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5 23:09: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集锦15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

  《黄山奇石》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及“金鸡叫天都”这四种奇石。由于教室条件的限制,多媒体无法应用,这个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体会黄山的奇和趣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朗读进行体会。让学生从朗读和自己的想象中来体会黄山奇石。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师范作用很重要。教师在示范了一两段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朗读课文,自己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仿写最后一段中所提到的其他奇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更加的体会黄山的奇特和有趣。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生字词的教学还是有些拖沓,环节设计的也不是很进奏。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2

  看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便有些犯愁,要知道,在老教材中,它是第六册语文中的一篇文章,如今成了新教材第三册中的课文。第六册和第三册,中间相差三个学期,学生的知识面、阅读理解力,肯定差很多。学生对黄山风景区也不太熟悉,回忆过去,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可这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能行吗?我该怎么开展教学呢?

  为了让学生对黄山风景区的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我在课的`一开始,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并进行介绍,学生的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到课题,让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让学生边看媒体边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识字教学上,采用了大集中的方法,对学生来说量一下子太大,如果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采用小集中,先学其中的生字“桃、猴”,降低学习难度,这样效果会好些。还有在交流识字好方法。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3

  上课伊始,我便吊起学生的胃口,先请去过黄山的学生介绍他对黄山的印象,我又补充介绍了著名的“黄山四绝”,使学生们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重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比如,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有感情地读,怎样背得快,都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通过模拟“仙桃”飞来的情境,突出“飞”字和“落”字,学生做着动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课文。还请小朋友上台表演“猴子观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突出“猴子观海”的几个动词“抱”、“蹲”、“望”,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一些语言积累后,我进行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抢什么样的球?又通过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续编。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生龙活虎的大狮子,正在玩着杂技呢!”再比如: “一位漂亮的仙女,来到了凡间,正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优美的歌曲。”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思维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4

  1、收集信息,沟通课内外,发展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赶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在课前就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向爸爸妈妈了解以及自己到课外书上找寻等手段,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特别是安徽黄山的资料,虽然这对于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件难事,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沟通了课堂内外,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动手找寻,不但了解了祖国与哪些名山大川,而且还知道了这些名山大川的个性特点,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共品奇石。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品石”过程中,我也能渗透新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你们想先观赏哪块奇石?”让学生自主挑选奇石进行观赏。这样,学生乐学爱学。课堂上,我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奇石:“这几块奇石到底奇在哪里?”这样,学习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通过学生相互议议、相互说说,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习、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感悟道理。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你发现了什么”的导向性提问,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人的发言可谓独到,个性得到张扬。“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次激发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按照学法来研读课文,理解词义,读懂句子,而且还调动学生脑、眼、口、手各种器官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找找、读读、想想、悟悟、说说,在品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之处,既突破教学的重点,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寻找奇石的兴趣。

  “导入”也叫“开讲”。“导入”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教师“开讲”的创意,

  往往能为整堂课“基调”。而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更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想像、理解、记忆等机能,心理便会受到压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二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

  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突出重点,再现画面,帮助学生品赏奇石的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刻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教学中,当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时,为减少老师繁琐的讲解,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巧妙播放,使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愿望。

  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能探风雅无穷意”的心理,有了再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

  低年级讲读课文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而且第二册语文课本上已经全部没有拼音,所以,对学生的阅读加大了难度。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写了黄山奇石的奇妙。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全文都是围绕黄山山石的“奇”来展开的。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难以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所以,光通过观察图画,朗读课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从课后的再次回顾中,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点。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吸引同学的兴趣,并要求理解“闻名,秀丽,神气,尤其”这四个词,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互动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寥寥数语。可能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如果能用幻灯片的放映形式呈现黄山风景区的美丽景色会好很多。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只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进行下面的教学,通过黄山奇石是黄山最突出的景观。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于是,进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在进入第二阅读时,我提出了“黄山的这些奇石”都奇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较准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3、对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够。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当把这些我会认的字记熟后,在带入课文中就好学多了,而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还是用来示范写。请同学演板,共同观察,纠错而获得正确规范的字体方式为主。写字教学中,突出相同结构的字的这个重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对黄山山石“奇”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够了解,时间关系,课后的生字学习批改指导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6

