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3 07:34: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我在上这节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当中,去体验文章的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小组内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自行处理生字词。讲解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历险和脱险这两个环节,通过对历险经历的体会,更深一步地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感悟那永远忘不了的人生经验。只有经过历险部分的充分感受,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普通人眼里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在我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脱险部分的'体验是为了感受“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生活的哲理。只有把这两点突破了,才能真正明白文章揭示的生活哲理。

  总之,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去做,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体验,然后讲解感受,因为故事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学生愿意学,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人物为学生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的孩子克服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的父亲我要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欢谁为?”这时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大家批评的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同情心的人所不齿的不过我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你喜欢呢?”“我喜欢勇敢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目的敢于舍弃”“哦?敢于舍弃?”“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四个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老师你们有想过那四个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悬崖也有的任务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都去帮助‘我’了有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弱肉强食谁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那你的意思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每个人每个时候强者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人先富起来呢?”“并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要求一场辩论赛就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才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吗?你去应聘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同情别人而把位置让给别人?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怎样的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事实有一应该说的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己见但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对问题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平时不动脑筋说不的!”王寅的脸上的放松了许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极力掩藏“同学也不错

  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大雁的故事说每大雁的雁队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伤雁队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突发事件和面对所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个故事测验:外国女士到了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拉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奋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个、个、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都做过实验但孩子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被淹死了你们真正了实验!你们真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老师习惯了用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学生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总想着要“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学校既然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潜移默化比生硬的说教不会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4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5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6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7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2、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8

  前段时间,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导语的设计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的设计和方法的指导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同科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意见。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努力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9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

  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

  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去正视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板书名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请学生试着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含义,并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老师小结:获取成功需要着眼于眼前的每一步。古人尚且有这种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有这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气呢?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行文结构。

  提出要求:听字音是否准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2.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3.分析语言,形成理解。

  跳读课文,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软弱、坚强 父亲---沉稳、教导有方 杰利---有同情心

  内德等四名男孩儿---不顾友情、嘲笑别人、品质低劣

  (此处为本课重点,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其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认识了文中的不同人物,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经历 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人生经历复述要求: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人生哲理 善待每一步

  教学反思:

  因为是用本班学生讲课,虽然他们刚入学不久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设置比较流畅。

  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七年级学生,主要考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重在复述课文内容,至于主题把握尽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做过多要求。

  在教学进程中,同学们在讨论人物印象时出现了分歧,主要出现在对“我”

  这个任务形象的把握上。有的同学说“我”自不量力,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还去爬悬崖;有的同学说“我”逞能、不听大人劝告;有的同学说“我”过于软弱,别人都能过去就他过不去;有的同学说“我”很坚强,自己在父亲的'指导下克服了困难---

  同学们回答问题很有激情,而且有理有据,能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这一点很好,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就在于老师怎样把握,我认识到了学生过于关注了只言片语而忽略了整体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特有的好奇心、天真,引导他们关注文章中背景的介绍---我从小体弱多病,解决了问题。但在过后的反思中,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于中心的认识,文章主要讲了“我”的经历,在此次经历中我认识到困难的克服方法,这证明了我是坚强的、是善于反思的。

  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还应注意把握关键问题的处理。

  此外,我发现把课备充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朗读能力培养不够。七年级学生,需要加强朗读能力,第一单元重点也是提高朗读能力,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有些多,忽视了这一能力。我觉得除了学生自己读外,品析重点段落时可以抽学生朗读,尤其是心理活动、动作的`词句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想达到的能力仍然有些偏多,第一课时教学有些杂乱。因此我觉得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获得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态度目标虽然完成了,但没有“重锤猛敲”,给学生的影响可能就要打折扣。我觉得如果能舍弃多角度阅读,换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战胜困难的,效果要比现在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

  开学几周了,对刚接的这个七年级有点陌生。通过和以前任课老师的了解,得知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认知水平层次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思考问题比较肤浅。由此,我心里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学生的期望不是很高。

  可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课堂观察来看,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特别是今天,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我信心十足。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有的提问有的解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的问:“为什么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里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知道,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有个同学抢答。

  还有的补充:那时小,个子小就觉得高。

  ……

  “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又有同学问。

  很快就有学生对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勇敢,不愿当胆小鬼,但心里害怕,所以拿不定注意。

  又一个同学补充:还有妈妈的话不能违抗。

  ……

  看来,学生们的思维还是活跃的,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谭同学的一段分享: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杰利的爸爸特意安排的。这还是我上了这么多届七年级没有学生想到的问题。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谭同学说:爸爸清楚自己的孩子体质弱,胆子小。长期得不到锻炼,于是召集他的伙伴为他安排了这件事情来锻炼他,因为后面爸爸不但没有责备他还那么耐心的指导他,还让他成功地战胜了恐惧,说明是爸爸精心策划的。

  孩子讲了这么一番话,不管作者的父亲是否策划了此事,我觉得,孩子的这种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最起码父亲在他眼里是多么的'伟大。可以肯定的是,谭同学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用心良苦。只有心存感恩,才会对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视为是上天,或是家人为自己增加信心的特意安排。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更应该灌输,发扬这种意识。这样,今后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的生活都将会充满阳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3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一、应让学生“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举例说明。

  课堂上临时加进了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反思。通过学生谈感受,教师适当点评,让学生能正确面对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

  二、拓展与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上课时还举了张海迪克服困难的例子,对课本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请孩子们课外收集“走出人生困境”的名人事例,班会课交流、分享。

  这个设计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4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任务,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尽量使教学步骤简洁,这也是我向往的简约教学的样式,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第二个任务是完成的是较成功的,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是一个________的我?这是一个_________的'父亲?对第一个问题我似乎铺垫不够,我应该给学生以示例,这样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情境。我应该再设置半个问题:“你从哪里卡们出来?”让学生有连贯的思维。虽然我结合语言品味了一些语句,教给了学生一些方法技巧。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显示出来,没有凸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后来弥补了一下,还是收效不好。因此,我感觉要上好课,一定要有进行全盘打算,反复地解读教材,深入研究细节,在简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活动。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2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2-2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5篇)11-18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03-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3-08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1-16

《走一步,再走一步》重难点讲析11-16

【实用】《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