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反思

时间:2024-05-20 15:4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1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近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平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学运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近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习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平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习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习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2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 为了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看图听故事学动词——自主阅读、大胆讲述——作品欣赏与经验分享。

试教之后,我觉得整节课孩子都被我“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孩子对图书的兴趣没有我预计的那么浓厚,教学重点不突出。这时我意识到,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阅读活动就达到所有的目标,应该在若干个活动中分别体现出来。针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我首先将开始部分做了调整,加入了老师的体态语言和语气节奏的暗示,带动学生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结果孩子很快就掌握了动词的学习。其次,我将孩子自主阅读作为活动的重点。 上完本堂课后,我最大的困惑在于:怎样来引导孩子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课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讨论的'提问上,缺乏了层次性,科学性,回应也不够恰当,因此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够高。绘本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图画书的含义?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提问来思考?后来经过研讨,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图画书的含义,因为绘本是让孩子自主阅读的图画书,让孩子自主阅读之后,再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后大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 看似简单的绘本教学,想要上好似乎不易,需要我们老师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研讨,一起发现不足,共同进步。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3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如:13×6+23 读作:13乘6的积再加23,和是多少。 60-28÷7读作:60减去28除以7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没有括号?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的运算关系,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同时计算的就同时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能够很好地计算,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不少的学生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些孩子直接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有些学生运算顺序掌握不牢,老是忘记了没有括号,有乘除时先算乘除还是从左往右计算。有的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3)有些学生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添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5)特别是32+15-28+40这种形式的运算,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顺序错误,没有认真审题目中的符号,就先做两边,再做中间了。

  (6)有的学生不知道用数学术语读题导致老是掌握不好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我进行认真地反思打算采用如下的'方法补救:

  1、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2、对于容易造成审题失误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达成教育教学共识。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4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把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进行梳理纪录的过程。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近年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当然不仅是成为名师,但不管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教师确实应该时常反思自己。

  人,正因为擅长反思,所以才能发现一些其他动物看来司空见惯物件的特殊用途,并用之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进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夜深人静时盘点一天的得失,审思自己的作为,人才可以走的更远、更稳。正因为吃了一堑,所以才长一智。如果一个人重复犯同样错误而毫无改进,那么至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好好的反思自己。教学上也是如此,写教学反思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进而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但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我认为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叙事型反思。

  叙事型反思的特点有以下:反思往往局限于一节课、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教学措施;就事论事,有很多的过程性描述;反思没有明确的主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反思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对现象后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反思后的改进措施往往会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今天上了一堂什么课,课上课堂上学生反应如何,课堂组织纪律如何,那个知识点学生不会,那些知识点学生会了,课上有什么突发事情,下节课我准备怎么做……

  第二种类型:问题型反思。

  和叙事型反思比,问题型反思具有以下的特点:关注预设和生成,即上课时教师会带着问题教学,课后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知识生成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对;教学除了关注点,更关注面,力求寻找具有共性的因素和问题,关注问题后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反思聚焦于某一个教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全面开花。

  如何让自己的反思更有质量?我认为除了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外,还要多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这样就容易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冲突,就能站在更高的教育视野上看问题,避免陷入重复、低效反思的窠臼。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5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账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

  反思之一:成功点。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

  反思之二:失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实记下失误点,“长善而教其失”。

  反思之三:疑惑点。记下“卡壳”点。“教然后之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

  反思之四:情感激发点。捕捉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反映,调控学习动态过程。

  反思之五:感悟点。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6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平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近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7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近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习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8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反思的反思】相关文章: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4-03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7

比的教学反思01-30

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简短10-14

关于物理教学的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