  一、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为课文服务,当然也包括开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我想从学生的假期生活引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同学们,假期中你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学生们都争着举手发言,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王老师指出,导入设计要为新课学习服务,要直切教学内容,增加思维含量,可以直接问:“同学们了解黄山吗?”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节课要学跟黄山有关的课文,把自己在书上、电视上或者听说的内容与大家交流,教师再渲染黄山之美,板书课题,思考:“读了课题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同样可以起到调动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识字环节提倡自主,关注差生。

  进入二年级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识字基础,把握好重难点,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学生要开始写话,同音字和形近字常常让他们混淆,出现错别字,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训练扎实。所以,我在识字环节上直奔学生容易读错的“天都(du)峰”和“胳膊(bo)”,并加入了“我能分清”的环节。但是呈现方式有些单调,认识生字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后,提醒其他同学,还可以让学生接读课文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而不仅仅是开火车。细想一下,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快点进入阅读环节,自己确实有点仓促,不敢放手。

  三、阅读目标要高,落实策略要在学语习文上落脚

  本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可采用看图学文的办法教学。”所以,从黄山奇石的“奇”入手,让学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仙桃石”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再看图思考“为什么叫它仙桃石而不叫桃子石?”“为什么是“飞”下来,而不是“搬”上去的呢?”并发挥想象,“你认为仙桃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有的说是孙悟空扔下来的,有的说是神仙留下的'等等。

  此环节的不足之处就是朗读指导的层次不清,形式有些单一,图画处理太仓促,想像环节学生说的太少,应该让学生多说,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

  四、适当拓展,发挥学生想象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说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说道:“我从小就喜欢凶猛的狮子。那两只大狮子,一直伸着爪子,一直张着血盆大嘴,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它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梳着长头发,坐在平台上,优雅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一堂教学展示课的探究过程就是对自己综合教学素养的洗礼。连续四天熬夜到凌晨,翻阅了30几份不同的教学设计,再加上王莹老师的点评,使我的思维渐渐明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找准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7

  《黄山奇石》这课文趣味性很强,有旅游经历的学生都会比较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先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觉得比较乏味,上不出其中的趣来。

  今天,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又做了细细的思考,安排了这样的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指名读题。

  问学生:你觉得这个课题会重点写哪个字呢?学生很快就发现“奇”字。课题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画龙点睛,有提纲挈领,有蕴藏疑问。这个问题,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开始思索课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继而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的问题各有层次,有些不成问题,但是有些问得很好。

  有个学生问:“黄山奇石”是什么?

  另一学生帮他做了补充:这篇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

  我点评:对,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又一个学生问:“黄山是黄色的吗?”

  我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猜测性的问题,“黄山”的名字具体怎么得来的,我不清楚,请你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了再来告诉我好吗?

  经这样一点播,学生问出来的问题就更有价值了。

  有问:黄山在哪呢?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有问:黄山的石头究竟奇在哪儿呢?

  ……

  2、师小结承接:

  刚才很多小朋友对黄山非常感兴趣。那么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去看一看。课件上出示黄山的地理位置,再介绍黄山:

  黄山是“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被称为黄山“四绝”。尤其是“怪石”,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当学生对黄山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这段话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对“(1)黄山在安徽省南部,(2)黄山景色秀丽神奇,(3)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我发现都没有提到“闻名中外”四个字,于是我提出“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有趣,居然有人说:“说明黄山那里的人很文明,不乱丢垃圾。”

  我笑了一下,说:“那是‘文明’(板书)的人做的事,但是‘闻名中外’不是这样意思。我们先来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闻就是听,名是名字,闻名听过他的名字;中是中国,外是外国。中国与外国都闻说过都知道他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出名。闻名中外,也可以说‘中外闻名’。”如果仅是这样,我想学生对“闻名中外”还不是很清楚的。

  于是,我问:“我们育才塑胶操场上的樟树闻名中外,对吗?”学生哈哈大笑,说:“那只能说是闻名育才,不是闻名中外。”

  我再问他们:“我说杭州西湖闻名中外,对吗?”

  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应该是对的吧?”

