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9 06:55: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文》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反思1

  古文游记始于魏晋,兴盛于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义务教育阶段的古文游记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文章都是古文游记中的经典篇章,理解这些经典并能从内心深处体悟这些古文游记的美,进而使之成为自我阅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古文游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精读课文赏析文本,这是古文游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脱不出一般文言文教学的窠臼。如果每篇游记都如此这般的三步走,虽然也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突出古文游记本身的文学美,而且僵化的程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从心灵深处体悟这类文章的精华所在。

  笔者认为克服古文游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可尝试运用自主教学于实践之中,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主教学是围绕学生的自主性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又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的诠释。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在古文游记教学中自主教学的探索。

  一、精心设置自主预习

  这里说的预习是课外预习。一般的老师在教授古文游记前也布置相关的预习题给学生,大多是试读课文解决字词,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我在布置预习任务是则根据文章特点设置一些有压力但可操作性强的问题给学生。比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就布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说说柳宗元的为官经历,谈谈他因为什么来到永州。

  2、根据《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为小石潭画一幅画。

  作业布置完,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觉得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就不再对预习这种形式的作业感到抗拒,而是非常乐于接受这种作业。等我上课时,由于他们有了先前的自主预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明显提高,都争先恐后向我汇报他们找到的答案,并向我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一旦听到别的同学说得比自己好,还非常不甘心,要补充。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非常有利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学生在第一个问题答案的搜集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本篇游记的写作背景,进而对于《小石潭记》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们为小石潭所作的绘画,虽然因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程度和绘画能力的差异有好有差,但这些学生稚嫩的画笔已经在他们各自的脑海中勾勒出了小石潭的美丽轮廓。

  事实上古文游记的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了学生摄取信息的能力,不但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游记的写作背景的时间,还避免了教师说教的枯燥性。课前的自主预习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既是从教材出发,又大大拓宽了教材的'局限,而且学生获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远非教师个人所能达到的。

  二、比较阅读,自主赏析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经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游记所描绘的山水图景因游览景点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美,或隽秀清丽,或雄奇壮观,也因游览作者的不同,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或归隐田园的悠闲自得,或仕途不达的抑郁愤懑,或忘怀得失的心忧天下。

  古文游记的这些审美体验,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如白开水般一讲了之,学生们大多会听得索然无味,且因不是自主思考所得,留下的印象也不会深刻。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自主感悟的权利。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说:“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怎样让学生自主赏析古文游记,我认为比较阅读不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是两篇前后相连的游记。我在引导学生赏析《岳阳楼记》时,设置了两个题: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的画面和《小石潭记》所绘图景,如果用男女性别来比拟,两者各属哪种?如果各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选用哪些词语?

  2、柳宗元、范仲淹在各自的游记中都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情感,哪种情感的格局更高,高在哪里?

  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经过思考给出的答案,在我的预想之中,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学生针对两篇游记描绘的景色差别这样回答,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如含苞待放的玫瑰的特写镜头,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国画大师的泼墨山水。这两个比喻虽未直接说出两篇游记各自的景色特点,却道出了他在比较阅读中独特形象的审美体验。

  三、多向延伸自主拓展

  学习文本,不能固守教材,而应该把教学视点从课文中迁移出来,引向与文本有丰富联系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将课文内容融入现实,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达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古文游记蕴含的人文地理知识,游记作者抒发的丰富情感,都可以作为学生延伸学习的基点,教师引导学生借以多向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视野。

  如教学《小石潭记》时,学生理解了柳宗元借小石潭清幽冷寂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贬谪永州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我引导学生依此展开联想,在之前学习了哪些古代文人写下的与贬谪有关的诗文?学生们马上说出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藉此出示“江郎才尽”和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外写一篇对“诗穷而后工”这句话的小评论。有一个学生的评论竞由此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联系上了。

  又如教学《岳阳楼记》,我用一课时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并赏析完了第一、二自然段,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联系地理课上所学,在地图上找到洞庭湖的位置。第二天检查作业我问一学生,文章中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如何翻译。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不仅翻译得很准确,而且将巫峡、洞庭湖和湘水的地理位置讲得清清楚楚。这种顺手捎带的延伸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乃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记在初中古文教学任务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树立自主教学的观念,在这一片教学园地中,开展多样有效的自主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古文游记的鉴赏水平,既而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亲和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

《古文》教学反思2

  《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不多,重点描写了精卫的执着精神。这样的精神在愚公的身上也存在。教学时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对比体会大海之大和精卫之小,体会对比悬殊,体会精卫填海的决心与勇气。

  导课时问学生曾见过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答: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蔚蓝的大海、风平浪静的大海......

