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风》的教学反思1
要上好科学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材变成帮助学生"搞科学"的材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去思考、探究。
在讲螺旋圈转动实验时,我问学生“螺旋圈为什么会转动?”他的回答是“因为空气受热上升,上升的气流使螺旋圈转动起来,我想如果是张纸片可能会飞起来。”这时我不是马上给与肯定,而是请大家自己课下亲自试一试。”这样,课堂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后的观察、探索,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小学生还是很有探究能力的,我在欣喜中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在做风的形成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交流与合作,感受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但由于实验准备不够细致,在风箱内点燃蜡烛,学生观察檀香烟的流动方向时,有的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主要是教具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这一环节我还是要改进,努力做到全面、深入、细致。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取长补短,汲取好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风》的教学反思2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总结: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风》的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内容,并利用“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情景讨论(漫画、视频资料、生活场景等)——自主探索(设疑置难,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交互、师生交互)——意义建构(重组自身知识体系、现学现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视频感悟、案例分析、漫画赏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悟政治课的美,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在课堂中,我没有把知识灌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去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明理导行。我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组织学生体验的角色,把课题当成一个师生共同讨论的话题,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
3、在课堂上,学生会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些行为错误甚至是故意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进行调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学生的思维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要善于疏导,及时地指出学生认识中存在的缺点,引导学生理顺自己的思绪,帮助其端正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我故意设置一些错误的观点、认识,让学生充分反思、发现、纠正,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进步思想,养成行为。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迅速组织出精炼的语言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交流学习;如何有效的激励学生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热情,是我应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放小鸟教学反思儿童乐园教学反思对联教学反思
《风》的教学反思4
(一)丰富教师语言,用童话的语言将同学们带入童话的情境
本课作为一篇童话故事,将我们常见的风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与同学们亲近的风娃娃。童话中的风娃娃应该跟同学们差不多岁数,如果真的有风娃娃的存在,他应该能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课堂中,老师应用童话般的语言将风娃娃跟同学们的关系拉近,让学生喜欢与风娃娃交朋友,乐于倾听她的故事,并乐于帮她解决困难。但是,在试讲中由于我的语言不够丰富、不够具有感染力,致使很多同学没有从内心里去接受风娃娃,也就无从去跟风娃娃对话了。我想这一点可以以渲染情境的方式突破,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故事中去体验、去感受风娃娃的内心。
(二)课堂中善于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
本课的线索明析,以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整个故事的立足点,以展现风娃娃的情感变化为课文主线。在教学中,应让同学们明确的感知到风娃娃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而且孩子们的心情也应该随着风娃娃的变化而变化,整个情感应当贯穿到整堂课中。风娃娃是怀着想要帮助他人的心愿来到了田野里的,在不经意间帮助了人们后他特别高兴,还想帮助人们。又来到了河边,看到纤夫需要帮助,他急忙跑了过去,用自己的力气又一次帮助了别人,他对自己满意极了。他觉得只要有力气就能够帮助人们做事,他就去了广场用自己的力气使劲吹风,以为可以帮助别人的风娃娃这时候却受到了人们的谴责,他很伤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明明是好心大家却责怪他。在课堂中,可以用怀着兴奋、高兴极了、充满得意、伤心懊恼来将他的情感串联起来。这样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线索就更加明晰了。这条线索在之前的几次试讲中都没有得以体现,应在教学设计上加以丰富。
(三)课堂中要注意把握好学生认知过程的层次感
试讲之后,在大家的评课中,我发现我对于同学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层次感体现的还不够。如段与段之间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可以体现同学们的认知程度的不同。如第二、三自然段同样都需要先对本段进行整体感知;在第二段的处理上可以让孩子先自主的去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第三自然段则可以要求同学们模仿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这种对于学习要求的.不同,也能体现同学们认知的变化。同样,在处理一个句子的时候,也应体现认知层次的渐进性。如第二自然段“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这个句子。可先让同学们读一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一做。做动作是对句子是否读懂的一个考察,如同学们做的形象逼真,则说明同学们读懂了,如做的不好,课让同学们说说哪里不好;通过做动作和交流进而理解“深深的吸”和“使劲吹”的含义。再读句子时,同学们就能够带着理解读出这个句子的感情。第三自然段“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同样应该体现认知过程的渐进性。