  把球重新踢还给我。我一笑,当然是对的。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闻名中外的。学生说了很多,秦始皇兵马俑、八达岭长城、故宫、圆明园等闻名中外。这样,从解意思到运用,一个词语学活了。

  3、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波浪线划出这些奇石奇在哪儿。

  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生字。学生学得很快乐。综观这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自主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读读画画思思。学生学得快乐,我教得幸福。

  二年级人教版《黄山奇石》教学反思3

  读着《黄山奇石》,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

  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的胡灵活现,呼之欲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二年级人教版《黄山奇石》教学反思4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黄山的风景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带领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尤其注重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一个“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再如: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文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是略写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展开想像,仿照课文前几段具体说一说奇石的样子。学生兴趣昂然,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说:“山峰的顶端,有两只顽皮的小狮子,正在抢一个球。它们抢来抢去,直到今天,它们还没抢到呢!不用说,这就是有名的‘狮子抢球’了。”有的说:“‘天狗望月’也很有趣。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蹲着一只‘天狗’。它全身黑得发亮,像一个很有身份的武士,威严、老练。每当夜幕降临,它昂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天上的月亮。”……还找出几幅怪石的图片让学生给起名字,发挥学生想象。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后表演读,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搜集黄山奇石的资料,鼓励他们以后去黄山旅游,总之,抓住“奇”教学,既让学生体会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二年级人教版《黄山奇石》教学反思5

  《黄山奇石》这一课主要讲的是在文明中外的黄山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本篇课文总共有六个自然段,从黄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到介绍每一块奇石,分别介绍了奇石的名字和形状,唯一不同的是,每段的写法各不相同。比如说,有的先介绍名字,再说形状,有的却不一样,这样就避免的重复。黄山奇石不仅有趣,作者也写的很有趣,作者将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这篇课文,我们每个人一定会更喜爱黄山奇石,也一定会更欣赏黄山奇石了。

  在教授本篇课文时,我先用了几张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认识黄山风景区,并且揭示课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接着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读完之后观察书中的插图,看一看,这些插图都是文中所描写的那些猴子的景色,并适时的询问作者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在讲授课文之后,我会让孩子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优美词句,并且适时的给他们说一下那几个词语很好。学生们都很乐意去观察文中的石头,除此之外,结合和课后练习题,让孩子自己在扩充几个,看看还有那些你认为的石头呢?并且适时的让学生进行交流,在课文当中圈出奇石的名字,课文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并且让学生观察,这些奇石都有什么特点呢?很简单,这些奇石的名字都很有趣,而且许多名字都跟动物有关,很多名字都跟“仙”有关。

  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再次朗读,进行情感的升华,举行一个小型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当小导游,介绍一下这些奇石的名字,巩固学生对本篇课文的认识。在课文结束之后,进行田字格生字的生字的学习,有些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难写,因此让学生多进行观察,之后在进行描红。学生们在回味无穷中结束了本课,我自己也有满满的成就感。继续努力。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8

  《黄山奇石》一文中,重点讲了四块奇石,一是“猴子观海”、二是“仙人指路”、三是“仙桃石”、四是“金鸡叫天都”。现在的人教版中,前三块奇石都配了插图,只有“仙桃石”没有插图,怎么办呢?用幻灯吧,效果不好,既不清楚,也没有好的幻灯片。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主意:请同学们看看,这本书的编辑叔叔好像忘了给哪块奇石配插图了?结果这个问题抛出去后,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是忘了给“仙桃石”配插图,有的说是忘了给“天狗望月”,还有的说是忘了给“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学生看来是不糊涂的,可一下子又讲了另外几块不是重要的奇石也该配插图,那又如何是好呢?我又趁机引导: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讨论一下,应该给哪一块配插图好?为什么?终于,有个学生发现了,说:应该给‘仙桃石’配好。因为,前面几块都作了重点介绍,后面是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的三块奇石都有了插图,所以我觉得是给‘仙桃石’配插图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同意。”看来事情好解决了。于是,我又趁机引导:那么,你觉得这块奇石该怎么画好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你觉得哪几个词要画出来?谁来试试看?嘿,又有好多小手举起来了。“这样吧,先请大家先读,然后自己画画看。”最后,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画,然后,又从课本中,联系“形态逼真”、“恰好”这几个词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竟然激活了。我真是高兴。

  反思: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其情景(境)性特点,我们面对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变化和情况是具体的确切的并且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它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某种判断和选择。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

