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1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揭题,激发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我出示蝙蝠的图片,孩子们马上说:“蝙蝠。”于是我又让孩子们说说对于蝙蝠的了解。接着又出示雷达的图片,孩子们也是马上就说出了答案:“雷达。”我又问:“对于雷达,你又有哪些了解呢?”几个聪明的孩子也能说出几点。看到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我说:“蝙蝠、雷达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他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蝙蝠和雷达》。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课文了。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初读了课文之后,我给了孩子们两个词“启示”和“发明”,让这两个词帮助孩子概括。这个方法确实很不错。孩子们抓住了这两个词,很精练地概括了主要内容。从中,我也得到启示,学习,最主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讨论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在填写第一次试验时做了一定的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填这张表格。这张表格的填写,让学生对科学家的试验有了更清晰地了解和思考,课文的难点很好地突破了。
本课的教学,最大的遗憾是孩子们的朗读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科普性文本的朗读。使我的语文课堂更显语文味。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2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
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 电教引路 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
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
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回顾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3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文中重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从而为概括文章做铺垫。
二、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学习,这样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教学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让学生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学习任务完成的真正目的。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4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样的课文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类课文应该要教些什么呢?应注意到,其本质仍是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把握课文传递的科学知识,渗透科学精神等,只是这类科普性说明文教学的其中一个任务,而不是唯一和根本的任务。
那么,这类科普性的说明文应该如何上出语文味呢?
首先,重视学生概括性的阅读。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应该要学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突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把两句话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希望利用这篇文章,达到教会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关键语句,关键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切合了本学段的课标要求,真正是在教语文,目标方向是正确的。但经过课后的反思、研讨,发现虽然学生可以很快地从文中找出这两个关键句子,并顺利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从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句子作者并不是为了要直接写出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例如,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想通过设问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八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也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并且是第八自然段的中心句。那么,问题“找出课文中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否违背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呢?
由于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试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那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能不能放手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性的阅读呢?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思考文章8个自然段要告诉我们几个意思呢?哪几个自然段在讲同一个意思呢?在概括了每部分的主要意思后,再综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遍的读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性的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检索信息的阅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表达思考的所得。如:“自由读第3段,想一想蝙蝠在夜里是怎么飞的?”“默读4——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怎么做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画,读完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也是对学生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根据要求进行信息检索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我放心地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以生为本,以文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静静地思考,大胆地练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科普性说明文也不应该丢失学生的语文实践。在课堂上我基本做到了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
但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学生没有注意到三次试验的试验环境是相同的,而我也忽视了这一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后,应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性的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抓住了文本这一语言上的特点,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试验”一词与“实验进行了词语辨析。
但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还有一些缺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关联词及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忽视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表情达意的`。作者先写“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接着写不仅能在夜里飞行,它“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再接着写“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还不止如此,“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语句与语句之间是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的,作者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进行描写,才让人感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真是高超啊!即使是科普性的说明文,语言不如叙事性文章那么优美生动,但在这类文章中作者是怎么吸引读者的兴趣的,如何进行表情达意的,应该是语文课上真正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第一课时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精炼的这个环节,我还是牵的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充分地阅读,充分地自主体会。在第二课时时,我尝试着抛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和我们上个单元所学的叙事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畅所欲言。结果学生很快地抓住了我想要讲的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甚至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句子学生们也品析得十分有道理。因此,其实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品读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精炼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阅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进行阅读、品味,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5
本周年级组的教研课定为到我班听语文常态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第十一课《蝙蝠与雷达》。作为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自己来说,认真备课是要做的第一步准备工作。
每次语文教学,我都会思考该怎样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如何安排师生的互动活动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的教案设计我的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的。
备课伊始我先通读了课文内容。当自己看到课题时,出现在脑海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会怎样介绍蝙蝠和雷达呢?又会怎样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带着自己的问题我开始了对教材的研读。
