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2 13:10: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淡泊之余,却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负着36个人的语文教学任务和36个人的历史教学任务。现反思如下:

  语文教学工作:

  一、重视书写,多读好书,多做积累。

  开学第一节课,我强调了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学科方面的重要性,并用高考阅卷老师的话加以佐证:作文成绩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而书写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作文成绩的高低。对多读书的好处,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写了一黑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至于怎样读书,我谈到了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四行字,坚持阅读,每天都要做积累,字数不限,有时间百八十个字,时间少二三十个字都可以。现在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学期依然要如此。

  二、营造诗意的语文氛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讲《散步》这一课时,我这样激情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学生被我充满诗意的'导语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既为理解本文“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受到了文学熏陶,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三、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在讲《咏雪》这一课时,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雪”的古诗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差可拟”“未若△△△”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请同学们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给同学带来了笑声,又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情感上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更能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一个学生以前经常不写语文作业,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背书的时候,我排着检查作业,他又没写,我没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而是问他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说完之后,我说多么好的一个家庭啊,我刚想说,如果你能学习好,那就怎么样怎么样了,可是他却哇地一声哭了,“不好!”我隐约感觉我可能触动到他心灵最脆弱的东西了。“为什么不好”“爸爸妈妈离婚了”我的心里被揪得很紧,母性让我对面前的这个大男孩多了几分怜爱,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争气的泪水却无法自抑,我只得低头掩面,我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对他说:“那是他们大人之间的问题,爸爸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妈妈,他们都是爱着你的。以后你有什么需要我的尽管找我好吗?”从那以后,那个不写作业还钻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见了,变得能按时写作业并且作文还被我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了呢,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因此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老师,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

  何谓“冒烟”?何谓“燃烧”?

  比如:教读王家新的诗作《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很流畅。”另一位老师很动情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渴望,也读出了诗人不断追寻梦想的信念!我为你的精彩诵读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就是不冷不热、不疼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课堂上,我尽量用最优美的语言,用最亲近的笑容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正在追求“燃烧”的语文老师。

  我得先从让笑容“燃烧”起来做起,因为老师的笑容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亲和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下课铃敲响后,课堂任务刚好完成,我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课堂内容这么多,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课堂气氛也热热闹闹的,似乎有一点新课改的样子。但仔细想来,这一节课内容确实比较充实,但在课堂上学生又究竟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多少东西,这些似乎都要打个问号。

  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确实不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所以我不得不计算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如果哪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此以来,有些环节就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认真思考细心领会。比如“品析语言,重点研读”这一环节,正是学生自由发言加深对课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时机,但是我却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只能“细心聆听”。这是不是一种失误呢?再如在“总结分享”这一环节中,本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总结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还是我“主动”去完成的,这又算什么呢?

  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少数人的课堂呢?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否还差得很远呢?

  其实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当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时候,又我行我素起来,这堂课的教学仍然是为了完成我预设的目标任务,只要有学生回答上来我就尽快地结束这个环节,让少数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数人的思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近一段时间我们先是学习杜郎口,后又学习兖州一中,他们教学的共同点是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少数好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成绩突出了。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关注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指日可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改变现况,莫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这是我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会为之而努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中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中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中,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及班主任,本职工作既包含教学又包含带班。在重心上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下面就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探讨。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它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总体语文素养,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3、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通过多次学习“标准”,积极记录心得,为自己定下教学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一、在积极备课的基础上,加强备学情。

  因为是新老师,对初中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及接受水平更需要加强了解和掌握,以便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本学期是初中和小学的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转折点。学习生字词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生字学习对一大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阅读理解应是教学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看问题停留在表面;初一练习的习作,讲究不拘形式写出真情实感,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笔;文言文方面,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基础知识和文言词汇累积几乎为零。

  我从以上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讲授。比如在上《世说新语》一文时,疏通文义之后,以文言文的“吾、尔”发散开来,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相通文字进行讲授,扩充学生词汇量,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文言文诵读训练。并将课后摘抄《世说新语》其它片段作为作业。这样,学生能较快融入文言文这种陌生语境,不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的好处在于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较为系统全面。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协调达到目标。鉴于初一学生刚离开了依靠老师的学习状态,属于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情出发,在引导合作、探究的同时,讲授也不可偏废。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兴趣的激发,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这种效果,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打开课本,导入之后开始讲授,从文章内容到中心思想,抓抓重点词汇,点、线、面全部扫荡一遍,结束一节课。”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从进入课堂,学生开始遵循已知的教学思路,难免心感枯燥、无味。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虑到这方面的不足,我尝试在上《王几何》一文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王几何的'模样用简笔画的方式快速画出来并在班级展示,给能迅速抓住体貌特征的同学予以表扬,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快速切入课文开展教学。课后反馈学生兴奋度较高,效果较好。大部分能说出王几何的样貌,同时联想出其性格特征。

  三、研究教材,记录心得体会,一切从教学要求出发。

  教材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这就要求我们从教材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且防止“太深入、拔过高”的问题发生。总之,一切从学生出发,联系教材,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不断改进自己课堂教学和学情设计。

