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01:03: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一、认真钻研教材、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四. 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六、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

  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本课的重难点是:探索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时发现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在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之后,我安排了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又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当堂训练的反馈情况下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对位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对位有混淆,因此如果课堂中进行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对比题目可能会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在整节课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重点放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让学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这个基本理念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中,我针对这一理念,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感觉效果还不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设计了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拼出一些美丽的图案,体会组合图形的特点,玮引入组合图形做好了准备,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又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很顺利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我分三个层次,由自己独立探索到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了解了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明白了无论分割与添补,图形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便于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分割或填补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3、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给足学生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个人认为,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解决这种问题,不仅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我注重的是方法和策略的引导,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但是在求面积时缺乏思维的条理性,这时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课堂是充满未知的,在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

  (1)数方格中的`得与失。

  教材中所设计的数方格的过程是紧跟上图中的花坛来的。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后画在了方格纸上,让学生把方格纸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来数。这与学生以前的数法有了细微的差别。再加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时我让邱泽昊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结果在数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如果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所以说这个地方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2)数学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之前,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而且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剪的平行四边形要不一样。课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把平行四边形的数据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思考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通过思考,汇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但使他们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这对于以后学习图形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方向。在课堂上,我还觉得练习的密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够巧妙,在今后的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的设计和处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现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教学内容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计图纸

  (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1、课前交流很重要给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第一次上课,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的意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情景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动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我们一起来到浦口小商品市场来看一下人们在谈论些什么

  买3个篮球花了177元

  买2个足球花了184元

  买6个排球花了210元

  通过人们谈论的这些话,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投影集体校对,重点说说177除以3你是怎样算的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买了4个乒乓球用了四块四?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4、真不错,你能从人们简单的.话语当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课题,探究新知

  1、人们经常去三角小商品市场批发一些商品来卖,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店小老板?买了8个铅笔盒共用去43.2元,如果你是店小老板还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需要你解决的?

  2、我们需要解决

  每个铅笔盒的批发价是多少?

  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如何去解决第一个问题?提出课题:像这样的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我们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板书:小数除以整数

  a)、估计一下43.2除以8大概会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b)、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去解决这道题,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还要去探究一下还有没有跟简捷的方法。完成的同学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c)、反馈:教师板书强调

  d)、你学会用竖式解决这道题目了吗?你能在草稿本上在算一遍吗?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那些地方映像比较深?那些地方特别要值得注意的?

  4、想想,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5、小结:看来学会小数除以整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来做几道练习看看我们学会了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25.2÷6 34.5÷15 44.8÷2

  2、出示一板牙刷25个,进价是32.5元。如果你是小老板,需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实践与反思后,我觉得本节课有如下特点与不足:

  一、在情境中激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的开始,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不仅立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对全面正确地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使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一个的情境,才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二、在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空间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也让我注意到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地方:

  一是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由物识图”,如果再多增设一些“由图识物”的内容,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更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课时的内容,特别是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内容时,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课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教学时,可以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将例题中没有明显特征的分数换为分子相同的六个分数,然后设问:分子相同的分数,有的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这跟什么有关系呢?处与学生最近发展的设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调整思维角度,观察分母,讨论后将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而发现规律已是必然。教材数据的改变,为学生的'思维铺设了阶梯,架起了桥梁,避免了探究断层,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诱,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本课有两个教学目标:理解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认识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做到两者兼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教学时,花了较少的力气,全部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点到为止。而认识能否转化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完全没有知识经验的抽象概念,无论是探究还是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与它,而且板书设计的重点也在于此。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并且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我首先从例题4入手,让孩子们思考:用什么数据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既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思考用平均数27.7表示孩子们的水平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由于较大数的影响,平均数偏高,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了。这个时候再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更合适呢?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般水平的合理性。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不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一、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学生进行操作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好操作的顺序。特别是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用数一数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积,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得出的操作结果是真实的,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尽管学生在交流时有个别学生数梯形的面积出现了一点的.小错误,但是这是个过程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规范学生的语言。

  因为在完成三角形练习时有这么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班居然有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出现了一点问题。所以,本节课我特别注意他们的表述语言,的确,是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并不完备,常常会出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并不完备的语言。当学生出现这种语言时,及时地予以修正和改正,当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效果比后面纠正要好很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最近中心校举行有效教学讲课比赛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五年级数学上《观察物体》一课。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感到很满意。课堂上我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一开始,我以游戏导入,从而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同时我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进行动手操作中。课前我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用此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不同的;我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组圆柱体与球,让学生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然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我们更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这教学中,我也深刻的发现了,其实活动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如平时都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主动在讲台上来观察老师带来的教具,并给同学讲他所看见的形状与同学所看见的有什么不同等。课堂上气氛热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情绪高涨。这也给我了启发,以后的教学要是能参与各种有效的活动,那还担心孩子上课不认真了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7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2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1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1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5