《风》的教学反思5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诗歌,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教学中,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追问道:你见过风吗?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没有形也看不到的,我们有怎样知道风呢?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一首关于风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我设计了多处读文,初读时解决字词正音,语句读通,渗透识字方法;再读时正确、流利,标明小节序号,理清结构;听读时,学会边听边批注,找到描写风的语句;细读时,具体而深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想象诗句内容,从而内化理解。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特别在一些重点词语颤动、点头、起波纹的理解上,为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我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氛围,进行换词、表演读、想象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风中了。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写风,如果你喜欢写,就写出我藏在哪?画风,如果你喜欢画,就画出我藏在哪?颂风,如果你喜欢读,就读读有关风的文章。课堂完成了第一和第三项内容,同学们忙开了,编儿歌时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学生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车转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和风车做游戏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里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课后学生积极完成画风及搜集有关风的文章并在班内评比,学生们好认真,他们在学习课文中,观察,想象,搜集,积累等能力不断得到有效培养,真是一举多得呀!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收获。
《风》的教学反思6
“风娃娃做客”是一个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配有非常漂亮生动的图片并蕴涵着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此时的中班幼儿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是非常重要的。本节活动主要是要求幼儿理解故事,知道做客的基本礼仪。知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应该懂礼貌才会受人欢迎受人喜欢。
在活动开始,我先请幼儿来讨论:小公鸡要过生日了,它想邀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你们猜猜会有谁来小公鸡家做客呢,朋友们在小公鸡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幼儿互相讨论,结合自己平时过生日时所发生的事大胆地举手回答。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说的非常的好,都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那小公鸡过生日时是怎么样的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幼儿倾听故事,此时的幼儿已经知道小公鸡要过生日了,由于他们已经有了对过生日时的了解,所以许多幼儿都能够带着自己过生日时的样子来倾听故事,并且听的特别的仔细。故事听好后,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谁来小公鸡家做客了?风娃娃是怎么到小公鸡家做客的?小公鸡让风娃娃进来了吗?为什么?因为幼儿刚刚倾听好故事,对故事的情节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时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快速提问,使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回忆在故事中所听到的答案,这样一来,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才会去更好的去倾听,去注意故事的'内容,及重要的情节。中班,是一个具有非常好的判断能力的阶段,幼儿都能够正确地去选择对与错。同样当我问我们班的小朋友风娃娃刚开始去小公鸡家,用脚踹门对不对啊?他们都知道“不对”那为什么刚开始小公鸡没有让风娃娃进去呀?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班的幼儿回答的非常的好,可见在平时他们积累下来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还不少呢!
《风》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都在《奥林匹克风》歌曲教学中,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乐段来教学,将难点单独解决,特别这两乐句教学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划拍,注意切分节奏;在第两乐句中切分节奏的前半拍变成了休止符,我通过让学生采用拍手、叉腰等动作帮助解决难点,从而很快并且准确地演唱了这一乐曲。在处理歌曲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激发他们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情绪,让他们为这首歌曲设计合适的演唱形式,学生们经过讨论各抒己见,我也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自己来表现歌曲,从而达到用准确、恰当的方法来演唱歌曲。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充分体验奥运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愉悦,通过抢答与奥运相关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奥运。此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积极性都很高。
本节课由于准备的时间比较紧,可能有些粗糙,如在教师基本功还需努力,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加强,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得以锻炼,更希望能得到专家老师的批评与指正。
《风》的教学反思8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二是要准备模拟实验用的材料:可乐瓶、打火机、蜡烛、香,扇子、气球。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3、真实的课堂,本真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朴素追求。
这是一节录像课,只录了一次,学生也是本真的模样。学生实验做得认真,热情很高,学得很认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美中不足的是,做实验时,可乐瓶因不耐高温有些变形,个别学生惊呼起来,看似乱,实则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课堂,在真实中学生探索着、快乐地感受科学。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插上科学的翅膀,会越飞越高!
