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7 04:32: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周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期教学反思

周期教学反思1

  本节课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特点,初步感知周期现象,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对周期现象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创设圣诞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球图、卡片图、数字图,由生活中的实物图到数学数字,让学生认识一个周期,掌握周期的规律特点。

  在探索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中,通过涂颜色和计算来得出第23个小球的颜色,体会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且追问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方法,并且采用多例证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三个算式的观察得出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掌握了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学生自己尝试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求出这23个小球里红球共有多少个,并且用小球图来验证自己的结果,使学生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最后设置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又回到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好。例如,在谈话引入的第一环节,通过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春天是很温暖的”,“冬天是很冷的”,对于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还不够灵活,经验不足,语言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问一下:“一年有几个季节?”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春夏秋冬是按一定的规律更替的,使得整个过程更流畅、更自然。

  2、对于学生的错误关注还不够。在练习环节的第二关,当我询问做对的小朋友举手时,明显只有大概一半不到的小朋友做对,对于这个状况我没有及时处理,而进入下一题,应该可以询问你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可以拿一、两个错例讲解一下,让做错的小朋友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利用错题的分析避免这样的错误,也找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与难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它的算理。

  3、在时间的把握上欠佳。

  由于新授环节的节奏可能还不是特别紧凑,在最后的练习环节出现时间不够的状况,而我为了想让小朋友尝试做最后的第三关,在第二关变式练习的处理上过快,没有关注到所有学生。而最后一题的设置同时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在最后拖堂的五分钟内也没有具体讲解清楚,显得很匆忙,这个时间的把握还有待调整。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可以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把课上得更好。

周期教学反思2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办公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周期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单元的课型特点,将讨论、观察、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这单元教学设计成两大块:(1)观察认知性探究活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2)实践体验性探究活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课后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养蚕的情况,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一定要想办法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在实践活动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周期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执教周期问题时,以学生刚刚学过的循环小数作为切入口,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算一算”、“想一想”和“练一练”等环节展开教学,使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独立解题的意识。

  1、重点突出。在教学周期问题的解题方法时,教师注意强调“周期”性,从训练学生找周期开始,课件配以同步展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周期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寻找周期的方法。

  2正确引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捕捉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灵活而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真实的感受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

  3、学会倾听。课堂上的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学会耐心倾听则是教师迅速捕捉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前提。本节课,教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于每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急于下定论,草草收场;而是给其他学生留下了一些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发言机会,尽可能的调动每个孩子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周期教学反思5

  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简单的周期中物体排列的规律。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先创设游戏情境——贴画排列,让学生观察贴画,找到贴画排列的规律,知道接下来的贴画应该是什么图形,然后出示主题图,开门见山。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笔一组一组的圈一圈,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周期排列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除法解决周期规律中的问题,抓住了周期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整堂课能与学生多交流,增添了师生互动。

  另外,在课堂上我也有很多方面的不足:

  1、在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周期规律表述不是很清楚,很多同学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对于本科周期现象的概念体现的不是很到位。

  3、对于后半堂课时间的把我不是很到位,在后面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没有完全放手,导致浪费了时间。

  4、本课最后缺少让学生整理回顾找规律的感想体会。

周期教学反思6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周期教学反思7

  我将教材上的例题做了一定的改变,把盆花,彩旗,彩灯的情境换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笑脸,五角星,苹果。授课之前,我还翻查了旧版的周期规律的教学,发现新版比旧版的要求降低,主要使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的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旧版还要求学生解决许多周期问题。所以设计的时候我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发现排列规律。原本以为学生对这种周期问题理解起来很是晦涩苦难。可是,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还挺快。有些学生还没等老师教授简便的方法,就已经跃跃欲试了。这让我感到高兴,说明学生善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笑脸、五角星、苹果的规律时,我组织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每几个为一组,分别以什么规律排列的,发现每组的规律是一样的,我在这一环节花的时候过多,学生已经发现了规律,还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其实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周期定位置,找颜色。根据周期算个数。是本节课解决难点的关键环节。首先,本环节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以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练一练等环节的学习,体会画图、排列、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注意了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其次,在已有学习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议一议,集体反馈交流,再次配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考虑周期数和不完整周期中的个数,理解乘加的方法计算某一图形或颜色的总个数。在用除法解决规律的问题时,以笑脸为例,照这样摆下去,第19个笑脸是什么颜色?用喜欢的方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学生有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其实用除法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没有花很多时间,是我忽略的问题,我应该将19个笑脸呈现出来,每三个为一组,圈一圈,发现第19个是蓝色,用除法计算,说说每个数的含义,并且提问第19个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在教授五角星这题时,第24个五角星是什么颜色?没有余数的时候是难点,我没有让学生画一画,或者圈一圈,这样能看出第24个是第几组的第几个?接着我应该提问第65盆是什么颜色?发现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在巩固练习时,十二生肖的问题,今年你几岁?属什么?多少岁的人与你的属相相同?这道题比较难,前面发现规律花了时间够长,导致这道难题没来得及处理,比较遗憾。