当自己真正读懂文本内容后,一开始的两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作者先介绍的蝙蝠及在蝙蝠身上做的实验,再介绍雷达,雷达是受蝙蝠探路的启示发明,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飞机,课文开头创设情境:一架飞机在夜航,漆黑的夜空它如何安全飞行呢?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出了课文主题——蝙蝠。当自己理清了文本内容后,对照教参开始了下一步教学内容的设计。本文的重难点我设在了引导学生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探究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以及学习作者写文章时构思和表达的方法。
“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句话总是提醒我每节语文课都要给孩子们一个点的启发,让他们印象深刻地学到每篇课文中的亮点,真正体验语文课的魅力。本节中除了重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的课堂活动:通过用不用标记画出每次试验的'条件、过程、结果来体会文章中详略得当的表达技巧。设计时重点放在了试验条件和过程的对比体会上了,其实文本在表达试验结论时也能充分体现出表达的详略得当。
课程主体设计好后,我又开始了每个细节的完善。考虑到四年级孩子词语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词语意思并会简单运用,所以课堂一开始的词语测试并不是常用的听写形式,而是要求根据出示的意思填写对应词语内容,订正时注重指导词语在条格本中的占格和书写。课文内容梳理时抓住关键词“蝙蝠”、“雷达”和“飞机”进行梳理,将文本划分为三个部分。探究完重难点内容时,创设了“争做小小发明家”的环节,随课文内容一道重做实验,填写试验记录,让探究变得更加有趣。
接下来的环节,结合课后题安排了看图说话口语训练的内容,将雷达和蝙蝠的联系用图例的最后拓展时展示动植物特殊本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成为“小小发明家”。
课程设计和实施总是有差距的,也是密不可分的。当天的教学效果在文本内容梳理和主动探究重难点问题上,学生完成的还不错。但在体会作者文本构思和表达方法上,还需更加巧妙地拨和引导。整堂课在时间把控上有些拖拉,致使最后的拓展环节时间较仓促,这也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较多有关系,应把重点内容再突出些,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重点必须突出,学练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体悟探究的乐趣。教学完成后最大的一点遗憾是:教学整个过程趣味性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明创造欲望。如果在三次试验内容上加入动画演示环节,在最后的资料拓展中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的发明灵感多,想法奇特,相信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作为青年教师,对于我,每节课的教学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有了认真的准备和积极的反思,相信未来和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会越来越默契,收获也会越来越大。愿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课堂的天地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6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7
今天上完《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以后,感觉总体上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能够抓住科学家如何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后发明雷达这一条线索展开教学。
本文教学难点和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间的关系。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说、练、画工作原理图等方法,效果还不错。但是有几处仍然却在不足,第一是学生的“读”还不够好,朗读缺乏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我让学生齐读的次数比较多,但是学生没有对具体段落或者具体句子进行仔细的朗读来获得体会,因此在感悟文本的时候难免还有点生疏。第二是词语理解的深度还不够,虽然我在教学中抓住了“反复、终于、配合”等词语的句子,但是在引导学生读和理解上处理得比较肤浅,没有进一步深入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我想如果学生能够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我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会注意这个问题。第三是在科学家的三次试验中和画出雷达飞行原理的'讨论上,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应该先让学生自己按照出示的多媒体把雷达飞行和蝙蝠探路的原理讲一讲。几乎要每个人都能够完整的叙述一遍以后,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画图,并能够从图中再次知道蝙蝠和雷达的飞行原理各自是什么。第四是学生在谈感受时不够深入,处理速度过快。学生应在抓住科学家研究蝙蝠的三次试验以后,结合飞行原理来谈对课文的感受。既可以把课文结合起来阐述,又可以加深印象。在这个时候我再引出“仿生学”这个新学科,让学生从仿生学中学到新的知识。使他们明白在其他动物身上同样可以给人类启示,研究出其他伟大的发明。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赏析句子中特殊词语的时候,大胆放手地让他们去理解体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正确。在处理重要阅读部分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从而由问题入手来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地去学习其他文章段落,进一步提高本版的阅读水平。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8
《蝙蝠和雷达》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揭开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里安全飞行的难题。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现就实际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课堂开始,我向学生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说说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蝙蝠是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雷达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等,可见学生课外阅读中积累了相关知识,并对本课进行了充分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通过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同时我又指几名同学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并由此总结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蝙蝠探路以及雷达工作方法的示意图,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科普类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就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表演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在这一课中,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三名同学上台表演蝙蝠探路的方法、雷达的工作方法,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课本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回顾本课,我依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找文章的中心句“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时,有的同学不知道中心句是什么意思,圈画出好几句甚至一整段,在我又一次解释强调之后,学生才找到了正确答案。又如在自读课文环节,有的学生混淆了“蝙蝠的特殊本领”与“蝙蝠探路的方法”两个问题的`答案,把第七自然段蝙蝠探路的方法理解为是蝙蝠的特殊本领,经过我对这两个问题重新解释,学生终于明白问题并快速找到正确答案。又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抄长句长句的内容,不能够使用自己的简练语言,而在汇报的时候,也有多半同学机械照读课本内容,在我逐项出示了自己填的内容,与他们的答案比较,学生们终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该如何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想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没有绝对的失败,也没有绝对的成功。从一堂课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那么这堂课就是有效果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永远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9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十分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资料。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情绪变化看出来,这些情绪变化是透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述来表现的。
一、读种悟情,读中升华
在体会孩子们做风筝的快乐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期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二、读中练说,读中学写
放风筝一段,我的主要训练点有两个。一个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另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一系列动词把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说具体。学生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就会回忆起自我放风筝的过程。这时候让孩子练习说话,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说话的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我们要把读书的时光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已学到的好似好句运用到自我的说话和写话中,正和推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潜力。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04-17
[精选]《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7-07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03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3-06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2-23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9篇04-17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04-02
《蝙蝠和雷达》教案02-20
雷达和蝙蝠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