射箭”;算准环境利于脱身,“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算准周瑜定会疑惑,安排鲁肃一起借箭……在前后照应的行文过程中,在玄机不断的情节发展中,诸葛亮的策略真是丝丝入扣,步步精准,神妙无比,深入人心,让人不得不佩服,连周瑜也自叹不如,与开头呼应,让周瑜的心胸狭窄、阴险奸诈把诸葛亮烘托得高大无比,神不可测。
(3)学习方法,形成技能。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阅读技能。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品读,努力形成关于品读“人物对话”的基本方法步骤:说了什么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对“照应”的品读,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前后联系的眼光,整体评判人物的阅读方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
成功之处
一、重点突出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引导质疑
在“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4
1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世界。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有助于美好情感的萌发和交流,增进师生的和谐度。课堂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只要精心创设教育情境,学生才有扮演情境角色的激情,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气氛之中。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求职、好奇’会驱使儿童好学、好问。情景教学借助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好奇、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如小学语文中看月食一课,在教学时以金黄色剪纸表示月亮,利用幻灯机上的光源作‘太阳’用地球仪当作‘地球’这样他们的体积和光源都很明显。通过演示,在同学们的眼前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而又充满了神秘感的宇宙世界。他们仿佛像课文中的小朋友那样,此时,正坐在河边看月食,他们新奇的看着‘地球’与‘月亮’转动着,地球渐渐转到‘太阳’和月亮当中,看到月亮上的影子由小变大,于是看到了月食的形成及消失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了解‘像眉毛’像‘镰刀、像弯弯的细钩’一系列的比喻。面对此情此景,学生提出了有趣的问题,对课文内容倍感亲切。
情境教学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处于积极的情境之中,才会产生最佳的课堂效果,才真正使同学们步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
2 精心设计问题,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就造什么样语文素质的学生。因此,语文老师不能仅凭:一本书、一支笔就上讲台,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多琢,吃透教材,把自己读书的认知调教过程感悟出来,整理出来,表达出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草船借箭》在教这一课时,1引入的问题是: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学生初读课文中找出借箭经过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1)大雾天气,天未亮;(2)船靠近曹营,一字儿排开;(3)军士擂鼓呐喊;(4)曹军向江中草船放箭。学生在根据这些思路很快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关键是什么?(神机妙算)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学生读后找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就回去。”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什么?(诸葛亮胸有成竹)这样的大雾他早就预料到。说明他懂气象――知天;曹操不敢派兵出来,说明它是人性――知人,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大胆的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师就会跟学生走得近。学生想学习什么,教思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和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授就做倒心中有数,教材的熟练程度决定每一节语文课的创新。
3加强想象思维训练,完善教育目标
想象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通过积极正确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才会沿着正确的放下顺利前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揣摩,体会各类文章中的形象。如1、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必须借助现想象,从简练的语言中,去领略诗歌的思想和境界,教师可以给学生读的时间,让朗读成为学生动脑的过程,如“春风吹绿江南岸”。绿,吹绿了,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不仅赋予动的形态,发现新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问题,跟大家讨论,敢于质疑,积极交流,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思维;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8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而改编的,文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得神机妙算。由于学生之前就对《三国演义》耳濡目染,因此对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我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据此设计出了教学思路。
首先是老师要有课改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借此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要达到诗意,挑战的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广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华,为自己输送知识的营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是分配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大量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动起手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五官,表达、思考、倾听、朗读,还学生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课堂。另外是课堂学习要照顾到全班大多数的同学,不要局限于那常常回答问题的十几二十几个同学,即使同样的想法也要鼓励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所收获。
“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爱上语文学习”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9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1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11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篇1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然后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课件教学,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0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秀01-31
【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3
(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
(实用)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6
(推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