  这节课,我基本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知想法。每当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性认识、经验技能有所欠缺而发生疑惑时,我还是给了及时的引导,让他们不光会按照模式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知其所以然。 周期问题,生活常见,但是让学生进行抽象规律的确存在困难。哪怕就是在身边的很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周期问题的探究学习,也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直观而深入、感性而理性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周期问题中,也存在一个验算证明的过程。当他们自己得出的抽象认识,这时我没有及时的直观论证,这本节课我忽略的。

周期教学反思8

  在学习族的概念,建立元素周期表中的列和族的关系时,我首先定义第Ⅷ族和0族,剩余的列再分为主族A和副族B,防止了学生将主族和0族的概念混淆。再设置问题,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探究主族和副族的序数和纵列序数的数量关系,支配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得出:主族和副族的族序数=纵列序数的尾数。

  对于主族元素的教学,我以第ⅠA、ⅡA、ⅦA族为例,引导学生分别比较和探究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序数、最高正价在数值上的关系,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了这一规律:主族的.序数=该族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该族的最高正价(O、F元素除外)。

  我选择的例题之一是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解答这一题,可以利用和巩固上述等量关系,我还借此例为突破口,略微拓展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教学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如果再补充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补充焰色反应等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或图片,那么效果会更理想。

周期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3、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教具准备: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主题的探究

  1、谈话: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谈到了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重新描述一下蚕宝宝的新模样。

  2、翻阅活动记录、描述

  二、新授蚕茧发生的变化

  1、变成蛹之后的蚕宝宝还会变模样么?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蛹到哪里去了?

  2、交流活动记录、小组讨论描述。

  3、总结归纳。(通过交流发现更多的问题)

  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指导观察。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3、想一想:蚕蛾的.身体各部分是从蛹的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引导学生从卵的数量、颜色上进行观察比较。

  4、观察蚕蛾

  (1)描述蚕蛾的身体、并画一只蚕蛾

  (2)观察蚕蛾和蛹比较不同。

  (3)找蛹和蛾的相同点

  (4)结合课件交流雌蛾产卵的观察结果

  (通过画画对蚕蛾的形体特征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四、小结蚕的一生

  1、巡回指导。

  2、引导了解蚕一生所经历的变态

  3、四人小组讨论并整理记录。

  4、研究蚕的一生经历几个阶段适当注名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5、用文字或图表示

  6、交流(展示小组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图表描述蚕一生经历的变化)

  (结合图表能直观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及蚕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变化)

  五、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件:蝴蝶的生命周期、青蛙的生命周期。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讨论:青蛙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

  六、延伸

  1、出示部分动物的生命周期图。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2、请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并做好观察记录

  3、记录好课外的观察研究任务并做好初步的计划和观察方案

  (让学生能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板书设计: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 蛹

  成虫

  教学反思: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养蚕的不多,学校也没有统一发放蚕种,因此我们养蚕的课多数是通过看录像、图片来了解蚕的一生。本课课时总结课,通过以前的养蚕经历总结蚕的一生。为此我通过录象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蚕的一生会更加形象,而且能亲身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经历过哪几个阶段。计划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是看热闹,没有记住多少,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课件不如让那个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掌握的好,兴趣是一回事,学习又是一回事。现在想起来,如果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就好了。让他们看中学,学中记,记中想,这种学习方式,我想效果会更好。

周期教学反思10

  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这学期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以蚕宝宝为例。

  学具袋里给我们提供了蚕卵,所有同学都对蚕卵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的取出蚕卵,蚕卵很小,丝毫看不出能发育成蚕宝宝的迹象。在观察蚕卵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任务(记录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蚕卵是椭圆形,略微有些干瘪,很小,有点棕黑色。老师说蚕卵孵化成蚕宝宝需要一定时间,在课堂上无法清楚的看到这一过程,课后观察才是最重要的。

