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1 13:57: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为更好的推进课改,更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我校教导处在开学初组织了一轮以中青年为主的“研讨课”,我作为中年教师做了一节课改研讨课,但收效不尽如人意,显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时也借此机会听了一些优秀、年轻老师的课,感慨也颇多。

  下面对我的一节《春》作一下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课改的思想及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了预习学案,预习学案的内容的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学案中重视学生的'有感情地阅读、阅读后分析展示、以及口语交际的展示,在展示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力求做到“当堂清”。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预习学案完成不好、学生的展示不精彩、课堂气氛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分析其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主观上:

  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够,我没有进行预习指导,离开老师的辅导他们还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预习。

  对预习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学生预习抓不住重点,不深入,对于问题不负任何责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汇报时也就不精彩。

  客观上:

  1、题量略大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个因素,预习中学生有顾此失彼的迹象。

  2、学生预习时间少,预习不充分,好的一节展示课预习必须到位。

  3、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有的学生甚至不会预习,重点的段落应抓住什么进行预习学生不知道。

  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说出一句动听的话、不会从心底里说话、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结合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能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预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一年级的现阶段起,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研讨课的个人反思,如有不同见解请指教。

《春》教学反思2

  提要:新课程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次反思主要通过《春》的第一个教学课时,力图表达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这一新课程理念。

  我设计的《春》的第一课时是一堂品读课,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导入新课后,学生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它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这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提的问题非常之多:生问: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生答: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问:“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答: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教师总结: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问: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问: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我及时引导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们都喊“需要。”然后我解答道:“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春》教学反思3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而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呢?我认为具体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在阅读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春的颂歌》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wān gān pī xuān

  弯曲甘心披上宣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清脆带鱼追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 新衣 各种花草 披上 漫山遍野 热闹

  原野上 枝头上 小鸟 蝴蝶 蜜蜂 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 小蝌蚪游戏

  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4

  《春》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尽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时候我才是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那时着力于细,主要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时,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让学生制作朗读录音带,而在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可是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却不及前次。

  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细碎的教训,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读教学好的地方,结合上学期对学生预习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先读――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供学习建议――学生学习讨论――学生交流自学成果的方式来上课,其中我认为“提供学习建议”和学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根据学习建议,学生按照组别自行选择一段内容进行自学,感觉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虽然都是描写草花风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采用的手法却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写作手法与词语的.使用却又显得灵活多样,而这些又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选取了各取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课件是这样呈现的:

  建议你这样来学习本文:

  1、建议你从作者用词的角度来学习春草图。(找一找哪些字词用得好?品一品这些字词,并能从下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两处例子)

  2、建议你从多个角度来学习作者描绘春花似锦的写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明暗结合,找出具体的句子)

  3、建议你从人的感觉的角度来学习春风图。(嗅觉?还有哪些感觉?)

  4、建议你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写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个特点)

  5、学习颂春部分时,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三个比喻句歌颂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再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个比喻句。

  因为有了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还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讲到“钻“字时就有学生自己提出来说用“长”字体现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还有学生提出来说“春风图”“春花图”等只是相对来说,因为朱自清在写花时还不露声色的写了风,写春雨时就不露痕迹的写了风,还有草啊树叶啊,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

  作业之一是让学生摘抄描写春的诗句,因为课堂上学生只能背出一首写春的诗歌――《春晓》,知识积累太贫乏了。第二个作业让学生仿照一个小节来描写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来了,学生写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点,我很欣慰。

  当然,今天大家给我评了课,觉得把朗读穿插在分析中可能会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课要上得完美,难啊!

《春》教学反思5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作者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同时利用多媒体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品读。

  3、学生相互评价。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兴趣有点过多的被课件吸引了以后多用一些应该会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激情高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的调控好,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教学完成的不是那么到位。

《春》教学反思6

  《春望》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同学们己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本次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2、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3、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不足之处:

  1、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

  2、备课环节的部足,导致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法跟上我的预想。

《春》教学反思7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春》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在上的时候总是会带着胆怯的心理,生怕自己没上好,污乐乐名家的笔墨;但是也十分地欣喜,毕竟可以再次感受这样的熏陶。

  上课之前,我把这篇文章读了很多很多遍,加上以前的学习和对别人教案的参考,这才发现,所有能够被解读的被发掘的上法都已经出来了,自己再无多得解读。而前段时候改作文,发现学生在描述场景的时候,对于动词的运用特别生疏,思考再三,我将自己的教案整合为:让一切美动起来。

  一、带领学生们不断的'诵读课文,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去感受美文的美。

  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找到和概括文章的景物。

  三、语言品析:找出文中的动词,分别说说好在哪里?写出了一种怎样的美?

