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本课教学在教研组中进行了“一课三议”公开教学活动,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综合赵新华和郭丽芳两位老师优秀的教学设计,研究了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时利用简短的复习导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针对文章故事性强,节奏紧张的特点,用老师读了故事有两个问题进行预设,让学生来猜老师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和研究故事情节的欲望,接着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断激励学生读课文内容,研究故事情节,不断的促进学生深层挖掘故事中的每一个细小情节,而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故事情节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让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和找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老师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引导,当然学生很难猜到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搜索和思考,整个交流过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将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课文内容基本解决,最后老师对同学表现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深入文章养成质疑、释疑的好习惯。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唱的是主角,而老师只是倾听和适当的引导,当然本课的设计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教学需要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比较优美的写景、抒情等题材文章不是很适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性很大,怎样及时的收住学生、引导学生是老师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用默写词语的方法开启了精读之旅。学生默写了“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四个词语,在出现错误的同学订正完毕后。我让学生用上这四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把握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把装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到了半截蜡烛内。”在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后,我接着过渡: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来到屋里,点燃了半截蜡烛,你们说说,有了怎样的隐患?课件出示,全班交流第三段中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以此句为依托,引入到惊心动魄的下文中学习。
为了端走蜡烛,挽救情报站,描写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的沉着机智勇敢的句子,无疑是品读的重点。教学中,我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注意到了母亲的动作“轻轻”,杰克的“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默默地坐待着”,杰奎琳的“娇声、镇定地”等词语,体会三人虽然在危机关头,但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品质。把握住了这些语句,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中心主旨。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
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
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
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当时情况怎样?
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危急在于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国家就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危急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
生:伯诺德夫人望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间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把蜡烛吹灭了。
师:请你们在读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思考)
师:谁愿意来说说,最好结合有关语句?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急忙”和“轻轻”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机灵。因为当她看到危险就要来临时,她又想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把危机化解了。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周边的环境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下面老师请同学用上这种方法,来谈谈你对于杰克的了解……(生沉默)
师:可看看杰克的表现,从他的表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当危险来临时,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从容地搬来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在危险到来时,他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
……
师:危险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尽量把你对人物的了解读出来。(生读)
师:(对指读的`学生)杰奎琳,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少校说话?
生:因为我想大人都喜欢可爱一点的小孩,我这样说的话,可以让他对我放松警惕。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全家要保住这根蜡烛吗?
生:因为这蜡烛中装有绝密的情报,因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
……
以下是我上完课后的些许想法: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己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知道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不过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到达目标的'。但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光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但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但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到达感受语言,个性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
三、改进措施
我想是否能够在课前就就应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光。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反思第三组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
备课时,我就在思考: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文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课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课文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课: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课文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来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课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课文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让课堂有了“亮点”。本堂课,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课下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课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课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上完《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的给予学生读的时间,自读,汇报读,在读中再加强理解。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
不足的地方:
1、有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还不够积极的进行补充。看来学生还不够自信,对文本的品读还要多元,平时上课要多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要特别的珍视。
2、课堂上写似乎少了些,更多关注文本的内容,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今后多加强训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最棘手的是故事背景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年代太久远、太陌生了,由于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也就很难真正走进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遭遇死亡时的紧张心理。于是我想通过一些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战争局势,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紧张与惶恐。但很遗憾的是由于电脑出了故障,视频无法播放,我只能借由口述来进行这一环节,但是这始终不如影像要来得直观、形象,更加能震撼人心。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我先展示了一些二战的照片,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战争的残酷。我本以为照片没必要放得过慢,快速浏览就可以啦,可是孩子们明显兴趣很大,对于小学生也许繁琐的文字并不容易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思考,反而是图片更能影响深刻,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思索反省。不过,在展示过程中我觉得我也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我在展示一些有他们学习过的`知识的图片时,通过引发他们对过往知识的回想,进而加深对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然而,在回答根据课文提出的三个小问题时,我叫的人太少了,后来我反思到不能因为问题简单就只叫一两个人,多交几个人,一方面使学生反复记忆,掌握的更扎实,另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答案,丰富老师的知识,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再接下来是通过分析三位主人公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分析人物、理性思辨的能力。随后进行了剧本表演,孩子们很活跃,很积极,兴趣都很高涨,而我在每一组完成后,都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都格外的积极、全面,思路也很开阔。这让我更加感受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是多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了剧本这一文体,让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剧本与记叙文的不同,剧本有哪些特点。但是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学习剧本格式,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那么一点,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这让我反思到,应该深入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很多隐含的,需要慢慢给学生渗入的知识、能力,我们不能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的知识、任务,应把眼光放远,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思维成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上多考虑。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1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09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04-1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06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29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22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9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11-04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3-17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