  蚕卵拿回家,首先要学会的如何养蚕:

  1、小蚕爱吃桑叶。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叶或条。

  2、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桑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几天之后,蚕卵孵化成小蚕,体色逐渐转变成青白色,小蚕身体肉肉的、软软的,身体呈圆筒形,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小蚕的头很大,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合咀嚼桑叶;胸部有三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腹部五队足,帮助身体运动;腹部后端的被测有一个突起。几天之后,我看见小蚕的房间里有一张皮蜕下来,查阅资料后,我知道了小蚕一生要蜕皮四次,并且在蜕皮过程中有少量的丝吐出。可是有一天,我回家之后发现小蚕不怎么喜欢吃桑叶了,总是趴着一动不动,身体变得越来越透明,原来这个时候小蚕开始要吐丝啦,渐渐地,小蚕的丝越吐越多,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个时候小蚕开始改变摸样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蛹。

  蛹是蚕宝宝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呈纺锤形,颜色变黄,但身体的.各部分(头、胸和腹)依然存在,而且还长出了一个特有的结构—盾片,资料上说这是以后长出翅膀的原始结构。这时候,做丝绸生意的叔叔就会剪开蚕蛹,把里面蚕茧上的蚕丝取下来,织成丝绸,这个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现在人们还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十几天之后,蛹上面出现了一对翅膀,蚕茧羽化成飞蛾(蚕蛾),呈白色,同样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但是很奇怪,飞蛾有翅膀,却不会飞翔,安静的待在纸箱子里面,不吃任何东西。

  蚕从蚕卵但蚕蛾总共经历了50多天,这一过程中,蚕经过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过程,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这篇文章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所写,虽然从文字上看略显幼稚,但是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她懂得认真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并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我觉得已经是挺棒啦。她从蚕卵、小蚕宝宝、蚕蛹以及蚕蛾这几方面来观察,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即使是观察蚕宝宝,也体现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我们科学老师在以后课堂上需要鼓励学生去做的。

周期教学反思11

  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总之,学生需要的材料我们要尽量满足,这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周期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以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点,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变化资料,这就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寻找很多资料证明自己的生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教学中,我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通过全班的讨论来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说说推测的依据,并把大家认可的推测记录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它填写到教科书第36页下的空白处。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呢?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划分为哪些组、怎样划分?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的分组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根据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全班讨论: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命阶段是哪些?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哪个时期?什么时候可以结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动物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一生中每个人的身体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增长的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寿命一样吗?有没有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就夭折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有什么秘密呢?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周期教学反思13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课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学习知识的一个总结与延伸。本节课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历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引领式“问题”出现,纵观整单元教材,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二)可爱的蚕宝宝;(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

  课上,我先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首先出示蚕蛾的图片,学生们都对蚕蛾产生了兴趣,他们认为这就是见到的'蛾子。这时我指出,这不是普通的蛾子,它是蚕蛾,你想了解它吗?你都想知道它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们都踊跃举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我从中选出重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们通过图片或录像进行一一解答。

  “可爱的蚕宝宝”是指蚕脱皮、做茧的过程,这些内容学生已经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得到了一些经验,学生既通过文字了解到了蚕有脱皮的经历,又在录像和我的讲解中知道蚕脱皮的次数,怎样脱皮的脱皮和吐丝前蚕的状态等。

  在讲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时,我真实的感受到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从网上下载图片和资料为其他同学讲解、分享。我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在学生通过活动把已有的经验和所获得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个性品质。

周期教学反思14

  再设置问题,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探究主族和副族的序数和纵列序数的数量关系,支配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得出:主族和副族的族序数=纵列序数的尾数。我认为,补充这个等量关系对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很有帮助。

  对于主族元素的教学,我以第ⅠA、ⅡA、ⅦA族为例,引导学生分别比较和探究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序数、最高正价在数值上的关系,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了这一规律:主族的序数=该族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该族的最高正价(O、F元素除外)。

  我选择的例题之一是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解答这一题,可以利用和巩固上述等量关系,我还借此例为突破口,略微拓展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我觉得这节课如果再补充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补充焰色反应等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或图片,那么效果会更理想。

周期教学反思15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周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简单的周期》教学反思04-12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04-22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4-03

精选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