  这是本文的核心,因为作者并没有静止地描绘任何一样景物,而是不断的运用动词来增加美感,尤其是“瞧去”、“闭了眼”、“不错的”“可别恼”这几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穿插,让整篇文章不止停留在作者的观察视角,更在于美景与读者的互动,当读者将自己等同于观察者的时候,身临其境之美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在引导学生寻找动词的同时也要去品析本文的形容词,在这两种词性的分析之中去感知作者绘春的独具匠心。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是我的新尝试,通过词性去解读文本,但愿可以试用。

《春》教学反思9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绘春——颂春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十分丰富的优美抒情散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仅“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在想应该把它上成文学欣赏课:尤其是对于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器官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当做到“品读妙词、佳句”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我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二、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而且发现学生对于美妙词句的点评还很不到位,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平时的多加练习。

《春》教学反思10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春》教学反思11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教学反思12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我处处引导孩子们在我的思路上走,没有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自由。我认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如果重新来上,我想我应该是另外一种设计,从整体的把握,再到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今天孩子们是第一次上这节课,但是他们读的非常好,很有韵味,只是在我提问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分析原因他们不敢回答,很怕自己说错,可能是因为有听课的原因吧。还有可能就是他们是真的没懂,后来表现的还算好。激励的作用就是会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还会一直给孩子们自信,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勇敢的自己。另外更重要的是适当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不管失败也好,成功也好,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春》教学反思13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洋思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四、关于教师引导点拨的`实施

  教师的点拨即“先学后教”中的“后教”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我注意这样几点:

  ①提问不是从优秀学生问起,而总是从学困生问起,整个环节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②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绝不重复。

  ③“后教”的“教”,主要是“兵教兵”。即老师先问学困生,学困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较好的学生,较好的学生仍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好学生,由此实现“兵教兵”的策略。如果所有的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老师才给予点拨,进行“师教兵”。

  ④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不惜时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解惑”。

  以上是我学习借鉴洋思东庐经验后的一些具体做法,由于时间仓促,还有许多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各位同仁指教。

《春》教学反思14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春》教学反思15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仰慕已久,虽说七年 级上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 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 。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 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 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 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 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与李清照有关 的信息,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 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 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 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了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爱的,品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出的是作者 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讲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 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 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 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 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 景的基础上。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所 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 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 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 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 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 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 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 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 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的教学反思04-13

《春》教学反思10-11

《春》教学反思04-28

春教学反思11-04

春的教学反思10-18

《春》的教学反思02-11

春的消息教学反思03-05

《春的消息》教学反思03-05

武陵春教学反思11-03

《武陵春》教学反思04-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为更好的推进课改,更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我校教导处在开学初组织了一轮以中青年为主的“研讨课”,我作为中年教师做了一节课改研讨课,但收效不尽如人意,显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时也借此机会听了一些优秀、年轻老师的课,感慨也颇多。

  下面对我的一节《春》作一下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课改的思想及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了预习学案,预习学案的内容的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学案中重视学生的'有感情地阅读、阅读后分析展示、以及口语交际的展示,在展示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力求做到“当堂清”。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预习学案完成不好、学生的展示不精彩、课堂气氛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分析其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主观上:

  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够,我没有进行预习指导,离开老师的辅导他们还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预习。

  对预习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学生预习抓不住重点,不深入,对于问题不负任何责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汇报时也就不精彩。

  客观上:

  1、题量略大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个因素,预习中学生有顾此失彼的迹象。

  2、学生预习时间少,预习不充分,好的一节展示课预习必须到位。

  3、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有的学生甚至不会预习,重点的段落应抓住什么进行预习学生不知道。

  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说出一句动听的话、不会从心底里说话、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结合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能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预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一年级的现阶段起,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研讨课的个人反思,如有不同见解请指教。

《春》教学反思2

  提要:新课程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次反思主要通过《春》的第一个教学课时,力图表达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这一新课程理念。

  我设计的《春》的第一课时是一堂品读课,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导入新课后,学生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它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这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提的问题非常之多:生问: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生答: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问:“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答: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教师总结: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问: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问: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我及时引导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们都喊“需要。”然后我解答道:“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春》教学反思3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而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呢?我认为具体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在阅读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春的颂歌》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wān gān pī xuān

  弯曲甘心披上宣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清脆带鱼追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 新衣 各种花草 披上 漫山遍野 热闹

  原野上 枝头上 小鸟 蝴蝶 蜜蜂 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 小蝌蚪游戏

  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4

  《春》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尽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时候我才是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那时着力于细,主要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时,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让学生制作朗读录音带,而在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可是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却不及前次。

  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细碎的教训,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读教学好的地方,结合上学期对学生预习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先读――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供学习建议――学生学习讨论――学生交流自学成果的方式来上课,其中我认为“提供学习建议”和学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根据学习建议,学生按照组别自行选择一段内容进行自学,感觉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虽然都是描写草花风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采用的手法却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写作手法与词语的.使用却又显得灵活多样,而这些又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选取了各取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课件是这样呈现的:

  建议你这样来学习本文:

  1、建议你从作者用词的角度来学习春草图。(找一找哪些字词用得好?品一品这些字词,并能从下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两处例子)

  2、建议你从多个角度来学习作者描绘春花似锦的写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明暗结合,找出具体的句子)

  3、建议你从人的感觉的角度来学习春风图。(嗅觉?还有哪些感觉?)