《风》的教学反思9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衣”,一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和《地球的大气层》,其中,前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本课所学习的《风的形成》,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个问题——播一粒科学的种子
在学习《热空气》一节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纸蛇实验和塑料袋充满热空气后上升实验,初步认识到热空气能够上升这一特点。临近下课,或许是受到酒精灯加热空气的启发,张子涵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
应该说她提出的这个问题极具研究价值,又与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风的形成原因紧密相关,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张子涵同学提出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那么《风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也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上述问题的提出是张子涵同学深入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便将她提出的问题认认真真地书写在黑板上面,这样做既是对她智力活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班同学的有效引领,而且我还特意将张子涵提出的问题连同她的名字记录在课本上这一课的空白处,以示对她的奖赏。
“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这个问题的解答对于同学们目前的知识储备与理解水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利用过长的时间纠缠于这个问题也明显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过,这个问题的价值似乎正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因为解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的思维经历一次探险,这样的探险往往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我便向同学们说明: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在课后想办法来解答。
因此,这节课一开始,我便开门见山由上节课留下的那个问题导入新课。通过交流总结,得出:地球表面空气温度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太阳的直接照射,另一方面也由于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又作用于空气的结果。总之,太阳能将地球上的空气晒热。这样,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又为这节课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思考更重要
为便于学生学习,课前我照例准备了“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箱”,但是相对于大自然中的风的成因来说,这样的演示活动似乎很难有效予以说明。最多不过是上节课《热空气》中实验的补充。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我决定忽略演示实验而另辟蹊径,突破口就是上节课中热空气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通过纸蛇实验,我们都清楚加热空气能够产生风。但是,自然界中的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随老师进行一次奇妙的思考。”
“老师现在就是孙悟空,能够呼风唤雨,我一口气吹过,海面上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时海面上的空气会怎样?”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同学们齐声回答。
“受热上升后,周围的空气会怎样?”我说着便又像上节课那样为同学们演示起来。
“会过来补充。”
“对!空气能够向四面八方流动。”我进一步补充完善,“如果只是从空气温度的不同来考虑,空气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流动,还是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我接着又引导他们思考。
“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一阵沉默之后,同学们终于得出了结论。
“如果大火持续不断地燃烧,那么空气的这种流动就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也就形成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然而,我不是孙悟空,而是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当然,自然界中的风也不是靠燃烧产生的。但是,海洋和陆地在同样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下,其温度并不相同,与陆地相比,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在白天海洋和陆地相比,哪里的温度高?哪里的温度低?”
“陆地的温度高,海洋的温度低。”
“也就是说,白天风从哪里吹向哪里?”
“从海洋吹向陆地。”
“对!风从海洋吹来,这样的风又叫海风。”稍微停顿片刻,我又接着说:“而到了晚上,太阳落山了,海洋和陆地便开始降温了,结果又是海洋的温度……(生:高),陆地的温度……(生:低)。这时,风就由……(生:陆地)吹向……(生:海洋),这样的'风又叫……”
“陆风!”隋恺同学及时而准确地做出了回答。
“非常好!”再看看隋恺同学,一向腼腆的他,脸上泛起了红晕,这也许是他精力集中深入思考后的自然状态,也许是他因为耽于思考而失声的举动让自己感到难为情,也许是因为我的表扬令他激动。
我由衷地点点头。他的表现不正是我梦寐以求学生课堂中理想的学习状态吗?在这种状态下,老师才真正起到了引领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真正地停留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面,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正体现。真心希望在我以后的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学生进入这样的状态。
课后,我又与隋恺同学谈论起上课时的情形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确令他感到难忘。问他当时有什么感觉,他说当时觉得自己的思维很活跃,很兴奋,只是觉得“陆风”答案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而且当自己将问题回答出来又听到老师表扬的刹那间感到非常愉快。我当即祝愿他以后在课堂中经常能够体验到那种美好的感觉,他马上连连表示感谢。
回想问题的解决过程,我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热空气》一课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神话式的思考,进而向学生点明海洋与陆地温度变化特点,这样于潜移默化中使问题迎刃而解,只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上节课中意外生成的一个问题:“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
《风》的教学反思10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风娃娃教学反思。我意图采用贴近儿童的教学语言,抓住字词学习和句子训练,了解第二、三段的段式结构,旨在初步学会阅读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段落,来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达到学习目的,希望让学生学有所得。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有做的较好的地方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较好的方面:
1、扎实地教好字词。在初读课文之后,我主要抓住与本课时教学有关的难词以及数量词语和“地”字短语,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是否把字音都读准确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反复地让学生练习,争取把字词学到位,为后面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做好铺垫。我发现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字词学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读课文时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字音错误,而且学生即使读错了也能自我纠正,有了读准的意识。
2、让学生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虽然这节课只教学做好事的部分,但是在研读之前我让学生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进行板书,区分好事和坏事,这样让学生能了解课文大概的内容。
3、抓“事情发展”的脉络,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注重句子训练。因为课文中的2、3两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相同句式的段落,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意图让学生明白“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由于二、三段句式相同,所以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注重句子的训练,通过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排一排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读懂句子,读好句子。学生基本都能读懂句子,读出不同的感受。
不足之处:
