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6:06: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

  我今天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是调兵山市“五环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节课,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学目标:是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听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听觉上把学生带入到三国中,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说说,三国都是哪三国,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国的,接着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而导入了新课。然后,我又用了经典国文中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导出了,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备,天使,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为我校国文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引导学生多积累国文。然后,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自学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自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懂天文知识,然后再揣摩诸葛亮,鲁肃心里,感悟去读,把读落到实处。然后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个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给学生联系上文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诸葛亮的笑,以它为突破点,让学生想,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品出曹操、鲁肃、周瑜,性格特点,总结出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同时,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增强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诸葛亮,晓地理,巧安排,随机解决学生课前不懂的问题。这时,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清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借箭后的高兴心情。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概括,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与开篇照应。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的体现,然后又让学习体会诸葛亮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心胸宽广的好品质,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品词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换成别的词,目的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随机,板书,画成了知识树,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鲜明化,这也是五环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点。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是语文科的特点,要多积累,所以,我帮学生们,积累了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让学生,读,记。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课后准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班级准备召开,历史故事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学习,也体现了语文科的大语文观的特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应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时间多些,照顾一下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3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但是,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4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经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经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样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进取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我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期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6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7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8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4.拓展阅读《借东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9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0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1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3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4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5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这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单,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潜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潜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用心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用心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潜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04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2

【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0篇)08-11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22篇)02-2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1-2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