  这一环节设计有两个目的,一作为一个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二为后文对比“大海之大”“精卫之小”埋下伏笔。

  抓住第二自然段“天天”体会精卫从不间断,无论天气如何,忘记饥饿劳累,日日夜夜衔石子、树枝来填海。这是面对强大欺辱时的无畏,这是弱者执着的抗争!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逐渐体会精卫的内心世界,走进它的精神王国。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就是一串珍珠项链中最闪亮的珍珠,它藏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某种精神,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日后的语文课堂当逐渐提高自己慧眼识“关键词”的能力,以一点想开去,让学生找准点,深挖井,收获汩汩的思想甘泉。

《古文》教学反思3

  说起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痛苦,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由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完全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该怎样解决这种状况是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 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 整体” ,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 整体” 的“ 完形” 去鸟瞰“ 部分” ,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 整合” ,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整体性的,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试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归于失败。一个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内容的把握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些文言文难度不太大的,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一些关键字词,课堂上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三、文言文的理解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

  文言文晦涩难懂,因此读也非常的重要,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朗读的合力。这一点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

  四、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联系,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诵读,如齐读、个别读、比赛读,同类文章或相关文章对比读等。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反思。今后我将继续探寻,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古文》教学反思4

  教学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难点: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

  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

  2、一词多义(10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4、古今异义词

  ①蟹六跪而二鳌蟹腿,跪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分析课文(先完成106练习一)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 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古文》教学反思5

  作为一个新教师,初上讲台,第一课便是《劝学》。对于古文,我一直以为没什么新的、有趣的的'东西可以讲,只要把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便好了。于是,我就按部就班地把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像报答案一样地把这些知识点讲给学生听。上完《劝学》后,我又接着上了《师说》,连着上两篇古文,学生都有点厌倦了。由于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致于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后来,在与老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经验地老教师们都是先上一篇古文,再在中间穿插上几篇现代文,然后再上古文。这样,学生可以缓解一下,教学效果也会变好。

  另外,在听了新老教师的几节课后,我发现有些教师的古文课很有趣,很吸引人。既然他们可以把古文上得如此有趣,为何我却不能呢?今后我得多跟新老教师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有效果。

《古文》教学反思6

  《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我们本学期学的是一篇古文,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我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古文》教学反思7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古文》教学反思8

  上古文的时候,学生的作业、听写等反映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我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都是死记硬背,学生甚至连什么叫主谓宾定状补都不知道,更何况叫他们分析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呢?如果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分不清楚,那么学生的基本素养就丢失了,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那么是不是要专门让一节课的时间特地来讲句子成分呢?但是,句子成分的讲解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讲完的,到底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后,我决定,用半节课的时间大致地讲解一下句子成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双语教学特殊句式的,便也想试一试。我找了几个英语中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主谓倒装的例句,并与古汉语、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得出,古汉语的语序基本与英语的语序一样,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能够较好地掌握特殊句式。在11班上这节课,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很明显好转,反而使部分学生更加糊涂。于是,我在10班上课时,去掉了英语的例子,直接用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非常简单明了,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网上的一些教案都是挺有价值的,但是许多时候,这些教案都是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适用的。所以,对于这些教案,我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文》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

  综观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文言文教学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教师串讲,学生背诵,重视的只是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翻译、语法的现象,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往往被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尽失了它原有的'系统性和审美价值。

  致使文言文教学走入误区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中、高考的命题导向有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缺乏对大纲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和了解。明确了症结所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教师不是在讲台上一味“之乎者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即“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2注重教学方法的调节,指导学生走出资料的误区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串讲,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因此,我们不要拘泥于串讲,可以采用当中方法。

  在诵读法方面,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大家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才能全方位提高语文水平。当然,在背诵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带个好头,这除了示范作用之外,我们背诵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也可让我们反思,促进教学。

  而比较法的善用,可以有效区分易混淆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活用情况。比如学生搞不懂意动和使动,运用比较法就很容易明白。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认为宾语怎么样”,“觉得宾语怎么样”,使动用法在于一个“使”字,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

  然而,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依赖文言资料书,真正的文言知识没有掌握。我们不能否定资料的辅助作用,但是资料不能取代听课。资料是用来参考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可以,作为学生不能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反复思考后总结的知识才更加牢固。

