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造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在教学中,以点带面辐射全文。通过“立军令状”这个矛盾的焦点,来体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周瑜的险恶用心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读发现、感悟,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对人物对话的处理方法也是多样的,有层次感的.。用想象人物心理的方法处理周瑜的形象;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处理诸葛亮的形象,学生认识得比较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由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3
课前赶工,课上悬着一颗提心吊胆的心,这就是我在准备《草船借箭》公开课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在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整个人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可以静静在办公室码码字,吹吹从山口边吹来的微风,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当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开课时,一颗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原本清爽的皮肤也变得躁动起来,是害怕还是担心?确实说不出来,因为各种感觉都夹杂其间,就像一根被打了几个结的绳子,心里的阻碍是无处不在。想到教研室要来听课,各学校都派人来,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课,不能丢脸!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重点看了单元导读,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主,并能够带领学生体味古典小说阅读的兴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开始准备讲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自己对文章的过程脉络的把握还是有点不够清晰,对讲课过程的把握还有点混乱。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的,无论讲得怎样,我都逃脱不了,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为了想逃避讲课,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电视主人公那样,受到强烈刺激立马晕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我并没有晕倒,还顺利地讲完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至于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我脱离了提心吊胆,血压回到了正常指数。
听完老师们给我这节课的意见,我的感触颇多。邓彩霞老师指出我的课自读自悟部分太少,环节设置中轻重把握不合理,让我把课堂中“初读感知”这部分的全班齐声朗读改成自由朗读或者学生默读,并且弱化生字词的教学。我的导师贺老师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部分用时太多,并且告诉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进行简单的梳理后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测人物内心世界,这样我的第一课时才有了重点,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带着学生把文章过了一遍。周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的课件太多,色彩艳丽,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选背景时候,我就像个美工师一样,希望以最美的颜色呈现我的课件,但是我恰恰忽视了,我不是来展示精美图片的,我是来授课的。正如周老师说的,课件是辅助工具,要少而精,是为了辅助和补充课堂的,不是跟着课件完成教学,被课件牵着走。并且要明确题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说,小说的教法要重点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把握这三个要素,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关键,了解故事情节是基础,体味环境烘托人物,环境推动情节的独特妙处,体味小说这种题材的独特魅力。在周老师的最后点评里,她又给我们讲了如何针对不同主题明确文本定位,谈到了要按照新课标本学段的要求设计教学,并结合学情合理设置环节。
听了这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又认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大家的意见十分中肯,有些问题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问题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对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备课,如何教好不同题材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起自己闭门造车,自己摸索教法来,上公开课被大家点评确实是一项迅速提升自己教学的捷径,这里有同仁中肯的点评,在只言片语中,让我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又重新进行了整合,对如何教,如何备课,如何有效设置课堂环节有了更多的感悟,收获良多,也感谢大家的传道授业,让我解除疑惑,大家的点评让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无头苍蝇。
《草船借箭》的公开课上完了,但是研讨教学的精神留在了羊楼司小学,我会根据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把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5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而改编的,文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得神机妙算。由于学生之前就对《三国演义》耳濡目染,因此对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我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据此设计出了教学思路。
首先是老师要有课改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借此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要达到诗意,挑战的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广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华,为自己输送知识的营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是分配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大量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动起手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五官,表达、思考、倾听、朗读,还学生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课堂。另外是课堂学习要照顾到全班大多数的同学,不要局限于那常常回答问题的十几二十几个同学,即使同样的想法也要鼓励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所收获。
“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爱上语文学习”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7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一、教学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三、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书”的条件,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场合,有“创新”的机会。根据年段目标,把理解和感悟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单元目标组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单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无论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其他人物形象,我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即使到了最后的粗知人物形象,也都是紧扣文本,做到让学生非读书不可。
如何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设计这个问题,并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采用倒序导入的方式,抓住课文最后周瑜说的话进行设疑。不是老师抛出问题,而是学生从周瑜的话中提出问题,一来是检验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句子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通篇学习课文的目的,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小练笔是本节课的亮点。人物的语言很简单,但要透过语言去体会人物心理,摸透人物心思,从而整体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笑”这个点上有文章可做,可探究性强。进行展示的几组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他们预习时所写的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体会人物心理方面也是比较到位的。因为不是表演课,所以学生具体演得怎么样就不做详细评价,只要学生能达到“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目标就足够了。
指导学生根据人物心理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遗憾点。在指导朗读诸葛亮笑的那句话虽然是结合了小练笔,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但在创造性朗读上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后面指导朗读周瑜的话,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单纯,只是停留在失落、无奈等表层上,如果我能把自己对人物此时的心理感受朗读指导一下,可能学生又会看到一个除了失落、无奈,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的周瑜形象,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就更丰富了。
最后的质疑问难是本节课的尝试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围绕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引发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虽然有一个看似与课文无关其实很考思维和总体把握文本能力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学生在上课前一天问过我,当时我没跟他们交流,并期待他们上课能提出来,结果没能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也比较遗憾。但在课后作业反馈上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寻求答案,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做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简单扼要,就是抓住周瑜和诸葛亮的两句话进行教学,在通篇阅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比较好操作。一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是比较轻松的,虽然还是难免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但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学有所得的。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0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1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4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同学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一起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置疑、探究,使同学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同学在充沛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究"雾中借箭"这局部内容,让同学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同学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同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时闪现,潜能得以充沛发展。
3、让同学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同学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缺乏。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掌握不准,没能给同学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同学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身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5
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通过探讨,我认为以媒体为强有力的辅助,采用“谈话法”学习《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谈话中,力求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通过师生互动,让静止的课堂变成流动的活水,让师生沉浸在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中。
一、观察图片,谈课题
从两个字的比较入手,揭示课题。由“箭”与“剑”的形状谈到它们的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向诸葛亮挑战的第一步,他作为一个都督,怎会不知道用什么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么会是诚心请教呢?在谈话中学生了解了“箭”与“剑”的不同用途,就不难理解周瑜的“别有用心”,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种兵器,运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不仅清楚它们各自的用途,也对汉字的演变有所了解,渗透文化意识。
二、观看视频,谈三国
课一开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回忆,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对于三国鼎立,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等学生不十分了解的内容,教师直接剪辑电视剧中的片段,配上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进行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这些资料的'及时补充,不仅创设了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
以此为契机,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三国的形式、课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并用现代的官职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职责等。通过谈话,努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谈三国,知三国,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品味文字,谈人物
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体会“神机妙算”,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等方式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导学生揣摩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提出疑问: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也会吃惊、害怕吗?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中体会到鲁肃的害怕、吃惊,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诸葛亮的自信,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还如引导学生加叹词诵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无可奈何的深深叹息。
课件出示这些重点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根据这些句子设疑问难,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进行探究,势必达不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四、积累运用,谈表达
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的联系用简洁的话说出来,不仅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再如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来赞扬诸葛亮,待学生词穷尽之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提供与人物形象特点有关的四字词,丰富学生的词汇,达到运用恰当的词语赞叹诸葛亮的训练目的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多了词语的积累。
在比较句子环节,通过反复诵读重点句子等方式领悟课文的写法的奥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展开想象说话。如启发想象说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类似的训练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2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04
(实用)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6
(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
(推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1
【荐】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6-1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热门]04-2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秀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