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在学习课文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找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讲得有声有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紧接问了一个问题,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然而,实际上学生还提了许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还提出了夸父是谁?夸父追日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在“为什么追日”)根据学生的提问,学生小组内互相解决。于是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段落,一起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动作,通过学习夸父下定决心去追日时的语言来体会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时,长叹一声,我让学生体会此时夸父遗憾的心情,并请学生扮演夸父,学生有的是积极的夸父,说夸父(我)虽然倒下了,但是并不后悔,因为自己努力了,还有更多后来人去追日。悲观的夸父:说我费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追上太阳,看来太阳是追不上的。我评价了孩子们的体会,总结了夸父追日的意义,虽然没有追上,但是夸父还是有勇气、坚持不懈地去追太阳,最后还化为桃林为后人解渴。
总之,这篇短小的顾问学习,一改之前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整体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总结夸父追日的原因时学生的回答不够概括,一方面是我的问题设置的不够具体,没有引导学生怎么样回答;另一方面,我没有耐心下来,悉心引导,却自己代替学生说,这样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二次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这则短文;感受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和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三、要大胆取舍
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一课一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增加课外材料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删去了刘伶和谢安谢道韫的三则材料,选用孔融“小时了了”故事来激趣,由于人物故事熟悉,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拓展部分选用《文学》一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欣然走过20xx,七年级上期已近尾声,下面对本期教学从几个方面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习小组,学习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后阶段努力更正。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诗不长,仅三节。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诗人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比较少,因为温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而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家的秋天更是遥远,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对秋天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秋意,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本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把优美的诗文、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美好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这堂课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寻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听秋天)——感悟秋天几处环节。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语》配上一幅充满秋意的唯美画面,开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带入秋日的宁静悠远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这片宁静悠远的秋意中正式上课,揭开了秋的第一幅画面,我用带着恬静而又悠扬的曲子,用蓝天、白云、蜻蜓、稻谷等组成的FLASH动画,用诗般的语言营造一个诗意的秋天,既让学生沉静在诗意之中,又为下面学习诗歌、解读秋天做好了铺垫。假若用传统的方式导入,是将秋天“讲”给学生听,那么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进学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寻找秋天”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寻找诗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词,通过对这些词的品味,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秋天的意境,并品味到作者优美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仅能依靠文字,解读方法单一,学生会越学越枯燥,而我借助了多媒体手段,介入图片、文字、音乐,运用对比的手段,不仅让学生欣赏到美,更让学生在图片与文字的比较中,在文字与文字的对比中,在不同音乐的选择中,更深入理解文字。从而达到对诗歌语言的感悟。以第三节诗歌为例。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这种微妙的情感定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朗读为基本步骤,用个别读、配乐读、朗读评价、朗读技巧指点、集体读等多种朗读方法穿插使用,在课堂最后以仍以学生的配乐朗读为高潮,避免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忽略语文所强调的文字本身。课堂结束时我将秋天进行到底,仍用诗文、音乐、图片相配合,点出秋天在每个人的心里。秋天迟早会离去,但秋天也永远不会有终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让学生将秋天的感受延续下去,在网页上提供学生大量的与秋天的有关的图片、音乐、文章等,供学生课后学习,丰富学生对秋天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秋天而逐渐形成自己对秋天的理解。上完课后,我有如下体会。
1.本课成功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这我想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尤其适合诗歌的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品味、朗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对于学生提高兴趣及体会诗歌语言和情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恰当使用多媒体介入图片、音乐、文字帮助解读。图片、音乐、文字都不是单纯地介入,而是运用比较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大量优质资源的提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看秋天”这环节中用图片和文字相比较,图片既表现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既提高了音乐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以朗读为主线,就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喧兵夺主的尴尬。使多媒体起到真正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诗歌重在朗读。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是缺少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首诗歌的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模仿,若能在课堂上展开,让学生查找到不同的关于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学生对秋天的全面的认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秋天。然后再让学生写写,这样就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并将之表达出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 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 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 ,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教学,虽然这篇这课文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现在教起来感觉,还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我反复的阅读课文,又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我的教学思路才算清晰。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说明文的教学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有更多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观呢?长路漫漫,我将继续去探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我让他们回去思考,学语文有什么用。结果,有人说是应付考试,有人说是老师家长逼的,也有些学生说学语文能提高写作水平……
我告诉他们:学语文是为了生活。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 通过 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首先我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来导入了课文,然后学习生字词,接着讲课文。大多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效果非常差,学生反应迟钝,一问三不知。课后我通过学习新课标并与同组教师讨论,然后用心的方法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改变了我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如:1.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2.在相应的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事情?3.宇航员登上月球都做了什么事?学生们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积累的与“月”有关的诗句,比比谁记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比第一节课要好得多,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高涨。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山市》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首先,在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理解上,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对“异”所指代的内容有误解,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消除他们对鬼怪的恐惧感,以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的`积极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这篇文章里有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如表示时间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渐、倏忽”等,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临时性的记忆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巩固,恐怕得花点时间。再如文章中出现的“恒”“顾”“念”“连亘”“历历”“洞开”“危楼”“凭”“遂”等常用词,也需要学生掌握,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两点原因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着学生为本的思想,我把教学内容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二、考情分析:一般。
三、试卷得失分分析。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四、存在问题分析。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堂课的目标之一是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一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得还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儿。课后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二,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重定位。语言的品味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他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到语言中,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
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从教学方法来说,80年代以来变化最为显著,但其主要变化是一种联式的变化,例如,由教师的讲转变为教师的问,由教师的问转变为学生的问,由教师的答疑转变为学生的讨论等等。这里所要探讨的,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课堂的方法、手段,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1.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有其不可测的方面,例如,也许学生对这一些课有兴趣,但对整体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对其他内容就不感兴趣。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保持这一兴趣。这就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这也不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重要评价依据。(1)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谓的新鲜感,也就是学生对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中可能是陌生的,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接收大量的信息,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当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不能游离教学内容旁逸斜出地引出许多的幽默、笑话,因为,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毕竟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中中去,同时,也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扩充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不是只由教师来完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来表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由学生引发的内容,有时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2)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先是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是远远不足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鲜感的产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期待每堂课都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在分析、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听课老师指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开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诗歌,描写了秋天农家秋景图、江面深秋图、原野深秋图三幅画面,表达作者对秋天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诗歌的朗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音、停顿、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最后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诗歌的语言精炼生动,品味语句、赏析词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去懂得诗的美。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饱食”来形容镰刀,镰刀饱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让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这些都让人想到秋天的丰收之景。为了有比较的赏析,把“饱食过稻香的”去掉,再让学生体会,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然后学生自己品味词语的美,这样,学生探索的激情产生了,聪明的智慧得已在课堂中闪烁。
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借鉴:
1、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2、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4、给学生提供了诗歌学习的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品味语言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朗颂是品味语言的极好手段,朗颂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内容,还可以让诗与画与歌和谐交融。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教学反思11-22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4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2-13
七年级语文周教学反思04-19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4-04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4-0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5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8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秋天》03-30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