  4、建议你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写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个特点)

  5、学习颂春部分时,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三个比喻句歌颂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再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个比喻句。

  因为有了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还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讲到“钻“字时就有学生自己提出来说用“长”字体现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还有学生提出来说“春风图”“春花图”等只是相对来说,因为朱自清在写花时还不露声色的写了风,写春雨时就不露痕迹的写了风,还有草啊树叶啊,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

  作业之一是让学生摘抄描写春的诗句,因为课堂上学生只能背出一首写春的诗歌――《春晓》,知识积累太贫乏了。第二个作业让学生仿照一个小节来描写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来了,学生写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点,我很欣慰。

  当然,今天大家给我评了课,觉得把朗读穿插在分析中可能会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课要上得完美,难啊!

《春》教学反思5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作者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同时利用多媒体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品读。

  3、学生相互评价。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兴趣有点过多的被课件吸引了以后多用一些应该会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激情高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的调控好,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教学完成的不是那么到位。

《春》教学反思6

  《春望》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同学们己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本次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2、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3、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不足之处:

  1、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

  2、备课环节的部足,导致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法跟上我的预想。

《春》教学反思7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春》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在上的时候总是会带着胆怯的心理,生怕自己没上好,污乐乐名家的笔墨;但是也十分地欣喜,毕竟可以再次感受这样的熏陶。

  上课之前,我把这篇文章读了很多很多遍,加上以前的学习和对别人教案的参考,这才发现,所有能够被解读的被发掘的上法都已经出来了,自己再无多得解读。而前段时候改作文,发现学生在描述场景的时候,对于动词的运用特别生疏,思考再三,我将自己的教案整合为:让一切美动起来。

  一、带领学生们不断的'诵读课文,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去感受美文的美。

  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找到和概括文章的景物。

  三、语言品析:找出文中的动词,分别说说好在哪里?写出了一种怎样的美?

  这是本文的核心,因为作者并没有静止地描绘任何一样景物,而是不断的运用动词来增加美感,尤其是“瞧去”、“闭了眼”、“不错的”“可别恼”这几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穿插,让整篇文章不止停留在作者的观察视角,更在于美景与读者的互动,当读者将自己等同于观察者的时候,身临其境之美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在引导学生寻找动词的同时也要去品析本文的形容词,在这两种词性的分析之中去感知作者绘春的独具匠心。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是我的新尝试,通过词性去解读文本,但愿可以试用。

《春》教学反思9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绘春——颂春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十分丰富的优美抒情散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仅“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在想应该把它上成文学欣赏课:尤其是对于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器官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当做到“品读妙词、佳句”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我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二、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而且发现学生对于美妙词句的点评还很不到位,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平时的多加练习。

《春》教学反思10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春》教学反思11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教学反思12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我处处引导孩子们在我的思路上走,没有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自由。我认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如果重新来上,我想我应该是另外一种设计,从整体的把握,再到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今天孩子们是第一次上这节课,但是他们读的非常好,很有韵味,只是在我提问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分析原因他们不敢回答,很怕自己说错,可能是因为有听课的原因吧。还有可能就是他们是真的没懂,后来表现的还算好。激励的作用就是会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还会一直给孩子们自信,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勇敢的自己。另外更重要的是适当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不管失败也好,成功也好,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春》教学反思13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洋思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四、关于教师引导点拨的`实施

  教师的点拨即“先学后教”中的“后教”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我注意这样几点:

  ①提问不是从优秀学生问起,而总是从学困生问起,整个环节关注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②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绝不重复。

  ③“后教”的“教”,主要是“兵教兵”。即老师先问学困生,学困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较好的学生,较好的学生仍回答不出或不准确时,再提问好学生,由此实现“兵教兵”的策略。如果所有的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准确,老师才给予点拨,进行“师教兵”。

  ④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不惜时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为学生“解惑”。

  以上是我学习借鉴洋思东庐经验后的一些具体做法,由于时间仓促,还有许多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各位同仁指教。

《春》教学反思14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春》教学反思15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仰慕已久,虽说七年 级上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 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 。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 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 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 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 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与李清照有关 的信息,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 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 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 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了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爱的,品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出的是作者 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讲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 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 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 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 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 景的基础上。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所 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 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 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 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 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 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 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 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 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