话训练不够到位。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说一说风娃娃来到河边又看见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要求学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顾忌最多的却是时间问题,结果草草收场,训练欠佳。此外,在细节上也有比较遗憾的地方,在教学“纤夫”的时候,我利用了一幅图片让学生感官认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时机,顺势带出“纤绳”以及图片中的纤绳进行有效教学,甚是可惜。
《风》的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既有令人满意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用谜语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令我满意的地方之一: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提出了好多不理解的`词语,如“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无影无踪、责怪、号子”。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展示的方法,以生帮生、生教生的方法解决了其他同学知道的词语,,如:“断断续续、船帆、责怪、无影无踪”,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如:“号子、纤夫”。经教师一讲解,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3、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说的呢?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再让学生说说人们会责怪些什么?还让学生想象风娃娃还会做哪些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踊跃发言。如:风娃娃会给人们吹风带来凉爽;春风吹得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娃娃有时会把房子吹倒;风娃娃会吹起地上的沙子使人的眼睛很疼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呢?”在教学的最后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课文思想的升华,是让孩子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低年级就坚持让孩子这么感受这么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对将来孩子的学习是有益的。
虽然在这节课上,孩子们收获了许多新知识,只是个别小组的合作实效性有所欠缺,观察后我发现主要是因为组长分工不合理、领导无方造成的,以后要在培养小组长的分工能力、组织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风》的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奥运之情,了解与奥运相关的音乐文化,以及全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情感,激励同学们学习、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都开过公开课或参加过比赛,要想与众不同,就要创新,所以我从每个环节开始精心设计、扎实教学。如导入这个环节,我就让它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用视频来代替以往的图片,吸引了学生,冲击他们的视觉效果。采用的`四段视频沿着一条主线进行串联,从观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创造历史的精彩瞬间,让同学们既能感受到奥运会的发展历程,又体会到夺取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那么能承办奥运会则是中国人几辈子的梦想,让学生再次重温北京申奥成功的激动画面,最后播放了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宣传片,让我们一起笑迎奥运会的到来。此环节学生学习兴趣浓,很快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
《风》的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认识蒙古族“长调”、“短调”藏族“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蒙古族、藏族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l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各有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想到了那个少数民族呢?(蒙)
2、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 ”最具代表性。(讲解什么是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等等。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流行在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情感表现比较细腻。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巧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通过展示蒙古族辽阔草原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搜集的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等,然后将学生引到对内蒙古民歌的关注上来。)
二、讲授与欣赏: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蒙古族四个景点去参观,每到一个景点都将听到流传于那里的民歌。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感受每首内蒙古民歌具有什么特点(民歌在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去考虑他们的不同特点)。
1、老师: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欣赏民歌《森吉德玛》。(课件展示)
2、老师:我们已到达第二站,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盟,欣赏流传于那里的民歌《辽阔的草原》。(课件展示)
3、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内蒙古民歌,问题(1)、聆听这两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题(2)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他们在速度、节奏、旋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思考:这两首民歌属于长调还是短调?(学生对比讨论)
学生回答这两首民歌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提示、归纳知识点:《森吉德玛》: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如泣如诉具有叙事性特征,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节奏 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旋律 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 。
4、老师:同学们,我们对长调、短调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再欣赏两首民歌,然后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现在我们到的第三站是内蒙古的哲里木盟,欣赏流传于这里的民歌《嘎达梅林》。(课件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去的最后一站是昭乌达盟,欣赏民歌《牧歌》。 (课件展示)
5、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内蒙民歌哪首是长调? 哪首是短调?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牧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属于长调。《嘎达梅林》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属于短调歌曲。
(设计意图: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内蒙古民歌,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6、老师:同学们到过内蒙古吗? (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欣赏到了蒙古民歌,在蒙古民歌饱含深情的故乡情结中,我们看到,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蒙古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民歌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鸿雁》《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 嫦娥一号" 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7、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流传于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其民歌也各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感受一下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播放课件:藏族《洗衣歌》)
听后学生答:藏族
8、老师:对,这是一首藏族歌曲,那同学们知道西藏首府是哪吗?(学生答:拉萨) 。那拉萨有个特别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学生回答:布达拉宫)好,那我们旅游的下一站就是西藏,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课件展示)