  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初一开始,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对学生强调之后,仍无法取得重视,这方面比较薄弱,上课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有些学生觉得语文不像数理化,临时抱抱佛脚还能拿分,因此不太重视平常的学习。

  三、自我教学进度偏慢,需要改进提高。讲授分析课文有时会陷入俗套,方式不够新颖。

  作为一个新教师,应尽快调整学生心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所以,要尽快帮助学生将学习语文内化成他们的需要。同时及时快速更正自己,加强和学生的课堂配合,深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很快,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就结束了。这段时期,自己虽然努力钻研,但各种问题和困难仍旧接踵而至。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怠惰心理,向各位新老教师多请教,多学习,用辛勤和智慧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年度,我担任初一语文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在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紧紧扣住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特点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个别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回到家里骗父母说“在学校完成作业了”或者“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上课简单记记笔记,课后没有复习,考试前却是临阵抱佛脚,等到考场临阵发挥。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凸显出来。如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师生定下的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课堂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文言文词语的古今异义时,我向学生介绍“走”在潮汕方言的含义与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一致的,与现代汉语“跑”的含义一样。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一课时,我问学生如何评价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这一举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举了生活例子:在家里,兄弟姐妹都在学习,唯独你看见邻居在做其他事就走过去观看,这时父母会怎么说呀?有学生就回答:“还不赶快去复习!”还有学生说:“正经事不做,跑来这里干什么?”我紧接着学生的话:“对,赫尔墨斯他就是这样,正经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护神,可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离开工作岗位,结果还是自取其辱。”这样的例子,使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于初一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在学习上经常需要老师的“催逼”,但是本学期来我未能经常检查学生的背诵,让部分学生偷起懒来。在新的学期,我将挤出更多的时间,多多督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演读课文和知识抢答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紫藤萝瀑布》在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作者为宗璞,现代著名女作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作者借紫藤萝的兴衰寄寓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语言一如作者一贯风格:清新,典雅,隽永。为最大限度体现藤萝的美丽,作者不惜运用大量修辞,极尽比拟之能事。授课中,为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本人把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中寻找修辞,反复讨论并体味个中蕴含的.感情和哲思,而后以汇报的方式反馈,师生共同赏析。不妥处,再让其他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并指正,因而整堂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足处在于太过注重赏析,而忘了笔记,重视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知识性。憾哉。《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五》这一教学反思,来!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一.重视书写,多读好书,多做积累。

  开学第一节课,我强调了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学科方面的重要性,并用高考阅卷老师的话加以佐证:作文成绩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而书写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作文成绩的高低。对多读书的好处,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写了一黑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至于怎样读书,我谈到了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四行字,坚持阅读,每天都要做积累,字数不限,有时间百八十个字,时间少二三十个字都可以。现在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学期依然要如此。

  二.营造诗意的语文氛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讲《散步》这一课时,我这样激情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学生被我充满诗意的导语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既为理解本文“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受到了文学熏陶,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三.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在讲《咏雪》这一课时,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雪”的古诗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差可拟”“未若”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请同学们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给同学带来了笑声,又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四.始终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试中的课外阅读题,绝对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哪里来呢?我们在学课内文章就可以理清解题规律,然后做到知识点的迁移。

  《海滨仲夏夜》这一课,教会学生如何从词性(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和修辞(比喻和拟人)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祖父后园和我》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冬夜的灯光》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从实指和虚指两个角度分析题目的含义。如何分析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做课外阅读题遇到相类似的题目时,我会让学生回忆相关的课内文章,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并且是如何组织语言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这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再到“精读赏析”,直到最后的“对照梳理”“体验反思”都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应相辅相成,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与此同时,教师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时间,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绩无人能和;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敬重。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倒霉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访问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示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难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严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置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恬静,倾听自身内心的需求和激动,用“心”观察和考虑人生,进而把这种考虑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示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示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腐,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和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倒霉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依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访问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身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胜利地表示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样面临小升初衔接教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初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同时,初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走向教学新天地。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有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学习这篇课文,我是创设情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觉得我们真幸福啊!假设一下,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盲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吗?

  我先把要求讲一下,我说闭眼的时候,不要出声,心要静,我说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睁开双眼。我还想请一位同学帮帮忙,这位同学要闭着眼,拿一本本子上来给我,再闭着眼睛回到你的座位,谁愿意来做这个特别的体验?(选一名同学)你要注意:等一会儿,我说闭眼的时候,我还有一段话,我说完了,你才能上来。你听明白了吗?

  好,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请慢慢地闭上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

  好,请慢慢地睁开你的双眼吧,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认真地扮演了盲人的角色,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拉近了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

  在“深入领悟形象,把握主题”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1)“对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说——。”(2)除了对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对着自己,对着大家,你又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爱”的主旨。盲孩子的快乐来自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影子关爱别人,自己也获得新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结束时,我播放了《爱的奉献》,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的主旋律,想到《爱的奉献》这首主题曲。此时“爱”的分量在学生心中加重了。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8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华]07-0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优】07-09

[优选]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9

初一下语文教学反思04-09

(荐)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9

[实用]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7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24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