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我们班有学生少,绝大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纪律性不强。针对实际情况,对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两个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
这次期末考试考察知识面比较全面,比较广,难度也比较适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今次期末考试我班的得与失。总的来说,8班还是有进步的。从分数段来看,90-100分的有19个。有一个不及格的。60分到80分这个段的有8个。将本班的平均分拉了很多分。下面对试题进行分析:
这次测验卷计算题部分分两类,第一是填空,学生普遍都有几题出错,说明学生理解力不强。第二是选择题,七巧板那题学生错误多。说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第三题学生完成情况较好。第四题是判断题,这题里面四个题目都是平常教学中讲过的。而且反复讲过的。但是学生完成情况不好。说明学生概念性的.知识还是掌握很差。第五题分三类,第一类口算,第二类是脱式计算,第三类是列竖式。这两道题得分比较高,但也有很多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由于不仔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中间带零的题失分较多。
解决问题部分。
这一部分共有四道题,考察的比较全面,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不但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能够通过这几道题,看出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考虑问题是否全面。
这几道题中,第一四小题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同学计算过程中有失分现象。毛病最大的是第二道题,题并不难,但是学生没有仔细读题、审题,有很多的同学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出了错。第三小题,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知道是求两问。只答了一题。
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同时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后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教师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读题、审题、验算等方法;另一方面,要做到长抓不懈,因为任何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因审题不清、看错题目、漏写结果、计算不细心等原因所产生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总的来说,今次期末考试,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理想。复习工作也比较到位,很多类似的题型都在复习中提到。但部分知识也不较扎实,尤其是后进生还没有完全转化,这是下阶段要努力的。下一学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4
感触一:注重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学24x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由学生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有学生进行“口算”,有学生进行“笔算”,口算方法灵活,笔算合理规范,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在指导用竖式计算时,我采用:一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计算过程,二说是怎样算的,三辩借助多媒体每一步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四小结计算方法,五练习,“五步曲”逐层深入。在整个计算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其经历计算过程,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感触二:准确捕捉了课堂生成问题,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处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时有进位应如何算”
这一难点时,先指导算理,让学生初步能够明白。然后引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有进位又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后面的教学。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以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让学生去探究,进行算理的指导。通过比较与讲解,及时帮助了学习障碍,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指导作用”。
感触三:练习应有层次性和多样化。
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方法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笔算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再由多媒体演示笔算过程。后面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笔算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然后进行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是计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计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与消化、理解与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检验,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感悟、优化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以趣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
感触四:教学中出现的不足
在让学生自己试做24x12=?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改变了备课思路,由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启
发式进行引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总结笔算的方法时,应该加上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会更好。
对于计算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服务生活,以趣导入,算法多样,不拘一格,分层练习,形式多样。例如:最后我加了一道趣味数学题12x11,36x11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只要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计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5
从事数学教学已二十多年,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并且深深喜欢上了数学教学这项工作,不敢说自己在教学上多么的有经验,下面仅谈一些感受。
一、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乐在其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方式。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教授,习惯现成的接受问题,缺少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的,还有很多题目,尤其是那些比较多的,看起来比较负责的,很多学生第一反映就是不会做, 不会自己动笔去算, 思考,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不太喜欢动脑筋,怕算。还有就是在做题时,有些同学对于错的题,错了也就错了,并没有在课后去针对错题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再次出现这个错误,还有老师讲过的题目,没有好好的理解,下次出现相类似的或者是变的稍微复杂了一些,就不会做的。课后缺少去反思,把里面的原理搞清楚的。
三、学生目的性不明确。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数学知识点,学了这个知识你有什么用,貌似生活中不怎么用得上的?学生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从而觉得学习数学没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讲解了很多现实数学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觉得他们对学习数学比较感兴趣了,也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四、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小话的情况,这也就会导致对学习内容会学得不彻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简单的内容,就不怎么认真听,感觉会的,其实考试的时候稍微换下题目就不会做了,或者是做错了。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考试的试卷, 针对他们会出现的问题都经常强调的, 慢慢的有点好转的。
五、学生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对于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对知识点听了一点就认为全懂,可到真正做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理解的不够透彻的缘故,学生不会一直认真的听,不够谦虚,容易半途而废的。
六、学生学习基础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是计算能力,碰到一些计算难度比较大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或者是算错的, 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毛病。还有些同学以这个为借口说自己基础差,听不进去的, 从而一直不愿意学习数学的,久而久之, 数学越来越差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类学生,我经常找他们单独谈话的,让他们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重塑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所教的“吃西瓜”,事实上就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不算复杂,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图形,自我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列式:3/8+2/8=?,交流想法时,有的学生直接数涂色板块得到这张纸的5/8;也有的学生说3/8里有3个1/8,2/8里有2个1/8,合起来就有5个1/8,也就是5/8;还有的学生说直接把分子3和2相加得5,分母不变,得到5/8。不难看出,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只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就行了。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索3/8-2/8的计算过程,有了前面同分母加法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得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在1-5/8时,学生有困难,我采用兵教兵的方式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1-2题,由于3-4题和第1题类似,所以我将这两题作为课堂作业,另外补充了两题:一道选择题,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另一道游戏练习有利于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概括,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效果看,整个教学环节还算流畅,学生的表现的都不错。但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游戏这部分教学时,如果在让学生写算式前,先让学生好好观察分数的特点之后再去写的话,可能学生就会写得更快更好了。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我自己没能面向全体,有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再好好研究。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8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过程:
一、出示树叶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其他学生自己选一个硬币画一画。
问:这线条是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操作:他们分别占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请你们把它们所占的地方涂一涂。
问:涂颜色的地方叫什么呢?(面积)
二、引入面积概念:
物体都有表面,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质疑)
体验。
1、摸一摸:
数学书上、下封面的面积。橡皮上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手掌心的面积。
2、看一看,用手比划一下:
电视机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三、比较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物体或图形都有面积,它们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
1)电视机屏幕面积与黑板面积。操场面积与教室面积。
2)树叶面积与文具盒面积。
3)长方形与正方形(书本中例)
四、引入面积大小的测量:
1、提供尺子、格子图、1厘米边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刚才这个难题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统一认识。
(1)数格子。(2)用小正方形来摆。(3)用尺子来画相同的格子
分析错误的比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应用统一的单位面积来测量来可以进行比较。
五、学习认识面积单位:
1:引入。如果说一个图形的面积有10个格子那么大,你能想出这个图形是多大吗?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知道所说的面积是多大,就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人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大的图形来,看你能不能找对。
观察: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体会:你认为什么物体的面积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币、电话机的按钮、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等)
应用:刚才我们这个长方形用了8个1平
方厘米来摆,那么我们说它的面积就是8平方厘米。正方形用了9个1平方厘米,那么就是9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课桌表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去测量你会觉得(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积单位。大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体会: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划一下。(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几个1平方米?
4、应用反馈:
下面这些物体的面积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理。书本练习十八第4题。
一、教材分析:
根据书本教材安排,本课时学习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A、面积的意义。B、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积单位.D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
下面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
1、面积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面积大小的意识,课中只要进行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提炼学生能掌握。这里还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物体表面的周长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区分两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从物体的周长着手引入。
2、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目测法)在面积差异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使用目测法可以得出。重叠法、拼剪法:把一个物体的表面与另一个物体的表面重叠时,有时可以看出物体面积的大小。拼减法的展开会费时比较多,可以在下节课中展开。(但是在有的时候,如都是画在图中的图形的时候就不能)。测量法:用一定单位面积来测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3、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他们的大小,能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单位。面积单位的引入比较重要,要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个内容的重点。
4、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放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理解认识。
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中着重解决了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大小比较,学习面积大小比较的时候着重了在目测法重叠法难以进行的时候,需要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我提供给学生两个图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来解决,这样做的意义是学生对面积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也为后续的面积的测量打了基础.在学生操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环节,就是有几个学生在测量两个图形的周长,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结果和别人的不一样(其他学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而他们的结果是一样大.)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知道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其实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头戏,是需要下功夫让学生体会的.
说到底还是教材安排的问题.一开始想不安排面积单位教学觉得内容很单薄,安排了在时间上又落实不了,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0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1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是基于上学期中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部分只是先是分为两种情形进行教学的,一种是百位能被整除的,让学生列竖式,一起研究计算方法,因为有两位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经验,所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老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明白(1)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3)运算顺序从高位依次往下算。(4)在算每一位时,余下来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算。同时,在教学的时候,也提醒学生为了提醒计算的正确率可以运用乘法来检验。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①表内简单的除法口算出现错误。②横式中忘记写答案。③余数大于除数的。
采取措施:让学生复习表内口诀、多练习、多说计算方法、积极用乘法进行检验,逐步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2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进行指导,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时候,学生不同的解决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有趣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时候,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走的。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我在学校和少年宫之间又增加了一条路,叫做F路,问题是这个时候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学生还解释为什么是9条路。)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3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来探究数学知识。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选择学习素材、组织的活动尽量取自于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我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从一日三餐不可少到吃的营养搭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熟悉感,对本节课有浓厚的兴趣。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即对菜谱的不同搭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从简单到多项,从无序排列到有序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搭配到建立数字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最后在“练一练”中,通过设计行走路线和设计服装搭配,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面对新教材,在钻研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地处理。例如引导学生探究用多种方法找出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我由浅入深,在搭配周三的菜谱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出搭配的结果,数字或符号来代替实物进行搭配,学生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发现了“连线法”、“计算法”。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活动,让学生直观操作,同时适时提出问题,就会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在活动中为学生创建拓展延伸探究问题的空间。
在备此节课时,我分析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结果进行了预设,因此大胆地把研究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在学习初步感知搭配的方法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找规律,用连线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来找出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在对周五菜谱搭配时增加了一道荤菜,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我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方法解决问题。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在建模过程中充分体验、感悟,找出最优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锻炼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在教学活动中,把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有效地结合是教师们不断探究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我主要以同学为主,力求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同学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身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置教材。教材给我们出现的例题是同学在学校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学校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学校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同学寻找自身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同学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置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偏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同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同学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干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另外,在同学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同学的素材应充沛一点,如选择同学的例子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同学的比较。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5-09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9-08
数学教学反思04-10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统计”的数学教学反思11-2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4-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