9、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 即出现了论述藏族音乐的专著。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藏族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10、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谈谈你的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典,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舒缓。演唱者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
11、教师讲解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组成。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时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扬琴、藏京胡、串铃等。
舞曲部分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节奏紧凑密集、富于律动,旋律热情奔放、欢快活泼。
12、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藏族歌曲,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高原》同时思考问题:你认为这首歌曲类似于藏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歌舞音乐还是说唱音乐?(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属于民歌)教师总结:确切的说是民歌中的山歌。
教师提问:那这首歌曲的音域、节奏、旋律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教师予以肯定并总结藏族山歌特点(课件展示)
13、请同学想一想知道的藏族歌曲有哪些? 《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古、藏族民歌,感受到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那回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把每一位聆听者都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知道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 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同时也了解了藏族藏族音乐可分为 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五类。民歌中的山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音乐,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音乐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维吾尔族民歌,了解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地区的特点、生活习俗等等,为下节课欣赏学习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做好预习准备。
五、探讨与思考:课本第27页,看看下面的乐器图,说说它们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乐器的名字是什么?可上网搜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六、课程结束
《风》的教学反思14
对于今天我所讲的《风》这一课,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形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的开始,我用嘴模拟风声,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把他们带入科学课堂,快速地收住学生的心。
二、感知风力,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开始师生交流,“你看到看到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学生们根据平常所见,回答出刮风时的各种情况。随后,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把风带进我们的课堂呢?这时,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索。从而亲身感受风带给我们的力量。最后总结出“风有一种力量,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三、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里,我应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制作小风车的步骤,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是我在上课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导致他们有些人不会制作小风车。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在展评作品时,应该让他们用最直接的'方法来比较出哪只风车支运转的最快(拿起来在教室里跑一下,带起风,就能让风车动起来)。可是我只顾得前面展示的学生,忽视了在坐的学生,这是一大失误。
总之,在这节实验课上,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制作,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应在以后上课时避免。
《风》的教学反思15
《风》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风是什么样子的呢?谁也没有见过。它没有形状,也没有气味,可是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到来。作者通过向我们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向大家展示了风的轻柔、风的顽皮。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我们留心才能观察到、去思考才能捕捉到的,风也是如此。诗歌由三节组成,三节之间句式整齐,意思相近。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亲切、自然。回头望这节课的背影,在该诗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两个环节,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课文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适当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想,不用一种解释限制住学生的思维。
这首诗歌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为“但是树叶沙沙响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不能理解,为此,对于第一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2这一节是说我们知道风在干什么了?3作者是怎么知道的?4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树叶沙沙响是风在唱歌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扎扎实实的下来,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但学生理解的层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师不要追求统一标准。课上有的学生理解为“树叶沙沙作响,好象是风在唱歌”,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有声音,唱歌也会有声音”,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是被风刮的,是风发出来的声音,所以说风在唱歌”。答案很多,我都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顺利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理解诗人是在借树木、河水等景物写风。
二、课外拓展阶段。
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我也要当小作家”的活动,把学生的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在这有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第一步,提问,风能让东西发出声音,象是在唱歌;风能让东西摇摆,象是在跳舞,那么有哪个细心的小朋友发现过以上的情况,也来象诗人那样写一写吧!第二步,提问,还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知道“风在唱歌”、“风在跳舞”、“风在游戏”?第三步,提问,我们知道了风象我们一样会唱歌、跳舞、作游戏,风肯定也象我们一样会玩耍、说话、甚至还会生气,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作家吧!这样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下来,学生们觉得有兴趣,而且比较容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刘永光同学就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张天宇同学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狂风大作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生气了”许多同学都写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甚至大人都写不出来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的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内容应让学生有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做好领路人。
【《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教学反思10-15
音乐风教学反思01-06
《风娃娃》教学反思08-31
风娃娃教学反思09-06
《风》教学反思15篇03-03
音乐风教学反思通用01-06
《风》教学反思(15篇)04-18
《风娃娃的故事》教学反思04-11
小学语文《风》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