  在这节课里,我自己感觉到,如果一味地传统的方式来利用幻灯,播放幻灯,然后再让学生看幻灯,或许学生只会发出几声对画面的惊叹声,除此之外可能不会对这节课留下任何印象,可是,我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也起到了动手的能力,在一读、一找、一画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像新课标中提倡的那样: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时要注重学习领域的综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9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同学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沛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同学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协助同学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同学眼前。同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沛利用挂图,安排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同学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示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战略:

  1、偏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同学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同学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考虑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偏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同学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测,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偏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同学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同学对此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发明的乐园。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

  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做了以下反思:

  课件的使用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景导入、奇石探究、课文朗读等方面适时使用了课件,效果较好。如在欣赏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块奇石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课件,再现了黄山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更重要的是为整堂课做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另外,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想看黄山奇石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产生了对黄山“奇石”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

  今天学习《黄山奇石》。我受名师课堂启发,在朗读上下功夫。对“仙桃石”和“猴子观海”两块石头的描写,请孩子们反复读。第一次让他们想着石头像什么来读。第二次,找出描写的关键词来读。第三次,带着喜爱的感情读。第四次,去掉部分文字,填空式地朗读。第五次,只留下图片和四个关键字来读。指名读,请他再推荐另一个同学读。没有刻意说背诵,但是看图描述图中石头,用“在……有……它……这就是”的句型来说的时候,已经能完整背诵。并且几个程度好的学生会用这个句型改写另外两个自然段。练笔题是看图用“好像、真像”等词说说图中的石头,并写下来。都能动笔写,大部分观察仔细,能用较流畅的语句表达。但回家后的练习,用“好像”写句子,刘锦琦等几个同学却写成了“我好像我的妈妈”这样的句子。我在下面评论了“要写成比喻句,你这句不是比喻句。”怎样才能将课堂内容迁移,让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能运用课堂上积累学到的,学会表达,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今天还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她强调了语文课的.目标是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交际的课堂,这三点要细细体会,并努力实践。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2

  一、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播放了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学生的诵读。

  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此文转自

  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3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同学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沛运用了图片,使同学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协助同学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同学眼前。同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沛利用挂图,安排在版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版书文字仙桃石使同学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示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许多教学战略

  1、偏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同学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同学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考虑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偏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同学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测,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偏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同学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同学对此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

  反思: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播放了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同学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发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一、让同学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发明性问题情境中,同学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示为同学独立地、发明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同学的“选择性”,激发同学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同学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同学的喜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进行学习,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自身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中,同学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扮演等形式来表达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发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注意同学的诵读。

  我在课上首先让同学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同学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和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同学,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同学,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同学,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同学“想读”的目的。

  三、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进行交流讨论以和表达自身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同学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和把自身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让同学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同学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对同学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同学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同学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同学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同学,讲同学不懂的,教同学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小朋友!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考虑留给小朋友。假如我们给小朋友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4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小文,文中重点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课文的结尾还列举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并说“黄山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还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这原本是老教材高年级中的一篇课文,现在在新教材中出现在二年级的第一册,这教法就要完全区别于高年级。

  课刚开始,我正在给学生放多媒体,让他们一边听范读课文,一边看电视中出现的景物,没想到刚刚读了第一句,就听到一个学生无意识地插了一句:“什么叫‘闻名中外’?”再扫视了一眼教室里,大多数同学都把目光投注在电视屏幕上,于是,我停止了播放,同学们正感到疑惑我对大家说 :“同学们,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怪石有趣,张老师也没有去过,我和你们一样都迫不急待地要去看看了,那咱们先去旅游旅游,然后再学习课文好不好啊?”“好——”同学们兴奋极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黄山风景秀丽,所以不但我们中国人知道它,连外国人都知道它的大名。你们看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哪词写了这个意思?”