  3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4引导学生质疑,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具体表现在:(1)学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2)学生自主讨论课文学习目标,让他们有方向性。(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4)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5)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6)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古文》教学反思10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备课时,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它的古今异义。读着读着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课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便豁然开朗。所以备课之际我重点是思考如何人学生深入了解,伯牙善的“终点”,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从题入手,帮组学生从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联系问下注解去思考文言文。接着进入课文,我采用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读中悟。在采用“停顿我做主”一环节中,更是让学生悟出停顿的妙处。从而更好的衔接好课文初读到精读的过度。小练笔之际我采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活学活用该篇课文。可以说这是自己认为一堂比较“优质”的课。

  但是当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优质课和家常课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学生面对着“解释带点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时,竟然大多数都是“丈二和尚莫不着脑袋”。此刻我才明白,原来课文读透了,可是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是我这堂课上最致命的要害。学生只是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但是课文中从字到句,从句到段的内容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旦给他们一道细腻点的题目,他们便会无从下手。

  所以思考自己所谓的“优质课”和“家常课”的区别。我的“优质课”其实说白了就是教学过程流畅,课堂问答到位,学生气氛活跃,但是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听说读写的灵活转换。也就是一个“绣花枕头烂稻草。”而“家常课”便是少去华丽修饰的,实实在在读、悟、写的,让学生疲倦厌恶的语文课。望着这个结果我不经意间思索自己语文的教学,难道就一定要一字一句,平平淡淡的教,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学?

《古文》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读了之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整体),让学生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少,还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是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古文》教学反思12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

  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古文》教学反思13

  1、教学语言趣味性

  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肚子里的学问,而且体现在如何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古文的解读本就枯燥无味,但是教师可以用语言的力量让课堂充满乐趣。比如在教学《郑人买履》这篇文言文故事时,我会在教学前创设情境:孩子们,换季了我们该添新鞋子新衣裳啦,你有去商场买新鞋子的经历吗?这次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也要去买鞋,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买的,又闹出了什么笑话?学完这篇故事你就知道啦。通过一个简短又有趣味的导入,把学生的生活和故事情景联系起来,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情节。

  2、教学环节趣味性

  想要不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每个教学环节就不得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示范朗读这个环节,可以是老师课堂示范,可以是多媒体音频,甚至还可以请班里的“小老师”提前准备课堂示范读……还如在古今对照理解词义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根据对应的动画片段找出文言文中对应的部分,我想这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二)先模仿养语感,循序渐进教朗读。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一个“讲”字来概括。先逐字逐词解释,然后疏通大意分析一下主题,而忽略了学生对文言文美感的体会,学生只能永远仰息于老师的“浇灌”,成为死记硬背的工具。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怎样才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呢?

  曾有机会听过一位倡导“绿色文言教学”专家的两堂课,反思之后,我以为朗读吟诵仍不失为文言文最基本的教学法。我们应该淡化语法教学,强化语感教学,把文言课上成读书课诵书课,而非听书课做题课。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过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个人朗读等教学环节来落实并带给学生以美感和熏陶。

  (三)设计提问的开放度,提高学生参与性。

  出现在课堂上的题目通常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学生感觉是丈二摸不到头脑,不知从何作答。比如在《郑人买履》这个故事中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样直奔主题的提问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够充足所以不能一下子答到点子上。二是问题细节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且一语道破。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经过思考,今后在文言文寓意教学环节中,要通过创设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等不同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时,我会先创设情景:想想农夫的儿子看到这个景象,回家后会对农夫说些什么呢?农夫自己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如果学生能解答这两个疑惑,也就知道了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不仅如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大多数。

  (四)开展主题活动,学以致用。

  课堂上的知识如果不通过课后巩固,一方面学生的遗忘导致知识点全都“还给”老师,另一方面不与生活实践接轨的知识即是“死知识”,很难达到文言文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在不增加过多学习压力的基础上,把文言文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呢?我想,如果把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可能会有个让人意外的效果。比如开展有关文言文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开展赛诗会或诗词朗诵会,填对联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对古代的名人生平进行研究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变的主题活动,不但能让课堂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何乐而不尝试呢?

《古文》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小古文教学反思。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开学初听了汤春霞老师执教的《五官争功》,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5月10日我也执教了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汤春霞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古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浅析古文教学方法 (苏教版)04-14

对中学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人教版)04-14

古文教学八字诀04-14

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关于古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网友来稿)04-14

让古文课堂教学散发美酒般的芳香04-14

一道古文阅读题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古文的自我介绍12-01

古文自我介绍12-09

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