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
关于教材插图运用的探究
《范进中举》插图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白话小说。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时力求有梯度,有深度,有趣味,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以课文插图为抓手,把插图的运用作为重要辅助,来精炼课堂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读图明义
从课文插图导入,要求学生明白插图内容,引导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初步了解,中举前后,范进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后的巨大落差是范进发疯的潜在原因。
二、图文共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上的人物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容易找到范进和胡屠户,由此引入人物形象分析,从深层次寻找范进发疯的原因,学生得出了范进发疯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这样,插图与课文内容融入到了一起,学生对范进发疯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图助读
在对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范进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品读这一形象,就可以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中和插图内容相照应的段落,然后再次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在对这些人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读,情读可自己读,分角色读,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被引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成了小说故事的参与之者,深入到了人物情感的体验之中,无论是对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还是讽刺艺术,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所以,把教材插图引入到教学之中,是一种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它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教师解读文本为学生自觉的赏读文本、探究语言,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形成整体,进行交流、碰撞、沟通,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课堂也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1.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有重复拉杂现象,其实也可以把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融入到一起;2.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检测环节用时过长,再加上后边又单列出讽刺艺术的分析,本节课时间显得不足,故高潮部分(范进中举的描写)显得仓促。
改进想法:可以再突出插图的作用,把本节课的讽刺艺术放到下一节解决。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我们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读课文、说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第3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读得很投入,教室里笑声不断,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别的深入。梳理情节和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环节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我们就先分析谁?他们异口同声说“胡屠户”,我马上抛出问题:文章中胡屠户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见他们兴致高涨,我让他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讨论的结果。孩子们讨论热烈,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还主动表演了胡屠户两次离开范进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总结其性格特征也格外到位,说他是“势利、自私、视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张乡绅、众乡邻,最后才分析主要人物范进,孩子们分析的'太详细了,竟然也分析了中举前后范进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学说,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卑微、怯懦、热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个“怂包”,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圆滑太世故了,太能“装”了。我问他们范进发疯的情节好看吗?他怎么就能疯了呢?范进中举是戏剧还是悲剧呢?有同学说范进发疯的情形应该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就意味着自己将要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马上迎来荣华富贵,不疯才怪!他疯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已经到了让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后,我们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顺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许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我感觉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可以酣畅淋漓地诵读课文,可以兴高采烈地讨论,发言是更是畅所欲言,笑声不断。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真的可以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片生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3
本文是清代著名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情节,描写了周围各色人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毒害。范进中举发疯就像现代小说的黑色荒诞一样,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残害民族国家的罪恶。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人物性格;其次,要仔细揣摩作者独到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文笔辛辣、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文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个人,而是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
作者并不是采取很尖锐的批判的态度,而是采取客观的、冷静的描写方式,在这种描写当中,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学习本文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读书人的社会状况。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中国衰落的些许原因。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另外,还要学习本文高超的讽刺艺术。
学习本文宜采用整体感知──前后对比──局部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通过对比、夸张来达到讽刺效果的艺术特色。
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本文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的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从中举前“唯唯连声”到中举后自恃高人一等;张静斋拜见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话语,充分表现出这个做过官僚的乡绅的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情节夸张但不失真,“中举发疯”的人士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世俗性格跃然纸上。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4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虽然文章线索分明(中举前后),人物形象鲜明(比如前倨后恭的胡屠户),但是很多学生把目光集中在胡屠户身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人物伪道学范进。也就是说,因为篇幅过长,因为认知偏差,因为古典白话的语境差异,这篇课文学生读起来费时,老师教起来费劲。
怎样才能化整为零、长文短教、四两拨千斤呢?
一、读读演演。第一课时,我和学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过好字词关),二是声情并茂地演人物(期待学生从演的过程,即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深入解读人物)。我们一起把课文分成五幕(进学来贺,借钱被骂,中举喜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见),学生自选一幕,自己编排,全班演出,之后再相互评价。有学生在课堂上点名和其他同学PK,两人同饰一角(范进),引发众人深入讨论,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下课,还要接着演接着说。
二、聚焦夸张。这节课我们的`目标人物是范进,聚焦的语段是第五自然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范进为何发疯(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疯状如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体现了什么(谈谈感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文章通过夸张进行强烈讽刺的特点。