  同学们紧张地找着,片刻,他们纷纷举手,大声地回答:“是闻名中外。”“闻名中外的意思就记住了吗?”我继续播放着媒体,这时电视屏幕中出现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同学们兴奋地互相诉说着,我趁机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来叙述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合力想象,这下学生们更起劲了。在这热烈的气氛中,我们边看图边想象,边叙述边读书,还有的同学边说边忍不住学着图片中的样子做起了动作呢!在学生的高度兴奋的思维状态下,已经在无意识领会了课文的中心,因此在朗读课文时,学生们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自然而然地把那种深情地赞叹,深切地向往的语气读了出来。就在这时屏幕中的图片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字“金鸡叫天都”。

  这下同学们不乐意了:“老师,为什么没有图片?”“我喜欢看图片!”“‘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的?”突然有一个学生叫起来:“就是嘛,老师,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怎么也没有啊?”“对呀!”大多数人应和着。听着一片抱怨声,我开心地笑了,因为,有一个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块石头向大家介绍一下的环节正等着他们完成呢。那个环节我原打算放到学完课文后再布置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给我创造出了一个大好时机。“好了,同学们,由于黄山的奇石太多了,我们的课本装不下啊。要想看那些图片,我们想办法好不好啊?”“老师,我们可以上网查!”“老师我可以自己画。”同学们都发表了意见。“好。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你们还要在画的下面模仿书上的样子写上介绍。你们说行不行?”“行!”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回答,听着这样大声地回答相信明天肯定会有收获的。

  第二天,一大叠彩色的图片交到我手里,我在课堂上把它们展示出来,并请有些作者向大家作了介绍,他们真是津津乐道

  《黄山奇石》的教学故事主要体现了“注意学情,以学定教”,“抓住兴奋点,改变教学策略”的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本来我准备的设计思路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读画出的生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再读课文,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说话训练——朗读训练——指导写字——布置查资料的作业。

  但是,根据课堂情况我改变了教学思路,顺应当前学生的思维去发展,去挖掘,就如顺风船再鼓风帆,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事实正如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做什么事更是喜欢从兴趣出发,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这就是以学定教。

  我们只有对教材吃透,新课标才能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只要目标明确,就可以潇潇洒洒地走上一回,沿途还会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黄山奇石》案例分析

  案例

  《黄山奇石》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我采取“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自主选择学习交流的方法。

  片断1:

  “你觉得哪块石头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你最喜欢哪块奇石就学习哪一部分,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划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俗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错,“书是读出来的”。不到三分钟,孩子们读书声逐渐小了,看来他们找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划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展现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再在小组里可以讨论交流。”(板书:讲、读、演、画)

  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以及进行小组交流学习)

  片断2:全班交流第三自然段“猴子观海”

  生:猴子观海真有趣,你看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生:“猴子观海”主要写了猴子的动作,我勾画了“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生:我也是通过这些动词来理解的,因为作者把它写得好像真的一样,体现了“猴子观海”的有趣。

  师:是啊,“猴子观海”被写得栩栩如生。猴子本身是好动的,可此时此刻它却望着云海一动不动,为什么呢?

  生:我想,它在欣赏那翻滚的云海吧。

  生:因为云海太好看了,所以猴子被深深吸引了,一动不动了。

  师:哦,这样黄山的美、黄山的奇就更能体现出来了。还有采用其他方法学习的吗? 生:我是做动作来理解的.。

  师:那你能表演给我们大家看看吗?

  ( 学生上台表演,抽生评价。)

  生:老师,我觉得他表演得不够好,他还东张西望的,“猴子观海”都入迷了,应该是不动、发呆的。

  师:那你能来表演一下吗?

  (另一学生上台表演,很投入,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继续交流。

  生:我是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的

  生:我是通过画画来理解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也尝试着让孩子们进行一些浅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在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应当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课堂中,我给孩子们留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激励。

  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描写了黄山的“仙桃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和特点,表现了它们的奇妙。这篇文章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人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一、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读文,感受原文精神。课文采用的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黄山的奇石,语言优美,用词精湛,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学生们对黄山的喜爱。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使黄山风景更准确、更直观,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吸引同学的兴趣。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关键字来理解。整堂课下来,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

  二、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诵读。课上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2.展开想象,描写“奇石”。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学习,通过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不足之处

  1、学生的互动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寥寥数语,可能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

  3、描写“奇石”的训练环节,有的同学能仿照课文写好,但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词汇,写得不够具体生动。

  四、改进措施

  今后,我要加强探究性学习,在创造性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5-22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2-25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实用)05-22

语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3-30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03-12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02-13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6篇)11-20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选22篇)11-23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5篇02-26

黄山奇石教案 《黄山奇石》教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