三、着眼对比。这节课以“变”为主线(屠户之变,范进之变,乡绅之变,众人之变),挖掘作品中暗藏的“不变”。在“变”与“不变”的对比分析中,领悟作品主旨,体察作者深意。在对比的品读探究中,学生对小说的讽刺意味体会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之前的演短剧,析夸张,作品主旨不用我多言,自然而然被学生挖了出来。一节课学生深入文本,找找读读,想想说说,感慨良多。
三课时,一篇大块头,就这样被我们化整为零,最后又合而为一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5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6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批注,并且要求学生在批注时只要写写关键字就可以了,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读了有3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同学读的比较慢,说明他们在边读边思上做得还不够好,后来在抽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概括得都不错,但还有的学生总是脱离不了原文,总是受原文的限制;或者是不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能很好地把一些较长的话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来,说明不少学生在概括能力还不行,还提进行相应的分解训练。也就是说可以先教给他们“一”,再让他们学会“三”,比如可以把第一段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第一段如下: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第一段中我用横线划了一些句子,因为这些句子都是一些能直接用上的一些信息,所以读时要注意筛选这些有关人物行动的信息,而剩下的话是一些人物的语言,这些语言则需要想想人物说这些话的目的是做什么,以更好地概括,上文胡屠户主要是在教训范进,但要简略概括就得抓住主要的内容,那么这段主要写什么呢?应该是说范进中了相公,岳父胡屠户前来道贺,在道贺的同时还教训了范进。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循续渐进地进行,先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然后以下一段为尝试让学生自己概括,并说说自己如何得出结论的,真到学生掌握了方法为止。但学生的层次又不一样,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只能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其它学生只能在小结时再由学生总结,以强化少数跟不上的学生的理解或者对这些学生进行课下辅导。
实际上每节课的教学都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或者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效果不佳的反思。而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学会边读边批注,实际是一种精读,后来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读书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还不能很好地概括,这就是源于部分同学还不会概括,也就是在“一”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也就使得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概括,自然在实现“三”上效果不是很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相似的课文发现这样“一”,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时候觉得这样语文学习就成为了一种科学,显得枯燥了,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充满趣味,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文本可以给学生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可能大家会笑,那么不要控制可以笑出来;也可以说本文中的范进中举以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情况呢?在阅读中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围绕题目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内容上的,比如本文就可以有以下问题:本文围绕范进中举写了一个怎么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之前有一个最基本的读文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大意。还有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都应该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决定,比如对于本文情节的`梳理,我在处理的时候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那么就可以在学生读的时候观察学生或看部分学生概括得怎么样,也可以在学生读完后,问一问能否概括好,让学生围绕小说的知识对各个部分进行梳理,如果总结得不错,那么这个环节就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了,如果有一少半的同学做不好则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实际上在这个环节我花费的时间过多了,实际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整体复述,那么这时可能要抽的是中上的同学,可先抽中看效果,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
这样看来,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教学预设时要想学生是怎样的情况,更要注意在教学在过程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7
总体来说,思路还算清晰:导入,了解《儒林外史》。概括课文内容,(在这里引领着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效果还是不错的,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中举,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的理清思路),圈化文中描写范进的相关内容,简单分析范进的性格,(虽然有些仓促,但是对于主题的挖掘还是必要的,学生有的还是突破的不错,比如有的同学找到了“自私,艳羡功名富贵“一点,即置老母与妻子挨饿于不顾。
还是需要引导的,以清闲斋老人的'评价为引”此书以功名富贵为主心骨,有心羡功名富贵者而媚人下人者……”你认为他属于哪一种?进而文中找依据,那种长期科场失意而压在心头的屈辱感,并因此形成的卑怯猥琐的性格就水到渠成了。——行为是可笑的,灵魂是丑恶的)。
这节课的缺憾也是很多的。
比如,分析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还有,没有好好的利用磁带进行片段听读,如在突破主题时分别穿插“屠户臭骂”及“范进疯态”两个片段,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对“士人丑恶的灵魂”及“世态炎凉”的批判,学生能更好的生成主题,不会那样的突兀。(书村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8
本节同课异构林莉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我主要是借助表格,先学后导引导学生在文中对比范进中举前后,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前后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紧紧抓住范进这一个人物,发散性地全面剖析文本,认识人物,认识社会,从而从各个角度更深入地认识科举制度。
第一步,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第五小节中范进中举以后的疯态描写,去分析和理解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个环节不仅赏析了文章中描写最栩栩如生最深刻的一个关键小节,还顺便也分析了侧面描写,关键是充分认识了人物多年不值得,一旦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制度原因。
第二步,通过思考:“范进是一个”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发散思维,我们学生主要逐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物。
“范进是一个可怜的人”分析范进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让他丧失了尊严,让人吃尽苦头包场人情冷酷,世态炎凉。
“范进是一个可恨的人”分析范进的'人格缺陷,他的为了科举不顾一切包括读书人的尊严,他的自私,他的四体不勤,他的贪婪,他的世故。更充分地认识这个人物,使这个人物在同学们的面前陡然就丰满起来。
“范进是一个斑”,抓紧报录人点破解封秘诀这个细节,分析科举制度下喜极而疯是现象比比皆是,科举使人人格扭曲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范进是一个照妖镜”,有了范进中举,才有胡屠户的前后判若两人,才有了众乡邻的前倨后恭,才有了张乡绅的趋炎附势,这一系列的丑态都因范进中举得意表演,妖魔鬼怪才得意现身出来献丑。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会自然地不由自主地,也是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范进和孔乙己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人格缺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深刻认识科举制度使人或者发疯变质,或者悲惨死亡的结局。
第三步,分析范进中举到底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这个环节让我们深刻认识范进中举前是范进的个人悲剧,范进中举后是社会悲剧,无论中举前后,他注定是科举制度酝酿下的一个丑陋的全民大悲剧。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9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0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1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本学期,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的尝试,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2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3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4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7-26
《范进中举》教案10-24
语文《范进中举》说课稿08-30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05-23
范进中举教案15篇02-28
范进中举读后感8篇11-14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